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 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时,不但要能记住一些基本的公式与原理,更要能在实践中将所 获的知识加以运用.基于此,教师可设置实践类作业,一方面实践类作业能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强化 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实践类作业能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 握并灵活运用课堂的重难点知识,从而引发他们的深度学习.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初中物理作业设置 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物理实践类作业提出有效的设计策略.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 复习又进一步拓展物理知识的过程.初中物理实践 类作业能将深度学习与真实体验连接起来,实现实 践运用与迁移创新能力的提升.
1 初中物理作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学生的作业量减 少了,但在初中物理作业的设置上依然存在一些问 题.教师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式,逐步 设置合理科学的物理作业[1].
1.1 作业比较单一,没有充分融入多样化的元素
当前初中学生的物理作业比较单一,这其实不 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物理作业单一体现在多 个方面,首先是形式单一,其次是内容单一.就形式 而言,学生所做的物理作业基本就是课本后面的练 习或者是教师设置的导学案,很少涉及动手操作、社 会实践方面的作业.就内容而言,学生所做的作业只 局限在物理方面,没有实现学科的融合,没有进行适 当的拓展.
1.2 作业创新性不足,学生不感兴趣
大多时候学生所做的作业都比较陈旧,没有突 显学生特点,没有彰显时代气息.有时教师设置作业 关心的是知识点的呈现,以及学生会运用到的方法 与内容,对于创新性考虑不多.这种陈旧的作业很容 易拉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不够感兴趣.如果在 作业中加一点学生熟悉的情境,增加一些时代的特 点,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改变题目的呈现方式, 让学生多思考,也会激发其探究的热情.
1.3 机械性作业较多,学生缺乏实践
复制、强化类作业往往被称为机械类作业,学生 在完成这类作业时要不断重复相同或者类似的内 容,比如抄写多遍公式、原理、概念等.当前教师所设 置的机械性作业在整个作业中的占比较大.教师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夯实学生的课本基础, 提升他们的基础能力.但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对物 理的理解、学习的态度发生改变,认为物理学 习 主要就是背背 东 西,再算算数据.可见机械性 的 作业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学习的局面,进而使他们失去开展实践探究的欲望.
2 实践类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2.1 设计口头表达型作业,培养描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深度 学习能力,就需要给他们更多的体验,让他们能够全 面而又深刻地去思考.当前不少学生在物理学习的 过程中缺乏表达能力,能完成教师的书面任务,但不 能用语言描述作业所涉及到的内容.教师可设置口 头表达型作业,让他们将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地 表达出来,这能提升他们感知物理的能力,也能提升 他们描述物理现象的能力.学生口头描述的过程能 培养他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等,推动 深度学习的开展.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的教学 为例,教师设置这样的作业 : 让学生将空口的雪碧瓶 的瓶底剪开,然后将一个乒乓球放在倒着的水瓶瓶 底,再往里面灌水 ; 再接着用手把瓶嘴捂住,也往里 倒水.请将实验的过程用语言描述出来,并用语言解 释所看到的实验现象.这样的作业主要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他们要能将所做的事有条理地陈述出来, 在陈述中发展他们的学科能力.一学生先是这样描 述现象 : 当我将乒乓球放入雪碧瓶内时,再向瓶中倒 水,乒乓球浮不起来,但是当我用手将口堵住的时 候,乒乓球浮起来了,但是我说不出其中的原因.另 外一个学生就补充 : 第一种情况是球没有受到浮力, 第二种情况是球受到了浮力.
基于学生的描述,教师能知道他们做作业的情 况,也能从他们的描述中知道他们对认知的了解程 度,从而进一步地调整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设置这 一方面的作业,从新的维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 让他们能够全面开展深度学习.教师要改变过去那 种很少创设口头表达类作业的现象,要解放学生的 嘴巴,促进他们的发展.
2.2 设计动手操作型作业,培养物理实验的能力
初中物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 能力,无论是课本上设置的实验,还是教师要求学生 完成的家庭实验,都需要学生自己选择实验的器材 并进行实验的操作,再进行实验之后的整理.这些基 本的实验流程都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完成,同时 他们也要在操作中进行深入思考.但是当前初中学 生这方面的能力不强,连建构简单的实验架、测量物 体的长度等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基于这样的现状,教 师在作业设置上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 养成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的习惯.
再以《浮力》的教学为例,学生在探究与浮力相 关的认知时他们经常要用到“密度”这方面的知识. 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借助课本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在 课后自制密度计.教师要求学生将制作的过程呈现 出来,再将做成的密度计在第二天展示出来.大多学 生呈现这样的制作过程 : 先是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 棍,再在木棍的一端挂上重物,最后使木棍竖直漂浮 在水中,接着,在木棍与水面的交接处画上标线,再 将木棍放在水中或者是知道密度的液体中,让木棍 漂浮起来,同时在与液体表面相交处标上刻度,最 后,根据情况标上合适的分度值,一个简易密度计就 做成了.在学生完成密度计并描述过程之后,教师可 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让深度学习继续下去.教师 问 : 如果用塑料管代替木棍可以吗? 教师给他们每 个人一根塑料管,让他们再作思考.学生发现实验中 的一个关键步骤是要让密度计立起来.他们在塑料 管的底端缠绕铜丝,这使得下重上轻的塑料管很轻 松地竖立在水里.教师再问 : 为了防止刻度在水中会 浸润,应该怎样做呢? 这需要学生见多识广,具备一 定的生活常识.有学生说 : 只要把刻度用玻璃胶粘贴 起来,就能起到防水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可对操作性作业进行及时的反 馈,这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实 验能力,也能提升他们思考的深度.
2.3 设计研究观察型作业,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置作业时可以给学生 一 些观 察 上 的体验,以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 能力.对于深度学习来说,这两个能力是非常重 要的.好多物理现象需要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而 研究这些现象又需要学生能发现问题,进而再解 决问题.大多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不强,他们更习惯于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基 于教学的 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些观察性作业,以 提升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2].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小孔成像实 验》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回去完成小孔成像的 实验,记录观察的内容,再提出一些问题.在小孔成 像的实验中最常用的器材就是蜡烛、带孔的挡板和 白板等.因为要使用蜡烛,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 此教师可让学生用强光的手电筒代替蜡烛,教师让 学生准备剪刀、不透光 的卡纸、强光手 电筒、透 明 胶等实验器材,然后再按照教师预设的步骤开展 实验.学生先是用剪刀把准备好的卡纸剪出一个 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纸片,接着,把剪好的纸片用 透明胶贴在准备好的手电筒的镜片上,把手 电筒 朝向桌面,打开手电筒 的光,然后,又在另一张准 备好的卡纸中间挖一个直径约为2 mm 的小孔,最 后,一手拿着卡片,一手拿着手 电筒,打开手 电筒 的光,对准卡 片 的 小孔.学生按照教师设置的步 骤后,就进行不断地调试,以让自己从小孔中观 察到清晰 的像.学生可边观察边思考,将观察 的 内容、思考的问题呈现出来.有学生想出这些问 题 : 实验中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像的形状与小孔 的形状是不是有着一 定的关系? 像 的大 小 与 实 验中的哪些因素有关?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观察类作业,解 放学生的双眼,让他们发现物理学习的乐趣,也发现 更多物理的奥秘.教师在设置观察类作业时,要给学 生更多生长的空间,只要他们能观察出一些东西来, 能抒发出一些感悟来,就要充分地肯定他们,在这样 的氛围下,学生会爱上观察类作业,也就能获得更多 物理上的认知与技能.
2.4 设置社会调查类作业,培养迁移认知的能力
教师在设置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与 认知状况,要尽可能地给他们多样化的实践,要让他 们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多元化的体验,学生 才能不断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提升他们的迁 移与创新能力.教师可设置社会调查类作业,一方面 提升学生对书本知识的领悟能力,另一方面给他们更多接触社会与自然的机会,以让他们在开阔的环 境中不断地深入思考与学习.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杠杆》的教学 为例,教师设置这样的作业 : 让学生去小区里的同学 家做一个调查,去找寻他们家常用的一些杠杆,再将 这些杠杆分为省力杠杆与费力杠杆.这样的作业能 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也能让他们运用学到 的知识解决身边的真问题.小区里的几个学生可以 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的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这 样的作业.比如说,一个小组的学生就在小张家发现 扳手、螺丝刀、钳子、铁锤、扫帚、筷子、鱼杆、镊子等 杠杆.接着他们尝试着使用这些杠杆,再以他们的理 解去分析这些工具工作的原理.学生会进一步开展 合作以发现更多的杠杆,他们会进一步商讨,将不是杠 杆的一些物件剔除出去,最后他们还会进一步讨论每 个杠杆的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他们在调查实践中开 启运用物理知识的模式,也开启深度学习的模式.
因此,教师在设置作业时也要考虑解放学生的 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走出去,发现更多的物理现象, 再运用物理学认知解释这些现象,提升他们解决问 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教师在创设 这类作业时,先要将课本的内容与具体的调查研究 连接起来,同时还要给学生具体的指导,让他们有计 划地实践,科学地调查,提升此类作业的效率[3].
总之,教师所设置的实践类作业要能将社会、生 活融入其中,开阔视野,增强学习活力,为学生今后 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他们物理学科核 心素养的提升,进而使他们具备应对更多挑战性任 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 肖永琴.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实践作业设 计[J].教学与管理,2020(07) :49-51 .
[2] 张馨允.实践作业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2017(08) : 45-46 .
[3]程英.基于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作业的设 计方法[J].中学物理,2022(06) : 32-35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