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互助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初 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日益凸显出课堂教学的优势。教师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互帮 互助、合作学习,巧用“学伴”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 道德品行和法治素质的培养。文章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际,分析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意义并结 合具体活动教学案例,探索总结实践对策,促使学生在互助合作课堂中真正达成有效的学习。
如何有效设计合作学习模式,进一步畅通活动课 堂中学生开展相互助学的便利渠道,激励每一个学生 主体都能与他人彼此支持和相互鼓励,深入进行团结 协作、交互学习,共同获得发展,是教师在道德与法 治课堂教学中关注的重要教学话题。但在实际教学 中,课堂合作学习常流于形式,有些教师组织课堂教 学极为随意盲目,学生学习活动放任自流,合作学习 缺乏真实的效果,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要 想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真正达成高效优质的互 助合作学习效果,教师必须立足课堂实际,通过创设 课堂问题、创建活动情境、选择研究主题、拓展导行 训练等,引领学生在互助合作中锻炼探究问题的能 力,体验和分享活动成果,培养乐学、会学、善学的 良好品质。
一、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促进营造合作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指导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互助合作学习 模式,能指引学生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逐步认识 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意义,尽情开展小组合作,激发自 觉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激励他们充 分表达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意思维,主动融入合作 学习活动,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二)便于创设互助合作情境,提升学习能力
在互助合作课堂上,教师适时把握合作学习时机,融入问题探究、活动体验、课题研究、践行感悟 等活动情境,有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励他们深入 小组互帮互助、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真正发挥自身 的主体性作用,激发探知热情和创新学习意识。尤其 是当产生较大的意见分歧时,学生通过互助合作探 究,能够加强探讨、交流,进而获得正确认识,提升 合作学习能力。
(三)助推生成互助合作实效,激励共同成长
教师紧密结合本校实际,紧扣初中道德与法治学 科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积极创建互助合作课 堂,有助于增强课堂学习实效。特别是在互助合作活 动中,小组中的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一起努力进 行探究学习,他们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各不相 同,却能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合 作学习,在同伴的欣赏和帮助下共同探索解决疑难问 题,合力总结出最有效的学习对策,品尝学习的成就 和喜悦,实现共同成长。
二、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对策
(一)巧置问题,在互助合作中激思探疑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非 常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又具有极 强的好奇心理,求知欲强烈,喜欢表达不同意见。面 对初中生的这些学习心理,教师要准确了解他们的心 理特点,积极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指引他们畅所欲言,让他们带着疑难问题深入探疑、 释疑 [1]。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问题教学除了可以采 取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进行,还可以借助生 动的歌曲和微视频等,通过恰当设计探究问题,激发 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探索解决问题。
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 第七课“亲情之爱”中 的“家的意味”时,教师可通过播放经典歌曲《我想 有个家》的 MV 进行新课导入。《我想有个家》曾经唱 遍了大江南北,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触动。接着,适 时引入了“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微视频,利用 鲜活案例引导学生领会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每 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个温馨的家。教师借助歌曲和微视 频情境导入,能引发学生对“家的意味”的思考,进 入本节课学习主题。接着,在“生命的居所”探究环 节,教师为学生设置问题探究活动:“请阅读课本 73 页内容,感悟两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 么醉汉拥有一座别墅,却说自己没有家?(2)中年男 子居无定所,为什么说自己又有家了?(3)你心中的 家是什么?家庭的含义是什么?(4)这两则故事给我 们的启示是什么?”通过创设的这些问题,学生纷纷投 入阅读探索,感悟家的作用,得出家是我们心灵的港 湾,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在小组互助合作探究后, 教 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归纳出“家庭的含义”“家的意 义”等知识点。在学生理解了家庭、家人对我们的特 殊意义后, 教师又继续利用多媒体展示“春运”图例,很 自然地进入了下一个探究主题——“中国人的家”。由 此可见,利用贴近生活的案例和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 探究学习、分享体会, 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 带着问题融入本课学习。学生踊跃参与问题讨论和交 流,充分展现出学习主体性,在生活化问题探究中调动 了互助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善设活动,在互助合作中增进体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活 动化教学情境,将某些社会生活和活动场景引进课 堂,能触发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 确的道德和法治观念,获得正面的教育体验。
教师恰当地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将 学生带入某种身临其境的交互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在 互助合作中陶冶学习情操,明确道德与法治原理,形 成学习共识。其中,角色扮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形式,指导学生参加角色表演,能让学生在声情并茂 的表演活动体验中互助合作,增进学习实效,塑造健康心理 [2]。
例如,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 第四课“尊重他人” 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人际关系”知识点的理 解,教师适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 的活动体验。教师先选出 4 位学生代表,将每两人组 成 A 、B 两组。首先,A 组学生先扮演“相互尊重的 角色”活动, 他们俩一上台就彼此握手, 有说有笑, 非 常有礼貌,都表现出高兴的情绪。接着,又让 B 组的 两个学生来扮演“反面角色”,他们俩一上台就相互 指责对方,彼此互不相让,两个人都气得面红耳赤。 通过这样截然相反的两个角色表演活动,学生充分体 会到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的重要意义,认识了每个人 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密切关系,理解了“只有先学会 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尊重”的道理。在角色扮演 活动中,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是照本宣科式的学习所无 法达到的,他们在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角色活动的同 时, 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学会思考, 学有所获。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广泛利 用案例教学法来指引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可以结合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需求、情感愿望等实际情况, 创 造性地运用教材文本, 发掘教材中已有的活动素材, 并 在此基础上,努力协助学生一起设计开展更多新颖活 泼的活动形式,如小组互动讨论、课中小型辩论、课 本剧表演、实践调查成果展示等,这些都是有助于激 发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积极性的有效形式。在教师的引 领下, 学生在互助合作活动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索欲, 在 大家的好评中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体验到探索的 乐趣,增强了学习意识,收获到了进步的成就感。
(三)精选主题,在互助合作中探索提能
主题性探究是互助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 习,通过精选一些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的社会问 题为主题,指引他们进行互助合作,使他们在探索研 究中逐步提升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既能促进学生形 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又能有效促使他们加强合作 探究,共同设计学习作品,掌握研究方法,获得集体 性学习体验。
笔者为了提高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能力,经常有 意识地为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任务, 定期开展“如 何看待互联网络的弊与利?”“如何认识初中生高消费 的现象?”“怎样做好防范侵害、保护自己?”“如何学 会与人交往?”等课题研究。笔者鼓励学生积极采用互 助合作的学习形式进行主题探索活动,促使他们通过合作研究, 主动探寻学科知识, 习得科学研究方法, 锻 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法律伴我们成长”这 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了“怎样做好防范侵害、保护自 己?”主题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激励学生通过合作开展 研究性学习,规划好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制订 学习方案,梳理学习重难点,优化课题学习组织与分 工, 展示学习成果, 学习总结和反思等内容。这样, 在 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亲历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积 极发扬了互助合作的探索精神,极大促进了创新学习 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个学习小组积 极展示了她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她们既很好地呈现 了学习报告,又围绕学习报告设计了富有特色的 PPT 作品,还配以生动的音频和视频,给全班留下了深刻 印象。此时,教师适当肯定了她们的学习成果,并将 这些有益的研究性学习经验推广到其他班级,让更多 的学生受益, 在互助合作中达成由“学会”到“会学”的 良好转变,切实掌握调查研究、收集、处理和分析信 息等能力 [3]。
(四)拓展导行,在互助合作中培养素养
拓展导行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潜移默化的过 程,导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的显著目 标,也是教师实施道德和法治教育、优化培养学生思 想品德和法治素养的必然途径。
教师实施拓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学生开展互 助合作学习,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 法治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紧密结合道德与法 治学科特点,积极拓展教育时空,将课程内容与学生 身边的家事、国事和天下事积极联系在一起,激励学 生融入课内外拓展实践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在丰富多 彩的拓展实践中学会互助合作 [4]。
例如, 在教学完八年级(下册)“我国国家机构”之 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活动,鼓励学生 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政府、人大、法院、检察院 等国家机关,或选择其中某个机关进行参观,将课中 所学知识与现实的国家机构体系关联起来,使严肃的 课程内容鲜活起来。又如,在完成初中道德与法治八 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的教学后,为了使学生 巩固好本节课难点“公民怎样行使权利以及行使权利的界限”,清楚理解“法无规定即可为,还是法无规定 不可为”,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各小组学生在 课外积极搜集相关的案例素材,并进行讨论交流。如 有的小组搜集到“社区大妈广场舞扰民”“家庭装修时 毁坏邻居的房屋”“他人施暴时自己能否实施正当防 卫”“法律上正当防卫的限度是什么”等现实案例,他 们积极从法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出发,围绕这些案例进 行了多维度的互动交流、讨论和分析,从而更加全面 地认识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如何正确地行使法定权 利,具有了当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勇于依法维护自己合 法权利的意识。有的小组不仅进行合作讨论,还集合 小组的力量,完成“生活中的法律知识知多少”书面 学习报告,设计、制作成 PPT,在课堂上展示、分享 给同学们。这样,引导学生通过互助合作,搜集现实 案例,拓展学习实践活动,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 学兴趣,还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课中内容的理解和领 悟,增强了合作学习实践的成效。
三、结束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 相关,互助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单纯学习 过程, 还是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分享学习、共享经验、 共同进步的和谐过程。教师要想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 都“动”起来,就必须坚持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和实际 需求出发,指引他们在互助合作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实现对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姬培.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 学组织策略[J].新课程,2022(19):204-205.
[2] 罗训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230-231.
[3] 束晓霞,匡益民.小组合作学习的惑与思:以农村初 中道德与法治课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 (47):69-70.
[4] 于桂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25):5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