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说理"而非"说教":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6 11:57: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 了“说教”式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说理”式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说理,说教,高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报告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明确要求人民满意的教育必 须坚持“育才”和“育人”相统一。而在此关键目标的实 践过程中,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 方式,发挥着日益显著的战略作用。其中,作为学术研 究、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高校课 程思政建设的迫切性、复杂性、挑战度尤为突显。为切 实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水平,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特 别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厘清了目标 要求和核心内容。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全新命题和重 点任务, 课程思政自然聚焦了学界研讨和探究的目 光 。纵览现阶段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梳理相关研究发 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2017 年以来,国内关于“课程 思政”主题的研究迅速升温,截至目前,已经迎来了名 副其实的“繁荣期”[1] 。而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 状描摹、困境解析和路径探查,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 富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迈向更高水 平的发展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借鉴相关 学者的研究成果可知,学界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 路径予以了重点的关切,究竟采取怎样的实践路径才 能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实现“ 育才”和“ 育人”相统一的 最终目标,成为学者热议的焦点。鉴于此,作为一名高 校专任教师,笔者拟立足自身教育工作实际,结合教 学实践经验,聚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阐发“ 说教”式和“ 说理”式两种实践路径的具体表现和 现实效果,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为进 一步促进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做出积极 有益的探索与努力。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现实意义

  从意涵层面着眼,课程思政并非一种新型课程的 特指,而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其他通识课程 或专业课程应当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充分挖掘思 政元素,实现知识讲授、品德塑造和价值引领三位一 体的教育教学目标 , 深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 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总体格局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 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 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 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 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坚持不懈 地推进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是高等教育 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环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深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其根本任务为立德 树人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 中心环节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 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 业发展新局面”。把握立德树人的实质,要求高校必须 有效实现“ 育才”和“ 育人”目标相统 一,在人才培养 过程中“ 必须坚持把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融合为一 体”[3] 。如果单纯聚焦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学生 的品德塑造和价值引领,将“ 育才”和“ 育人”割裂开 来,认为专业课教师管“教书”,思政课教师管“育人”, 那么不仅将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片面化了,而且客观上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力量,在全面深刻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也是有所疏漏和不足的。因此,为 深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全体高校 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通识 课、专业课也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在讲授专业知识的 同时,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 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总体格局,实现“育才 ” 与“育人”相结合的最终目的。可见,唯有持续推动高校 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立德树 人的精神实质,才能汇聚足够强大的教育力量,为深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二)牢固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理论创 新的重要阵地,在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具备 着智力支持层面的显著功能。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 大进程中 , 我国高校必须牢固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 向,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 邪路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意识 形态通过音乐、影视、文学、体育、科研等各种渠道,深 刻塑造和影响着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这些 长期存在的复杂尖锐的外部环境考验,对高校坚守社 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出了巨大的现实挑战 。 因此,思想 政治工作必须始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关注的战 略重心 。在此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汇聚强大的 思政工作力量,覆盖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 以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的鲜活性和吸引力,让思政元素 变得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只有面向高校学生开展全 方位的价值引领,才有可能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 方位的价值渗透 。可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牢固坚 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由之路,是高校能够培养合 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三)坚定不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毫无疑问,高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智力支持,是为实现党的光辉事 业建设人才队伍,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工程 。因此,高校教书育人的最终效果,应当是让广大 学子坚定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将自己 的个人理想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为实现这 一最终目的,单纯依靠技术理性层面的科学知识的讲 授,而忽视价值理性层面的意识形态的引领,是绝对 不可能培养出爱党爱国 、甘于奉献的优秀青年的,只 会生产出一批又一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因此,高校必须彻底摒弃唯技术理性是从的错误观念,绝不能将思 政教育狭隘地视作思政课程一家的事情 。不论人文社 会科学,抑或是自然科学,所有的课程讲授都必须将 “ 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将“育才”和“育人 ” 相统一。唯有坚持不懈地着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提质增效,依循党的教育方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 学生头脑,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全员、全方位、全过 程开展思政教育,才能深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听党 话、感党恩、跟党走,立志为中华之崛起发奋图强。


\

 
  二、“说教”式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意义层面着眼,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 效,对于高校深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坚守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坚定不移为党育人、为国育 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实践中,高校 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依然存在较为显著的完善空间。 部分教师习惯采取“说教”式路径,这成了当前制约高 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主要症结。

  (一)情感淡漠,增加学生倦怠感

  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外显向度着眼,“说教”式 路径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教师将课件、课本、讲义等 教学资料作为讲稿,开展所谓的“念书课”或“通识读 本课”。这种照本宣科的思政教育方式,主要反映出高 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尚未有深刻的 认知 。这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方式问题,而是决 定着高校课程思政内在温度的重要问题。毕竟教师自 顾自地念书、机械式地读稿,以及毫无感情的沟通和情 绪的浸润,很容易令学生对其形成敷衍了事的印象。由 此带来的最大危害正是使思政教育缺乏基本的情感支 撑和内在温度,无法形成足够的感染力,基于此,“学生 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内心无所触动,情感木然”[4], 极易产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倦怠感。如是这般,即便教师 准备的教材多么经典、讲义多么完备、课件多么精美, 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内在共情,无法充分释放思政元素 对于学生价值引领和品德塑造之功效。长此以往,高校 课程思政可能陷入流于形式的建设困境,甚至诱发学 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抵触与排斥。这个糟糕的前景和可 预见的危险,必须得到及时的体认和纠偏,绝对不能坐 观“滚雪球效应”的形成和发展。

  (二)浮于表面,难以令学生信服

  就本质而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说教”式路径 依然没能摆脱单向传播的“灌输”模式,对于思政元素缺乏深度的剖析和专业的解读,使得思政教育浮于表 面,并未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难以令其内心信服 。即 使教师讲授时能够做到声情并茂,让学生产生一定程 度的共情,也无法保证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 够持续长久。例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若仅仅 强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或者简单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强大优越 性,纵然教师情真意切,也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这方面 思政元素的丰富内涵。更为严重的是,一味地“灌输”和 强迫式的宣教,可能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导致高校课 程思政建设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毕竟其不同于思 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采用正面说教的形式传授思政理 论知识。高校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并非一种特 定类型的课程,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必须避免单 向传播的“灌输”,应当耐心讲解、深刻论辩,采取“潜移 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5] 。否则,不仅将会使思政 元素浮于表面,难以真正实现入脑入心,而且由于对课 程思政的错误定位,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必然难以实 现“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最终目的。

  (三)刻意安排,造成与课程脱节

  与“ 说理”式路径相比,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 说 教”式路径实际上秉持着一种机械的、僵化的教育教 学理念。这种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不能准确理解课程 思政的理论内涵,也难以系统把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 程的协同关联 。 由此,势必导致思政元素被刻意安排 进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但同课程内容完全脱节的问 题。具体而言,一方面,部分教师将融入思政元素刻板 地视为一项学校的考核任务,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随意 插入,常常令学生感到莫名其妙,犹如影视作品中突 然播放商业广告一般,不仅不能发挥价值引领和品德 塑造的作用,反而打断了课程教学的正常节奏,干扰 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理路;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将 课程思政视为一种全新的、极为重要的课程类型,试 图用课程思政取代专业课程,即“ 把其他课程都上成 思政课,甚至是简单地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纯 粹政治课”[6],尽管这种做法强调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的重要意义 ,但忽视了专业知识讲授的关键价值,同 样偏离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追求的“ 育才”和“ 育人 ” 相统一的最终目的 。可见,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刻 意安排思政元素,不仅无法释放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 和品德塑造功效,而且也会对专业知识讲授本身产生 十分消极的不利影响,完全违背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初心。

  (四)缺少研究,使思政元素匮乏

  由于秉持机械僵化的教学理念,高校课程思政建 设的“ 说教”式路径将思政元素的融入同专业知识的 讲授割裂开来。其外在表现为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 脱节,而内在的深层次表现则是缺少针对课程内容的 科学研究,这使得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始 终处于相对匮乏的不良状态 。事实上,同思想政治理 论课有所区别,高校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本身 具有十分显著的“ 内隐性”特征[7],如果不从科学研究 的层面入手,很难挖掘出与专业知识体系紧密相关的 思政元素。毕竟专业知识的讲授更多集中于价值中立 的技术理性层面 , 无法通过专业教材或课程讲义,将 思政元素系统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纵然科学 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仅仅将知识讲授视为价值 中立的范畴,认为科学研究与思政元素的挖掘完全无 关,显然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最终导致教师 只能单纯依靠抓热点、聊时事来充实课程思政的相关 内容,这不仅使思政元素的随意性过于突显,与课程 教学完全脱节,而且思政元素本身也失去了科学可靠 的稳定来源,陷入封闭僵化的循环,无法不断地产生 充满活力的崭新篇章。


\

 
  三、“说理”式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针对“ 说教”式路径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产生的 严重危害,思考切实可行的完善举措,已经成为题中 应有之义。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唯有着力推 动“说教”式路径向“说理”式路径转变,才能最终实现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稳定发展 。从内涵层面观 之,课程思政乃是“ 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在课程和专业 教学中的体现”[8]。因此,要想切实践行“说理”式路径, 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强化教书育人的本领与能力。

  (一)情真意切,提升课堂的感染力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 说理”式路径同“ 说教”式 路径最为直观的区别 , 就在于课堂是否具有感染力。 而这对教师提出了要求,需要教师情真意切地提升课 程思政教学的感染力。对此,教师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第一,用脱稿讲演的方式取代照本宣科,坚决反对机 械式的“念书课”或“通识读本课”。 需要指明,脱稿讲 演是指教师不能将教学材料当作“提词器”使用,并不 意味着完全放弃教材、讲义及课件,而是要用贴近学 生的生活化语言讲述理论 。可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关涉教师教育教学之“ 方法艺术”范畴[9],通过这样的方式自然地呈现思政内容,同时借助眼神的沟通和情 绪的流露,传递自己内心对于思政元素的感动,可确 保学生真实体认思政教育的温度,以此提升课程思政 教学的感染力。第二,巧用方法。这要求教师运用学生 喜欢的教学方式,如专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式 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来组织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活 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感染 力、说服力。

  (二)深入解读,确保学生入脑入心

  诚然,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情感投入,为高校课程 思政建设提质增效创造了基本前提。但是要想长久保 证高校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做 到让思政元素入脑入心, 单纯依靠授课形式的转型, 依然有些力所不逮 。对此,必须秉持“说理”式思政教 育路径,彻底摆脱单向传播的“ 灌输”模式,强化教师 对于思政元素的剖析与讲解,避免使思政元素浮于表 面,让学生深刻领会思政元素的丰富内涵,确保学生 能自觉信服 。从传播学理论可知,传播者不能依靠单 向“灌输”实现对受众的影响。正如“传播学之父”施拉 姆(Schramm)所言,良好的传播效果关键在于传播者 和受众“ 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上交叉 ”[10] 。德弗勒 (Defleur)等同样强调,传播的核心问题是传播者和受 众“互相领会对方的含义”[11] 。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建 设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实现“ 政理阐释、学理阐释、 事理阐释”的有机结合[12] 。期间,教师可引入与思政相 关的生产生活实际案例,生动阐释思政元素的内涵和 价值,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带领学生参与对案 例的分析探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确保学生 自觉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 护”、拥护“ 两个确立”,长效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 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最终目的。

  (三)精心设计,推动思政与课程的融合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而非一种全新的课程 类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初心,就是融入专业课程 的讲授 , 使得专业课程同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构 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总体格局 。为此,高校 课程思政必须遵循“ 说理”式建设路径,通过精心设 计,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确保思政 元素同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 教师应当以极大的奋斗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 主动投入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教师应当紧密结合相关 课程的专业内容,对标教案、大纲等教辅材料,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确保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 知识讲授过程,使得思政教育成为专业课程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专业知识讲授更具生动性和感染 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专业知识体系, 遵循“ 学科专业规律、课程建设规律、教育教学规律、 学生成长规律、思政教育规律”。在积极推动课程思政 建设进程的同时,教师应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专业知 识讲授的关键价值,牢牢扣住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追求 的“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最终目的 。唯有如此,才 能确保思政教育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充分释放思 政元素的价值引领和品德塑造功效。

  (四)加强研究,不断挖掘思政元素

  较之机械僵化的“说教”式路径,高校课程思政建 设的“ 说理”式路径将思政元素的融入同专业知识的 讲授紧密结合。对此,教师应坚持以课程内容为依托, 采取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主动深入地挖掘与课程 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不仅坚决杜绝思政教育与专业 课程的脱节,而且要使思政元素得以源源不断地喷涌 和流淌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之中。具体而言,高校课 程思政建设的“ 说理”式路径,要求教师认识到,课程 中的思政元素“ 多蕴含在知识点中、隐含理论深处”[13], 绝对不能坐等专业教材或课程讲义自动地将现成的 思政元素直观传递给学生。教师应当坚持科学研究的 态度和方法,用心思考、主动出击,努力挖掘专业知识 背后蕴藏的励志故事和感人精神,让与专业知识体系 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源源不断流淌出来 。例如,在系 统讲授空气动力学、核物理学、农业科学、流行病学等 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钱学森、 程开甲、黄旭华、袁隆平、钟南山等老一辈科技领军人 物的奋进历程,用心领会和体认他们伟大的科学家精 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专业知识成为迸发和闪 耀思政元素的温床 。唯有如此,高校教育教学才能真 正实现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通过科学研 究挖掘出更多同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突出的迫切性、复 杂性和挑战性,在客观上,对于系统准确的思政教育 路径提出了极为强烈的现实需求。为确保实现“育才 ” 和“育人”相统一的最终目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当 遵循“说理”式而非“说教”式的实践路径 。具体而言 , 全体高校教师必须以高度的奋斗热情和强烈的使命 担当,积极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伟大工程,在培育学生良好知识素养的同时,锻造学生优秀的政治觉悟和品 德修为 。必须坚持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理 念,尊重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科发展规律,深度挖掘思政 元素,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说服力、感染力,继而强化 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入性、长效性和持久性。唯有实现情 理和学理相辅相成、知识讲授和价值引领紧密结合、技 术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统一,让科学研究助力思政元 素的不断挖掘,让思政元素促进知识讲授变得更加鲜 活生动,才能切实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确 保高等教育更加深刻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更加 牢固地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坚定地为党和国 家事业培育合格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付文军.“课程思政”的学术探索:一项研究述论[J].兰州学刊,2022 (3):30-39.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 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8)[2023-02-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 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3] 韩喜平, 肖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能”与“不能”[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31-134.

  [4] 洪早清,袁声莉.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取向与教学 质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38-46.

  [5] 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 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6] 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 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6):52-57.

  [7] 祁占勇,辛晓荣,梁莹.高校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有效机制 及其行动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5):131-136.

  [8] 王骞,邓志勇.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J].江苏高教,2021 (5):94-98.

  [9] 岳宏杰.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 理,2021(11):66-71.

  [10] 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2 版.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0:45.

  [11] 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M].颜建军,王 怡红,张跃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

  [12] 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 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09-114.

  [13] 戴少娟.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解构与系统集成创新[J].中 国大学教学,2021(6):58-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7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