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对 ERG 需要理论与农村小学教师流失进行了概述,然后阐述了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的现状 及现实影响,接着分析了 ERG 需要理论视域下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 ERG 需要理论视域 下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流失;农村小学;ERG 需要理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 。在《中国教育现代 化 2035》中,国家非常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将教师队 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但事实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 不断加快,农村教师的“ 下不来”“ 留不住”问题显得 异常严重,农村教师流失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教师队 伍发展的重大难题,各方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一、ERG 需要理论与农村小学教师流失概述
(一)ERG 需要理论概述
ERG 需要理论是由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奥尔 德弗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发展而提出的 一 种激励理论,它包括三种核心需求内容:生存需求 、 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生存需求即提供物质的基本 生存环境,这 一基本生活环境包括马斯洛认为的生 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关系需求即人们保持重要的人 际关系的需求,与马斯洛的爱的需求和尊重需求中的外部因素相吻合。成长需求则是人想要得到发展 的内心愿望,它包括马斯洛的尊重需要的内在因素 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各项内容。这三种需求没有明确 界限,并呈现出连续性,且不按照严格意义上的水 平排列[2]。
(二)农村小学教师流失概述
从形式入手,农村小学教师流失可以分为两种: 显性和隐性。教师的显性流失就是俗称的“跳槽”,它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职业的转变,即由教育 行业转为其他行业;二是教师工作单位的转变,即由 原学校转到其他学校,仍然从事教育事业[3] 。教师的 隐性流失是教师的“ 消极怠工”,就是教师在从事本 行业中,未脱离本职工作,但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已 开始消减;在教育教学中碌碌无为、无心进取,没有 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致使教育教学工 作面临许多问题[4]。
二、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的现状及现实影响
(一)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的现状
1.教师流失方向多元化 。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师 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且流失的方向呈多元化,具有“单 向性”“ 向城性”“ 返乡性”“ 地域性”等特征[5] 。农村 教师流失呈“单向性”是指农村流出的教师较多,而流 入的教师比较少;“ 向城性”是指大部分乡村教师流向 城区学校;“返乡性”即在外地工作的教师回到离家较 近的地方任教;“地域性”即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和偏远地区的教师流失较多。
2.教师流失趋于年轻化。农村小学教师流动倾向 最强烈的群体是青年骨干教师和资深教师。根据云南 省调查获悉, 农村小学有 90%的青年教师有流动意 愿[6]。考虑到专业发展及子女的上学问题,很多农村中 青年教师都不愿到农村落后地带工作,他们要么通过 考试考到城市的学校,要么通过各种途径调到城区的 学校 。 由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而中青年教 师又大量流失,导致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3.教师流失呈隐性化。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队 伍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现象,且农村小学教师 流失逐渐呈隐性化 。部分青年教师不满足农村教书 的现状,而又迫于无奈,只能把现阶段当成跳板,边 教学边继续读书深造,只为能够进入更好的工作单 位;部分教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将更多的时间 放在校外的第二职业,对本职工作投入的精力少之 又少。
(二)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的现实影响
1.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与学可以使农村小学 师生相互了解,而教师的缺位会导致教师的轮换时间 越来越短,致使其不能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个性化的 教学 。同时,教师的频繁更换会让学生的自我安全感不断下降,并影响到他们社交能力的提升。另外,学生 也需要对新教师有一个重新的适应过程,尤其需要不 断适应新教师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 惯和态度的养成。
2.冲击教师队伍的和谐稳定。农村小学教师流失 会直接影响教学班数量,影响教学的衔接性,同时部 分年轻骨干教师流向城区,使学校的教师队伍呈现 老龄化的趋势,从而导致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缺失 。同 时,农村小学部分教师“ 岗在人不在”,这将会给其他 教师施加教学压力,让其他教师产生不满情绪,从而 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不 断提升。
3.降低学校的教学质量。一所学校的知名度与该 学校优秀的师资力量息息相关 。农村小学人才流失 严重,会使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扰乱 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 。同时,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失也 会给管理者带来巨大的管理负担 , 频繁地招聘新教 师会造成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 从而降低学校的教 学质量。
4.加剧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农村小学本身条件 差,师资力量薄弱,而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无疑使学 校教学缺少了“ 领头羊”,且新教师没有骨干教师的 指导,缺少教学的方向性,导致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缓 慢 。 同时,随着大量优秀教师流向城区学校,农村小 学的优质生源也随之流失 , 从而导致城乡教育质量 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ERG 需要理论视域下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的 原因
(一)物质待遇较低,未满足生存需求
1.薪资福利待遇不理想。薪资福利是一个人生存、 发展需求的基本保障,农村小学大多数教师的月收入 集中在 3 000 —4 000 元,还有一部分教师的月收入低 于 3 000 元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叠影响下,城乡两 地教师在薪资福利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样都是教 师,城市学校的教师可以享受优厚的待遇,这让农村 小学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在心里埋下不满的 种子,进而产生调岗的想法。
2.生活工作环境不满意。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农村小学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不佳也会导致教师 流失[7]。首先,农村小学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 居住条件不好,导致教师日常生活不便。其次,农村小 学的教学设备不足,教师空有创新的想法,但是无法实现多元化教学,授课方式十分单一,从而降低了学 生学习的热情,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积极性。最后,农村 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负担沉重。农村小学中,教 师“一人教多班”“一人教多科”的现象普遍存在。
3.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职称晋升对调动教师的 积极性有着不可忽视的激励作用[8] 。农村小学对教师 的考核方式不全面,只看重结果,不考虑教师实际的 工作量。“ 一人教多班”“一人教多科”的情况严格按 照各科的标准进行检查 , 却与正常工作量的教师得 到相同的回报 , 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使教师缺少成就感和归属感,进而产生了离开学校的 念头[9]。
4.教师激励制度不健全 。教师激励制度是学校吸 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但从现实情 况来看,农村小学教师激励制度大都不健全,主要表 现为物质激励未分类分层、精神激励欠缺等 。即使有 部分农村小学有设置激励制度,也并未遵循教师教育 教学和教师自身发展规律 , 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最 终导致教师流失严重。
(二)情感关怀匮乏,未满足关系需求
1.平衡家庭与工作较困难 。部分已婚的农村小学 教师家在城市,工作地点在农村,面临着与家人分离 的困境 。 同时,农村小学教师子女的教育是其流失的 重要原因,因为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希望子女在城市 接受更好的教育,故选择调离学校。另外,未婚的农村 小学教师因为学校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资源有限,在学 校所在地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相对困难,从而强化了 其出走的信念。
2.学校缺乏民主管理氛围。和谐融洽的校内教学 环境对农村教师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10]。部分农村小 学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 他们青睐于传统的管理方 式和教育理念,缺乏“ 以人为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以致部分教师虽然对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有自己的 想法,但是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发言权,导致他们只 能按照学校规定的规则办事 。而农村小学教师如果 长期处于这种专制管理的环境 , 便会削弱他们教学 的积极性。
3.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较低 。教师对自己职业 的认同受自身社会地位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付出巨 大的精力,实际却没有获得什么奖励,且多年付出没 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更有甚者还觉得农村小学 教师不可能具备高超的教学技术[11] 。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一再降低,从“ 文化的承载者”变成了“被边 缘化的劳务者”[12]。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之下,农村 小学教师很难再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就使 得许多有才华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不愿意在农村 小学从事教师工作。
(三)发展平台缺失,未满足成长需求
1.职业认同感缺失 。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深受教师 对自己职业认同感的影响。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 高,便会有较高的工作热情,相反则会产生职业懈怠。 从自身原因来看, 部分农村教师比较看重社会评价, 社会对农村教师的负面评价冲击着教师的职业认同 感[13] 。从外部条件来看,农村的生源流失、留守儿童缺 少父母的陪伴、家长的过度依赖或不配合等都降低了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使其出现了职业倦怠,强化 了他们“离农”的动机。
2.培训交流机会不足 。受地域环境、经济条件、信 息来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农村教师发展平台缺乏, 学习和培训机会也就相对较少 。 国家虽然开展了“ 国 培”“ 省培”等项目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但是由 于名额有限,参与培训的教师寥寥无几 。为缩小城乡 之间的教育差距,国家倡导教师轮岗制,但由于操作 流程不完善 , 使得没有交流意向的教师被安排出去, 而一些想出去学习交流的教师却得不到机会,最终导 致交流学习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
3.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目前,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 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是导致农村教师大规模流失 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成就感主要来自学生的学业成 绩,然而农村学生由于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主 动性,学习成绩自然也就难以提高 。同时,县域的评比 并没有进行城区和农村的区分,农村教师在办学条件 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 就算牺牲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学 生的成绩也比不上城区的学生 。对于农村教师来说, 学生成绩不高,教师的成就感也就难以提升,教师的 自我价值也就无法实现。
四、ERG 需要理论视域下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问题 的对策
(一)打造良好生存空间,优化物质条件
1.提高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 。政府应综合考虑各 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薪酬标 准,对农村小学教师予以津贴奖励,为农村学校留住 一支“新秀”的人才队伍 。首先,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 入,落实农村教师薪酬政策。其次,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津贴标准,即政府应根据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经济 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的艰难程度等对偏远地区进行 等级划分,并分别给予相应的补贴。
2.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 。农村小学应积极改 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促进教师的“ 留岗”。 首先, 优化教师的工作条件 。即确保教学所需教学设备配备 到位,并对教学设备定期进行维修维护。其次,改善教 师的生活环境 。在政策的支持下,农村小学要加大学 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推进乡村振兴;设立专项资 金,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 生活学习环境,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14]。这样才能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村小学教师流失。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提高农村教师综 合素质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15] 。农村 学校不能只使用 一种模式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应 该实施多元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 价的有机结合,以综合考评教师的整体素质 。同时, 教师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 , 从多方面收集信息,科 学公平地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评价[16]。另外,要发挥 职称评聘在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性方面的杠杆 作用,建立农村学校教师中高级职称名额专设比例 并实行专轨专用制度,以保障农村教师中高级职称 晋升的机会[17]。
(二)加大人文关怀力度,增强情感联结
1.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有效的激励制度能够 提升农村教师的归属感与职业幸福感。政府应该给扎 根乡间、任教时间长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从而提高 其在实践中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其坚守在农村工 作的动力[18]。同时,政府应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教师在 奖金、各项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专门为教师制 定优惠政策,让农村教师在交通出行、旅游参观等方 面得到优惠,从多个层面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扎根 农村教育。
2.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 。学校的氛围对农村教 师的留教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构建民主化的管 理方式是留住农村教师的关键[19] 。学校在政策的制定 和实施中要全面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20] 。学校对每位 教师的实际情况要积极关心,做到及时帮忙 。学校要 实施“青蓝工程”,引导年长的教师在专业领域多帮助 新教师,从而激发新教师的工作热情 。为增进教师之 间的情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适当组 织教职工参与一些文体活动。3.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 国家应从法律上明 确规定农村教师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确保农村教 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法可依[21]。除此之外,还可以通 过电视、网络和报刊,积极宣传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以 便让广大农村教师的成长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进而 使乡村教师成为人们所认可、所尊敬的职业[22]。
(三)重塑教育生态环境,构建发展平台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情怀作为一种积 极的情感倾向、崇高的责任使命和执着的价值追求, 是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23] 。农村教师应该从 心里认可自己的职业,坚定自我、忠于职守,形成正确 的育人观,把教师当成一种志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同时,教师要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即结合自身 的实际情况,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向着 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
2.大力提升专业发展能力 。农村小学教师要积极 获取新知识,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落实现 代育人理念 。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教师要通过参加各 种专业讲座、教研交流活动,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 识结构 。 同时,教师要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案例研究, 以提升自己各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把握所 教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和主导思想,了解所教学科与 其他学科的联系,将知识进行逻辑重组,做到知识精 准传授
3.加大教师交流培训力度 。农村小学应为教师搭 建培训交流平台,将外出培训交流机会公平地给到学 校的每一位教师[24]。首先,学校应健全农村小学教师培 训制度,制定适合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并保证 农村教师的培训时间。其次,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为 农村小学教师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25] 。最 后,学校应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全面推行“ 教师轮岗 ” 制度,采取对口帮扶和定期交流的形式,鼓励优秀教 师前往农村小学支教讲课。
五、结语
农村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其 办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 当前, 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 教育的发展 。因此, 本文基于 ERG 需要理论对其原 因进行深度剖析 , 提出了提高物质待遇, 以资金留 人;营造人本氛围,以感情留人;构建发展平台,以人 才留人的策略,从而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 现农村教育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文雪艳, 古翠凤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性思 考[J].教育观察,2021(27):10-12.
[2] 鲁西娅.基于 ERG 需要理论对乡村基础教育教师流失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2020(6):74-75.
[3] 王凌霞,王开琳,马雪玉.农村中学教师隐性流失对教育的冲击及 其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7(2):12-15.
[4] 王文沁.甘肃省 C 市城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隐性流失研究[D].贵 阳:贵州财经大学,2019.
[5] 古谷.农村中小学校长工作漫谈[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 [6] 王艳玲,李慧勤.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 省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5):136-139.
[7] 刘善槐,朱秀红,王爽. 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机制研究[J].东北师大 学报,2019(4):122-127.
[8] 冯帮,何淑娟,李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实施情 况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18(5):74-83.
[9] 刘小强.乡村教师乡土社会文化再生产:历史溯源、现实问题与 路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9(12):44-48.
[10] 徐广华,孙宽宁.青年教师留守乡村学校的内源性因素分析:基 于《乡村青年教师口述史》的质性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20): 47-52.
[11] 伍叶琴, 李琴, 成彤 .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的治 理[J].教师教育学报,2019(3):61-66.
[12] 吴凯欣,毛菊,张斯雷.学校·乡村·日常生活:“城市型”新生代乡 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与缓解[J].当代教育科学,2021(9):42-50.
[13] 刘楠.乡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保定:河北 大学,2019.
[14] 吕天.文化环境层面的乡村教师流失问题探查[J].教学与管理, 2019(32):6-8.
[15] 柳燕,李汉学.我国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的主要特征及解决路径 分析[J].教育导刊,2021(7):23-29.
[16] 杨智慧.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及解 决路径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99-101,105.
[17] 庞丽娟,金志峰,杨小敏,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 略:制度思考和政策建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0(6):5-14.
[18] 闫巧,车丽娜.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困境与干预 策略[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4):79-83.
[19] 朱秀红,刘善槐.乡村青年教师的流动意愿与稳定政策研究:基 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分析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20):37- 46.
[20] 彭知琼.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的治理[J].教学与管理,2019(10):4-6. [21] 肖正德.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现实问题与建 设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21(12):89-92,96.
[22] 刘丽群.乡村教师如何“下得去”和“ 留得住”:美国经验与中国 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9(1):120-127.
[23] 唐智松,王丽娟,谢焕庭.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现状与特征[J].现 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5):64-74.
[24] 李东海,胡卓琼.乡村教师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冀中 S 校 的个案考察[J].邢台学院学报,2022(4):73-79.
[25] 陈波涌,李婷.如何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基于对 H 省 39470 名乡 村教师的调研[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4):75-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