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论述类文本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 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致阅读 、有效挖掘文本认 知留白的同时 , 也能提高文本阅读水平 ,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文主要探讨 论述类文本中的高阶思维表达 , 以选择性必修中册第 一单元为例 , 对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能力提出相关思考 。
关键词 : 论述类文本,高阶思维,意蕴提取
语文高阶思维培养能唤醒学生的认知体验 , 促 进学生认知水平及思维品质发展 。而论述类文本不 仅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 其中还包含丰富的认知 因素 。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特定的素 材 , 这些素材环绕在教学情境之中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 教材在思维训练素材的选择和安排上进行了大胆的 取舍和精心的设计 , 舍弃了繁杂的内容 , 着重聚焦 高阶思维的培养 , 从而全新构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 发展框架 。
一 、论述类文本中的高阶思维表达
在古代东西方的经典文献中 , 论述始终受到高 度重视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 政治和 经 济 繁 荣 , 辩论活动盛行 。在我国春秋时期 , 以论辩文为主要 表现形式的劝谏性文章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些思 想对后世论述类文本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产生了直接 影响 。苏格拉底的反复追问为 “产婆术 ”(即辩论和 教育)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荀子则将论辩视为衡量 知识分子品格的标准之一 , 也将其视为价值观和政 治意识形态的重要区分方式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提到 : “在 阅 读论述类文本时 ,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观点与材料 之间的关联 , 着重关注观点的深刻性 、科学性 、逻 辑性 和 语 言 的 准 确 性 。”《普 通 高 中 语 文 课 程 标 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要求 “学习任务应涵盖古今 ‘实用类 ’‘文学类 ’‘论述类 ’等基本语篇类型 ”, 保留了 “论述类文本 ”这一概念 , 但依然没有明确定 义 。从内涵来看 , 它仍然是指阐述特定观点的 一类 文章 , 主要通过辩论的方式表达 , 具有严密的逻辑 和说理性 。它的范围广泛 , 包括杂文 、社会科学文 献 、演讲词 、科学论文 、文学评论 、思想性随笔和 古代议论性散文等 , 都属于具有辩论和说理特征的 文章 。
论述类文 本 直 接 关 注 高 中 语 文 学 习 任 务 中 的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 其核心在于促进学生思维的 发展 。具体而言 , 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 , 教师为学 生创造条件 , 传授各种信息 , 帮助他们养成深层次 有效思维的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要学会对已 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已形成结 论的有根据信息 , 对无根据和未形成结论的信息进 行探究和推理 , 逐渐培养出高质量思维的习惯 。这 一过程也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塑造过程 。
高阶思维的评判有三个维度的结果 : 一 是观察 维度 , 评估学生是否能整体感知事物 , 从而形成全 面的认识 。二是深度探究维度 , 在全面观察的基础 上 , 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 揭示事物的逻辑 和发展规律 。三是转化应用维度 , 将深度探究转化 为实际应用 , 在心理学中称为 “迁移 ”, 从已知向未 知的迁移 , 形成由观察到应用的思维链条 , 最终使 学生形成理性和深刻的思维方式 。
二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 一 单元的高阶思维
就论述类文本来说 , 要求学生从语体和文体两 个角度读懂此类文本 , 对推理论证过程进行把 握 , 在此基础上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 , 对形式逻辑和非 形式逻辑进行区别 , 对显性观点和隐形观点进行判 断 , 对事理的发展进行预设 。再从语文的工具性这 个特性出发 ,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 , 在使用 中促成思维能力养成 , 也促成语言向更高级发 展 。 论述类文本的触发与建构指向学生能力生成 、创新和产出 , 立足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有思维品质的写作和逻辑清晰的表达 。
高中语文教材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培养进行重新架构 , 通过设置具体的学习文本达到培养目标 , 在 统 编 版 高 中 语 文 教 材 中 一 共 编 排 23篇(含自读课文) 具有论说性质的文本 , 有 16篇都只是散见于必修上 、下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另外的单元 , 最能承载本任务的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 本单元的文本内容构成体现如下 :
1. 本单元的文体和语体特点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 每个文本都是由字词句段 的组合构成的 , 不同的表达需求导致了文体和语体 特点的差异 。本单元的七篇文章中 , 有三篇属于政 论文 , 两篇为社会科学文本 , 一篇是文化随笔 , 还 有一篇是一般性的论说文 。这些文本涵盖了社会生 活各个方面的内容 , 都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或人类普 遍关心的议题 , 通过概念 、判断或事实陈述了作者 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在语体方面 , 这些文本具有针 对性 、逻辑性 , 并且更加具有专业性和严谨性 。
以《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为例 , 恩格斯 针对 “经济决定一切 ”的错误观点进行了纠正 , 他通 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 , 阐述了经济 因素与历史发展 、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经 济关系是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 “归根结底制 约着历史发展 ”, 同时上层建筑的发展是 “以经济发 展为基础的 ”。上层建筑 内 部 元 素 也 相 互 影 响 并 对 经济基础产生作用 。他的最终结论是 , 经济并不是 唯一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因素 。这些论述对 当前的高中生来说可能较为熟悉且易于理解 , 但其中的难点在 于 理 解 恩 格 斯 所 使 用 的 逻 辑 和 辩 证 关系 。这些文本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帮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深 度 思 考 , 使 他 们 能 从 总 体 和 宏 观 角 度 把 握事物 。
2. 本单元的句式结构与衔接
在高中 阶 段 , 学 生 经 常 接 触 到 长 单 句 和 复 合句 。长单句的特点是追求逻辑的周密和细致 , 通常在句子的主干中加入许多修饰语和插入语 , 可能需要多个句子成分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复合句则具有多样的结构形式 , 具备强大的逻辑严密性和准确性 。这些句式的使用凸显了作者行文的结构和论述思路 , 也强调了作者论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 这正是论述类文本的核心价值 。
例如 , 在《实 践 是 检 验 真 理 的 唯 一 标 准》一 文中 , 为突出检验的唯 一 性 , 作者运用 了 如 下 论 述 :“因此 ,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 就不能到主观 领 域内去寻找 , 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 , 思想 、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 ,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 , 不能以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 。”这个长句列举了错误的做法 , 为了让 读者理解作者观点 , 作者通过相关案例进行支 持 。 为了阐述实践 的 相 对 意 义 和 绝 对 意 义 , 作 者 提 到 “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 点讲 , 它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 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 定阶 段上都有其局限性 , 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 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 一 点来讲 , 它又是相对 的 、 有条件的 ; 但是 , 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 , 以 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 , 就这点来讲 , 它又是绝对 的 ”。这段文字是 一 个典型的多重复合句 , 第 一 部 分是转折 , 第二部分是并列 , 但核心仍然是关于实 践绝对意义的讨论 。理解这些句式结构并不仅仅是 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 , 更是要把握句子的逻辑关系 和深刻内涵 , 从而推动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
3. 本单元的论述语言风格
论述类文 本 通 常 避 免 艺 术 性 的 曲 折 和 委 婉 表 达 , 而是追求平实 、直接的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需 要确保所陈述的观点清晰 , 论述过程严密 , 得出的 结论严谨 。如果所有的论述都过于平实和直接 , 重 点内容又显得晦涩难懂 , 那文本就可能失去一 些论 述的魅力 。 因此 , 论述类文本往往巧妙地引入 一 些 写作技巧 , 以调和语言风格 , 增强条理性 、渲染力 和说服力 , 这些内容对高阶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
举例来说 ,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 , 当作者 批判主观主义态度时 , 使用了夸张的措辞来矛盾主观 主义者的工作和研究方式 , 生动地描绘了主观主义者 的形象 。作者总结道 : “这种作风 , 拿了律己 , 则害了 自己 ; 拿了教人 , 则害了别人 ; 拿了指导革命 , 则害了 革命。”这种语言风格幽默、夸张 , 却又充满力度。
三 、对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
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中的 一 项 重要内容 , 高中新教材也提供了丰富 、优质的支撑 文本 , 因此针对这些文本中的高阶思维表达 , 教师 应该关注以下三点 。
1. 备课在先
这里讨论的备课是立足学生三年学 习 的 备 课 , 要把新课标对高阶思维的培养纳入三年五本书的架 构中来 。就论述类文本备课来说 , 通过前期大量准 备 , 对所有文本进行逐一分析 , 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呈现 , 建构起跟新课程标准相 一 致的 “大单元 ”“大 概念”“系统思维 ”教学观 , 从整体上对论述类文本 进行挖掘 。
2. 学情为主
新一轮教育改革是为培养能适应 21世纪生存的 人 。学生的学习态度 、能力和方式必须成为教师教 学的起点 。面对比较深奥的论述类文本 , 教师必须 对教学内容整合和取舍 , 适当降低学生高阶思维能 力培养的维度 , 实现高阶思维培养的中位数效应 。
3. 情境在侧
新课标非常 注 重 语 文 情 境 的 创 设 , 其 通 过 创 设语文情境对语言 和 思 维 发 展 做 出 高 屋 建 瓴 的 指 导 。这个理念容 易 理 解 , 语 文 学 习 需 要 有 源 头 的 活水 , 这个活水 就 是 任 务 情 境 驱 动 。 在 真 实 的 情 境中 , 学 生 通 过 阅 读 或 写 作 , 既 发 展 语 言 能 力 , 又提高思维能 力 。 对 高 阶 思 维 而 言 , 论 述 类 文 本 就是很好的载体 , 教 师 要 努 力 创 设 阅 读 和 写 作 的 情境 , 分点分层 引 导 学 生 投 入 文 本 学 习 , 进 而 提 高思维能力 。
参考文献
[1]余树财 . 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概念为本的阅读教学策略微探[J] . 教育科学论坛 , 2020(28) : 10- 13.
[2] 刘栋卿 . 以群文阅读培养学生高阶思维[J] . 甘肃教育 , 2022(22) : 118- 121.
[3] 华晓慧 . 走向高阶思维的阅读教学改进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J]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1(17) : 34- 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