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写作是学生个体思想和情感的体现,应当取之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为作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本文探讨小学生作文教学应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引领生活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引导生活联想,激发创作思维;催化生活情感,激活作品生命,实现人人爱写作和真写作。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教育;真写作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再联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特性,更揭示了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
“赋予作文以生活的意义”是新课改以来小学作文的教学理念,也是小学作文教学必然的转向。生活是经验感知的源泉,也是情感滋养的沃土。“总目标”中要求:“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在各学段“表达与交流”中有具体说明。比如,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写作教学中,深刻的生活情感体验能催化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在表达和陈述时更加投入。因此,以生活为根基引导学生开展写作活动,能帮助学生从生活细节中提取丰富多彩的素材,从而让学生所写内容更具生命力。
一、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启发
(一)生活经验拓展文化认知
生活经验是学生对文本产生独特感受的一大来源和基础。小学生受年龄、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所建立起来的认知体系并不健全和完整,其知识经验是低阶的、不系统的,以感性经验为主的。结合生活教育“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等特点可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生活经验的拓展,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梳理、整合和应用,既能让学生们更接地气地感受生活,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文化认知和眼界,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寻写作的灵感,积累写作的素材,学会用知识的眼光理解和感悟生命,从而使他们的作品更加感性、更加充实、更加饱满。
(二)生活情感催化情感张力
一切情感的产生,都是源自于个体与外界之间的交互关系,而情感的交互需要以生活为根基。为引发学生在作品中实现艺术性的情感表达,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情感作为“引子”,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情感的色彩,在作品中迸发情感的张力,从而避免写作中出现用干涩的语言文字机械地填充作品的情况。从学生视角审视写作,传统写作教学中给学生带来的感受往往是被动的、无趣的,因而写作往往会被学生视为一项任务和重担。而当学生被生活情感催化时,写作成了学生情感表达的突破口,成为主体深刻情感、深邃思想表达的重要形式。伴随着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情感张力变强,同时学生的情感感知也随之变得更加细腻、柔和。
(三)生活体验培养坚韧意志
坚定的意志力是攻克难关、实现突破的必备要素。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倡导对学生这一品质的培养,更倡导学生在写作中将这一品质展现出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用书写的方式记录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记录自己对困难的坚持性,这都是固化学生坚韧意志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借此帮助学生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意志力,因而能起到提升作文能力和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步效果。而写作本身,便承载着学生一次次雕琢作品、一次次修改文本的任务,这一任务落实的过程也在不断塑造着学生的坚持性,锤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二、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更是写作最好的素材。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都来自生活,如果孩子生活丰富,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作时便能得心应手。基于上述启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更要坚持以生活教育为根基,将生活教育践行于实际。
(一)引领生活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他特别重视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事必躬亲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因此,教师要建立写作训练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有趣细节,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唯有这样,学生所写的文章才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带有鲜活的生命意义,带有丰富感人的情感投入,也只有这样的文字才是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
以《家乡的风俗》为例,本次习作以家乡风俗为主题,便需要学生依托于对生活的观察,感知生活中那些平易近人、接地气的风俗文化。在学生经验感知、观察思考中,不断充实学生的作品、绽放学生写作的风采。以春节的描写为例,从春节期间贴春联、贴窗花、包饺子、放鞭炮等活动中,都可以撰写出饱满而充实的、富有民俗文化气息的文章。在学生的观察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习惯,在家人贴春联时记录春联的内容、颜色等;在包饺子时,也可以记录下包饺子的手法、参与者、饺子的形状、饺子的味道、当时的心情等等。当学生经历了对生活经验的观察和记录后,想要塑造和勾勒出春节风俗文化时,为了塑造热闹的场景,便可以积极选用春联中的红色文化、春晚等活动;为了体现繁忙的景象,便可以展现家人打扫卫生、包饺子等活动。此方式中,通过学生感性经验的积淀,让学生的作品变得愈加充实,也借此逐步改正学生作品空洞无物的问题。
再如《秋天的树叶》习作教学时,教师利用午休时间带学生走遍了校园,亲自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各色的树叶,欣赏树叶飞离树枝,扑向大地的动人情景,感受秋叶之美、之灵动。这一过程用时并不长,但学生却在这无拘无束、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消除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随之而来,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也就鲜活灵动了。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生活。教师可以带领孩子观察学校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也可以结合学校实践活动,带领孩子参观企业、访问英雄、慰问孤老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在生活中“睁大”自己的眼睛,“伸长”自己的耳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借着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真正拥有“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的冲动,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作文充满情趣。
(二)引导生活联想,激发创作思维
想象是生活的再现和升华,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联想,释放学生想象空间,才能让学生的作品立足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之外,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也十分重要。但是,学生所有的联想都是需要有根基的,不能凭空建立。同样,学生在写作内容中所勾勒出来的想象画面也需要以生活为根基,才能引发读者的同步联想,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多种感官联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看到红色时,引发学生联觉中的热闹、火热等景象;在看到柳树时,联想到早春抽出嫩芽的鲜草和绽放枝头的桃花;在学生听到人声鼎沸时,想到了比赛,想到了胜利与欢呼……如此感受,都是在一种感知信息获取后,通过内心的建构和联觉,进行加工演绎和想象而逐步获取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写作活动时,便可以充分引导学生以生活为根基,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联想和联觉,为学生的写作活动筑牢根基。
比如,在《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学中,教师不能无根据地、生硬地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而必须以生活为根基,步步引导,帮助学生依托生活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你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地球、自然和科学规律的哪些限制?如果可以超脱这些限制,你想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愿望没有被实现?你是否想到过能在天空中飞翔?是否想象过地球没有了吸引力我们如何生活?如果我们能生活在水中,又会探索到什么样的水下秘密?在科学探索的路途中,只有我们敢于想象,才能为我们超越现实生活提供更多的方向。教师以生活为根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活动,让更多可能的想象空间在学生的思维中绽放,在学生的想象中被拓展。学生笔下的文章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带着各自生活的痕迹,拥有着个体的特点,这样的文字才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
再如《漫画的启示》一文,两幅漫画内容简单,如何引导学生将书中“死”的画,变成笔尖“活”的文字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通过联想“看”到画面外的内容。四位男子在等候上车时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四位男子会怎么回答?围观的人看到后会议论些什么?四位男子听到议论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四位男子最后在哪里上车的?生活中有类似情景吗?通过教师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依托生活进行联想,此时,学生眼中的画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含义不再难懂,启示也就随之而来。
生活是学生创作的源泉,也是他们展开想象的素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有效地激发他们从眼睛中看到的事物展开想象,不拘形式地进行想象和创作,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将所想记录下来,从而锻炼学生的创作思维。
(三)催化生活情感,激活作品生命
很多学生的文章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缺乏真情实感,写作主体的生命力便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莫深于义。”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往往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而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切身体验后的情感,才更加真实,更加饱满。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时,需要催化学生的生活情感,在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后,才能让学生在情感的触动之下写出具有生命力的文字。
在学习《让真情自然流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场景,借此唤起学生的感受:你的成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你受到了老师严厉的批评;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朋友对你产生了很深的误会;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此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在此问题设置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分享自己曾经所获得的丰富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说一说当时自己的所思所想。在问题的设置中,学生的生活情感被催化,强烈的表达欲望被激发,他们的话匣子瞬间打开了,迫不及待地想要向自己的同伴和老师倾诉当时当地的感受。此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开展写作:选择一种令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厘清思路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催化学生生活情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而当这些生活情感再次涌现到学生的思维和记忆中时,变得或厚重,或细腻,或柔和,或汹涌。当它们通过学生的笔端流露出来时,鲜活而具有生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生活体验、生活联想和生活情感如同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笔尖时,写作和表达便不再是一种作业、一项任务,而是成为一种情感倾诉的窗口和渠道,为学生的写作奠基,为学生的表达增彩,为学生的作品添“实”,也可以实现真正的写作,在写作中讲真话,叙真情,探真理。所以,为实现这一效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便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和生活联想,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思考,激起学生有话想说,有事想叙,有情想抒的情感,最终落实于纸面上,创作出有实实在在的,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39-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宋洁雨.唤醒生活经验促进深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22(6):61-63.
[4]季晶晶.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21(12):61-62.
[5]戴春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真写作”的教学路径[J].语文世界,2022(7):24-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