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校园文化是 一 所学校的历史成长积淀 , 包含丰富的内涵 , 展现时代的主题 。 不同 学校在其成长历程中会形成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格调 , 实现对学生思想品格和性 格特点的塑造 。 文章以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中学德育体系构建为主题展开探究 , 阐述了校 园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 分析校园文化视角下中学德育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 , 以期不断增 强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品格的影响和塑造 , 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 学科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 , 让学校的每 一 个空间都承担起育人使命 , 达到润物无声的教 育效果 。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全面落实 “立德树人 ”教育 根本任务的重要切入点 , 学校是否构建完善的德育 体系 , 将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 需要的人 。而校园文化建设又是有效提高学校德育 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 能够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凝 聚力 , 从 而 对 学 生 的 健 康 成 长 产 生 深 远 影 响 。 因 此 ,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下 , 学校如何 能够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体系相结合 , 不断 塑造强大的校园文化向心力 , 引领学生在浓厚的校 园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 是中学德育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
一 、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形成的一 种独 特的文化 , 由学校的历史 、地域 、办学特色 、教学 方法等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 。校园文化是学校价 值观的集中体现 , 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师生的 行为准则 。具体来讲 , 校园文化是多元化的 , 学生 来自不同地区 、不同家庭 、不同文化背景 , 学校的 办学特色也不 同 , 所 以 校 园 文 化 具 有 多 种 表 现 形 式 。 同时 , 校园文化是开放的 , 学校注重与社会交流 , 吸收社会文化 , 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 , 丰富校园文化 。另外 , 校园文化是持续性的 , 不是 一 时的 产物 , 而是由学校的历史 、教 学 方 式 、校 园 氛 围 、 学生活动等长期积累形成的 , 是一种稳定的文化传 承和发 展 。 因 此 , 校 园 文 化 是 学 校 育 人 的 重 要 手 段 , 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 、 品德 、知识 、技 能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包含学校的学 风 、师生关系 、社团组织等 , 它们共同构成了 一个 良好的教育氛围 ,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 、校园文化在中学德育体系构建中的价值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特征 , 也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 它不仅能够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 还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因此 , 校园文化在中学德育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价值 。
1. 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一种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 在学校中的塑造尤为重要 。学校是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念塑造的主要场所之一 , 良好的道德风尚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 让学生在学校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引导 。 校 园 文 化 是 学 生 思 想 品 德 建设的重要环节 , 良 好 的 校 园 文 化 能 够 培 养 学 生 的 优秀品质 , 还 能 够 引 导 学 生 形 成 健 康 的 生 活 方 式 , 树立起文明 、 和谐 的 校 园 形 象 , 塑 造 校 园 文 化良好的道德 风 尚 。 因 此 , 校 园 文 化 对 于 提 高 中 学德育教学质量 具 有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一 个 拥 有 优秀校园文化的学 校 更 能 够 营 造 良 好 的 德 育 教 学 氛围 , 从而让学生 在 积 极 的 校 园 文 化 中 获 得 更 好 的教育 。 同时 , 良好 的 校 园 道 德 风 尚 还 能 够 促 进 学校教育教学的 创 新 , 推 动 教 育 教 学 的 改 革 和 发 展 , 提高德育质量 。
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包括了知识素养 、道德品质 、身 心健康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领导力等方面 。例 如 , 知识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 学校应该注 重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教育 ,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 ,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 因 此 ,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 一 项基本任 务 ,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 , 也是社会对学校和 教育的基本要求 。校园文化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 重要内容之一 , 它不仅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 , 更 是学生思想 、情感 、 品德 、行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的培养 , 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
三 、校园文化视角下中学德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让学校的每一 面墙 、每 一个 雕塑 、每一个景观都能为 “教育者 ”。将 “立德树人 ” 的思想融入校 园 文 化 建 设 中 , 即 可 让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融为一体 , 从而 让校园中的每一个空间担当起育人的重任 。学生能 够在课堂内外充分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 , 感受德育 文化的浸润 , 进而在思想 、道德 、法治等各个层面 得到发展 。 因此 , 校园文化应当成为学校育人的载 体 , 为学生创造理想而积极的学习成长环境 。在德 育工作开展中 , 学校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 积极 构建德育新体系 。
1. 理论教 育 结 合 实 践 活 动 , 构 建 立 体 式 德 育 教育模式
中学要通过课程 、文化 、活动 、实践和管理等形式落实德育工作 , 其中文化育人为校园文化进入中学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校应当将德育理论与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进行有效结合 , 依托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起具有立体化特点的德育新模式 。在此过程中 , 学校既要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 , 又要体现地域文化的 特 色 ,且要充分关注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 , 能够在有效结合传统理论教育基础之上 , 将德育工作贯通于校园内外 , 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 , 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学校应当紧抓知与行的统一 ,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整合 。一 方面 , 学校可通过 “输入 ”的方式实现理论教育 , 比如 , 将学校的主题班会 、 国旗下的讲话 、专家讲座等各类活动作为理论宣传的主阵地 , 逐步推进理论教育 , 实现主题系列化 。另一方面 , 学校可以通过 “输出 ”的方式实现理论教育 , 例如 , 组织校园辩论大赛 、黑板报比赛以及主题征文比赛等活动 , 强化对理论教育效果的评估 , 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 达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 , 学校还应把德育工作与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相整合 , 引导学生在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中强化情感体验 , 促进道德认知转化 , 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 例如 , 在学校举办传 统 文 化 节 日 、体育节日 、创客节日等 , 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 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 , 达到德育目标 。
2. 充分尊 重 学 生 个 体 差 异 , 开 发 校 本 化 德 育课程体系
德育工 作 的 开 展 应 当 充 分 尊 重 学 生 的 个 体 差异 , 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 因此 ,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德育体系构建 , 应当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 通过多样性的课程教学唤醒学生的心灵 , 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也要以此为基本出发点 , 能够将科学 、情境 、 自主的基本要求贯穿于课程设计中 , 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化德育课程体系 。其中 , “科学 ”即指要强调课程设计须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同时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 “情境 ”是指课程建 设需立足实际 , 能够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获 得相应的成长 , 并为其创设生动的情境 ; “自主 ”则 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 , 通过多样化的课程促进 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设计过程中 , 德育课程应当包 含多种类型 , 比如基础型 、拓展型 、特长型等 , 且 需覆盖语言 、科学 、体育 、艺术等多个领域 , 呈现 出鲜明的校园文化特点 , 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样化 的选 择 , 使 每 一 个 学 生 都 能 够 接 受 德 育 课 程 的 滋养 。
3. 班主任 与 科 任 教 师 联 合 , 组 建 全 员 化 德 育 导师队伍
师资力量是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校 园文化视角的德育模式构建 , 应当重视德育导师团 队的建设 。德育工作的开展应当实现全员参与 , 才 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在此过程中 , 学校应避 免出现科任教师负责课程教学 、班主任教师负责德 育工作的误区 , 从全面育人的发展角度出发 , 学校 在构建德育师资队伍的过程中 , 应当号召班主任教 师与科任教师共同参与 , 组建全员化特点的德育导 师队伍 。
在队伍的建设过程中 , 导师团队应推 行 “一 主 二辅 ”的运营模式 。其 中 “一 主 ”是 指 班 主 任 , 德 育 工作的开展由班主任负主体责任 。“二辅 ”则是其他 学科教师和心理指导教师的组合 , 辅助班主任从不 同的层面开展德育工作 。在实施的过程中 , 不同教 师各司其职 , 通过分工协作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思想 引导 。他们既能够做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 , 又能成 为学习上的指导者 , 还能成为心理上的疏导者 , 不 断强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 提高德育综合 成效 。
4. 德育融入学科教学 , 打造创新型德育场域
德育工作需要依托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得以落 实 。学校应当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加以实现 , 促进校 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一方面 , 要将德 育活动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充分融合 , 培养学生的高 尚品质和良好习惯 , 且要突出德育活动的灵活 性 。 首先 ,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 , 课堂是实现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传授的主要阵地 , 同时也是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场域 , 还 是 展 现 校 园 文 化 特 点 的 重 要 场所 。基于校园文化视角的德育体系建设 , 应当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 积极挖掘各门学科中所包含的德育 因 素 , 不 断 创 新 课 程 教 学 的 方 式 方法 , 能够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 发挥不同学科的德育功能 。另一方面 , 教师需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运用各类辅助性教学手段变通学科教学方式 , 紧抓教育契机 , 适时 、适度 、适当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 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审美情趣 。在课后练习 、作业 、活动中也可植入校园文化的积极元素 , 使其成为德育的载体 , 实现共同育人 ,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
德育活动是实现学生思想塑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德育体系 , 离不开校园文化 的 浸 润 。 因 此 ,学校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渗透 , 围绕德育工作的要求 , 构建德育工作新模式 。 同时 , 学校要全面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 积极创新德育方式方法 , 从而形成完善的德育体系 , 不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 推动学校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
参考文献
[1] 周明星 . 中 学 德 育 协 同 体 系 的 构 建 [J] . 教 学 与 管 理 ,2018(3) : 40- 42.
[2] 周圆 . 中学 一体化德 育 体 系 构 建 的 问 题 与 策 略[J]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0(28) : 82.
[3] 赖颖芝 . 校园文化视 角 下 中 学 德 育 体 系 的 构 建[J] . 广东教育(综合版) , 2022(10) : 59- 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