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助产学专业“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10:42: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探讨助产学专业“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文章选取某医学院校2020级助产学专业59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定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和护生人文关怀素养量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评价较高,其中目标理念评价是最高的,学生人文关怀素养总分为90.068±12.174分,人文关怀素养水平较高,可见,“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拓展了课程教学目标,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且对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护理伦理学”课程;助产学专业

  课程思政是高校践行“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充分发挥高校育人主体作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融合,借助丰富的思政育人载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的系统性工程[1]。“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和助产学专业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护理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原则、规范和伦理道德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伦理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护理伦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其护理伦理修养。该课程围绕“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旨在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培养学生伦理决策能力[2-4]。本研究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探讨如何在德育属性较强的“护理伦理学”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职业道德修养。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22年9月至2022年11月全程参与“护理伦理学”课程理论学习和第二课堂实践的某医学院校2020级助产学专业59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人,女生56人。

  (二)教学改革

  1.课程目标。根据助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度挖掘、提炼“护理伦理学”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涉及的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拓展了思政目标,教学改革后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知识目标:掌握护理伦理学的发展史、理论基础、基本原则、规范体系;②能力目标:运用护理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分析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做出正确的伦理决策;③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观、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其自觉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2.教学内容。“护理伦理学”课程共计24个理论学时,课程内容涵盖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与观点、护理伦理学的规范体系、护理人际关系伦理、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道德、临床护理实践中的特殊技术伦理、公共卫生服务的护理伦理、安宁疗护与死亡的伦理道德、护理科研工作中的伦理道德和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伦理道德。结合助产学专业培养目标,挖掘和提炼“护理伦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医精诚”理念和南丁格尔精神,并根据每章节内容选择恰当的思政育人载体,从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助产学专业人才。以助产学专业“护理伦理学”课程第七章临床护理实践中的特殊技术伦理—妇产科护理的伦理问题为例,其涉及的思政元素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可以强化学生人文关怀,塑造具有仁爱之心的母婴“守护神”;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载体:“万婴之母”—林巧稚的案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意识。具体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助产学专业“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3.教学方法。第一,理论教学。“护理伦理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本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在理论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综合运用讲授、案例讨论、小讲课、微视频拍摄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①案例讨论:理论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和讨论,按照护理伦理学的知识体系,以“导入案例—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理论阐释—引申巩固—提升素质”为主线,注重基础,突出重点,让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课前,授课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参考文献、课程思政案例,每个课程思政案例均涵盖思政问题,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文献和案例,预习本章节相关理论内容,并根据预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利用学校图书馆线上资源查找相关资料。课中,依据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授课教师进行理论讲授,组织学生分组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取案例中的关键信息,对案例进行讨论,每组选派1—2名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反馈和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将案例中的知识点结合理论内容进行讲授,拓展关联知识,如国际指南、伦理法规等。②学生小讲课:教师在第三章护理伦理学的规范体系一章授课结束后发布小讲课任务和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1次小讲课,每个班级学生分成6组,每组4—5人,要求小组学生在“护理伦理学”课程章节内容中选择本组成员最感兴趣的、强调思政教育的内容,确定小讲课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相关的知识查阅,制作小讲课PPT,小讲课内容需要包括伦理问题、国内外现状、对应的伦理原则、护理伦理要求、小组感悟等,课上进行小组汇报。③微视频拍摄:学生按照小讲课的分组,在“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结束前拍摄伦理微视频1部,以微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微视频主题,撰写微视频脚本,讨论分配角色,微视频内容要求体现护理工作的特征、伦理问题、患者的困惑与担忧、护患双方的关系等,并从护患双方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伦理决策。

  第二,第二课堂实践。在“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助产学专业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和团委、学生年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等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第二课堂实践,如借助“5·12”专业文化月、心理健康月等宣传、培育和弘扬专业精神,丰富学生文化生活,营造文明和谐、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让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文化月品牌系列活动,像伦理主题辩论赛、伦理微视频比赛、护士礼仪风采比赛、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社会实践服务等。借助第二课堂,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人文精神,体会关怀与爱,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对助产士的理解,增强掌握助产学专业技能的决心,强化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将所学、所做、所感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伦理修养。

  4.课程成绩评定。“护理伦理学”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小讲课(占总成绩的15%)和微视频拍摄(占总成绩的15%),小讲课和微视频内容需要将课程理论知识与人文关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体现学生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正确价值观,由授课教师和学生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终结性评价采用理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的形式,考试题型包含名词解释、单选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护理伦理学”课程重点内容的掌握、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和护生人文关怀素养量表对“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结束后应用问卷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征得辅导员同意,利用课后时间向学生介绍、解释调查目的和数据的保密性原则,随后将问卷链接发布至学生班级群,学生现场点击问卷进行填写。

  1.“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结束后,采用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对59名授课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由马孟伟和王茜等[5-6]编制,包括目标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实施、教学效果5个维度,共23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对应1—5分。

  2.人文关怀素养水平。采用赵桂凤[7]编制的护生人文关怀素养量表,该量表共23个条目,包含人性关怀、人际关怀、临床关怀3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能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别对应1—5分,其中第2、3、15、16、20、22、23条目为反向问题反向赋值,该量表总分115分,最终得分越高,表示学生人文关怀素养水平越高。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和t检验。

  二、结果

  (一)“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结束后采用问卷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回收问卷59份,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为100%。该问卷克朗巴哈系数为0.956,问卷信效度较好。问卷每个条目满分为5分,23个条目中最低4.10分,最高4.64分,标准差均小于1,5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目标理念(4.475±0.541分)、师资队伍(4.384±0.570分)、课程资源(4.305±0.609分)、教学效果(4.294±0.530分)、教学实施(4.271±0.572分),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助产学专业“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助产学专业“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二)人文关怀素养水平

  “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结束后采用问卷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9份,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为100%。该问卷克朗巴哈系数为0.917,问卷信效度较好。人文关怀素养3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人性关怀(36.695±6.279分)、临床关怀(31.288±4.800分)、人际关怀(22.085±3.390分),人文关怀素养总分为90.068±12.174分。

  三、讨论

  (一)“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中学生对目标理念的评价最高。助产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助产学、护理学及妇幼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具备初步的教学、管理及科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创新精神,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妇幼保健机构从事助产、母婴保健工作的专业人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教师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目标进行了拓展,在原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思政目标,更好地契合了专业培养目标,也使得课程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和具体。

  “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专业课内容中挖掘、提炼、融合思政育人元素,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以及对思政内容的挖掘、提炼和融合对教学改革效果起着重要作用[8]。本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结果显示,学生对师资队伍评价较高,但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提炼条目得分略低于其他,这一结果说明教师挖掘和提炼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专业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主要从专业角度出发,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不够自然。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专业课教师应当与思政课教师、年级辅导员组成教学团队,这是因为思政课教师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年级辅导员更熟悉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知识更为熟悉,教学团队中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充分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能拓展思政教学空间,积极正面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发展学生[9-13]。

  “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坚持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结合[14],针对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思政素材,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本轮教学改革在结合伦理学、助产学、护理学、哲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内容的基础上,选择身边的人物传记、时事新闻等思政素材融入教学,如在第七章临床护理实践中的特殊技术伦理这一部分,选择了“万婴之母”——林巧稚[15-16]的案例作为思政素材融入教学,通过妇产科学的奠基者林巧稚教授的事迹引发学生思考,即林巧稚教授的言行举止,处处流露着她对孕产妇的真挚情感和大爱精神,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其始终能坚持自己的选择,以高超的技术服务他人,促进了中国妇产科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对林巧稚教授相关事迹的讲述,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重视专业能力、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对人文关怀素养的影响

  本轮教学改革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人文关怀素养总分为90.068±12.174分,高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17-19]。助产学专业的学生未来面对的是以孕产妇和婴幼儿为主的服务对象,这一特殊人群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与其他人群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妇产科中的护理对象存在年龄跨度大、心理护理难度大、预防保健任务重等特点,产科中的护理对象则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更高,这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对护士的心理素质及专业素养要求比较高。此外,护理决策的全面性体现在产科工作涉及母婴两代人的生命安危,涉及多个家庭的幸福。服务对象的这些特点要求助产士和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细心、耐心,以及富有爱心和同理心。人文关怀是指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人文知识融合,在临床实践中付诸行动,体现在临床工作中的方方面面[20-21]。课程思政正是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学、人文知识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思政育人素材的引入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采用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特质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小讲课、微视频拍摄、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进行共情、换位思考和感悟,可培养人文关怀素养[22-23]。

  (三)“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反思

  研究组在课程结束后,对本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自我评价。通过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课程成绩,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得出,本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拓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方法,提炼并融合了思政元素,选择了合适的育人载体,通过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小讲课、微视频拍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方法,激发学生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授课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提炼还不够深刻,与课程内容的融合还需更自然。针对本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计划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助产学专业年级主任、年级辅导员组成课程教学组,课前进行集体备课,对“护理伦理学”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提炼和融合,从而在授课过程中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

  总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融合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护理伦理学”作为护理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指导,体现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本课程旨在促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关怀照顾”的基本理念,形成“医乃仁术”的人道情怀,提高学生的护理道德素养,增强其护理伦理决策的能力。助产士接触的服务对象病情复杂、需求不同,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要求高,即在临床工作中要遵循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伦理规范,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意识,以及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正确价值观。本次“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研究组对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强化助产学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情感和人文情怀,培养和提升助产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对学生恪守护理伦理规范与准则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学俭,赵文瑞.课程思政、精准思政、微思政的概念、构成和运行机理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84-94.

  [2]余惠琴,华筱娟.《护理伦理学》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融合[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5-76.

  [3]张宏晨,李艳,武佼佼,等.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1):45-49.

  [4]纪忠红,鲁慧.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8):573-575.

  [5]马孟伟.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蚌埠:蚌埠医学院,2022.

  [6]马孟伟,王茜,金莉,等.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22,37(1):6-10.

  [7]赵桂凤.护理学专业学生人文关怀素养培养教学方法探讨[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1.

  [8]张顺花,张艳,潘如凤,等.“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医学超声影像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135-139.

  [9]史瑞芬.论“课程思政”视阈下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8):586-590.

  [10]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2-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 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11]赵春娟,王红梅,胡伟玲,等.基于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2(1):67-68.

  [12]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13]杨柳,葛莉,刘捷,等.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5):431-434.

  [14]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15]王文姮,金胜姬.护理人文修养与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16]李俊伟,张翼宙.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17]赵龙,杨秀木,孙翾,等.基于第二课堂的情景案例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护生人文关怀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24):2193-2197.

  [18]龙苏兰,万莉,孙志强,等.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0):169-172.

  [19]张秋菊,王丹,林欣芳,等.军医大学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10):1282-1286.

  [20]苗文武,乌力吉吉日嘎,郭耀阳,等.急救技能培训情景模拟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11):1456-1458,1469.

  [21]郭伟,周明.急诊医学与叙事医学的交集[J].医学与哲学(B),2018,39(7):17-19.

  [22]赵金萍,戴晓晖,王晶晶,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3):355-358.

  [23]邢鹏程,安鹏,胡国勇,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人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234-2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3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