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分享是一种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更是一项良好的品质。让幼儿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是中班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促进幼儿社会参与的关键一环。教师应立足中班幼儿特点,对幼儿分享行为进行引导,努 力使每一名幼儿将分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章结合作者的实际经验,分析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路径,以 期通过经验共享,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路径
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分享行为在极大程度上 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在中班教育中,教师应采取多样 化手段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改变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 习惯,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分享收获 可贵的友谊, 养成优秀的品格。而幼儿在分享过程中, 也 能得到快乐,实现身心愉悦。
一、问题背景——中班幼儿特点与分享行为
(一)中班幼儿特点
中班幼儿处于4~5 岁,正值分享行为的萌芽阶段,理 解他人的能力也在发展中。多数幼儿有着强烈的自我 意识,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会在幼儿园活动中 出现独占物品的行为。
(二)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价值与发展现状
分享行为是中班幼儿要在活动中克服独占物品、 与同伴主动分享物品的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使幼儿乐意 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养成同情心。建 立分享意识和行为,可以帮助幼儿与同伴建立和谐的 关系,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与群体更加 亲近 [1]。教师应根据《纲要》要求培养中班幼儿分享 行为,使幼儿在分享中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的分 享意识与行为普遍存在脱节问题,对真正意义上的分 享不够明确。对此, 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引导, 以实现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培养。
二、求真实践——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教学活动和一日生活创设分享环境
第一,创设能够引发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物质环 境。教师可以在班级建设“分享墙”“分享角”,展示 幼儿自主分享的物品,使幼儿在熏陶中形成分享习 惯。或者,教师可以设立“分享日”“分享会”,组织 幼儿在特定环境内分享特定的物品, 感受“分而享之” 的快乐。比如, 教师可以将幼儿生日设立为“分享日”, 在每个幼儿过生日的当天,举办“分享会”,鼓励幼儿 从家带玩具、材料到幼儿园,与教师一同装饰班级环 境,为过生日的同伴庆祝生日,与过生日的同伴分享 自己的玩具。每一次“过生日”,都是一次分享,能够 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第二,创设能够强化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心理环 境 [2]。教师应打造和谐的师幼关系,重视鼓励和引导 的协同作用。当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分享时,教师要及 时肯定其行为。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称赞的手 势,一句简单的夸赞,都能使幼儿得到鼓励,强化分 享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当有幼儿对分享有抗拒情绪 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提出要求,而要循循善诱,鼓励 他们说出“不想分享”的理由, 报以理解并对症下药。 比如,在幼儿表达“这是我最喜欢的玩具了,如果被 别人弄坏了怎么办?”等类似的担忧时,教师可以这样 引导:“如果老师可以帮你看着,保证不会弄坏你的玩 具,你愿意分享吗?”教师表达换位思考的一句话,变成了幼儿主动分享的“定心丸”,使幼儿自觉转变分享 行为。
(二)以绘本为载体培养幼儿分享行为
绘本情节生动丰富,主题鲜明直接,备受幼儿喜 爱,是幼儿园常用的教育工具。中班幼儿的绘本阅读 和理解能力正在发展,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合 理选择一些“分享”主题绘本,帮助幼儿解读故事情 节,向幼儿传达“分享”主题思想,促进幼儿对绘本主 人公分享行为的模仿, 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3]。
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凯琪的包裹》《一个长 上天的大苹果》《彩虹色的花》《萝卜回来了》等,都 体现了“分享”的主题,可以成为培养中班幼儿分享 行为的载体。根据绘本讲述“分享”故事的形式,教 师在帮助幼儿解读情节时,可以选用不同方法。
第一,以叙事性绘本故事让幼儿理解“什么是分 享”。叙事性绘本的故事逻辑与幼儿叙事性思维发展逻 辑相对应。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叙事的过程中逐渐内化 故事主题, 理解分享的内涵, 奠定幼儿分享行为基础。
例如,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讲述了“鼠小弟 的妈妈给鼠小弟织了一件漂亮的小背心,朋友们想要 借来穿一穿”的故事。教师可以先通过插图帮助幼儿 解读故事,明确“鼠小弟把小背心分享给了鸭子”“鸭 子把小背心分享给了小猴子”“小猴子也把背心分享给 了海狮”等情节,使幼儿认识分享行为。然后,教师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故事, 说一说鼠小弟、鸭子、 小猴子、海狮、狮子、小马、大象之间是怎样分享小 背心的,使幼儿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较准确地描 述分享行为,培养分享意识。
第二,以趣味性绘本情节让幼儿认同“生活要分 享”。趣味性绘本情节生动,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最 好方式,也最容易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加 幼儿对绘本主题的认同 [4]。所以,教师还可以通过趣 味性绘本情节,引导幼儿认同分享在生活中的重要作 用,以认同推动幼儿主动分享的行为。
依旧以《鼠小弟的小背心》为例。小背心一会儿 被鼠小弟合适地穿在身上,一会儿紧紧地穿在鸭子、 小猴子、海狮、狮子、小马的身上,等穿在大象身上时,已 经快要被撑成一条绳子了,画面引人发笑。教师可以 结合插图的趣味变化,以谈话的方式询问幼儿:“为什 么小背心都已经被撑成这个样子了,大家还要分享它 呢?”激发幼儿对趣味情节的大胆想象。有幼儿说:“因 为小背心很漂亮,大家都觉得穿上小背心会好看。”也 有幼儿表达:“穿上小背心,大家都很开心,所以才要分享呀!”虽然阐述想法的方式不同,但幼儿都能表达 出“分享让人更开心”的思想, 更加认同分享行为, 促 进自己的分享。
第三,以榜样性绘本角色让幼儿明确“怎样去分 享”。在榜样性绘本中,主人公积极友善的行为是幼儿 很好的模仿对象,可以使幼儿在观察和模仿中,生成 更积极的行为, 形成更加友善的生活态度。教师在“分 享”主题中选择突出主人公榜样作用的绘本,可以引 导幼儿学习、模仿其行为,明确“怎样去分享”。
例如,在绘本《萝卜回来了》中,小兔子把在雪 地里好不容易找到的大萝卜分享给小驴,小驴担心小 羊,把大萝卜分享给小羊,小羊又记挂着小鹿,把大 萝卜分享给小鹿。兜兜转转,小鹿又把大萝卜分享给 了小兔子。四个主人公, 都为幼儿树立了分享的榜样。 教师可以先在集体教学环节帮助幼儿解读情节,了解 小动物们在冰天雪地中互相牵挂、分享大萝卜的温暖 故事, 讨论故事中同伴之间相互分享的喜悦和温暖, 再 在衍生活动中,组织幼儿将绘本故事演绎出来,使幼 儿将自己代入故事角色,感受同伴之间相互分享的美 好情感, 真正做到以小兔子、小驴、小羊、小鹿为榜样。 最后,教师可以贴近幼儿生活,设置话题和情境,使 幼儿结合实际,讨论在幼儿园生活中可以怎样与同伴 分享物品,践行分享行为。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如下 话题:“要是把故事里的大萝卜画下来,我们能分享什 么呢?”幼儿一边说着“画画时,我能和好朋友一起分 享画笔”,一边践行“分享画笔”的承诺,获取分享的 直接经验。
(三)发挥游戏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中的优势
第一,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暗示分享。幼儿园游 戏活动一般在专门的环境中展开。幼儿需要共享空间 环境与资源环境,以开展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分别从 空间环境与资源环境切入,控制游戏环境,暗示幼儿 分享空间与资源,以支持幼儿的分享行为 [5]。
以“超市”“银行”“幼儿园”等情境下的角色扮 演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将游戏区从室内挪到走廊公共 空间, 与邻班教师一同创设游戏环境, 开展“混班”游 戏,投放有限的超市、银行、幼儿园主题玩具资源。 随后, 教师让两个班级中的幼儿一起分享走廊空间, 自 主规划各自的游戏区域,在友好协商中选择和分享玩 具资源。
第二, 在游戏规则的制定中渗透分享。没有规则, 游戏便不会按照预想的模式有序进行,所以,教师在 组织中班幼儿“玩游戏”时,应注意结合实际制定规则。在以“培养分享行为”为目的时, 教师可以将“分享”渗 透在规则中,利用规则的指向性与目的性,提示幼儿 积极进行分享。
同样以“超市”“银行”“幼儿园”情境游戏活动为例。 在准备阶段,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制定这样两条规则:第 一,本次游戏的玩具资源数量较少。如果在玩游戏的 过程中没有直接拿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可以尝试与同 伴交换、分享,但不能争抢;第二,本次游戏在走廊 进行,与邻班一起,可以在我们班级外的走廊玩游戏, 也 可以利用邻班的走廊空间,但是要与邻班的小朋友商 量。规则中明确提出了“分享资源”和“分享空间”的 建议,并对“如何分享”做出了一些提示。幼儿在教 师说明下理解规则,最大限度地遵守规则,将规则中 的“分享”内化为自发的意愿,分享行为就此形成。
第三,在游戏任务的设计中融入分享。巧妙设计 游戏任务,不仅可以对游戏活动起到推动作用,还能 为幼儿提供分享的机会,使幼儿根据任务需要自觉分 享,生成更主动的分享行为。
例如,在“我最喜欢的游乐场”游戏中,教师设 计了“讨论去过的游乐场”“分组讨论想要建构的游乐 场”“建构游乐场”“介绍小组设计的游乐场”“在游乐 场中模拟游玩”五项任务。“讨论去过的游乐场”是对 游戏的整体铺垫,幼儿分享“去游乐场”的经验,也 是一种积极的分享行为,可以为同伴带来建构游乐场 的灵感。“分组讨论想要建构的游乐场”是想法的分 享, 幼儿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还需要认真倾听同伴的分享,形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完成“建构游乐场”任务后,幼儿需要分享雪花片、 积木等有限的建构材料,进行礼貌沟通,如“我需要 这个,可以给我一点吗?”“你们需要这个吗?这是我 们多出来的。”最后,在介绍“游乐场”成果中,幼儿 可以互相“串门”,或者邀请他人到自己的“游乐场”模 拟游玩, 或者在他人的邀请下, 享受对方的“游乐场” 成果。这样的分享既强化了幼儿的主动分享行为,也 使幼儿学会珍惜、感谢其他同伴的分享,再次强化了 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性。
第四, 在游戏活动的开展中指导分享。在游戏中, 教师是否向幼儿提供了有关“分享”的指导,明显影 响幼儿分享的频次和深度,也决定了游戏活动在培养 幼儿分享行为中的深刻性。教师可以跟踪观察幼儿游 戏活动,适时介入,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
以“警察与司机”游戏为例,当有幼儿存在“霸 占用于模拟方向盘的橡胶圈”行为时,教师可以介入制止,以语言“老师看到还有一些小朋友也非常想当 司机呢,你愿意和他们分享橡胶圈吗?”进行指导,使 幼儿不再独占橡胶圈,主动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当有 幼儿多次扮演“警察”角色后, 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当 司机也很有意思啊,可以开车呢!你想试一试吗?”使 幼儿对扮演司机产生兴趣,将体验“警察”的机会分 享给其他幼儿。
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直接示范的方法进行指导。 比如,在“认识球类运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 探索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的玩法。在乒乓球都 被幼儿选走后, 教师先观察幼儿“玩乒乓球”的行为, 再找到已经对乒乓球产生一定厌倦情绪的幼儿,以商 量的语气引导:“老师也想玩一会儿乒乓球,可以用足 球和你换吗?”其他幼儿观察教师,在教师的亲身示范 下感知分享策略,学会用策略支持自身分享行为。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分享行为 发展现状,在教育活动中建立明确目标,多维引发分 享行为,让幼儿持续感受分享的喜悦和内涵, 自觉强 化分享行为。探究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路径,任 重而道远。教师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应逐步扩大研 究范围, 进一步探索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活动因素, 在 更全面的分析和归纳中,得出更多促进中班幼儿分享 行为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英姿.浅谈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J].家长,2021 (32):183-184.
[2] 李阿慧.幼儿分龄习惯培养(中班):乐于分享小妙 招[J].早期教育(家庭教育),2019(4):8-9.
[3] 陈云婷.幼儿分享行为现状和教育策略刍议[J].成才 之路,2021(8):36-37.
[4] 施燕燕.《指南》背景下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 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25):111.
[5] 葛宗琪.游戏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J].家 教世界,2021(30):52-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