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文章认为将项目学习理念与 3D建模教学相结合 ,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激发 学生的潜在创造意识 。在充分课前准备的基础上 , 创造 一 个充满互动性 、趣味性和启发 性的学习氛围 , 为信息素养的快速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 学生将在项 目学习中实现自我突破 , 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 同时 , 也将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
关键词 : 小学信息技术 项目学习 3D建模教学
3D建模作为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知识点 , 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 、创造创 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3D建模教学 可 以 细 化 为 三 个 步 骤 , 即 课 前 准 备 、课中实施与课后评价 。在课前准备阶段 , 教师 应事先准备好辅助学习与促进学习的资料 , 并通过 小组合作探讨方式来确定建模主题 。课中实施阶段 通过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 , 对建模主题进行分 析 、 研讨 , 并绘制出模型草图与建模流程图 , 再根据图 样完成模型的构建任务 。而课后评价阶段主要通过 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 , 来查找建模作品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 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 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
项目式学习方法在 3D建模课堂上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 。项目式学习关注学科的核心理念和原 理 , 要求学生在合作中主动学习 , 通过制作最终作品的 形式完成知识的建构与学科素养的提升 。
一 、课前互动讨论 , 确定建模主题
完成一个精美的 3D建模作品 , 必须经过课前 互动讨论环节 , 以获取更多创作灵感 。个人的能力 与想象力是有限的 , 尤其在建模作品成型之前 , 缺 少互动讨论可能导致 创 意 受 限 。 因 此 , 在 开 展 3D 建模项目设计之前 ,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前讨论时间 , 以形成科学完整的 3D建模方案 。
在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时 , 教师需全面考虑学生 的个人理解力 、领悟力及空间想象力 , 确保每名学 生在讨论环节能发挥个人潜能 ,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 学习效果 。各小组成员围绕建模主题通过互动讨论 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如果方案可行 , 则立即进入模 型构建阶段 ; 如果可行性低 , 则需结合现有参考资 料对建模主题进行修改 。
以 “斧头的 3D建模 ”为例 , 教师可以借助互联 网搜索关于斧头的起源 、 图片及视频资料 , 让学生 对斧头的外观 形 态 及 使 用 功 能 产 生 深 刻 印 象 。 随 后 , 学生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图片 、视频 , 对斧头 的外观形态进行仔细观察 , 并讨论斧头 3D建模的 可行性 。 比如第一小组主要围绕斧头的外观形态进 行讨论 , 如斧头主要包括斧头与斧柄两个部分 , 其 中 , 斧头为金属材质 , 斧柄为木质 , 刀口形状多为 弧形 。掌握这些基本形态信息后 , 学生可对建模难 度进行判定 。 由于斧头与斧柄这两大组成部分并不 需要过多的弧线设计 , 仅刀口位置需要预设弧度与 倒角 , 建模难度相对较小 。
为提高建模方案的可行性 , 在各小组成员讨论 过程中 , 教师应提供对 3D建模有帮助的参考提示 资料 , 并 由 小 组 成 员 负 责 提 炼 其 中 关 键 信 息 , 如 3D建模软件的使用 方 法 , 顶 视 图 、底 面 视 图 的 建立方法 , 透视图的建立方法 , 挤出及数值设定的具 体操作方法等 。这些信息展现后 , 各小组成员根据 对建模软件使用功能的了解掌握情况 , 提出疑 惑 , 避免因操作知识不扎实而影响建模效果 。课前充分 准备 , 增强学生自信心 , 也能提高建模成功率 。在 小组讨论阶段 , 每名学生分享观点 , 多数学生 一 致 则说明该 3D建模方案可行与可操作 。 在对建模方 案进行集中讨论时 , 若方案存在异议或遇到难以解 决的问题 , 在教师引导与提示下 , 消除内心疑惑 。
二 、课中广泛研讨 , 优化建模流程
在课中实施阶段 , 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显得尤 为重要 , 每名学生对 3D建模主题都有不同的见解 与观点 。 只有将这些观点碰撞在一起 , 才能产生源 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在这一 阶段 , 教师应鼓励学生 多发言 、多提 意 见 、 多 出 草 图 。 多 发 言 主 要 针 对 3D建模任务 , 学生可以 提 出 独 到 见 解 , 这 不 仅 有 助于 3D 建 模 , 还 能 够 激 发 其 他 学 生 的 创 作 灵 感 。 例如 , 学生可以思考模型的颜色 、形状 、装饰物和 使用功能的表现方式 , 并将自己的观点形成叙述性 文字 , 更易于理解和分析 。多提意见主要针对建模 过程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 学 生 可 以 提 出 相 应 的 解 决措施 。
例如 , 模型的抽象化或艺术化处理是否与模型 本身的使用功能相匹配 。如果模型失去了 “原生态 ” 的特质 , 无论外表再美观 , 实用价值也 无 法 体 现 。 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整改措施 , 完善建模方案 。 多出 草图主要是借助计算机设备绘制模型草图 。为给后 续建模提供重 要 参 考 依 据 , 在 绘 制 草 图 时 应 遵 循 “最优化与最多化 ”的原则 , 即每个不同观点都应形 成一 张草图 。小组合作讨论这些草图 , 对每个观点 逐一 比对 。在比对过程中 , 可以标注模 型 的 颜 色 、 款式 、材质 、形状 、功能等信息 , 并根据标注信息 选择最为贴切的草图 。
在确定模型草图之后 , 学生需要登录 3D建模 软件界面 , 创建 3D模 型 。 以 “斧 头 的 3D建 模 ”为 例 , 在打开 3D Mark建 模 软 件 后 , 如 果 原 场 景 中 带有立 方 体 , 需 要 进 行 删 除 处 理 , 并 点 击 添 加 按钮 , 来重新创建一个长方体 。在创建过程中 , 可以在 “面 ”显 示 模 式 下 选 择 中 间 选 项 , 并 按 Delete键完成删除 操 作 。 斧 头 中 线 确 定以后 , 可 以 按 E 键挤出 , 再按 S键对斧头模型进行缩放处理 。 当模型创建完毕 , 新建一个柱体 , 来构建斧柄模型 , 显示器上面出现柱体模型之后 , 在右侧工具栏中找到布尔修改器 , 选中要修改的物体 , 并通过设定相应的差值 , 来创建斧柄模型 , 再经过同样的挤出与缩放操作步骤 。在设置刀口倒角时 , 可以在编辑模式中使用 Ctrl+R组合键在柱体上加线 , 其倒角的大小可以通过 Ctrl+B组合键来完成 。最后 , 学生对各项参数值进行修改 , 这其中包括 RGB颜色参数以及形态参数 。
通过小组成 员 的 广 泛 研 讨 , 3D建 模 方 案 得 到有效实施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 学生可能遇到 一 些技术难题 , 如物体模型的创建 、挤出与缩放 、布尔修改器的操作等 。在这种情况下 ,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默契配合与热烈讨论逐一解决这些难题 。合作学习模式在提高 3D建模效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 , 各小组有明确的目标 , 每名小组成员都有共同愿望 , 即创建出形态完整 、功能齐全 、颜色适中 、空间感强的 3D模型 , 这需要小组成员精诚协作 。其次 , 在创建 3D模型时 , 小组成员合理分 工 , 将 建 模 任 务 分 解 成 若 干 个 小 任务 , 然后逐一攻克每 一 道难关 , 这对提升 3D建模效率非常有帮助 。 例如 , 有的学生擅 长 颜 色 表 现 ,可以负责颜色参数值的设定任务 ; 而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感 , 可以负责 3D模型的差值参数设定任务 。
三 、课后综合评价 , 持续优化方案
课后评价是衡量和评定 3D建模成果的 一 个必要手段 ,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 。
学生互评是以小组为单位 , 各小组通过对建模作品比对 , 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互评表格上 。教师点评则是教师作为评价主体 , 对学生绘制的模型草图 、建构的 3D模型 、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这两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建模过程中的错误 , 还能够持续 改进建模作品的质量 。无论是教师点评还是学生互 评 , 被评价对象都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建模作品重 新予以审视 , 这就给作品的不断改进提供了重要参 考依据 。
需要注意的是 , 为了凸显评价的客观性 , 在学 生互评时 , 应当专门指派 2~ 3名学生代表对评价 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 。一旦发现评价过程失去公 允性 , 监督小组需要及时反馈给教师 。
以 “学生互评 ”为例 , 在模型草图绘制阶段 , 各 小组应当针对模型绘制比例 、外观形态等参数进行 评价 。 比如 , 学生绘制的模型比例失衡 , 外观形态 过于抽象化 , 与原物体之间存在较大出入等 。一 旦 发现这些问题 , 学生应第一 时间提出修改意见 , 以 充分体现模型草图的实用参考价值 。其次 , 在模型 建构过程中 , 学生应当针对各小组上机操作的熟练 度以及 3D模型建构的科学性 、合理性 、有效性进 行评价 。如有的小组建构的 3D模型 , 融入了更多 想象元素 , 模型本身的一些使用功能变得弱化 , 不 仅使 3D模型失去了 “原汁原味 ”, 并且模型的实用 价值也 大 打 折 扣 。 在 评 价 中 , 应 及 时 指 出 这 一 缺 点 , 并在教师引导下 , 对模型的各项功能参数进行 修改 。学生应将每一个环节的评价结果清晰记录下 来 , 小组 之 间 相 互 交 换 意 见 , 就 评 价 结 果 达 成 共识 。
由于每名学生都是 3D建模任务的参与者 , 学 生不仅熟悉每个建模流程 , 而且对 3D建模软件的 操作方法也有独到见解 。在这种情况下 , 实施学生 互评 , 可 以 更 加 准 确 判 定 出 建 模 过 程 中 存 在 的 问题 。
基于这方面考虑 , 在 3D建模教学中 , 教师应 当给予学生更多发表个人意见与建议的机会 , 并通 过以下两种方法改善和提升评价效果 : 第一 , 教师 全程参与 。进入评价环节后 , 教师应以监督者身份 参与学生评价过程 , 如果评价内容过于主观 , 对建 模作品质量提升毫无帮助 , 应及时介入 , 并运用专 业眼光指出建模作品存在的问题 。第二 , 及时展示 学生的评价结果 。 即在学生评价活动结束后 , 应将一些优秀评价案例分享出来 , 并由评价主体对自己 的评价内容进行诠释和解读 。这样一来 , 既可以加 深对评价内容的印象 , 又能给其他学生提供有力的 参考依据 。
四 、结语
教师应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优势 , 通过凝聚团队 合作力量来提升 3D建模项目完成质量 。 同时 , 教 师应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流程 , 调动和激发学生的 积极性 , 以凸显项目学习成果 , 并为信息素养的培 养打下坚实基础 。
参考文献
[1] 单欣然 . 思维 可 视 , 设 计 有 方 — 借 助 3D建 模 技 术 培 养学生 设 计 思 维 [J] . 教 学 管 理 与 教 育 研 究 , 2022(9) :100- 102.
[2] 邱健筠 .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信息力的构成及其培育[J] . 现代中小学教育 , 2019, 35(11) : 7- 9.
[3] 田丽 华 .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在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J]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0(S1) : 68- 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