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包含很多基础性知识点,对学生后续的高年级数学学习有重要的衔接作用。因此,落实好小初数学衔接教学,强化教学质量,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从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初数学衔接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通过课堂活动的创设,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促使其逐渐喜欢上数学,进而 更好地掌握学习技巧及方法,并探索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 小初数学衔接 教学方法
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大多还停留 在简单的计算及公式理解方面,这导 致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公式推 导过程的认识不够充分。步入初中后, 数学教材内容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延 伸,要求学生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 由来及公式定义的推导环节。为使学 生在进入初中后能尽快适应数学学习, 教师需要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的数 学思维及能力,使其找到适合自身的 学习方法,进而有效衔接小学与初中 阶段的学习,为后续的发展打下良好 的基础。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初数学衔 接教学含义及价值
(一)小初数学衔接教学含义
小初数学衔接教学是指针对小学 五、六年级学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 讲解部分与初中数学相关的知识点, 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理逻辑思维意 识及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小初数 学衔接教学要求学生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应具 备知识点融合探索的意识。小初衔接 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生成自主 思维意识和对教材中相关定义公式的 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感受并 适应即将到来的初中时期的学习节奏, 避免发生掉队现象,有效提升学生的 数学综合能力。
(二)小初数学衔接教学价值
小学高年级的衔接教学,对于 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学、恰当地进行衔接教学, 有利于学生后续更好理解并记忆相 关知识点,从中找出适合自身的学 习方法及技巧,从而使整体学习能 力得到提升。
同时,小初衔接教学中可以帮助 学生温习、内化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增强对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和把握,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连 续性及系统性,形成数学思想,帮助 其更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培育和发 展数学核心素养。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初数学衔 接教学方法
(一)借助转化法,链接小初的知 识教学
小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是对学习 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进 行自主且高效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能 够使其智力及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从 而以饱满热情全身心地融入数学学习, 进而将小学和初中数学的知识点衔接 起来。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积极 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效率。如创设 教学情境、提出恰当问题、运用生活 化模式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注 意教学内容及目标的差异,基于学情, 利用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 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并提 升运用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 五单元“圆”的知识单元为例,这部 分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是重点。 基于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可借助转化法,设置问题 链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思考、探索圆 的奥妙。圆作为一种曲线图形,和以 往学习的直线图形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学生在学习及研究其性质和特 点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此,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指点学生恰 当使用转化法。例如,在学习本单元 第二小节“圆的周长”时,与学生探 讨如何正确测量圆的周长,指导其开 动脑筋,动手操作强化学习积极性, 组织学生将曲线长度转化成直线长度 实施测量,体会“化曲为直”的学习 技巧之妙;或在学习第三小节“圆的 面积”时,可让学生总结以往计算图 形面积时使用的方法及技巧,进而借 助分割、拼组的模式,把圆面积转化 成以往所学习过的直线图形面积进行 求解,得出“化圆为方”的方法。通 过上述教学方法的运用,借助动手操 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 系统地掌握圆的相关基础知识点,为 后续的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二)通过类比思想,降低小初衔 接教学难度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性、连贯 性等特征。初中数学知识基本是小学 数学知识的延伸,类似于知识的浅层 次和深层次版本。为此,在小初衔接 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围绕将要 教学的内容,梳理、总结深浅两种知 识间的内部关联性,借助类比思想为 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后 续学习过程中,针对未知知识点,学 会运用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增强数学 学习水平。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 三单元“分数除法”章节的内容为例,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前,教师可先组织 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含义,借助查询 资料的方式,找出“整数除法即把某一整数按照平均分配的形式,划分成 若干份数,所得出的最终结果就是每 一份的值”的定义。之后,引导其借 助类比法自主总结分数除法含义。为 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准备一盒水 彩笔,一盒水彩笔总共有 10 支,从中 拿出一支称为 1,该份视作 1/10,假 使将这盒 10 支水彩笔每两支分成一 组,则每组占总量的比值是 1/5。通 过此模式在为学生介绍完分数除法含 义后,教师可引导其类比整数除法计 算形式,抛出问题“在计算整数除法 过程中应使用商余法,同学们想一想 在分数除法中应该借助怎样方法展开 计算”,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探 讨及思考。随后教师进行本堂课知识 点的归纳和总结,在运算分数除法时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使除法变为乘法再进行计算,如此一 来,学生可以轻松掌握本课的新知识。 采用此种模式引导学生温习以往学习 过的知识内容,运用类比法进行迁移 学习,进而顺利掌握本堂课重点知识, 高效实现了小初数学衔接教学。
(三)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提升幼 小衔接教学有效性
因先天发育、后天环境以及家庭 教育等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学生个 体之间的认知能力存在明显区别,学 习水平以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也有一 定的差异。对此,在教学时,小学数 学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如将班级学生按照性格特点、认知水 平和学习能力等,分成几个小组。进 行教学设计时,针对不同小组的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教学内容,进 行分层教学。这样,各层次学生都能 够学到适合的知识,全班学生数学能 力均可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为例,教学前, 教师应明晰本章节重难点内容,针对 不同学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和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对本单 元内容进行初步了解,接着使其了解 列方程的方法和解方程的技巧。在确 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后,可围绕教材中 涉及的题目,介绍列方程的方式技巧, 如:“梅梅要去买玩具,原本有 15 元, 妈妈又给她若干个 3 元后,现在梅梅 手中已有 45 元。问题是妈妈给了梅梅 几次 3 元?”围绕上述较为简单且由 日常生活衍生出的题目,进行知识点 的讲解,在列方程时应将未知数设成 x, 因此此题可列方程为 15+3x=45, 随后引导学生展开解答,最终得出结 果。在对最基本的知识讲解完成后, 教师可实施分层教学:为基础较为薄 弱的学生介绍解列方程的整体方法; 针对基础牢固的学生,要求其结合生 活中的问题,自行设计题目,并列出 方程将结果计算出来。如此一来,在 小学时期具备了扎实的解方程的基础,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可更 加快速地学习深层次解方程知识点。
(四)拓展教学内容, 自然过渡小 初教学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 数学知识储备、数学能力和基本的认 知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围绕课本中 的素材,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对学生进 行知识点延伸,把初中阶段与其有关 的素材恰当地融合进来,从而丰富教 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 生不断挖掘知识点的内涵和运用,进 行深入的探索及思考,促使其自然过 渡到初中阶段学习之中。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 四单元“比例”为例,这部分内容涉 及“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点, 同时二者均是对相关联量的变化关系的介绍,对此,教师可在教学时,为 学生讲解比例的具体关系,如:“某两 个数间展现出正向变化形式,同时比 值是一个不为 0 的常数,就可称其为 正向比值关系,若恰好相反则是反向 比值关系。”接着,教师以日常生活 中的实例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展开深 入思考:“若圆柱体木桶其底面积保 持不变,木桶容积和高两者具有怎样 的联系? ”
(五)巩固基础知识,进行小初衔 接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时间较为有限,怎 样利用有限时间落实好小初衔接教学, 是各小学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对此,教师可借助将教材知识与学生 日常生活有机融合的方式,紧紧围绕 学生生活经验,将枯燥无趣的数学知 识点转化成其实际生活中具有价值的 素材,促使其在相应问题情境中,对 具体材料展开深入分析,同时展开积 极探索,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探索环 节中,感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以及 数学魅力与价值,进而实现强化课堂 教学成效的作用,帮助学生在有限课 堂教学时间中掌握更多知识。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 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第三小节“统 计和概率”中“统计”为例。在对这 部分内容进行复习时,教师可将日常 生活作为入手点,与实际生活有机融 合。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知识点均 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其中小升初数 学试题也是如此,如:“小明想了解本 市 2023 年 4 月气温变化情况,他应该 收集 的数据是( ): A. 2023 年 各季度平均气温 B. 2023 年各月平均 气温 C. 2023 年 4 月每天平均气温 D. 2023 年 4 月 1 日各时刻气温。”在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时,学生不 但要使用数学思维,同时还需在乐趣 中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如引导学生以 小组为单位对每家 2022 年度各月用水 情况进行汇总,制作成统计图形式, 借此巩固统计图绘制方法,同时提高 学生学习积极性。类似的教学模式多 种多样,教师可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 方法提高课堂质量,促使学生在相应 时间内,巩固基础知识,进而为后续 高效学习提供强有力措施。
(六) 切换教学模式,衔接适应学 习方式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和初中阶段 的数学教育是有差别的,因而教学模 式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大部分学 生步入初中后,较难适应老师的教学 方式。为解决此问题,小学数学教师 应实施教学模式衔接,总的来讲,小 学数学教师应掌握初中数学教师教学 模式,随后尝试转换教学方法实施授 课,为后续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 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时, 这部分内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被称为 “一元一次方程”,在对该内容进行讲 解时,小学数学教师通常会根据自身 教学模式展开授课,采用“一言堂” 教学方法,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 位置。然而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 中,大部分会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时 间。对此,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自主 研究,培养其探究能力及自主学习能 力。但由于该时期学生能力有限,因 此在正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旁边 加以引导,以此缓解学生紧张情绪, 帮助其尽快适应此种教学模式,从而 为初中高效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通过 上述形式,可使学生在初中时期更快适应环境及接受知识,使其步入新环 境后,快速适应并顺利进行初中阶段 的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 承担着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的 使命,对此教师应重视进行小初衔接 教学,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知识,激 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及热情,在复 习并归纳已习得的知识时,找到适合 自身的学习方法。基于此,教师应革 新教学观念,清晰地认识到小初衔接 教学的意义及价值,在教学活动中采 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借助多种途 径夯实、链接、扩展数学知识,增强 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掌握 高阶的数学学习方法,为未来初中阶 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英杰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小 数学教学衔接研究 [D]. 黄石:湖北师 范大学 ,2022.
[2] 陆立明 . 农村中学初小衔接数 学教学策略研究— 以上林县西燕中 学为例 [J]. 广西教育 ,2022(1):61-63.
[3] 廖婷 . 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 数学教学衔接研究 [D]. 武汉 : 华中师 范大学 , 2021.
[4] 田生艳 . 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 学数学教学方法衔接 [J]. 数学大世界 ( 上旬 ),2019(12):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