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加强文言文教学能够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 , 实现美育 、德育和传统文化教 育的渗透 。本文从课前 、课堂 、课后着眼 , 提出课前设置悬念的引导策略 , 课堂情境创 设 、 文章分析策略以及课后知识 、情感迁移策略 , 旨在提高小学文言文教学实效 , 引导 学生泛舟于古海之上 ,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文言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 。据统 计 , 统 编 版 小 学 阶 段 语 文 教 材 中 古 诗 文 大 约 120篇 , 占所有课文 的 30% 。 中 华 文 化 博 大 精 深 , 需要注重汲取传统优秀文化影响 , 提升学生文化品 位 , 足见素质教育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 。 自五四时 期现代文成为 主 要 文 体 , 语 言 形 式 发 生 了 重 大 改 变 。 当前 , 学生已经习惯现代语言表达方式 , 难免 会感觉 文 言 文 晦 涩 难 懂 , 进 而 影 响 学 习 兴 趣 。 故 此 , 教师需要加强文言文教学 , 注重有效引导 , 令 学生泛舟于古海之上 , 提升文化素养 。
一 、注重预习引导 , 奠定教学基础
教师注 重 文 言 文 教 学 前 引 导 , 激 发 学 生 求 知 欲 , 有助于转变学生对文言文的原有看法 , 使文言 文阅读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 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 特有魅力 。
1. 设置悬念 , 引发 “悦读 ”
预习不但是学生良好的课前自主学习习惯 , 也 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 , 让学 生对文言文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 化解预习中大部分 疑难 , 这样才能在课堂学习中赢得更多主动 , 为学 好文言文打好基础 。 由此可见 , 激发预习兴趣 , 强 化学生课前预习动机便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可采用 设置悬念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 , 使其对即将学到 的文言文产生强烈求知欲 。例如 ,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书戴嵩画牛》一课 , 教师可在本课教 学准备阶段向学生讲述文本中所提到 的 人 物 戴 嵩 。 戴嵩是我国唐代十分著名的画家 , 师承唐朝中期的 太子少师之子 、画家 、政治家韩滉 。韩滉十分擅长 画以农村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 如农村各种风俗 、景 色等 , 他画牛 、羊等动物的技巧尤为出众 , 他的画 作《五牛图》至今依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被称 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 一 。作为韩滉的弟子 , 戴嵩 获得了韩滉的真传 , 在绘画方面承袭了韩滉的特点 , 擅长画田家 、 山 川 等 景 物 , 他 画 的 水 牛 惟 妙 惟 肖 , 以观察细腻著称 。教师博引古今 , 利用讲故事的方 式介绍相关人物戴嵩和其师韩滉 , 学生听得兴致盎 然 , 津津有味 。此时 , 将话锋一转 , “然而 , 绘画技 艺如此精妙 、观察如此细腻的大画家戴嵩却栽倒在 一个小小放牛娃手里”,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 , 抛出 具有悬念性的问题 , “想知道具体情况吗? 阅读课文 《书戴嵩画牛》便可 一 清二楚!”设置悬念很容易让学 生形成“迫切期待心理”, 而这种心理无法通过 “听 ” 故事的方式直接得到满足 , 便会产生自主探究课文 的欲望 , 达到启发兴趣的目的 , 让学生在兴奋状态 下预习文言文 , 引发“悦读”, 提升课前预习效果 。
2. 预习指导 , 推动 “乐学 ”
课前预习是在学生兴趣驱动下实现的课前自主学习过程 , 在此过程指导学生正确预习方法令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 不但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还能提升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 。 同样以《书戴嵩 画牛》为例 , 可采用 “层层设疑 ”的方式引导学生阅 读课文 , 令学生在体悟中掌握预习方法 。例如 , 引 导学生了解文 言 文 的 作 者 、 时 代 背 景 等 相 关 知 识 时 , 可为学生设计此类问题 : “这篇文言文写的 是 唐代画家 ‘戴嵩 ’画牛的故事 , 猜一猜 , 作者可能是 哪个朝代的人? 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自古以 来 “功过是 非 , 后 人 评 说 ”, 由 文 中 “戴 嵩 ”所 处 年 代 , 学生推测作者为晚唐期或宋 、元 、 明 、清时代 人 , 进而燃起对作者的好奇 , 促使其在预习中留意 查找资料 , 印证自己猜测 , 进而知晓此文言文是宋 代苏轼之作 。再如 , 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 可设置这 样的问题串 : “观察课文插图 , 图中有 哪些 人 物?” “他们在做什么?”“猜一猜 , 他们说了些什么? 通读 课文 , 结合书下注释验证自己猜测是否正确 。”在问 题驱动下 , 学生将会一边阅读课文 , 一边参照教材 中插图 、注释理解文言文故事情节 。相较于传统导 学模式下单 一 、枯燥的任务驱动 , 这种 具 有 巧 妙 、 灵活的启发式引导 , 更加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 点 , 让学生主动 “层层破茧 ”, 在阅读中体会到文言 文自主预习的乐趣 , 既产生了 “乐学 ”情绪 , 又可体 悟预习之法 , 达到理想预习效果 。
二 、注重课上教学 , 丰富教学模式
课堂是文言文教学的主战场 , 也是学生进 一 步 理解文言文 , 体会传统文化之美的重要场所 。教师 需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 , 组织文言文课堂教学 , 提 升教学实效 。
1. 情境教学 , 体会意境之美
学习的本质是将自身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与环境 中的信息相结合 , 主动建构新知识和信息的过 程 。 可见 ,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文言文理解和认知的重 要外部因素 。 因此 , 教师需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情境 创设 ,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文言文学习 的意境美 。例如 , 《书戴嵩画牛》教学中 , 教师可在 课前准备阶段通过网络下载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中国 画 , 如戴嵩的《斗牛图》、韩滉的《五牛图》等 , 在课 堂上利用多媒体 、幻灯片等信息技术设备播放 , 让学生在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情境中学习课文 , 增强对 课文内容的体验感 。再如 , 《伯牙鼓琴》教学中 , 可 借助多媒体音频功能 , 播放事前准备的具有中国古 典韵味的古筝曲《高山流水》等音乐 , 让学生边欣赏 音乐 , 边品味文言文中内容 , 感受古代文章中的意 境之美 。这种构建艺术化教学情境的方式 , 不但可 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生成 , 还能让学生将中国画艺 术 、古典音乐艺术与文言文相融合 , 感受我国传统 文化的博大精深 , 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 , 对我 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探索兴趣 。
2. 诵读教学 , 感受韵味之美
古代文人在文章创作中甚是考究 , 掌握文言文 的阅读节奏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语句 、 内容的 理 解 , 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之美 , 丰富其文言 文情感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可借助于文本 诵 读 , 令其体验文之韵味和节奏 。例如 , 《伯牙鼓琴》文言 文教学中 , 教师可构建音乐教学情境 , 采用范读方 式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大声诵读 , 体会文言文划分 节奏的方法 。如 “伯牙鼓琴 , 钟子期听之 ”, 这是较 为典型 的 “主 —谓 —宾 ”结 构 , 文 言 文 中 , “主 谓 ”之间 以 及 “谓 语 ”和 “宾 补 ”之 间 需 要 稍 作 停 顿 , 进而形成 “伯牙 —鼓琴 , 钟子期—听之 ”这 一诵 读节奏 。再如 : “善哉乎鼓琴 , 巍巍乎 若 在 太 山 ”, 可根据 “乎 ”这 一 助词划分节奏 , 形成 “善 哉 乎 —鼓琴 , 巍巍乎—若在 太 山 ”。教 师 可 结 合 课 文 范 读 , 向学 生 讲 述 文 言 文 诵 读 、 朗 读 中 节 奏 划 分 知 识 , 让学生在初步领悟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同时 , 体 会到古代文章优美的阅读节奏和韵味 , 进而促进学 生对文言文的语句理解和体悟 , 增强语感 。
3. 文本解析 , 感受文化之美
《义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2022年 版) 》强 调 , 语文教学中 需 要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审 美 情 趣 和 文 化 素 养 。教师可借助文言文教学涵养学生文化修养 , 引 导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文化之美 , 增进学生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
第一 , 析 文 解 字 , 感 受 语 言 美 。 “言 而 无 文 , 行而不远 ”, 古代文人 素 来 重 视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的 准 确性 , 这一点在与王安石 、贾岛有关的 “推敲 ”故事中有所体现 。文言文中的每个字 、词 、句均有深刻 含义 , 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 , 通过 “析文解字 ”增加 学生审美体悟 。例如 , 《书戴嵩画牛》一文 , 篇幅很 短 , 用字有限 , 却能够将情节 阐 述 得 生 动 、形 象 , 其关键在于苏 轼 在 行 文 中 用 词 得 当 。 苏 轼 在 说 明 “杜处士 ”对戴嵩《牛》这幅画作的喜爱之情时 , 用到 了 “锦囊玉轴 , 常以自随 ”, 这句话中将 “名词 ”用作 了 “动词 ”, “锦囊 ”意 为 “用 锦 缎 制 作 成 画 套 ”, “玉 轴 ”意为 “用 玉 加 工 、装 饰 卷 轴 ”, 可 见 文 言 文 字 、 词运用的 “简而精 ”。再 如 , 《伯 牙 鼓 琴》一 文 “善 哉 乎鼓琴 , 巍 巍 乎 若 在 太 山 ”语 句 中 , 仅 用 “善 哉 ” 二字便足以表现出钟子期对伯牙鼓琴技巧的慨叹 , 无需过多赘述便可将语义表达十分精准 ; 而在形容 “山之高 ”时 , 仅用了叠加词 “巍巍 ”便能将人带入到 无限遐想之中 , 构建出 “高 ”的意境 , 可见文言文用 词之精妙 。“析 文 解 字 ”, 不 仅 有 助 于 学 生 通 解 全 篇 , 还能增强语言美感体验 , 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 深入学习兴趣 , 还能够促进学生对经典词句加以消 化 、记忆 , 应用 在 行 文 写 作 中 , 为 文 字 表 达 增 姿添彩 。
第二 , 剖析内涵 , 感 悟 思 想 之 美 。 “缀 文 者 情 动而辞发 ”, 文言文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 传 统文化思想是文言文的核心灵魂 。通过文言文深入 剖析 , 挖掘其内涵 , 既能让学生从中领悟深刻人生 道理 , 培 养 良 好 道 德 修 养 。 例 如 , 《伯 牙 鼓 琴 》 一文 , 讲述了 伯 牙 与 钟 子 期 二 人 之 间 以 “琴 ”为 媒 介 , 形成的 “知音 ”之情 。钟子期之死 , 给伯牙带来 了巨大打击 , 为失去 “知音 ”而选择 “破琴绝弦 ”, 不 但如此 , 还 “终身不复鼓琴 ”。这一故事 , 一方面讲 述了 “知音难求 ”的道理 , 另一方面也赞美了伯牙与 钟子期之间因鼓琴而建立起的纯粹而高尚的友谊 。 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情感 , 体现的恰恰是在我国历 经千百年传承而不衰的 “仁爱”“忠恕 ”思想 。
三 、注重课后迁移 , 促进情感升华
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需要通过文本信息转化 , 经历 “读 —思 —达 ”这一过程 。文言文预习 、诵读已经完成了 “读 ”, 语句 、 内涵分析经历了“思 ”, 因此 , 需要通过 “达 ”促进所学知识和思想的内化 。可在文言文教学后选择适当时机 , 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语句 , 如《伯牙鼓琴》中“钟子期死 , 伯牙破琴绝弦 , 终身不复鼓琴 ”, 《书戴嵩画牛》中 “耕 当 问 奴 , 织 当 问 婢 ”等 经 典 语 句 ,写一篇简短文章 , 抒发自己感想 。这不但能够令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文化 、思想精髓 , 还能为其提供小练笔机会 , 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
四 、结语
文言文的文字表达方式 、风格均与现代文存在较大差距 , 但是依然无法掩饰其艺术风采 。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引导 , 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 加强课堂文言文教学情境构建和文章剖析 , 促进文言 文 知 识 、情 感 迁 移 , 从 而 提 高 课 堂 教 学 实效 ,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参考文献
[1] 刘 同 占 . 小 学 文 言 文 教 学 策 略 探 究 [J] . 语 文 建 设 ,2021(2) : 73- 75.
[2] 彭世铖 . 文 言 文 诵 读 应 循 序 渐 进 [J] . 中 国 教 育 学 刊 ,2021(3) : 107.
[3] 李志强 . 文言 文 教 学 与 传 统 文 化 传 承 —评《文 化 取 向的文言文课程内容重构》[J] . 语文建设 , 2021(15) : 83.
[4] 孙国 萍 , 黄 厚 江 . 文 言 文 教 学 实 现 言 文 共 生 的 基 本 策略[J] . 中学语文教学 , 2021(11) : 18- 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8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