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1 14:57: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地理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推动学生思维纵深拓展,已然成为地理教 学的主要趋势。教师应紧抓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引,实施地理问题式教学,希望借此帮助学 生扎实掌握地理知识,拓展思维深度,发展核心素养。文章将先论述深度学习与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内涵,接着表 述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原则,然后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深度学习,问题式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 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在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要改进传 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地理学科核 心素养。《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强调重 视问题式教学。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要实 施问题式教学,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界定

  (一)深度学习


  在黎加厚教授看来, 深度学习是以理解为基础, 批 判地探究新知,并将新知融入新的学习情境中,解决 问题的学习活动。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本文的深度学 习是与浅层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理念、学习过程,是 指学生以理解为基础,以迁移应用、批判反思、问题 解决为重要方式, 探究新知内容, 建构新旧知识联系, 发 展高阶思维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学习活动。深度学习具 有五大特点,即主动参与、深度思考、批判理解、迁 移应用、自主反思。

  (二)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指以问题为核心,以发现、提出、 分析、解决问题为重点,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模式 [1]。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

 
 在深度学习理念的引领下,问题式教学模式与高 中地理教学内容深度结合,建构出“教学情境—提出 问题—探究问题—衍生问题—教学评价”的问题式地理教学模式。如此教学模式, 可以使学生在与问题“互 动”的过程中充分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自觉迁移 应用已有认知,不断地批判、理解、反思,实现深度 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原则

  (一)互动性原则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多元互动的教 学模式 [2]。师生多元互动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参与课 堂学习的过程。因此,深度学习下的地理问题式教学 需要遵循互动性原则。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 地理教学需要,提出问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走 进地理课堂, 发挥自主性, 或自主探究, 或合作探究, 解 决问题。教师依据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有针对性地 进行教学引导,促使学生深入课堂中进行学习。在这 样师生深度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能不断地探讨、质疑、 批判,建构地理知识体系,提升思维水平,发展核心 素养。

  (二)层进性原则

  深度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从浅层理解到深层理解 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问题是学生拓展理解深度的助力。 简单地说, 在不同难度问题的驱动下, 学生会经历了解、 理解、分析、应用、综合、评价过程,顺其自然地实 现深度学习。基于此,深度学习下的地理问题式教学 需要遵循层进性原则。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地理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 设计简单问题、核心问题、拓展问题, 驱动学生迁移应用, 批判理解, 自主反思, 由 此拓展学习深度,建立深刻的认知。

  (三)联结性原则

  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的迁移应用。学生迁移应用所 学,可以解决问题,重构知识体系。深度学习下的地 理问题式教学要遵循联结性原则,即教师紧扣地理新 知与旧知的联系、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地理 理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设计、提出问题,驱动学生 综合思考,迁移应用学习所得,深度理解知识,完善 知识体系。

  (四)反思性原则

  深度学习重视学生反思。问题是学生进行学习和 反思的指引。因此,深度学习下的地理问题式教学需 要遵循反思性原则。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提出反思 性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 学生发挥批判意识的作用, 或 反思问题本身,或反思自身行为,由此明确问题解决 思路和方式,顺利地解决问题。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策略

 
 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课时) ”为例,教 师可如此实施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情境是呈现问题的依托,是吸引学生目光的先导 条件 [3]。在有效的问题情境的作用下,学生会产生学 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夯实深度学习的基础。 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 程中,不少学生借助不同的方式,接触了多种多样的 地理现象,建构了感性认知。在地理课堂上,学生面 对熟悉的情境,会自发地迁移感性认知,深入探究。 所以,在地理课堂上,教师不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 一些学生在体验家庭生活时, 观看新闻, 了 解了鞍钢和宝钢的布局情况。在学习第一课时,学生 初步探究了工业区位及影响它变化的因素。在第二课 时课堂上,学生要迁移已有认知,着力探究影响工业 区位因素变化的因素以及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影响。 基于此,教师借助电子白板展示“鞍钢、宝钢的区位 选择”图。在学生读图时,教师提出问题:“影响鞍钢 和宝钢布局的主导因素是一样的吗?”在问题的作用 下,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阅读地图。在阅读的 过程中,学生迁移生活认知和地理认知,抓住关键信 息进行对比,确定影响鞍钢和宝钢布局的主导因素。

  在体验整个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顺其自然地 走进了地理课堂。学生主动迁移应用已有认知,认真读题,解决问题, 建立地理认知, 同时建立区域认知, 为 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二)提出核心问题,驱动学生深度思考

  所谓的核心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而设计的问题[4]。 核心问题具有统领性, 需要学生抽丝剥茧, 逐步解决。 实际上,学生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正是他们深度思考 的过程。深度思考是学生解决核心问题的关键。因此,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剖析重点内容,设计、提出核 心问题,驱动学生深度思考。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课时) ”教学重 点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给工业区位因素带来的变化。 基于此,教师呈现首钢搬迁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工业 区位因素的变化。

  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播放微课。学生观看微课,经 历首钢搬迁的全过程(首钢于 1919 年定址于北京西 郊,于 2005 年搬迁至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在学生 了解基本情况后,教师展示“首钢搬迁示意图”。

  基于此,教师提出核心问题:“问题一:首钢首先 选择建在北京西郊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二:促使首钢 搬出北京西郊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三:为什么首钢会 选建在曹妃甸?”这样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 发挥综合思维,迁移已有认知,深度分析、思考首钢 选址的原因。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受已有认知 的助力, 联想到环境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等, 由 此借助多种地理要素及其联系,综合地解决了问题。

  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深入地走进了地理课 堂。在此过程中, 学生发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 从 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便于建立较为全面的认知。同时, 通 过亲身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综合思维和区域 认知发展水平。

  (三)合作探究问题,驱动学生深度解决

  与传统教学相比,深度学习下的问题式教学具有 一定的深度。在自身认知水平、问题解决能力等因素 的影响下,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学生 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有学生可以解 决问题,有学生会出现困难。针对此情况,教师要组 织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互帮互助,理清问题解决 思路,深度地解决问题。

  在提出核心问题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差 异,建立异质小组。每个异质小组都由一名学优生、 两名中等生和一名学困生组成。在建立异质小组后, 教 师提出合作探究任务:“请大家和小组成员合作分析、 解决核心问题,记录每个核心问题的答案。”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进行探究。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优生能够从不同 角度分析影响区位因素的原因。其他学生在倾听时, 结 合自身认知情况,提出问题。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促 使合作探究走向深入。全体学生不断迁移应用已有认 知, 经过反思、完善, 获得更为全面的答案。最终, 每 个小组都达成了统一认知。

  教师把握时机, 搭建展示平台。小组代表从交通、 自然资源、市场、信息、劳动力等方面解答了问题一; 从环境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角度解答了问题二; 从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方面解答了问题三。在 小组代表解答后,其他小组提出疑问,进行补充。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深 度思考,主动反思,深度解决了问题,掌握了地理内 容,强化了区域认知, 锻炼了综合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部分学生借助首钢的选址变化,感受到人类活动与地 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利于形成人地协调观。

  (四)引导批判质疑,开拓衍生问题

 
 批判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生进行批判,可以彰显个性,提出不同的看法,继 而深入探究。此外, 学生还可以自我质疑, 自主反思, 弥 补认知不足。大部分高中生缺乏批判质疑意识,教师 要发挥智慧,引导学生批判质疑。

  例如,在学生解决核心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发 问:“我们梳理的这些因素正确吗?全面吗?还有可能 存在哪些因素?”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回顾问题解决 过程和问题答案,自主反思,发现其他问题。有学生 发问:“首钢搬迁到曹妃甸,是否和曹妃甸的地价有关 系?”面对此问题, 其他学生借助网络渠道收集信息, 了 解曹妃甸和北京西郊的地价情况,认真对比,得出结 论, 弥补认知不足。同时, 其他学生受到良好激励, 拓 展思维,自主反思,发现、提出其他问题。

  学生不断地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一步步地完 善了地理认知, 切实解决了核心问题, 强化了区域认知。 同时,大部分学生因此积累批判质疑经验,提升了地 理思维水平。

  (五)重视教学评价,提升综合能力

  
教学评价是学生成长的导向。不少学生依据教学 评价,确定了努力的方向。教师要据此编设评价量表(见 表 1)并发放给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 学生关注教与学的情况,依照评价量表内容,进行学 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如此,学生可以全方位了解自身情况,逐渐提升综合能力。


\

 
  在学生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各组成 员互相观察彼此,了解各自解决问题的基本情况。在 梳理核心问题答案后, 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观察所得, 填 写评价表,客观地评价组员的解决问题能力。在他人 的评价下,学生了解自身情况,自觉端正态度,改正 不良行为, 踊跃参与问题解决活动, 提高深度学习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式教学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助力。 学生在体验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会深度学习,深刻地 理解学习内容,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鉴于此,在 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教师可以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 引,将问题式教学模式作为教学工具,沿着“教学情 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衍生问题—教学评价”的 路径,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深度思 考,迁移应用, 批判质疑, 自主反思, 实现深度学习, 进 而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宇.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与 实施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2.

  [2] 范晓燕.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法的 应用探讨[J].高考,2022(3):123-125.

  [3] 陈群莹.高品质地理问题的设计及其教学运用:以人 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历史”为例[J] .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62-64.

  [4] 毛婷婷.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 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36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