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生生课堂”的内涵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18 14:37: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对叶圣陶教育思想进行梳理 、解读 , 进而来指导学校构建 “以生为本 , 教为不教 , 学为再学 , 教学相长 ”为本质特征 , 以 “自主 、 自探 、 自辨 、 自律 ”为育人目标的 “生生课 堂 ”范式 , 明确 “生生课堂 ”的实践操作要义 、课堂评价转型等内容 , 既有利于传承和实 践叶圣陶教育思想 , 也有利于形成教学改革的课堂新模式 。

  关键词 : 叶圣陶教育思想,生生课堂,内涵,实践

  “生生 ”寓意先生 、学生 , 生生不息 , 来源于叶 圣陶时任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教员时创办 “生生 农场 ”的教育改革实践 , 其中蕴含着叶圣陶博大精 深的教育思想 。

  一 、 内涵梳理 :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五个方面

  对叶圣陶教育思想进行梳理 、分析和整合 , 可 以发现 , 围绕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 方面 。

  1.“双主 ”教育思想

  叶圣陶认为 “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 的 , 受 教 育 的是教育事业的中心 ”。他提出 : “教师当然须 教 , 而尤宜致力于 ‘导 ’。导者 , 多方设法 , 使学生能逐 渐自求得之 , 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

  在教学活动中确立起学生 、教师 “双 主 ”地 位 ,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 充分发 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 , 真正实现 “教是为了达到 不需要教 ”的效果 。

  2.“导学 ”教育思想

  叶圣陶指出 : “教师教各种学科 , 其 最 终 目 的 在达 到 不 复 需 教 , 而 学 生 自 为 研 索 , 自 求 解 决 。 故教 师 之 为 教 , 不 在 全 盘 授 予 , 而 在 相 机 诱 导 。 必令 学 生 运 其 才 智 , 勤 其 练 习 , 领 悟 之 源 广 开 , 纯熟之功弥深 , 乃为善教者也 。”

  叶圣陶从教学的目的 、教师的职能两方面阐明了教学的本质和功能在于 “导学 ”。

  3.“养成 ”教育思想

  叶圣 陶 曾 言 : “教 育 是 什 么? 往 简 单 方 面 说 , 只须一句话 ,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叶圣陶看 来 , 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 传授知识是必须的 , 但 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行为 , 进而培养良好的 习惯 。

  4.“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的教材思想

  叶圣陶的这句话表达了两个层面的意思 : 一 是 教材是个 “例子 ”, 教师要发挥好教材例子的示范作 用 , 让教材这个 “例子 ”成为学生 “学什么 ”的凭借与 文本 ; 二是不能仅停留在 “例子 ”上 , 让学生能凭借 教材这个 “例子 ”举一反三 , 学会学习的方法 。

  5.“互为朋友 ”的师生思想

  “我要做学生的朋友 , 我 要 学 生 做 我 的 朋 友 。” 叶圣陶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 , 关爱学生 。教 师和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 、和谐的关系 , 学生才更 愿意向教师学 , 教师也乐意真心去教学生 。


\

 
  二 、传承实践 :“ 生生课堂”的范式构建与实践 路径

  以叶圣陶教育 思 想 的 这 五 个 方 面 为 指 导 , 可 以提炼出 “生生 课 堂 ”的 本 质 特 征 。 “生 生 课 堂 ”是 以生 为 本 , 教 为 不 教 , 学 为 再 学 , 教 学 相 长 的 课堂 。

  1. 范式构建

  基于 “生 生 课 堂 ”的 本 质 特 征 和 国 家 系 统 、全 面 、深化的教育改革 , 突出核心素养 , 强调让学习 真发生 , 学校抓住课堂主阵地 , 致力于课堂教学改 革 , 构建出 了 “双 主 体 , 三 环 节 ”的 “生 生 课 堂 ”范 式 。“双主体 ”即 “以 教 师 为 主 导 , 善 教 善 导 ”“以 学 生为主体 , 主动发展 ”。“三环节 ”即 “驱动学习”“交流评议”“迁移提升 ”的教学过程 。

  (1) 驱动学习 。教师通过导学案中的课前预 习 任务 ,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 、协同等方式 完 成 读 通 、 读懂文本 , 了解基本概念 、公式定理等 基 本 任 务 ; 在挑战性任务的引导下 , 深化学生自身学习的内驱 力 。教师从而了解学生的已知 、想知和疑问 , 并根 据预习单所呈现出的学生知识起点 、能力起点 、情 感起点 、兴趣起点等创设与生活基本一致或类似的 适切情境 , 确定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课堂学习任 务 , 以驱动学生带着自己的初学体验和成效进入课堂学习 。

  (2) 交流评议 。 这 一 过程 是 学 生 、教 师 、教 材 等之间多边活动的动态结构 , 是对所学内容和学习 过程的反馈 , 是学生建立在自学与小组合作互助的 基础上的 。交流包括个体交流和小组交流 。个体交 流包括个体回答 、解析 、演示等 ; 小组交流则选择 一个 “主持人 ”和 “主讲人 ”, 主持人协调组员有序展 示 , 主讲人展示本组成员学习的过程和共识 。评议 分学生评议 、教师评议 。 学生评议主要 包 括 质 疑 、 建议 、修 改 、补 充 ; 教 师 评 议 主 要 包 括 纠 错 、 点 拨 、分析 、引导等 。

  (3) 迁移提升 。课堂迁移训练也需教师提供 多 种形式 , 从而调动学生的迁移思维 , 使学生主动学 习 、主动发展 。 在 迁 移 训 练 过 程 中 , 教 师 还 要 观 察 、记录 , 帮助学生一起总结 、推广成功的学习经 验 , 由扶到放 , “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 ”, 正是为了 “逐渐去扶翼 , 终酬放手愿 ”。学生在教师 的 “教 ”中习得学习的方法 , 在教师的 “不教 ”中 , 拥 有 “再学 ”的时空 ; 教 师 也 在 学 生 的 “再 学 ”需 求 中 促发自己 “不 教 ”的 智 慧 。 实 现 教 为 不 教 , 学 为 再学 , 教学相长 。

  2.“生生课堂 ”育人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 , 将来的人生事实是只顾进步 , 没有穷尽的 ; 所以最要紧是练成他们 “处置未来 , 进而为更高尚的人的自动能力 ”, 做到 “疑难能自决 , 是 非 能 自 辨 , 斗 争 能 自 奋 , 高 精 能 自探 ”。“生生课堂 ”提出了 “自主 、 自探 、 自辨 、 自律 ”的育人目标 。

  (1) 自主 : 乐学善学 , 自 我 管 理 。 自 主 学 习 能力是学生适应终身发 展 必 须 具 备 的 能 力 。 “生 生 课堂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 , 让学 生 有一种永 不 停 歇 的 学 习 欲 望 , 变 “要 我 学 ”为 “我 要学 ”, 做到课前能做好预习 , 课上能 热 情 参 与 , 课后能及时查漏补缺 。

  (2) 自探 : 勇于探究 , 乐于创新 。 “生 生 课 堂 ” 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 创设适宜探究的 环 境 , 组织适宜探究的活动 , 点拨适宜探究的方法 , 让学生 在教师“不教”的智慧中不断强化自主探究信心 , 提升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 最终使学生获取创新的力量。

  (3) 自辨 : 内化智慧 , 解 决 问 题 。 学 生 核 心 素养的落实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生课堂 ”要在 “驱动学习”“交 流 评 议 ”“迁 移 提 升 ”的 教 学 过 程中 , 让学生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活动 , 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 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内化知识为智慧 , 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4) 自律 : 管理自己 , 成为主人 。 “生 生 课 堂 ” 要使学生在 “学以再学 ”的过程中从 “他律 ”走向 “自 律 ”, 学会自主管理 , 成为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


\

 
  3.“生生课堂 ”操作要义

  基于“生生课堂”的本质特征 , 在进行学案编制时 , 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 , 创设有效情境 , 选择恰切方法 ,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 以取得良好教学成效 。为此 , “生生课堂”包含了以下操作要义 。

  (1) 找准起点 。每个学生在开启新学习活动时 ,总是带有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 、心理发展水平和对新学习的适应度 。适应度越高 , 学生学习的认同度越高 , 发展的可能性也越大 。 因此 , 教师在驱动学习环节以预习学案的方式 , 让学生对即将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 。在这个过程中 , 了解学生的已知 , 为接下来学生的学做好基础准备 ; 知道学生的 想 学 ,这是教师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 ; 提 炼学生的疑问 , 对学生预习生成的疑问进行梳 理 、 提炼 , 形成课堂教学的主话题 。

  (2) 搭建支点 。 叶圣陶说 : “儿童既处于特设的 境遇里 , 一切需要 , 都从内心发出 。”“生生课堂 ”在 开启新学习活动时 , 教 师 要 给 学 生 “特 设 的 境 遇 ”, 搭建好 “境遇 ”支点 , 包括真实生活的境遇 、场景式 学习境遇 、文本交互境遇 、虚拟境遇等 。 在 “生 生 课堂 ”教学过程中 , 为更好实现 “教为不教 , 学为再 学 ”的价值追求 , 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好 “学习 ”支 点 , 为学生指引探究的路径 ,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以及方法的选择与整合等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 程中 , 往往会产生直觉行动思维 、具体 形 象 思 维 、 抽象概括思维 、辩证逻辑思维 , “生生课堂 ”要关注 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 , 搭建好 “思 维 ”支点 , 让学生在生疑 、质疑 、释疑的 问 题 驱 动 过程中 , 不断 实 现 从 借 鉴 、传 承 思 维 到 质 疑 、批 判 、创新思维的进阶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意犹未尽 之处或下一节的新课内容 , 搭建 “探索 ”支点 , 促使 学生思维活动因受到新的刺激而处于积极主动的探 究状态之中 , 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 , 让学 生在课堂外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 , 去思 考 、去寻觅 、去探索 , 真正实现 “自探 ”的目标 。

  (3) 发 现 亮 点 。 “生 生 课 堂 ”要 求 教 师 关 注 每 一个学生 , 去观察与寻找出每一个学生的亮点 , 再 以学生的亮点进行沟通与教育 ,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 们的潜能 , 触动他们内心的学习动力 , 以帮助他们 达到最有效的学习 , 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 平上获得发展 。

  4.“生生课堂 ”评价转型

  “生生课堂 ”是传统课堂的转型 , 其价值追求就 是实现 “教为不教 , 学为再学 , 教学相长 ”的高效课 堂 , 因此 , 相较于传统课堂评价 , 其课堂评价应遵 循以下三个原则 :

  一是真实性原则 。“生生课堂 ”的价值追求决定 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真实课堂活动中的真实 发生 , 而不是表演 。

  二是交 互 性 原 则 。 “生 生 课 堂 ”是 教 师 与 学 生 “双主体 ”之 间 有 目 的 的 交 互 活 动 , 是 “为 不 教 ”和 “为再学 ”的异向交互 。

  三是生 成 性 原 则 。 “生 生 课 堂 ”关 注 每 一 个 学 生 , 指向于教师和学生的亮点和不足 , 并提出建设 性意见 , 使 “生 生 ”发 扬 优 点 , 克 服 缺 点 , 取 长 补 短 , 增添前进的动力 。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 叶圣陶教育文集 : 第 2卷[M]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4: 90. 478. 542.

  [2] 叶圣陶 . 叶圣陶教育文集 : 第 3卷[M]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4: 12. 204. 489.

  [3] 叶圣陶 . 叶圣陶集 : 第 25卷[M] . 南京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04: 20.

  [4] 卢宝山. 五步导学法 : 课堂教学转型改革的实践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1(16) : 115- 117.

  [5] 任苏民 . 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M] . 太原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8: 76. 88.

  [6] 帅宁华 . 基于张謇教育思想的 “大生课堂 ”建设 : 内涵与实践[J] . 江苏教育 , 2022(82) : 24- 26.

  [7] 曹美仙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J] .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 2006(4) : 80- 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147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