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驾马车,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厚此薄彼。只有这两个方面共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但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诸如重阅读轻写作、精于读疏于写的这些问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使阅读与写作这两者巧妙结合,本文以部编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基于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视角下读写联动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实现单元积累、语言内化,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单元主题 主题阅读 读写联动
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背景下开展读写联动的教学实践,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了解文本内部的结构特点,感悟文本的写作特色为基础,通过紧扣各单元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整体目标,指导学生感悟文本,随文而练,从而达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是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位一体的一种语文教学活动。
本文将以部编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如何抓住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点,进行有效的片段、篇章读写联动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单元积累、语言内化,提高读写教学效率。
一、读懂教材,紧扣单元核心,明确读写方向
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单元内容的编排上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理念进行架构,每个单元在横向和纵向上体现了均衡递进的特点。这种编排理念在每一篇课文的安排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要能充分认识到编者的用意,紧扣单元的训练核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以部编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编者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人文主题”,安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精读课文,并且在《猫》的课后链接了夏丐尊和周而复描写猫的两个片段,《白鹅》则是链接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让学生进行拓展和比较阅读。《猫》是一篇精彩的、充满趣味的状物散文。老舍先生怀着对猫喜爱的心情,通过仔细入微地观察,写出了猫在不同成长时期的形象:长大时的猫性格古怪,满月时的猫十分可爱。围绕着“古怪”和“可爱”,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了猫在不同场景中所展现出来的性格相对的特点。《母鸡》也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与《猫》一文不同,本文以老舍先生对母鸡的前后情感态度变化“由讨厌转变为尊敬”为线索,展现了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特点,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白鹅》一文语言质朴、幽默。丰子恺先生紧紧围绕白鹅的“高傲”进行描写,在他眼里这白鹅俨然就是一位高傲而固执,忠诚而可爱的朋友,作者采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通过运用对比和反语,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自己对白鹅的欣赏和爱怜。
部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环环相扣的编排体系结构中的一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重视教材横向和纵向之间各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要理清语文训练的目标序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重点不再是体会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是侧重于学习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情感的,学习的重点应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
《猫》这篇课文,作者是通过“正话反说”的方式来描写猫的,看似作者在控诉、吐槽猫的缺点“贪玩、胆小、冷漠”,实际上却在表达着自己对猫喜爱之情。老舍先生在描写猫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谁都不搭理;既什么都怕,又十分勇猛”时,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把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种看似矛盾的性格,在猫的身上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母鸡》一文,作者着重写了自己对母鸡由“讨厌”到“尊敬”的情感态度变化,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文章前半部分详细地描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读完文字,读者的面前一只“浅薄而又媚俗”的母鸡跃然纸上;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描写母鸡在警戒、育雏时表现出来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母鸡前后形象的巨大反差,让读者自然就了解了作者对母鸡“不敢死再讨厌”的原因。
《白鹅》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作者从鹅“严肃郑重”的叫声、“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从容不迫”的吃相三个方面生动而细致地刻画了白鹅的“高傲”。在描写白鹅的步态和叫声时,把它和狗、鸭对人的态度进行对比;而在描写白鹅的吃相时,幽默地把白鹅称为“鹅老爷”,随后又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人“侍候”鹅的场面。充满趣味的描述,夸张喜人的表达,充分展现了“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妙用。
总之,在进行阅读教学前,教师首先要从单元整体的角度读懂教材,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构建,进而确定每一课的读写训练点及其在整个单元教学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二、立足教材,利用文本特色,实践读写联动
语言的魅力并不是自然显现的,而是借助语言文字这个载体,通过一定形式的构建才得以凸显的。所以,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就有必要关注文本的表达特点,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挖掘语言表达的魅力。
(一)品读文本,揣摩句式,在研读中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研读,感悟作者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贴切,然后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实践,学习运用。
《猫》一文中写道,“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作者是用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读者述说他眼中的猫。细细研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就在作者家做客,听着主人津津有味、如数家珍般地向“你”介绍那猫的老实、贪玩……而那“古怪”的猫似乎就在你眼前。这巧妙、有意思的表达怎能不让学生去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把“说它……,它的确……”“……可是……”这个句式拿出来,让学生模仿着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有的同学写道:“小仓鼠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节约粮食吧,它还真够节约的。有多少它吃多少,吃饱了还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囤,不吃完最后一颗粮食决不罢休。但说它浪费粮食吧,这话也一点没有错,它一个劲儿地往家里屯粮食:自己的便便里、浴沙里、木屑里……当我们给它清理笼子时这些粮食便被我们倒掉了。”有的同学写道:“说这只狗忠诚吧,它的确很忠诚。如果有陌生人靠近时,它总会狂叫不停,努力地看好家门。记得一次,一位快递叔叔来送快递,它冲着快递叔叔‘汪、汪、汪’地大叫,一刻也不停,好像在说‘你是什么人,快点走开’搞得快递叔叔心惊胆战的,不敢走近。可是,它只要一出家门,就在外面上乱滚乱跳,搞得全身脏兮兮的。特别是它玩得高兴时,任凭别人怎么呼唤,它都不睬你,装作没听见一样,只顾着扭着自己的小屁股,一会儿窜到这里,一会儿窜到那里,就是不肯回来。”
从学生的练笔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怎样表达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初步地进行模仿、迁移。
(二)熟读文本,领悟布局,在模仿中学构思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基本上都可以说是文质兼美的,特别是有些文章,作者在谋篇布局上是匠心独具的。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掌握这些文章的篇章结构,去尝试着,模仿着写一写。这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母鸡》一文,从行文构思来看,老舍先生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面的三段话通过描写母鸡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来表现母鸡的确令人讨厌;后面则描写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让人不敢讨厌,而心生敬意。“抑”是为了更好地“扬”。正因为有了前文的“讨厌”,后文的“尊敬”方显可贵。
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尝试有一点难度,但仍可一试。
如有学生写道:
“小时候,我最讨厌蜜蜂,它整天‘嗡……嗡……嗡……’地飞来飞去,非常惹人厌。特别是那尖尖的尾刺,让人想着就感到心慌。要是不小心让它蜇一下,就是一个大大的包,又痛又痒。长大后,喝着甜甜的蜂蜜,我才明白,蜜蜂‘嗡……嗡……嗡……’的‘乱叫’正是它们勤劳的见证,浓稠的蜂蜜是它们辛劳的果实。”有学生写:“夏天到了,满身疙瘩,奇丑无比的癞蛤蟆在屋外‘呱呱’地叫着,让人很讨厌。大晚上的,它自己不睡,却也不让别人安宁,真是个无比自私的家伙。可是,有一天,我偶然间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么一段文字:蛤蟆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是捉害虫的能手。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庄稼可能长得不会这么好。我一下子明白了:蛤蟆的外表虽然很丑陋,可是它们的心灵是善良的。我不应该嫌弃癞蛤蟆。”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在随文练笔时指导得细致一点,到位一点,学生就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白鹅》一文,丰子恺先生用了总分结构来布局文章,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中心句,是学生初步学习谋篇布局的很好的范本。文章开头,作者先交代了白鹅的来历和自己对白鹅的初步印象——“高傲”。随后,先生又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下文,分别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展现白鹅的“高傲”。在描写这三个方面时,先生并没有使用同样分量的笔墨,而是详写了白鹅的吃相,略写了白鹅的叫声和步态。
丰子恺先生这种围绕中心句组段,特点描写有详有略的构思值得学生去模仿学习。为此,笔者也让学生采用围绕中心句组段的方式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人、物、事。
有学生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小猫向我撒娇是不分场合的。吃饭时、写作业时,甚至走路时,它都会跟我撒娇。
有一天,我正吃着香喷喷的午饭时,它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的跟前。只见它用身子在我的脚上蹭呀蹭的,不时还用自己的小爪子在我的脚背上拍两下,见我对它“小动作”视而不见,它又跳到我的身上,往我的怀里钻,甚至把两只小脚搭到了桌子上,扭着头,用它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可怜兮兮地看着我,似乎在对我说:“我的小主人,饭真的比我还重要吗?”看着它那可怜的样子,我也有点于心不忍了,挑了一块蘸满汤汁的鱼肉安慰它。
精彩的文字,与课文如出一辙的行文结构无不说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表达”的技巧。
三、联系教材,丰富学习方式,强化读写效果
在单元主题阅读背景下进行读写联动的教学,教师难免也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有的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枯燥,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学习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有的学习内容学生提前了解过了,失去了继续阅读激情等。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选择一些能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的课外资源带入到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来解答课内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如学习了《猫》一文后,笔者把其他一些名家,如郑振铎、丰子恺、季羡林、冰心、柏杨等写的有关猫的文章带进课堂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名家笔下的猫的形象的异同点,进而体会名家们是如何巧妙运用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对小动物的情感的,并能尝试着把学到的描写小动物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我组织孩子们重点对比了《猫》(老舍)、《写给我们家猫咪的四封信》(柏杨)、《阿咪》(丰子恺)这一组文章,孩子们发现:无论猫表现的是古怪、受伤惊恐、缠人还是给主人添加麻烦,我们都可以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猫们的共性——“顽皮”“可爱”。《猫》通过反语,明贬实褒,来表达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写给我们家猫咪的四封信》采用书信体,以第二人称来写爸爸爱猫,希望猫咪快乐的情感;《阿咪》则是通过一系列的举例来说明由于猫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猫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读得深入了,对大数孩子来说随文练笔也就水到渠成了。
此外,也可以开展一些能够活跃课堂氛围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从而实现读写的高效结合。仍以《猫》为例,可以让学生开展画家笔下的猫、诗人笔下的猫、影视中的猫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多形式的阅读活动中展现自我,激发阅读的热情,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有针对地加以引导,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单元主题阅读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立足文本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适当拓展课外资源,凭借读写迁移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终通过“读”和“写”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徐岩.统编版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解读[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4):45.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