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首先阐述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然后论述 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包括借助多学科交叉载体,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 程思政宣讲,加强教师队伍培养;挖掘课程思政内涵,通过实践完善教学模式;渗透生态文明观,进一步拓展 课程思政建设。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拥有长达约 18000km的大 陆海岸线和约 14000km的岛屿海岸线,海岸带面积 占全国总面积的 13.5%。同时,从北到南形成了渤海、 黄海、东海、南海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1-2],分布有红树 林、盐沼、海草床、海藻场、珊瑚礁、牡蛎礁、海湾与河 口、深海热液区、冷泉、冷水珊瑚林、海山、深渊带和极 地生态系统,多样而美丽,复杂而有序。从党的十八大 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推进海洋 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海洋生态立体监测网,再到党的 二十大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 建设海洋强国,都表明我国要实现海洋生态高质量发 展[3-4]。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 ”)作为国家培 养专业海洋人才的高等学府之一,正按照习近平总书 记于 2020年作出的重要指示[5]大力培养大批德才兼 备的专业海洋人才。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 战略下,当前专业海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兼备基础研 究与应用两方面的能力要求。而作为海洋科学专业重 要的核心课程,“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聚焦 低营养级海洋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强调海 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学生学习该课程,有助于树 立海洋发展观,进而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同时通过强化人海统筹协调发展意识,能够促使自身 在掌握相关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和海洋使命感。
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和精神 追求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推进方式是基于相关课程 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融入教学,以充分发挥课程蕴含的思政功能。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 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如何推进思政理念与专业课程 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并针对各学科特点分类分项,对推 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6]。 因此,我校针对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可以帮助学生开阔人生视野,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学 习热情,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进 而培养合格的专业海洋人才。以下将对“海洋生态系 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思政建设加以探究。
一、“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课程思政建设的 重要性
我校“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综合了多 学科交叉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主要内容涵盖海洋物 理与生物化学过程、偏微分方程求解、高性能并行数 值模拟计算、经典海洋营养食物网的介绍与案例应用 等方面。随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提出,以及高性能并行计算集群的发展,海洋生态系 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成为当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门 课题。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专业海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 的要求,多维度进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 思政建设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7],具体体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突显海洋生态文 明内涵
我校“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采用以理 论教学为主、实践案例为辅的教学模式。其中,实践课 程主要基于多源观测数据和计算模块配置,建立海洋生态动力学数值模式,进而模拟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和 能量的变化过程。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 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 统一,用科学理论夯实基础,以实践操作增强技能,在 现有课程安排的基础之上, 穿插进行实践活动, 做到 理论教学与实践过程相辅相成。另外,针对人才培养方 案,进一步优化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 融合,着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例如,教师 可利用徐闻县等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 展海洋生态文明实践,促使学生树立海洋意识和生态 环境保护意识。
海洋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取得的 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国家的 文明状态。海洋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形成并维护人 与海洋的和谐关系 ”,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海洋的 平衡有序之间的和谐统一;内涵是尊重海洋、顺应海 洋、保护海洋,贯穿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 方针。因此,我校“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在 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开展海洋生态文化 科教活动。 具体来说,可以湛江红树林、徐闻珊瑚礁、 硇洲牡蛎礁等典型生态系统为载体,开展海洋生态文 明实践日活动,促使学生树立海洋意识和生态环境保 护意识,增强保护海洋和建立美丽海洋的自觉性,进而 把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推动 海洋活动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建成有“水清、岸绿、滩 净、湾美、物丰”的海洋。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自驱力,树立海洋战略意识
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繁荣,人们的海洋意识相对薄 弱,存在将海洋视为“兴渔盐之利、仗舟楫之便”的重 陆轻海观念,缺乏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致使我国错 过了 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同时也错失了海权意识 的觉醒,我国长期处于有海无疆、有海无防、有海无 军、有海无权的落后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 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 ”,“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 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8]。我校“海洋生 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课程教师要以此为根本指引,增 强学生的海洋意识并激发其自觉行为,这样才能为海 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从而 为海洋强国战略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
建设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强大的海洋经济、 军事、 科技等硬实力保障,还需要海洋主权、海洋文明等新 时代生态理念的支撑。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提出,新 时代海洋特色高校需用更先进的理念,营造有利于增 强高校学生海洋意识的课堂氛围,为专业海洋人才输 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我校“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长期注重理论学习和数值模式构建,缺乏新时代 海洋生态观的指引,对此,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加强思 政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厚植强国情怀,促使 学生强化自我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更饱满的热 情投身于学习[9-10]。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展现学 科前沿,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注重学生科学思维 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未 知、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1],为学生成长为专业 海洋人才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强化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当代重大科学技术突破依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 叉融合,多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渗透性 知识有助于攻克前沿科学难题。此外,传统学科之间 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国内外高校把培养交叉学科复合 型人才作为当前首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我校“海洋 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高度复杂问题的 能力,是培养拔尖创新专业海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 是高水平海洋特色教育的发展趋势。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需要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即学生要具备物理、 化学、海洋科学和高性能并行计算等学科的知识,而 且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要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基 于此,教师可利用多学科优势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如 结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科学精神,利用哲学 思维突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帮助学生增强对各学科 体系的宏观理解,并深入挖掘和梳理各学科之间的联 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课程中融入启发性教育,注 重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 学生学会主动创新思路。
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课程思政建设的 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 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 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 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课程思政建设是 从战略层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 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 ”的课程体系,并探索实践各类 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 要途径。 针对我校“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 笔者从教师思政能力培养、多学科载体、课程思政内 涵挖掘、生态文明观渗透四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建 设路径,具体如下。
(一)借助多学科交叉载体,强化课程思政建设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是低营养级海 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建模课程,该课程包含物理海 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数学物理方程、数值分 析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是典型的多学科交 叉融合课程。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冯志华等[13-14]将雨课 堂教学模式融入“海洋生态学 ”课程,尝试结合传统授 课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进行教学。黄星等[15]针对应用 型本科院校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特点,对教学内容选 择、教学方式改进和考评制度变更等方面进行完善, 突出专业特色、地域特色。
目前,我校海洋与气象学院青年教师基于多年执 教经验,不断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包括教材选择、教 学计划编制、备课、教学组织实施、课后作业等方面。 例如,张瑜斌、邓爱英[16-17]指出海洋生态学教学是一个 复杂的交互过程,并提出针对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形式 与方法的改革策略;陈清香等[18]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参 考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精选了适合海洋 科学系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课堂讲授、学生 查阅、学生试讲、观看纪录片和公开课视频等多种教 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郭慧等[19]通过加强海洋通识教 育,对非涉海专业核心通识课程—“海洋生态学”的 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考评等进行改革与探索。 据上 所述,我校已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生态相关课程的教改 经验,并借助多学科交叉创新载体挖掘课程思政点, 能够为“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思政建设打 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课程思政宣讲,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 施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即教师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 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建什么”“怎么建 ”,故其要科学地找到“切入点 ”,并解决“哪里切”“怎么切 ”,“教 什么”“怎么教”等根本性问题。鉴于此,加强师资队 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是我校的当务 之急。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来说,教 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技能水平和思政素质 两个方面:在技能水平方面,要鼓励在职教师加强科 研能力,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国际视野,更新教学 实践案例,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在思政素质方面,关键 在于转变教师的思维观念,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政素质 建设,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思维提升,进而促使教师在 教学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样就能够创 新课堂教学,在课程实施中加强专业课和思政理念的 相互融合。
当前,高校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参 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有待逐步提升。对此,学校需 要进行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宣讲,形成常态化的 集体备课制度,将思政内涵融入课程教学,提升教学的 吸引力和感召力。例如,在低营养级海洋生态动力学系 统教学中,可引入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渔业资源评 估等内容,进而融入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即 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由此强调生态文明关乎人 类未来,要牢固树立尊重海洋、顺应海洋、保护海洋的 意识。
(三)挖掘课程思政内涵,通过实践完善教学模式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是研究海洋生态系 统变化的学科,课程内容一般通过文字说明、数理推 理、生化过程、数值模拟等方式呈现。而大多数学生缺 乏对海洋生态系统直观的认识,对此,教师可利用湛 江区位优势,挖掘海洋生态思政内涵,在海洋生态实 践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 理论,吸收知识,进而促使学生认识海洋生态文明的 内涵。例如,陈鹤男等[20]采用了案例教学与讨论式教学 相结合的方法,以海洋生态学典型案例介绍课程的应 用价值及效果,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具体而言,教师可先让学生熟悉使用海洋数值模 式的操作过程,即“建模设计—制作模型输入文件— 参数化方案—结果处理—参数敏感性数值试验”,之 后建立学习小组,让其共同探讨练习。同时,教师要引 导学生参与模拟计算结果检验,讨论分歧和误差,并 以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分析与展示,以此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入学习。 另外,教师应当 进行指导和点评,既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指导, 也强调课程思政中的科学方法。概言之,教师应在传 统教学的基础上,强化课程思政建设,进而优化链条 式教学模式。
(四)渗透生态文明观,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建设
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各自存在较多问题,通过线 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 题。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 提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21]。混合教学模式是 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在线教学有机整合的一种“在 线+离线 ”的教学模式,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 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22]。当 前,线上教学成为特殊时期的教学手段,在适应混合教 学模式的同时,“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教师 可以积极开阔思路,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增强学科之间 的交叉融合。例如,在教学中同步引入海洋科学平台的 相关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其实时接受最新信 息;引入学科相关的思政资源,即利用学习强国、人民 日报 APP等官方平台的相关素材,增强思政建设与海 洋学科之间的连接性和互动性,深化学生对国家政策 层和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该专业课 程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我校“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课程 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基于学校特色提出 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思政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 重要一环,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高校 借助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价值观念教育显 得十分必要且迫切[23]。笔者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 设指导纲要》,通过融入海洋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内涵 要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树立大海洋生态 观,同时利用线上教育资源拓展课程内容,通过湛江典 型生态系统实践日活动渗透思政理念,实现理论和实 践的统一,以多学科交叉知识为载体有效提升了学生 的创新能力。概括来说,通过“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 型 ”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海洋生态强国理 念,进而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输送高质量的专业海洋 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洪华,沈程程,刘永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应用及发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20.
[2]陈长胜,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马红,张庆伟.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学理 论,2021(8):17-19.
[4]方世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海洋生态文明观研究[J].江苏 海洋大学学报,2020.18(1):1-13.
[5]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需求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 示[EB/OL].(2020-07-29)[2023-03-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007/t20200729_475754.html.
[6]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3-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7]赵业,冯俊荣,唐永政,等.“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的思索:以海洋生态学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21(5):146-147.
[8]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不断取得新成就[N].人民日报,2013-08-01(1).
[9]张亮,廖昀喆.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式、问题与对策:基 于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J].社会科学家,2021(4):150-154.
[10]何云峰,吉列丽,张青青.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的 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8):37-39.
[11]姚利民.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现状与提升策略[J].大学教育 科学,2019(5):20-21.
[1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 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 日报,2016-12-09(1).
[13]冯志华,孙一鑫,张涛,等.基于雨课堂教学模式的“海洋生态学” 课程调查与分析[J].科技与创新,2020(5):99-100.
[14]冯志华,李瑾祯,张涛,等.基于雨课堂的海洋生态学教学改革探 索[J].科教文汇,2020(12):92-94.
[15]黄星,王薛平,王希龙.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海洋生态学课程 教学改进探讨:以钦州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9(9):130-131.
[16]张瑜斌,邓爱英.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154-56.
[17]张瑜斌,邓爱英.硕士生“高级海洋生态学 ”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236-237.
[18]陈清香,谢玲玲,侯庆华,等.海洋生态学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 探索[J].大学教育,2018(7):196-198.
[19]郭慧,周晖,申玉春.非涉海专业海洋通识课程“海洋生态学”的 教学改革与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8):82-83.
[20]陈鹤男,海峰,赵肖依,等.海洋生态学案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 育现代化,2018.5(24):94-96.
[2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3)[2023-03-03].https://www.ordosedu.cn/info/1011/6689.htm.
[22]章强,亢振军,朱静敏.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以 《海洋生态学》课程为例[J].广东化工,2020.47(12):234-235.
[2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3-03-03].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