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意 识,不断提升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 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希望对教育工作者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 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 关键词 ] 深度学习 小学教育 道德与法治 教学路径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 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学科,是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 生的个性、创新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同 时,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些都是衡量学生 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促进深度学 习的理论架构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感 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也是根 植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现实生活 等情景的学习建构过程。
在教育领域,深度学习理论也被 应用于教育中,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 发展。以确立高阶思维发展和解决实 际问题为目标,注重批判性理解、内 容的整合和意义的连接,将原知识迁 移到新情境中,重视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强调积极主动参与,重视提升 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高阶思维。相较 于“了解”这一学习层次,深度学习 层次更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 新精神。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对 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 不断转化教学思路,提高学生深度学 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道德与 法治教学的适切性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 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 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 律意识为首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辩 证看待事物的能力,树立契合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培养社会 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则侧重学生行为品德 培养,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进而更 好实现小学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
1. 深度学习的特征与意蕴
深度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建构的“联想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 生通过构建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将学 习内容中的关联性和结构进行个人化 的再关联和再建构,从而形成自己独 特的知识结构。
其次,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机制 的“活动与体验”。这是深度学习的核 心特征之一。“活动与体验”这两者相 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深度 学习的过程。
第三,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加工 的“迁移与应用”。这意味着学生需要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实现 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这个过程要求学 生具备综合能力、创新意识,能够将 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引领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功能定位为铸 魂育人,不是学生的生活课程,也不 是社会课程,本质上是思政课,凸显 思想和价值引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 人思考“为何而生”,引导学生形成坚 定的理想信念。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 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与社会、“小我”与“大我”、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 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 雄心、立大志、干大事。
3. 道德与法治的育人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思想 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 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同向同行,协同育 人。”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导, 更为课程育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7 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 作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课程育人” 目标,具体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 则要求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从课程内 容建设、教学方法等提出具体的策略, 强调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即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 课程教学内容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法治教 育内容等开展教学。可见,小学道德 与法治在课程育人实施过程中有着其 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价值与优势。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 现状剖析
目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 程中,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促进学生 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仍然没有转变教 学理念,没有做到与学生积极开展交 流互动,深度学习教学实施的开展并 不理想。一线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课 程育人理念、实施方法、内容融合等 方面依然认识不清,落实不到位,未 能进行有效融合。究其原因,存在以 下几点:
(一)课程作用忽视化。小学教学 中对道德与法治不重视,在小学道德 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依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模式,主要将课本知识介绍给学 生,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德育。
(二)课程理解浅表化。教材内容 更新,教师难以准确把握新教材的核 心理念,限制教师对教材开展深刻地 钻研,使得深度学习脱离教材基础, 教学活动经常处于浅层的学习阶段,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 新性思维,难以获得巨大的教学成效。
(三)教学模式线性化。在传统 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 时往往依据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按 照课时计划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序的安 排,侧重知识之间的前后关联,形成 一种较为固化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 学过程中,教师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 学,轻视知识的生成过程,难以开展 深层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 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育人剥离化。对于道德 与法治课程育人建设亦未能给予重视, 知识传授与育人功能脱节,小学道德 与法治中具有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 容,在实施课程育人中更需要二者进 行有效结合。从实际情况看,许多教 师并未能将二者有效结合,往往是授 课完成后,再进行品德宣教,导致知 识传授与品德教育的脱节,影响道德 与法治的育人效果。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促进深度学 习的教学策略
(一)聚焦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 体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正确价 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效发 展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一个有力的 抓手。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素养 的提升为核心,把“人”及“人的素 养”发展置于核心位置。在确定目标 的过程中,既要从微观层面考虑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要从中观层面关注学 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还要从宏观层面 考虑育人目标,着眼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的培育。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百年 追梦 复兴中华”中《富起来到强起 来》一课,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 大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认同感,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 的“政治认同”为目标。在制订本课 教学目标时,第一,有具体的知识技 能要求,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 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科教兴国”战 略,对目标加以细化,基于学生的真 实起点,及时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学 情,从而提高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 引领作用。通过调查研究、汇报交流、 展示成果等环节,有效实现知识、能 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收 获的预期目标,让学生在实践反思中 获得的知识形成螺旋式上升。第二, 有明确的学科素养表达。“课程标准” 确定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 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 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需要 明确本课可以培育的核心素养点“政 治认同”,中国人是如何从解决温饱到 总体上实现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领跑全世界,反映了国家发展 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三,在课时目标确定的过程中还要 有自觉的育人价值,整体指向教育的 终极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 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中让 学生看到从农村改革到工业发展,从 改革开放到科教兴国,创新成果,引 发学生努力学习,为国争光的决心和 信心。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的确定做 到三位一体,有机统一,才能够给予 课堂教学正确的方向指引,进而通过 长期的教学坚持,使学生的素养发展切实落地。
(二)提炼单元主题,整合教学内容
在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师 应将教材中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 考虑。将单元中的相关内容连为一条 教学线索,发掘梳理学习内容中蕴含 的核心素养,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内 容进行整合,开展单元主题性的教学, 注重知识间的融会贯通。道德与法治 提炼单元主题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 理性思维,提升学生探究问题及解决 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活学活用”。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 一些绿色”这个单元让学生感受到 “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本单元 由以下三课构成《我们所了解的环境 污染》《变废为宝有妙招》《低碳生活 每一天》,分别对应的事实性知识生活 中环境污染现状和危害;暴增的垃圾 导致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垃圾分类, 变废为宝;全球变暖,减少碳排放。 这三课交叉存在着环保意识、节约资 源、低碳生活等核心概念,更新学生 认知,生成大概念,即本单元的主题 “低碳环保,绿色生活”。所以在教学 实际中我们可以将内容串联起来,首 先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抓住课与单 元主题的关系,单元主题与核心素养 的关系;其次,要点面结合,根据学 科核心素养、课标、学情等,从只关 注一个知识点或一个课时逐步向关注 设计一个或多个知识网过渡,构建教 学大单元,使学生的学习更系统,更 有深度,更立体。
(三)强化学科育人,丰富教学方式
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教师要 改进已有的教学手段,构建多样化的 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加强学生的活动体验,积累学习经验, 有效化解生活化的问题,为学生开展 深度思考奠定基础。道德与法治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使 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为目的的德育课程,教师可以以活动 来设计课程,把课程内容融入活动。 所以可以通过小组研学、情境展示、 课堂辩论、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 自己去尝试、探索、争辩、思考,使 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生 命最宝贵》,对应“课程标准”中“知 道生命只有一次,理解生命的珍贵, 懂得珍惜生命,呵护生命”相关内容。 教学中设计“模拟怀孕”的体验活动, 重温成长照片、视频,听长辈讲故事 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 从而懂得珍惜和呵护生命,这就拓展 了生命教育的深度。同时,我们不能 局限于生命保护的层面,要注意生命 教育的广度,可以采用讲述故事《地 震中的奇迹——廖智的故事》我们的 生命不仅仅属于个人,因为我们的生 命承载了太多人的关心和爱,所以生 命绝对不仅仅属于自己。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请到我的 家乡来”教学设计时通过多媒体向学 生展示宣传短片,并提出问题:看了 这么多建筑和美丽的风景,那么这些 和谁的工作密不可分呢?通过创设情 境,将知识学习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场 景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加深对 “家乡人”的认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的能力,打破学生“假思考、假主动” 的思维定式,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 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四通八达 的交通”时,设计任务驱动型的学习 任务:家住南京的小丽一家在国庆假 期期间到大连旅游,妈妈想坐轮船看 海,爸爸想节省交通费,小丽想体验 一下坐飞机的感觉。假如你是导游, 你会如何安排他们的行程呢?通过解决这一学习任务,让学生对交通事业 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体会不同出行 方案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激发学生 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 维能力。
总之,深度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 学中虽然表现为一个个教学活动,但 这些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有 结构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深度学习 也是一个系统,需要整体把握,并不 是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都得“深度 加工”,而是要根据教学规律,有节奏 地展示。同时深度学习不仅要深下去, 还要“远”开来,不仅要实现当前的 教学目标,更要培养能够进入未来社 会的实践主体。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捕捉培养核心素养的良机,通过知识 走向素养的学,构建道法教学的新 样态。
参考文献:
[1] 孙 丽 丹 . 小 学 道德 与 法 治促 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J]. 新课 程 ,2022(38):122-123.
[2] 洪良清 . 深度学习导向下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评价工具实践探 究——以“革命文化题材”教学实践 为例 [J]. 新教师 ,2022(6):71-72.
[3] 杜宇 . 深度学习导向下小学道 德与法治的教学路径探索 [J]. 当代家 庭教育 ,2022(27):209-212.
[4] 李斌 . 基于“读思达”视角的小 学道德与法治党史教育深度学习路径探 索——以“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为例 [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9):84-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