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传统文化教育与乡土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 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春分挖野菜”“冬至包饺子”等节气活动为例, 讨论学校以“二十四节气”为抓手, 融合南京乡土民俗,开展家校合作的节气体验性活动,在具有南京地域特色的节气习俗活动中,引领学生领略节 气之美,感受乡土之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民俗是人们集中表达对幸福生活期盼和追求的一种文化样态。作家汪曾祺先生说过:“民俗,是一首民族的集体抒情诗。”的确,民俗最能体现出一方土地的人文风情,也最能表现地方特色。二十四节气是自然之道,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四季更替、五谷轮回中摸索出的独特智慧。它不仅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还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飞速发展, 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习俗已经被岁月淡化, 但不难发现,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仍然有不少约定性、地域性、象征性的民俗被人们实践着、传承着。而在民风乡俗中, 二十四节气文化像珍珠般璀璨光亮。
一、德育的联结:节气活动融合“乡土文化”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规定:“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 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1] 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教育阶段,将二十四节气与乡土文化进行融合,能很好地彰显德育价值,让学生在节气活动中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感受乡土之情,加强人文素养,积淀文化底蕴。
近年来,紫金小学进行了基于“二十四节气”的德育特色活动创新研究,将二十四节气相关习俗中涉及的南京地方传统习俗进行梳理和研究,提炼出适合小学生学习、与现代生活相通的积极正面的民俗活 动,使我们的德育有浓厚的“乡土味”与“传承性”。
二、鲜活的碰撞:节气活动凸显“南京味”
(一)春分:春菜鲜,劳动忙
“玄鸟尤醉,雷乃发声”。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 一,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意味着将春天一分为二,至 此昼夜平分,寒暑平衡。“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 忙耕田。”春分代表着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 阶段。自古以来, 我国人民就很重视春分这个节气, 春 分的习俗有很多,如中国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立 蛋等。
1. 师生课堂:处处花香话由来
春分活动开始前,教师布置有关活动的准备工 作,让学生通过调查、询问、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有 关春分的资料,包括春分节气的含义、由来和各地习 俗,以及关于春分的谚语、诗词等。
在班会课, 教师开展师生共话“春分”的活动, 让 学生交流前期自己收集的各种关于春分的资料,了解 春分习俗的源起,掌握春分和煦的气候、生机盎然的 诗词、有趣的习俗等。师生尤其分享了南京本地的春 分节气资料, 学习了老南京钟情立蛋、吃春菜的民俗。
2. 亲子实践:其乐融融“吃春菜”
春分前后,众多蔬菜发芽且鲜嫩,民间便有“春 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一般是指荠菜、苋菜、春 笋等春天发芽的蔬菜 [2]。
“吃春菜”作为一种传统习俗, 有其特殊含义, 代 表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根 据南京本地的自然条件,春天是南京野菜最紧俏的时 节, 其中“七头一脑”最受南京人欢迎, 包括香椿头、 荠菜头、小蒜头、枸杞头、马兰头、苜蓿头、豌豆头 和菊花脑。在南京的野外就可以找到新鲜野菜。
学生对二十四节气之中的春分有了新的认识,再 利用周末与父母春游,体验春分这一传统节气下“吃 春菜”的习俗。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来到或种类丰富 的菜场,或风光正好的野外,亲子分工合作,讲授、 分辨、挑选、采摘。在生活经验丰富的爸爸妈妈示范 下,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学生把劳动成果带回家里, 并参与择菜、炒菜(如 图 1)。枸杞头蛋汤、炒菠菜、香椿涨蛋、凉拌蒲公英、 威肉炒大蒜、炒莴笋……吃着自己炒的菜, 可真香啊! 还有春菜与鱼片熬煮而成的“春汤”,清润可口,能清 热降火,生津润燥。孩子们和家长团坐一桌,品味着 时令菜肴,纵享鲜美的滋味,徜徉于温馨的家庭亲子 氛围(如图 2)。
在亲子实践中,学生首先通过春菜的名称、外形 特征、用途等,学会分辨这些春分时南京特有的新鲜 乡土蔬菜,随后与家长一起去挖野菜,再次增长了对 南京本土常见野菜的认识。在观察中,学生感受到春 耕季节大自然神奇的变化,感受春天的景象,由此建 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热爱。
(二)冬至:饺馅足,朔风起
“百泉冻咽,吟寒更切”。冬至俗称“冬节”“贺 冬”“小年”等,为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 节气。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 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古人计 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人们在 这一天祭祖、贺冬, 所以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1. 师生课堂:南北习俗故事会
依照惯例,开展冬至活动前学生首先要自己通过 调查、询问、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冬至相关的资料, 包括该节气的含义与由来、谚语和诗词等。
此次“冬至”主题活动以“南北习俗故事会”的 形式展开。学生在课前着重收集了中国南方与北方冬 至习俗的材料, 以及与之相关的传说、厚重的历史故事。 最后师生齐聚一堂,共同了解了南京本地的冬至传统 习俗。南京人冬至开始吃的“冬饺”和其他季节吃的 不一样, 突出在“姜”“辣”“杂”“勤”四个字上。“姜” 意为饺子馅里特意多放生姜;“辣”为吃饺子除了醋碟 子还多了辣椒酱作蘸料;“杂”指饺子馅里通常除了 肉、青菜或黄芽菜还多了黑木耳、豆腐、萝卜、金针 菜等冬季食补材料;“勤”指的是南京人进入冬至后饺 子就做得频繁了,讲究“数着‘九’字,吃着饺子”,跟着“一九”“二九”……吃下去,直到“出九”才会 减缓下来。
2. 亲子实践:亲子同乐包饺子
规避寒冷是冬季里人们最要紧的事,冬至吃饺子 寓意人们对冬天的美好期盼。结合南京本地的冬至习 俗“吃饺子”,本次活动特邀请家长来到学校,与学生 共同参与。
当天上午,大家齐聚学生食堂开始忙碌起来。食 堂工作人员将准备好的面粉、鲜肉放置在案板上,接 下来大家分工协作,纷纷使出看家本领。面粉在擀面 杖下变成筋道的面皮,家长们提供做肉馅的技术指 导,教大家将肉和白菜融为一体,然后进行调味。鲜 美的馅料摆满后,便开始进行包饺子比赛,两名学生 为一组, 合作包饺子, 组数不限, 每组包 20 个饺子, 速 度最快、包得最好的小组取胜。活动现场欢声笑语, 热 闹非凡。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的包,有的捏,亲 子同乐画面温馨而又热闹(如图 3)。学生们包出来的 饺子花样繁多,有敦实厚重的,有别致精巧的 … …
在饺子包完之后,学生等着饺子煮熟,在这段时 间内,学生进行了文艺表演。伴随着《南京白局》的 热闹迎来寒冬,现场气氛活跃起来。父母与孩子津津 有味地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品尝香溢满口的饺子。 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别样的“冬至”。
热乎的饺子,温暖的心。学生说冬至风俗,唱冬 至歌谣, 包冬至饺子, 感受“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劳动乐趣。这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了解中华传 统文化,感受乡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迸发的光亮:乡土节气传承传统文化
(一)逐步分解推进,营造文化氛围
学校根据季节更替变化,结合南京本土的气候特 点与民俗亮点,运用科学的学生观、教育观对二十四 节气文化进行选择,甄选适宜我校学生发展的二十四 节气教育内容,使内容、活动与主题有机整合,发挥 综合教育功能,让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二十四节气走 进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3]。
从师生课堂共同探讨,到课后亲子携手实践活 动,学生对节气习俗文化如数家珍, 大胆发挥想象力, 通 过多样的手法和艺术形式来创作,从了解、认同到融 入生活,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文化中的时间流转之美。 从万物苏醒的春分到万物勃发的立夏,从硕果累累的 秋分到积蓄力量的立冬,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充实了 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感受,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 学校辅以南京不同节气习俗,开展以节气为节点的主 题式体验活动,让节气文化深度融入学校德育,普及 丰富的农业知识, 让学生体验源远流长的节气习俗 [4]。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多学科知识,培养了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比如,在春分 当天,让学生寻找、烹饪南京本土野菜,感受当地自 然风物;冬至时节,让学生边吃饺子边述说习俗 … … 学校要让节气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贯 彻在生活教育中, 让节气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弘扬。
把节气融入南京人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 任务情境下了解二十四节气根植的悠久和灿烂的中华 文化, 以不同的方式续写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变化, 有 利于学生关注乡土文化,认可并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 文化。
(三)加强家校共育,传承文化基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 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这也在说明德育不仅 需要学校教育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
每个家庭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引导家长 把节气活动变成亲子间相互学习的契机,在轻松温馨 的氛围里,使以南京特色的节气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效 果更加明显。春分时节,家长传授烹饪南京野菜的技巧;惊蛰, 带领孩子到中山陵、玄武湖探索物候变化; 立冬,我校借助微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立冬节气 的授课活动,通过线上推送立冬节气教育资源、结合 立冬节气习惯安排家庭活动。
学校充分考虑家庭教育的优势,借助家校共育的 力量,引导学生在亲子互动中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观 念。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教育课程的渗透过 程中,我校积极加强家校共育来强化德育的效果。
四、结束语
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依 据自然法则指导农业生产的科学规律,更像是一本厚 厚的历史图册。在这本图册里,乡土文化占据了不可 忽视的一角,记载了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祖辈积攒的 气候、习俗、艺术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在营造良好校 园文化氛围的过程中,班级、年级、学校、家庭,每 一层次都能使学生经历节气教育,每一次活动学生都 会获得自我成长和传统文化的滋养。在真实的任务情 境下,把节气融入带有鲜明乡土特色的习俗生活,能 使学生吸收以节气为索引的文化密码,将中华文化更 好地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刘佳,王玥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乡村思 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1(6):74.
[2] 蔡朝露.幼儿阶段组织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以 二十四节气为例[J].新课程,2020(17):211.
[3] 史丽娟.以二十四节气诗词为抓手构建小学生乡土 德育课程[J].学园,2017(18):92.
[4] 杨会宝.特色课程:体验节气文化[J].新课程(综合 版),2016(3):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