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 网红”文化影响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23 11:58: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网红”文化的内生逻辑,然后分析了“网红”文化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影响力 特性,最后论述了“网红”文化影响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红文化,应用型本科高校

  当前 , 山西省不断加大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力度,并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或地方发展需要,强化应 用教学,以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为教育目标,全方位 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山西省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布 局 。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作为服务地方区域经 济发展和强化地方社会文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有 着鲜明的特点,即实践性强、思维活跃度高、接受新 鲜事物的能力强、目标趋利性突出 。 当前,面对“ 网 红”文化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做好学生的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共性,还 要重视其特殊性 , 而这也日趋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课题 。本文将从“ 网 红”文化内涵入手,研究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 影响力特性 , 并针对性地提出做好应用型本科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和路径 , 以期培养 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 、“网红”文化的内生逻辑

  (一)“ 网红”文化的渊源

  1.时代渊源 。任何新文化形式的诞生都会被所处 的时代打上深深的烙印。互联网时代把每个人都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 , 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让 人类文化更加繁荣。无论是何种身份,无论身处何地, 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自己的需要 。互联网的共享性、 开放性、交互性特点改变着人类社会 。人类发展史其 实就是一部文明发展史,具体经历了口头文化、肢体 表演文化、书写绘画文化、活字印刷文化、广播影视文 化、网络文化和智能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这些文化 无一不与时代的特征紧密相连[1]。当前,我国甚至世界 都在经历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 产业变革也风起云涌 , 这为整个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 土 壤”,为网络时代的“ 网红”文化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可 能 。可以说,当前是一个网络的时代,这个时代孕育了 网络文化,也缔造出了“ 网红”文化。

  2.技术渊源。网络文化、“ 网红”文化的孕育与生长, 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当前,我国拥有完善的通 信网络设施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人 们可在电脑、手机等端口编辑、发送和接收文字、图片、 音视频等各种信息。换言之,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互 联网用户体验网络世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也为 催生网络时代的“ 网红”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不 仅加强了线上虚拟社会中人们的互动频率, 也极大地 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思维方式,无不体现出高科 技的影响力。我国高水平的网络技术赋予了传统意义 上的文化一种全新的传播渠道和表现形态,为“ 网红 ” 文化提供了技术基因。经不完全统计,在互联网作用 下,人们使用的交流平台中,微信、微博等媒体交友平 台成为当前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交友软件,在这些 平台上,他们可以分享日常生活动态,关注各自喜欢的 博主。

  3.市场渊源 。目前,人们手机上基本汇集了京东、 淘宝等多个直播电商平台,其中涉及头部企业及大量 的批发和零售企业。自 2020 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选 择在直播间购物,跨越时空、增强用户的视觉体验感 是网络经济的优势,这有效释放了头部直播电商平台 的技术和聚集优势,将产业优势有效转化为商品交易 规模 。随着市场的升级,“ 网红”已经成一种现象,并 逐渐转变成一种经济产业,简而言之,“ 网红”经济为 “ 网红”文化提供了市场,而“ 网红”依托庞大的粉丝群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并获得 利益。

  (二)“ 网红”文化的主体

  “ 红人”一般是指在一定领域内因自己的专长或 群众喜爱而产生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物,其身 份比较多元化 。2016 年之前,人们口中的“红人”一般 为影视演员、歌手、地方名人等,自 2016 年开始,很多 普通人通过互联网各大短视频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 被人们称为“ 网络红人”。 当前,我国热度最高的网红 基本都是普通人,他们通过自身的一些特质,或专业、 职业属性,或有意制造乐点、吐槽点等,迎合受众的喜 好、审美、乐点等情感需求、心理需求,同时在网络推 手、传统媒体等一系列的共同利益综合体作用下成了 “ 网络红人”。

  正如上文所说,“ 网红”需要有粉丝的关注度才会 被人们熟知,在网络市场中,粉丝的关注度被称为流 量,主要是指明星、“网红”等公众人物获得的关注度, 关注的人越多,流量越高 。在大数据时代的资本加持 下 , 流量成为衡量一个公众人物红不红的直观指标, 事实上,流量的高低、多少都可以通过砸资源、买热搜 来控制,因此其中会出现一个问题:“ 网红”会自恃流 量,不管是否有较强的业务能力,都会靠立人设、造噱 头来博关注、抢番位,这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 的影响。

  (三)“ 网红”文化的本质

  “ 网红”是“ 网络红人”的简称,是指通过互联网媒 介对自身的某种特质或某类事件进行挖掘,在短时间 内引发网民关注,从而迅速受到网民的追捧而走红的 个体形象。主要有四大特征:一是个性化鲜明;二是平 民化显著;三是资本化明显;四是输出性(知识、审美、 价值观、商品等)较强。

  “ 网络红人 ”会在各大社交平台塑造个性化形 象、塑造产品品牌进行视觉推广,并依托庞大的粉丝 群体借助个人形象、个人行为、个人理念的输出进行 定向营销,实现资本变现。“网红”文化就是“ 网红”与 网民在计算机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基础 上形成的物质结果和精神活动及其反映出来的价值 理念(以“ 红”为根本、以盈利为目标)和社会心态(看 客心理、模仿心理)等方面的总和,包括人的价值观 念、思维方式、心理活动方式、审美观和行为方式 。可 以说,“ 网红”文化是一种传媒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经 济现象。


\

 
  二、“ 网红”文化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影响力 特性

  “ 网红”文化是当前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 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发展成具有时代标识的独特文化 景观,不仅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对应 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应用型本科 高校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愿意走向社会,参与实践; 思维活跃度高,愿意接受且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目前 相对趋利。这样的特征和表现使其更容易受到“ 网红 ” 文化的影响,因为“ 网红”文化给面临选择的大学生提 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下面笔者将从文化视角、经济视 角、社会视角来分析“ 网红”文化的影响力特性。

  (一)诱导学生的行为选择呈趋利性

  当下,对手机极其依赖的学生早已习惯在网络世 界通过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度过闲暇时间。在各大网 络平台红起来的“ 网红”,他们背后基本都是利益的驱 使、资本的运作,可以说,“ 网红”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 景观,还是一种经济消费符号,带有商品属性。在网络 空间中,“ 网红”看似在输出个人出彩的视频,实际上 却作为生产者有意识 、主动地创造着某种文化行为、 文化现象,当大学生在网络大世界自由浏览时,实际 是作为被动的消费者在无意识地接受“ 网红”传递的 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在面对现实需求选择 时更考虑实效性、做事情时会考量是否能盈利等,即 行为选择呈现出趋利性。

  (二)促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 三个地带 。第一个是红色地带,主要是主流媒体和网 上正面力量构成的,这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坚守, 绝不能丢 。第二个是黑色地带,主要是网上和社会上 一些负面言论构成的,还包括各种敌对势力制造的舆 论,这不是主流,但其影响不可低估。第三个是灰色地 带,处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2] 因此,根据价值 取向的多元性,“ 网红”文化可以划分为正元、负元、中 立元三类 。一是正元,即正面价值取向,主要是指“ 网 红”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文化内涵 和表现形式,一般是“ 网红”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递中 国最强音,他们有着较强的自媒体能力、深厚的中华 传统文化内涵,能够坚定政治方向,传播中国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向上向善的中国人形 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更呈 现出一个风清气正的“ 网红”文化生态 。二是负元,即负面价值取向,主要是指“ 网红”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如在平台大 肆传播个人不当观点 , 为博人眼球传播一些负能量、 低俗的审丑式作品,甚至发布一些不实的言论,对社 会产生负面影响,这虽然能起到迎合网民恶趣味的效 果,但会对社会审美产生负向效应,并在潜移默化中 影响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模糊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是 中立元,即中立价值取向,主要是指偏离主流价值观, 用模糊的表达手法游离在价值红线以外 , 模糊性、不 定性较强,处于正元和负元之间,正负不定的文化内 涵和表现形式。

  (三)导致学生的关注呈娱乐至上性

  正如西方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说:“ 一切公众话 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 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 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 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3]“ 网红”文化 作为目前网络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 娱乐性质更为突 显,以 2018 年微博统计的数据为例,文娱领域占据 “ 网红”所在领域的主导位置,泛娱乐类内容总占比 达到 29.7%[4]。“网红”在各大平台上不断地增加曝光 度, 基本是以最底层的大众群体作为接受者来宣扬 他们的产品、价值理念等 。但当前更多的“ 网红”开始 关注大学生这一消费主体,为了赢得学生的关注,部 分“ 网红”甚至不惜进行恶趣味、媚俗的表达,纯娱乐 的内容居多,缺乏思辨性、内涵等,这使得大学生沉 浸于娱乐的虚拟世界,忘乎现实。

  (四)引导学生向“ 网红”发展呈身份“草根”化

  纵观各大平台,“ 网红”基本是普通人,并非明星 艺人 , 更容易在互联网这一虚拟世界让网民产生共 鸣,拉近距离 。基于“ 网红”门槛低、受众广的现状,更 多不拘一格的中国“草根”有了在网上筑梦的机遇。无 论你是学生,是快递小哥,还是高校教师,抑或是办公 室白领、靓丽的网络女主播,都有可能在网络上闯出 一番天地。正如某“ 网络红人”所言:“微博就像一片大 的土壤,每一个红人在播种,种子慢慢成长,粉丝像风 一样,将其传递到每个角落,给我们(网络红人)带来 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自 媒体,每个自媒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发声,传播 自己的声音 , 这便增加了大学生成为网红的可能性, 也增加了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自由地表达自己、展示 自己的可能性 。在校园中不乏“ 网红”大学生,他们通过独具个人特色的视频来宣传自己,也有不少学生通 过模仿“ 网红”来达到所谓出名的目的。


\

 
  三、“ 网红”文化影响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策略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社会主义属性, 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 育理念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更要以应用型本科高 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特点为出发点,以提升应用 型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 求,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起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 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素质教育推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生工作体系[5]。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要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 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学生工作格局,突出协同育 人、实践育人的作用 。面对“ 网红”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和波及力,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关键 点和核心点,这也倒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走在时 代前列,掌握新思潮和教育手段,以守正高校意识形 态为全局观, 在文化层面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以此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全员 育人制度,并给学生配备专业的育人导师,使其在学 生每一个成长关键点给予正确的指导。

  (一)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阵地,引领学生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力军,对网上的各种 信息、言论没有较高的、较理性的分辨能力,极容易被 负元的价值观带偏。因此,筑牢学生意识形态的主阵 地,可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思想环境,并 能起到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6]。首先, 扎实做好校园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利用校内的 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如公众号、广播、报纸、微博等加 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监管,使学生对“ 网红”有正 确的认识。其次,把控好网上正面思想舆论,在内容上 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感、吸引力 。同时,找准学生 身边的话题、热议的网上新闻,对传播度高的事件、人 物进行正面引导,并实时监控网络舆情信息,及时阻 隔有害信息。最后,牢牢把握校园活动的政治导向,利 用宣传栏、标语等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播先进 思想,宣传具有正能量的中国人物代表,营造良好的 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确保大学生在健康的意识形态 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挖掘“ 网红”文化的正面影响力,营造向上向 善的文化氛围

  在各大网络平台,不论是商家,还是“ 网红”、粉丝, 都遵循“流量至上”的原则,“ 网红”的一言一行会影响 观众的观点和行为,因此“ 网红”理应自觉去庸俗化,弘 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递正能量。作为 为党育才的高校,必须在新形势下挖掘“ 网红”文化的 正面影响力,让思想政治教育为“ 网红”文化提供正面 的价值依据。首先,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挖掘自己家 乡、学校所在地讴歌党、祖国且具有家国情怀的“ 网红” 题材,学习当地向上向善且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 网 红”人物,以及校园中的榜样大学生“ 网红”,有效发挥 正能量“ 网红”的力量,引导他们主动弘扬正确价值观 和正能量,面对哗然勇于正面发声、敢于亮剑,让这样 的榜样“ 网红”成为抵制低俗网络文化的“ 防火墙”。其 次,学校可以与微信公众平台、网络论坛、直播平台等 进行合作,借鉴“ 网红”的运作模式,挖掘、打造思政教 育领域的“ 网红”教师,由该“ 网红”教师通过丰富鲜活 的短视频、直播向学生传输主流价值观念,让学生获得 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需要,组织讲座、论坛等活 动,邀请榜样“ 网红”进行分享,从而深化学生对主流价 值的认同,并促使他们在面对世界中、网络中各种激荡 的思想、文化时能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文化 方向,坚定文化立场[7]。概言之,要积极挖掘榜样“ 网红” 的正能量,形成向上向善、风清气正的“ 网红”文化理想 乐园。

  (三)合力育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力量

  自国家提出“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要求全校 党员干部 、教师等都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以来, 育人导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支重 要的力量[8],起到了关键作用。鉴于此,应用型本科高 校应该以合力育人为目的, 想方设法增强思想政治 教育队伍的力量 。首先,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 求 , 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进行定期专项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新媒体知识的学 习和新媒体技能的训练、“网红 ”文化与思想政治教 育的内在关联等, 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相关工 作者能够应对“ 网红”文化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育人成效 。其次,通过构建引入 机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以及经验丰富 的专业工作者等,将其作为学生的育人导师,专门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职业生涯向导、学业 发展指导工作 。这样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 训,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结构,增强思想政治 教育队伍的力量,才能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9]。

  综上所述,“ 网红”文化作为当前互联网的产物, 虽然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促进了大学生个性发 展,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尤其要谨防其削弱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水平会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在面对 “ 网红”文化的负面影响时,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要通过剖析“ 网红”文化的内涵 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影响力特性,从应用型本 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出发,坚持以立德树人 为根本任务 。辅导员要筑牢学生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力 量,并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深挖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 量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办法。希望在新时代背 景下,“ 网红”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下,能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10]。同时,要创新工作方法,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 网红”正面文化的融合,利 用好其正态价值,发挥出更多的正能量,让应用型本 科高校学生能够成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强化 地方社会文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

  [1] 曾静平, 陈维龙 . 网络文化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 2018 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8-06-19)[2023- 02-04].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806/3231.shtml.

  [5] 坚持三个融合 实施四个工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北京教育(高 教),2013(6):36-39.

  [6] 詹婷.家庭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新西 部,2020(3):144-145.

  [7] 陈清芬.“3 圈 3 全 3 育”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以闽 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4(2): 52-56.

  [8] 陶辉.“三全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审视及实现路 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75-76.79.

  [9] 崔莉,迟海涛,刘春娥,等.课程思政结合 PDCA 循环模式在医学 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73-77.

  [10] 张志刚. 网红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多 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9):199-2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7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