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专业归属感是影响学生专业意识养成以及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H大学力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定量描述和分析,归纳出影响学生专业归属感的因素主要有高考、个人、学院和社交四个方面,因而也需要由此入手,进一步探索加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的路径。
关键词:专业归属感;影响因素;培养路径
专业归属感是学生对其所在专业的认同程度和投入程度以及与专业相关人员互动程度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程度、专业学习态度、专业科研深度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与其学习状态呈正相关趋势,归属感水平越高,学习和科研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率就越强,学业成绩也就越好;反之,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水平越低,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就越低,学业成绩也越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水平进步,也有利于推进整个专业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来对H大学力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归属感调查,期以为提高力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提供一定的调研参考。
一 力学专业归属感现状调查情况
(一)问卷调查设计
本研究立足于学界关于专业归属感研究的相关成果,参考古德诺(Goodenow)等学者的调查问卷,编制《力学专业学生专业归属感调查问卷》,从专业了解度、专业认同度、专业满意度、专业参与度等几个维度来设计题项。本次问卷共设置25个题项,其中20个题项的单项选择,5个题项的多项选择。
考虑到专业归属感问题涉及面较广,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都会对调研产生影响。为提升调研结果的针对性,我们将研究视域集中起来,选取H大学力学专业作为个案,以H大学力学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样本收集。本次调查面向H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力学专业全体本科学生,调查在2018年10月中上旬进行,为期一月,2018年11月中旬停滞问卷发放,对已提交的有效答卷采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分类统计。
(二)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回收有效答卷数120份。样本构成如下:在120名调查对象中,性别方面,男生100人(83.33%),女生20人(16.67%),接受调查的男女比例基本符合工科专业性别分布实况;年级方面,大一学生45人(37.5%),大二学生23人(19.17%),大三26人(21.67%),大四26人(21.67%),大一学生占比较大,大二学生占比较小,大三、大四持平,大一学生由于刚步入专业学习,专业归属感需求较大,因而调查的年级分布相对合理。
总体来看,H大学力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处于中上水平。多数学生对本专业有着一定的认同,并积极投入专业学习,但是喜爱和满意程度不高,特别是本问卷最后设置“如再给您一次重新选择机会,是否还会选择力学专业?”,23人选择“一定会”,14人选择“一定不会”,83人选择“不一定”,即有80.83%的学生对力学专业存在摇摆或否定态度,这说明学生对于力学专业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入和肯定。由此可见,当下力学专业学生存在一种学业情绪散、学习态度低迷的困象以及学生产生的转专业想法也与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水平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 影响学生专业归属感的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笔者总结出影响H大学力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因素主要包括高考因素、个人因素、学院因素和社交因素这四个方面。
(一)高考因素
学生高考志愿的填报不仅关系着自己能否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而且也关系着自己进入专业后的适应状态。问卷调查了力学专业在调查对象的高考志愿顺序,其中选择“一志愿”有52人,占比43.33%,选择“二~八志愿”及“调剂”的有68人,占比56.67%。而进一步去了解学生选择力学专业的原因,“高考分数限制”和“随便选择”这两项占比分别高达35.83%和30.83%。两项调查结果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由于高考志愿是多志愿填报,依次往后调剂录取,因而学生在填报时,会存在着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机会的想法去选择力学专业,这也是调查显示的学生选择因“高考分数限制”和“随便选择”而就读力学专业的原因。由此可以说,这些受高考因素影响的同学,他们对于力学专业的选择是不确定的,被力学专业录取也是存在“误打误撞”的随机率,相对于“一志愿”明确选择力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和兴趣度较低,专业归属感的建立难度也较高。
(二)个人因素
专业归属感本质上说是学生自行构建的主观情感,是一种内在生成的精神认知与体验,学生个人对于专业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科研等专业生活状态,是影响学生专业归属感建立的主要因素。问卷调查了学生入学前对力学专业了解程度,43.33%的学生选择“一般”,23.33%是“了解较少”。可见大部分同学在入学之前,对力学专业是不甚了解,专业基础有待进一步构筑。再对学生是否对专业知识感兴趣调查,显示47.5%是“比较感兴趣”,36.67%是“一般”。后又调查了专业学习状态,48.33%认为力学专业学习“比较困难”。从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参加活动的态度来看,学生的态度是比较模糊的,可见学生一直在积极接触和消极应付的两种学习状态中摇摆不定,学习主动性不强,因而没能对个人的学业学习做出积极的回应,再加上日常感受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对专业前景不够了解,容易对专业学习产生惧怕甚至抵触感。
(三)学院因素
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学院扮演着向传授学生知识的角色,向学生提供有关力学的一切课程、师资以及教学资源。问卷显示,75.83%的调查对象了解力学的途径主要通过“课堂学习”来实现。所以说学院的课程设置、师资水平以及学院提供的教学环境将对学生专业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当学生与学院的教学系统良性互动时,学生也会对学院以及专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问卷专门对力学专业师资力量及教学情况满意程度做了调查,其中有85%人选择“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15%选择“不满意”,对专业满意程度的调查里,68.33%的学生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所以就H大学力学专业来说,学院和学校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在学生对力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建立中产生了比较积极地影响。然而,在之后调查学生希望获取的专业信息的多选题中,题目设置的七个选项,有四个选项的选择率超过50%,可见学生专业信息的需求度仍然很高,这也意味着学院提供的专业资源仍有待补充和完善。
(四)社交因素
马克思认为人的精神交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原因,是人的需要的实现途径。当学生进入到大学的新环境中,就会产生一种精神交往的需要,要在与他人、与集体的交流交往满足,并在这个社交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归属感。在调查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途径时,除却“课堂学习”这个主要渠道之外,“咨询老师、同学”和“专业学习交流会”分别占比56.67%和26.67%。因而从社会交往的视角看,教师以及同学是学生交往(包括专业交往在内)的主要“交往对象”,同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探讨也构成了专业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调查学生与同门或同学交流讨论专业知识频率时,52.5%的学生选择“偶尔讨论”,21.67%选择“很少考虑”,甚至还有5.83%的学生选择“不讨论”。再对是否积极参与专业的科研创新和科技竞赛活动调查,显示41.67%是“一般”,31.67%是“比较积极”。交往的频率决定了专业互动的效度,也决定了专业认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专业归属感的水平。
三 力学专业归属感培养路径初探
前文从对问卷的分析中,归纳出了高考因素、个人因素、学院因素和社交因素这四个方面是影响学生专业归属感的主要因素。既然造成专业归属感的培养困境集中在这四个方面,那要去探究解困之道,也要立足困境之上,从学生、同辈、教师、学院四个维度去增强力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归属感。
(一)学生方面:调整专业心态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本科生就读大学期间,正值青春期,思想活跃但是却敏感易变,在心态上容易产生波动。从专业适应的视角来看,这一方面给专业适应带来了危机,对力学了解不深或是兴趣不足的同学,面对有难度的专业知识,很容易产生惧怕和退却心理,问卷显示有43.33%即近一半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转专业想法;另一方面,却也给专业适应带来了机遇,只要学生去积极地调整转变心态,从心理上去主动接触和接纳专业知识,就能化被动为主动,适应力学的生活并且在其中发现专业乐趣。首先,学生要转变大学以前的等待学习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地去接触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思维;其次,要与老师、同学多交流,学会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个人孤独感;最后,要多加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在扩大专业视域的同时发掘专业乐趣,更好的适应力学生活。
(二)教师方面:提高教学水平与关心学生相结合
在大学里,学生的专业知识获取,主要来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解读。对于学生来说,在专业学习中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课教师就是力学的代言人,因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对于学生的力学印象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造成直接影响。由此,我们认为,教师群体在学生专业归属感培养方面承担着“引导者”的重要角色。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既要不断储备专业知识,也要深入浅出的、通俗的向学生解读知识,带领学生进入力学的专业空间,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自主思考,给予学生更多专业知识教授和专业思维培养;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学业学习情况,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做好学业引导工作,在师生的专业交流中为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同时辅导员群体也要做好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及时进行思想辅导,帮助学生适应力学的专业环境。
(三)同辈方面:同辈互助与拓展“朋友圈”相结合
大学的同辈群体是指在大学里,青年学生由于彼此年龄相近,兴趣、爱好、经历、态度等相仿等,使得彼此吸引凝聚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共同的学习生活也为就读力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同辈群体互动的平台。因而在同辈方面,一是要打造同级的同辈群体,加强同级同学之间的互动互助,形成年级的学习互助群体,在倾诉情感和思想交流中共同进步,从集体的心理认同延伸到共同的专业认同;二是打造院内的同辈群体。在学院内搭建本硕博学生对话通道,高年级学生能以“过来人”的身份为低年级学生展示专业情况,传授学习经验,帮助低年级学生做好未来学习规划;三是要打造专业的同辈群体,加强与其他学校力学专业学生的联系,定期开展教学交流和经验分享,为力学专业学生打造专业“朋友圈”,共建高校力学专业学生专业交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专业活动和交往区域,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提供良好的专业环境。
(四)学院方面:加强专业宣传与鼓励实践相结合
学生要形成专业归属感,首先需要有对本专业有较为系统的认知,在认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与本专业建立起情感联系,继而通过专业认同、专业投入、专业互动,培养一定的专业归属感。这需要发挥出学院和学校的总领力量,加大专业宣传。一方面,让本专业的学生对力学有一个宏观的了解。问卷显示,学生在专业就业前景、专业特色、就业情况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认知需求,这也侧面反映出学院在专业信息展示方面还有所欠缺,需要对学生多开展专业历史、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及就业方向等信息,让学生对力学专业有一个系统的情况认知。另一方面,还应该主动介绍力学相关专业的情况,方便有转专业想法的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所转专业到底是什么以及是否契合自己真实需求,合理规划未来。此外,力学作为工科专业,理论结合实践是提高专业能力的必然途径,这就需要学院加强与社会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单位,鼓励高年级力学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校外企业实践,通过学以致用来感受力学专业的优势,通过实践中的成就感来提升力学专业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陈培玲,贺荣繁.大学生专业归属感研究[J].理论观察,2015(02):137-139.
[2]李倩.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李欢欢.自考助学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与培养途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0):300-302.
[4]刘二强,张旭红,刘利亭,李兴莉.新工科背景下一般院校工程力学专业《结构力学》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14):131-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