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iTest测试系统的大学英语机考改革实践与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9 09:10: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语言测试手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考试采用基于计算机及网络的无纸化测试。文章通过对基于iTest测试系统大学英语进行机考改革测试得出的成绩分析对比发现,机考测试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缓解了大学英语课时缩减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同时根据实施机考积累的经验对大学英语实施无纸化考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iTest测试系统;机考改革;自主学习

一引言

        测试作为检测和评估外语教与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一直是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语言测试与评估的测试管理、试题设计编写、任务呈现、评分、成绩分析与报道等方而产生了巨大影响。[1]基于计算机及网络的无纸化测试逐渐成为主流。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语言测试如托福(TOEFL)、雅思(IELTS)、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剑桥商务英语资格考试(BEC)及研究生管理科学入学考试(GMAT)等已经全面实施了计算机化的语言测试。[2]我国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6月也开始对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进行网考试点工作。[3]2018年人社部公布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中级)、国际注册会计师证书(ACCA)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等均已实行机考。iTest大学外语测试与训练系统是专门为高等学校师生提供的高质量外语试题库资源、自建题库管理功能和在线评测服务的综合测试教学服务系统。[4]本院利用iTest系统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的机考改革是推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措施。根据本院的教学需求和各院系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力图缓解大学英语课时缩减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同时增强考试的科学性,发挥测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反拨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 机考实践过程

(一)实施条件


         2015年9月我院引入外研社iTest大学外语测试与训练系统,2016年4月完成第一阶段的自建题库建设,同年6月向学生开放给学生进行模拟训练,9月应用于部分学生的入学测试,并在学期末正式考试前完成7次模拟测试。2017年4月完成第二阶段题库建设工作,题型参考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分为听力、阅读、词汇、语法、写作和翻译等6种,题目数量总计5623道,自建题库题目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选取同步练习题组成,覆盖教学要求考察内容,能够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效度。学生在模拟训练阶段已对相关题型较为熟悉,在采用机考对部分学生的入学测试和期末模拟测试成绩对比分析后发现,成绩呈上升趋势,标准差在正常范围内,成绩呈正态分布,测试试题具有信度。

(二)实施对象

          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2017级管理类学生中抽出3个班,共111人作为实验班;机械类3个班共93人作为对照班。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对实验班增加更多的机测模拟训练和自主训练,而对对照班则采取以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除对考期前上机模拟测试外对照班基本没有接触机测训练。实验中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入学考试测试和期末考试测试:对2个对象的入学考试都采用的是纸质考试;对实验班学生的期末考试利用iTest系统进行机测,而对对照班学生继续采用传统的纸质考试。纸质考试和机考采用相同题库题目,题型相同,包括听力(25%),语法词汇(10%),阅读理解(30%),单句翻译(20%),写作(15%),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满分为100分。实验的思路是将相同实验对象实施纸质考试和机考成绩做对比分析,再将实施机考实验班和未实施机考的对照班的成绩做对比分析,检验实施机考改革后成绩是否有差异及其成因。

三结果与讨论

         根据我院学生实际水平,将成绩按照≤54分,54.5-74分,74.5-84分和≥84.5分分成4个级别。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纸质考试和机考都根据此标准进行分级。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管理类学生和机械类学生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无论采用机考还是采用纸质考试平均分都得到了提高:管理类学生入学考试平均分为65.12分,期末考试平均分为78.42分,提高了13.3分;机械类学生入学考试平均分为55.67分,期末考试平均分为63.58分,提高了7.91分。

\

 
         这与每级学生进行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对比结果一致,即期末考试成绩都比入学考试成绩有所提高,相比之下管理类学生在采用机考后的期末平均分提高幅度要较高一些。

       将两类学生各成绩段成绩进一步整理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


         从上表可以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入学考试成绩并不是很大,可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实验班在74.5-84分和≥84.5分数档的学生成绩增幅程度都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增幅分别为25.22%和33.33%;对照班增幅分别为21.51%和18.28%。同时实验班和对照班54.5-74分和≤54分人数比例相应在减少。这个结果表明经常接触上机训练的实验班学生在考核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比不接触上机训练的对照班表现更好。从导出的成绩分析图中也看出实验班除写作和翻译主观题型外的其他题型得分均高于对照班,在大学英语课时缩减的背景下实验班因机考而推动的自主学习增多成绩反而比未参与改革的对照班增幅大。

四实施机考的建议

        在实施机考的探索和实践中,本院也遇到许多的问题,同时积累了许多经验。结合这些经验提出一些实施机考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计算机的设备要求

        机考对计算机硬件设备有较高的要求,如电脑基本配置、声卡、网卡、耳机等。[5]同时对软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使用网页版考试系统,需要有谷歌或者火狐浏览器,还有英汉语输入法。需要与学校计算机机房等部门做好协调工作。

(二)网络要求

       机考需借助网络环境进行,学校应配备相应参数的服务器,支持大规模多人次同时考试,考试期间要保持机房网络畅通。需要与学校网络中心等部门做好协调工作。

(三)对教师要求

        机考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登录系统,创建考试班级,学生管理,录入试题创建试题库,创建考试模板,到组卷,审核,发布考试,阅卷,下载成绩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应组织对教师进行机考工作培训。

(四)对学生要求

        学生在初次参加iTEST机考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不适应电脑考试界面;不习惯在屏幕上做阅读理解题型;电脑操作不熟练等。机考不仅检测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6]考试前应开展模拟考试,帮助学生熟悉考试环境,适应计算机操作。

(五)对考试过程中的要求

       针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有应急方案:例如考试机房机器如果多台出现故障,应该设有备用教室等;同时拟定一些考试过程中的考生须知,并要求考生严格遵守,保证机考的顺利进行。同时,提前和考试平台供应商进行沟通,请平台针对考试过程中突发的技术性问题给予技术支持[7]。

(六)题库建设

       iTEST系统自带题库的难易程度不适合本院学生英语实际情况,需要本院教师自建考试题库。针对学生所学教材,与每学期实际教学内容量体裁衣出题。题库的建设需要投入较大精力,较为复杂,需要整个英语教师群体协同完成。

(七)题库试题校对

         随着自建题库的完成,教师还要逐一校对试题。同时,试题的代表性和覆盖面是测试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所以大学英语试题库在题量、题型、难易程度及梯度上应该不断完善、修正,从而保证题库内容的全面、合理和及时更新。在正式考试前修改问题,即使在考试中也可能发现某些问题,通过模拟测试逐步修改并完善自建题库试题的内容和数量,这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

 
五 结语

        本院对大学英语进行机考改革,通过测试手段的变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努力解决大学英语课时缩减和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在校本考试中利用测试系统的数据做出统计和分析,增强测试对教学活动的反拨作用,同时在进行机考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机考实施各个环节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合理化建议,对推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清华,孔文.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测试及其效度验证[J].外语界,2009,(3):66-96.
[2]邓贤贵等.大学英语机考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99-212.
[3]金艳,吴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网考的设计原则[J].外语界,2009,(04):61-68.
[4]郭晶,宋安宁.多媒体辅助教学、iTEST测试系统检测教学效果的民办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研究—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6):82-83.
[5]朱音尔,张肖莹.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机考探索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09,(3):63-67.
[6]张霞等.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机考实践与研究—以常熟理工学院大学英语机考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12):56-59.
[7]张庆红.大学英语无纸化机考改革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166-1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