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27 14:13: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 陶行知先生作为著名教育家,提出“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理念,强调生活应与 教学相联系,在重视教学的同时,更应提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度,以此进一步达成因材施教、学 以致用的目的.根据初中物理课程特点来看,存在许多生活化元素,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开展 物理课程,更有助于深化学生理解,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为推动初中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亦 为实现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本文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探索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路径, 望本文研究能够为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提供助力.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物理属于重点学科之一,但 物理所涉及内容较多,知识体系相对复杂,较容易引 起学生出现知识混淆的情况.加之,初中生在以往成 长中,接触物理知识的机会较少,并未针对学科内容 开展系统学习,在步入初中后,面对高强度学习内 容,易出现排斥心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初中物理亦 是如此,生活中存在诸多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均有助 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深层 次解读.为此,有必要将初中物理教学与生活教育理 论相结合,为促进学生在物理领域的长久发展奠定 基础.

  1 提高学习兴趣,保障教学质量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结合初中生 成长特点来看,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存在叛逆心理, 强硬的教学方式较容易打击学生学习信心,甚至导 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为此,教师需从学习兴趣着 手,对学生开展正确引导,以培养学生物理意识为 主,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为物理课程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理论多强调以生活情境和生活元 素为主,代入物理课程.虽然学生在以往成长中并未 针对物理课程进行系统学习,但生活中存在的物理 现象无处不在,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许多学生也对 于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也形成一定认识,基于生 活教育理论开展物理课程讲解,更能在降低物理教 学难度的同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物理 学习意识的形成.同时,结合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 落实初中物理课程,更有助于达成学以致用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意义,并借助物理 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虽然依托生活物理现象落实课 程讲解,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需注 意,所采用的生活元素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应以 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元素和趣味元素导入课程,以此 保障生活化物理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为学生对物 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

  如在《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一课教学中,讲 述关于物质的液态、气态以及固态三种形式.但对于 初中生而言,本课程存在一定学习难度,若仅立足于教学角度展开讲解,难免限制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 针对于此,教师便可导入生活情境,将带有生活情境 的趣味性元素导入物理课程中,以此调动学生学习 热情.如: “同学们,淋浴室包含两种水管,分别为热 水管和冷水管,这两种水管交互形成淋雨条件,但在 冬天洗澡初期阶段,为避免遭到热水烫伤,我们需要 在放水前达成对两种水管的合理判断,以便于在放 水时立刻形成适宜人体淋浴的水温,那么我们如何 在不接触‘水’的情况下,准确判断水管呢? ” 代入生 活情境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求知欲 望.此问题相对简单,学生经过思考便能合理解答, 并延伸出多种办法.在问题解答完毕后,学生大多已 经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学习欲望,此时,教师便可合 理导入课程内容,逐一为学生讲述物质的三态和温 度以及最佳的测量方式,以此达成初中物理教育需 要.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可知,融合生活元素,更便于 课程导入,确保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但基于 生活教育理念,创设物理学习情境时,教师还需根据 学生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顺序,并以问题 导学的方式,带动学生思考,设计符合生活化特点、 满足学生物理思维需求的问题,以此实现教学效率 和学习质量的双项提升.

  2 转换师生角色,增强课上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 态,缺乏自主思考和实践机会.虽然双减政策的出 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却在某种 程度上增加教师教学压力,教师需在降低学生学习 强度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内化,而 如何在权衡教学进度和教学强度直观的关系,是每 位初中物理教师需亟待思考的问题.生活教育理念 注重以生活元素为核心开展物理教学课堂,此理念 立足于学生视角,以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突出学生主 体地位为主,带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吸收.为此,在 融合生活教育理念过程中,教师可践行陶行知教育 原则,采用转换师生角色的方式开展课堂活动.转换 师生角色顾名思义,即教师立足于学生角度思考,分 析学生真正所需,同时,学生基于教师视角展开“教 学” ,此过程中学生需负责教师的备课、教学任务, — 90 —而这也为学生提供自主预习机会.通过备课可达成 预习效果,使学生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学习准备 ; 课上 教学也便于学生探查物理知识本源,深化学生对课 程知识的理解 ; 师生角色互换过程中,学生不再处于 被动学习状态,更多的为达成“教师”角色任务而开 展自主学习,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 使学生更积极地获取并学习物理知识.

  如在《运动和力》相关课程教学前,教师可带领 学生开展角色互换活动,从生活角度出发,为学生提 出几点问题,如: “ 同学们,你们能够通过生活经验 和物理教材解析告诉老师,力和运动之间存在何种 关系吗? ” 因学生在以往生活中接触过力和运动,很 容易便列举与关于重力、拉力以及压力等方面的例 子.随后,教师便可导入课程理论,引导学生分析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会形成运动”这一观点的正 确与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中,许多学 生提出不同问题,包括“物体运动快慢存在不稳定 性,但最终均会停止” ,等等.随后,教师便可引导学 生整理这些问题,组织其开展《运动和力》的预习活 动,并于下节课上以“教师”的身份开展授课,逐一 解答疑问.

  通过备课学生也基本掌握了问题解析方法,逐 渐了解 : 力的大小和摩擦力与速度存在直接关系.教 师需明确在生活教育理论下,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理 应为学生提供充足可以展现自我、实现自我思考的 空间,如此才能实现师生角度和身份的合理转换,使 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因此,在 实际教学期间,可用竞赛比拼的方式,选择几位同学 针对课前提出的问题开展深度解析,并讲解《运动 和力》课程内容,要求学生需模仿教师以往授课方 式,并融合自身理解,适当代入生活情境,教师及其 余学生需考察哪位学生“教学”效果更为理想.这种 教学形式,不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还增强课上互动 性,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更能使教师立足于 学生角度,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角色互换 活动后,为保障课程教学完整性,教师还需根据几位 学生的教学情况做好补充,提出更多带有延展性的 物理问题,如: “在未形成摩擦力的情况下,逐步向 物体施加力又会出现哪些现象? ” 等,以保障教学完整性.通过课上所学,有些学生认为 : 物体不仅不会 停止,还会出现无限制运动状态.还有部分学生表 示 : 此类情况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即使缺少摩 擦力,也会存在其他力的作用.因问题存在不同 观点,教师无需迅速给出正确答案,而是 需要 带 领学生学习本课程 内容,在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信 息后,再回顾该问题形成正确答案.随着 问题 的 解答,学生也将逐渐发现物理知识的奥秘,并 掌 握正确学习和思考方式.

  3 开展实践活动,落实分层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实践活动更能凸 显教与学的作用,进一步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结合 以往初中物理教学情况来看,多以理论知识讲解为 主,并辅以物理实验,以便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 查,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理想的 物理成绩.但物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仅在于帮助 学生达成考试标准,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实现对物理 知识的合理运用,确保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提高.为 此,教师除基本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外,还需基于实践 角度,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以此凸显生活教 育理论思想,发挥初中物理教育价值,使每位学生均 可实现操作能力、解题能力的双项提升.

  如《摩擦力》一课讲述摩擦力的性质和作用,要 求学生需要学会对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针对 本课程,教师便可基于生活视角,为学生下发实践任 务: “ 同学们,在篮球运动中你们是否发现,有些运 动员因操作不当而出现摔倒现象? 这种现象如何避 免呢? 请围绕本课程内容展开研究,制定防止摔倒 的具体措施.”实践活动结合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常 接触的操场区域,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前往操场,开 展运动体验,并结合课程理论知识找到引起操场打 滑和避免运动员摔倒的措施.此方式不仅让学生在 实践中总结学习经验,更锻炼学生物理精神和求真 意识.除此之外,生活中包含许多带有摩擦力的现 象,教师还可以拓展学生物理思维、激发学生进行提 问: “生活中还包含那些摩擦力现象? 摩擦力的理 论被应用于哪些区域? ” 等,这些问题均改变枯燥的 物理教学课堂,使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形象,使学习过程更为多变有趣.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强调的生活 教育理论,真正立足于学生角度形成思考,以提高学 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为主,为初中物理教育提供 指导方向.但在生活教育理论实施过程中,还需注意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虽然生活化教育思想可起到 简化学习难度的作用,但学生之间学习能力不同,学 习效果也会呈现较大差异.为确保生活教育理念下,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有序实施,教师可将分层教学 融入至物理课堂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调整 教学难度、教学强度等,以此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 如在《升华和凝华》一课教学期间,针对优等生,可 以拓展性问题为主,引导学生探索“为何冬天玻璃 表面会出现窗花? 为何零摄氏度以下,衣服还能晾 干? ” 针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引导学生 反复验证“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形成条件,以此帮助 学生打好知识基础,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符合自身思 维规律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物理思维,确保学生阶段 性成长.
\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不仅要注重“教”的过 程,更应强化对学生“学”的关注度,以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意识、自主思维能力为主,帮助学生掌握独立 思考的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助力学生成长.在深化学 生学科知识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 用.为此,教师有必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提高学 生学习兴趣为主,融合生活元素,构建生活情境,以 生活化物理问题调动学生思考.此外,教师应充分贯 彻生活教育思想,转换师生身份,形成师生与生生之 间的课堂活动,并融合实践元素和分层教学,锻炼学 生实践能力,强化学生技能水平,确保个体差异下每 位学生均能实现阶段性成长.

  参考文献 :

  [1]殷培霞.初中物理教学中践行陶行知自主学习 思想 探 究[J].教 学 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 (15) : 87-89 .
  [2]叶丹.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 (14) : 107 -109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9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