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 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在认知心理学 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0 15:38: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在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然后评价了“任务 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在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成效,最后对“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在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反思。

  认知心理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 种新心理学思潮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知觉、注意、记 忆、表象、推理、言语[1]。以认知心理学作为关键词在中 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 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均弹 出 4 000 余条信息,主要涉及教育行业(>80%)。认知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不同学龄阶段的教育中已得到 充分应用,形成了很多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 。认知心 理学在揭示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 研究方向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是当 前各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专业 基础课程。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 与科学研究工作,因此认知心理学课程的授课质量对 在校学生的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甚至会影响整个教 育行业和相关科学研究领域[2]。

  “ 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任 务为核心、以学生协作研究为手段,促进学生的自主 学习和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解决问 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其实施过程包括研究性学习任务 制定 、研究实施(组建学习小组 、研究过程 、协作交 流)、成果展示三大板块 。通过调查研究、1 轮改革试 点、2 轮改革正式实施,教学团队已探索总结出一套成 熟的教学模式,期望为高等教育心理学及相关学科课 程体系建设提供思路和启示。
\

  一、“ 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在认知心理学 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研究性学习任务制定


  1.理论课时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理论课时占总课 时的 78%,其学习任务的质量关系到本次教学改革的 成败。教学团队参考国外应用学实验课教材[3-7],经多次研讨后确定了各章节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如表 1 所示。

  2.实践课时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认知心理学存在 很多其他课程未涉及的研究范式,比较难理解 。为提 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经学校各教学部门研讨 批准,贵州中医药大学开设 E-Prime 实验设计技术课 程作为认知心理学的配套实验课。该课程将认知心理 学理论课中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进一步深化,在充分理 解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完成经典研究范式的编 写,具体包括 Go/no-go 实验(第 一 章任务①) 、情绪 Stroop 效应范式(第三章任务②) 、记忆加工深度实验 (第四章任务③) 、负启动效应实验(第六章任务②) 、 知觉决策范式(第九章任务②) 。

  3.自主学习课时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结合翻转课 堂,该环节要求各小组精读、充分讨论后制作 PPT,并 在自主学习课堂环节进行 PPT 汇报,其他小组进行提 问和讨论,任课教师进行点评。

  自主课堂一:指定学习材料为《感觉记忆中含语 义对象的视觉表征》,属于第四章[8];自选部分为“请小 组成员自行检索一篇工作记忆相关的学术论文”,属 于第五章。

  自主课堂二:第七章表象章节中距离效应[9]和大 小效应[10] 比较难理解,且教材中相关研究设计介绍比 较少,因此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原文献。

  自主课堂三:任课教师提前一周发布学习通知,即 言语研究的新范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数据驱 动的方法;②多模态言语研究;③社交语言研究;④实 验语言研究;⑤跨学科合作 。请各小组自行选择一个 研究方向检索相关文献并精读。

  (二)研究实施

  1.组建学习小组 。任课教师会在本课程第一节课 要求学生根据前期上课的合作情况分为 10 组,每组 8 人左右 。在后续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尽 量靠近彼此,以便讨论交流。

  2.研究过程。理论课时环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 首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其次讲解部分实验研究,之 后循序渐进地提出研究性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根据 已讲解的理论和研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解决新的问 题(即学习任务,如表 1 所示)。任课教师提出研究性 学习任务后,会给学生 3—7 分钟的时间讨论和检索 相关信息,并形成小组意见 。 比如,第一章研究任务 ①:首先,教师讲解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的简单反应 时实验逻辑和设计;其次,教师启发诱导式地讲解辨别实验的逻辑和设计;最后,教师提出研究任务,并 给学生 5 分钟时间检索信息 、讨论交流,形成 一 致 意见。
\

  实践课时环节:该环节主要涉及绪论 、注意 、记 忆结构、长时记忆、问题解决五个章节 。在各部分理 论课时环节,任课教师在详细讲解理论知识后会提 出相关的经典研究范式,要求学生充分讨论并编写 实验程序,之后在实践课上收集所有小组成员的实 验数据,最后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 比如,第一章研 究任务①:任课教师会在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设计后 进行点评,并进一步拓展讲解 Go/no-go 实验范式的 理论逻辑和实验设计,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课环节 完成程序的编写、小组成员的数据收集、实践报告的 撰写等工作。

  自主学习课时环节:该环节主要涉及记忆结构、短 时记忆、表象与言语四个章节,对于所有自主学习环 节的学习任务,任课教师会提前一周发布,要求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检索相关研究性论文 、学术著作 等,充分讨论后形成一致意见并制作 PPT。

  3.协作交流 。在所有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过程 中,教师要鼓励各小组进行组内讨论、分工协作,共 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理论课时环节,根据研究性学习 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自由检索信息与沟通交流时 间为 3—7 分钟 。比如,第一章研究任务①:任课教师 提出“ 设计实验计算‘ 选择 ’这 一心理过程的加工时 间”的任务后,可给学生 5 分钟时间检索相关概念 、 实验逻辑、实验设计等,并要求学生针对检索信息进 行交流、讨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在实践课时与自 主学习环节,教师要求各小组课下自主检索信息、讨 论并分工合作完成各阶段任务,同时分别在 PPT 汇 报和研究报告中注明每个小组成员主要参与的工作 内容。

  (三)成果展示

  理论课时环节:针对学习任务的差异,本环节要 求各小组形成一致意见后推荐小组代表用 1 分钟的 时间向大家汇报研究设计思路,或者汇报小组的调查/ 测试结果 。比如,第一章研究任务①:随机抽查 1 个小 组的实验设计,要求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实践课时环节:要求各小组提交实验报告 。任课 教师会在下次实践课时环节对实验报告进行点评, 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果呈现形式、报告撰写质量等。

  自主学习课时环节:随机抽取小组代表作 PPT 汇 报,并邀请其他小组对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任 课教师最后对各汇报内容进行 5 分钟点评,包括 PPT 质量、内容设计水平、论文理解程度、学生表述情况等。

  二、“ 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在认知心理学 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成效评价

  (一)学生方面


  1.定量评价 。与 2017 级相比,在改革试点阶段, 2018 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在改革正式实施阶段,2019 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动 力均显著提高(第一次改革),且该教学改革成果在 2020 级得到充分验证(第二次改革)。

  第一,期末考试成绩显著提升。如表 2 所示,随着 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升。独 立样本 t 检验分析显示,在改革试点阶段,与 2017 级学 生期末成绩(65.9 分)相比,虽然 2018 级学生的期末考 试成绩(65.9 分)没有显著变化,但在改革正式实施阶 段,2019 级和 2020 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 平得到显著提升,期末成绩分别为 69.3 分和 76.7 分。

  第二,论文发表量增加。在改革试点阶段,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即学生自主 以第一作者发表与本课程研究性学习任务直接相关 的学术论文数量明显增加 。在改革正式实施阶段,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截至 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与本课程研究性学习任务直接 相关的学术论文达到 8 篇,参与发表论文多篇。

  第三,大学生创新项目水平提高 。在改革试点阶 段,与 2017 级相比,2018 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 显著提升,该班学生以主持人身份立项与本课程研究 性学习任务直接相关的省级研究项目 1 项。在改革正 式实施阶段,2019 级学生以主持人身份立项与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任务直接相关的省级项目 3 项。

  2.定性评价 。为了解学生在课程改革前后的主观 感受,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为获 取学生的真实感受信息,避免师生关系给被访谈学生 带来心理压力 , 本次访谈由团队教师制定访谈提纲, 对实习生实施访谈 。访谈包括以下 8 个条目:①你认 为认知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课程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②通过认知心理学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③你是否认 真参与了研究性任务?④通过研究性任务你收获了什 么?⑤你是否积极参加反转课堂?⑥通过反转课堂你 收获了什么?⑦任课教师发布的学习资料、课后习题 及话题讨论对学习是否有帮助?⑧你对授课教师是否有意见或建议?

  其中,条目③④为“ 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 法”在理论课时应用的成效评价,研究分析发现,学生 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参与度达 95.2%,该环节提高了学 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经典研究范式的理解 。条 目⑤⑥为“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在自主学习 课时应用的成效评价,研究分析发现,该环节提升了 学生协作交流与 PPT 汇报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 自信心 。访谈环节没有涉及“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 学法”在实践课时应用的成效评价,但针对条目⑧的 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研究范式的编写环节非常感兴 趣,43.7%的学生主动提及该环节,且在该环节中收获 很多。

  (二)教师方面

  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和科 研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在教学方面,教学团队以 “ 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为主题获得校级教学 改革竞赛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发表高水 平教学改革论文 1 篇 。在科研方面,教学团队立项与 本课程研究性学习任务相关的科研项目 6 项,其中 国家级课题 2 项、省级课题 3 项;以第一作者发表与 本课程研究性学习任务相关的高水平 SCI/SSCI 学术 论文 10 篇。

  此外,通过近 4 年开展的多次教学研讨会和学术沙龙发现,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会议的 频率和发言次数显著增加。据课程教学团队各位教师 反馈,通过“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的探索与研 究,其教学自信心和科研自信心得到显著提升,教学 方向和科研方向更加明确。

  三、“ 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在认知心理学 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通过“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在认知心理 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和教师的学习能力、创新 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但在教学过程及课后反思中发 现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任务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 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制定 合理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合理的学习任务可以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习 任务过难或过简单均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 烦心理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任务 难度、任务量、时间安排等因素。此次教学改革的研究 性教学任务是教学团队教师经过反复斟酌与研判后 确定的,但通过具体实施发现,部分任务过难,课堂上 各小组均没有设计出理想的实验方案,如第一章任务 ②、第四章任务③、第五章任务③、第七章任务②(表 1.加粗字体)。而有些研究性学习任务过于简单,没有 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如第九 章任务①(表 1.斜体)。上述研究性学习任务均需要在 后续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二)研究性学习任务协作与交流效果不佳

  在“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协 作与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 现,有些小组的汇报代表始终是同一位学生,个别学 生始终没有真正参与分工协作,仅仅是挂名 。在今后 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机抽取小组成员进行成果汇报, 避免协作交流仅停留于形式 。此外,由于部分小组分 工较为固定,学生在某 一环节的能力虽然得到了提 高,但综合素质与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 。在今后的 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增加学生分工限定,如各小组成 员轮流完成信息检索、PPT 制作、小组汇报等工作,即 完成任务的分工不能固定。

  (三)成果报告环节形式单一

  在理论课时环节,学生通过口头报告的形式汇 报小组的实验设计、测验结果等,而实践课时则通过实验报告进行反馈 , 自主学习课时通过 PPT 汇报方 式展示成果,形式相对单一 。在今后的各环节应将上 述成果展示形式相结合,同时挖掘新的报告形式,如 自主学习环节的成果可以通过手抄报、展板、研究报 告等形式进行展示 , 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能力。
\

  总之,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最新分支,自诞生 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其研究方法和手段与传统心理 学有本质区别,学生对其理解与掌握的程度是新文科 背景下衡量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结合贵州中 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 教学团队以“任务驱动联合研究性教学法”探索认知 心理学教学新模式 。通过研究性学习任务制定、研究 实施(组建学习小组、研究过程、协作交流)、成果展示 三大板块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自主学习进行全面 改革 。该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创新能 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 学和科研能力,具有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的价值 。但 鉴于在教学反思中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该教学模式 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GAZZANIGA M S,IVRY R B,MANGUN G R.Cognitive neuro - science:the biology of the mind[M].New York:W W Norton & Co Inc (Np),2008.
  [2] MATLIN M W.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college -level pedagogy: two siblings that rarely communicate [J].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2(89):87-103.
  [3] BRAISBY N,GELLATLY A.Cognitive psycholog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4] 王甦 ,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重排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
  [5] SOLSO R L,MACLIN O H,MACLIN M K.Cognitive psychology[M]. Boston:Allyn & Bacon,2007.
  [6] ROBINSON -RIEGLER G L,ROBINSON -RIEGLER B.Cognitive psychology:applying the science of the mind[M].2nd ed.Boston:Allyn & Bacon,2007.
  [7] MATLIN M W.Cognitive psychology[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09.
  [8] 胡晶晶,徐昊骙,曹立人.感觉记忆中含语义对象的视觉表征[J]. 心理学报,2019.51(9):982-991.
  [9] KOSSLYN S M.Scanning visual images:some structural implica - tions[J].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1973.14(1):90-94.
  [10] KOSSLYN S M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in visual images [J]. 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3):341-3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282.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