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科融合下的小学音乐课堂美育主题教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11:50: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聆听美妙的音乐既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也可以释放激情、鼓舞斗志。为了在音乐课堂传达和渗透美育思想,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将音乐和语文、美术、数学等学科融合到一起,并通过挖掘这些学科中的音乐要素,升华音乐的旋律之美、音色之美与意境之美,进而为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做好铺垫。

  关键词:学科融合;小学音乐;美育主题;教学策略

  音乐和语文、美术、数学等学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类似于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能够带领学生快速步入文化底蕴深厚的意境中,而语文课文中的每一个汉字相当于一个个跳动的旋律,读过之后,如进梦境。每一幅绘画作品都与音乐有着不解渊源,在学习美术知识过程中,学生能够置于绘画作品所营造的画中有音、音中有画的唯美意境里,而其他学科与音乐中的音乐理论知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是培养音乐素养、升华音乐情感、挖掘音乐之美的一条捷径。

  一、融合语文学科,感受文字之美

  语文与音乐这两门学科看似没有任何关联,但是曲作家根据古诗词能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基于语文与音乐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可以将语文中的语言文字、诗词课文配上音乐旋律演唱出来。然后,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育人方法对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将产生以下积极影响:第一,升华音乐情感,即语文与音乐融合,可以将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同语言文字之间建立起桥梁纽带关系。在音乐伴随下,学生能够走进优美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深远意境当中。这时,学生脑海当中所储存的音乐情感也必将释放出来。第二,与课文及古诗词意境产生情感共鸣。当优美的音乐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融合以后,学生既可以感受如水般的宁静致远,也可以在音乐伴随下快速走进课文与古诗词所营造的唯美意境当中,学生对美的认识、美的理解也将变得更加深刻。

  基于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配乐朗诵活动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语文阅读能力。在活动开始之前,应当给学生预留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自行思考选取哪篇课文或者古诗词作为配乐朗诵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及古诗词意境,选择一首恰当、贴切的音乐作品,进而使音乐与朗诵有机融合到一起。比如,学生朗诵课文《秋天的雨》,选择的背景音乐则与秋天这个季节有着密切联系的世界著名钢琴曲《秋日私语》,这首由钢琴大师理查德·克莱德曼创作的经典作品,不仅旋律优美、意境深远,而且将秋天这个落叶缤纷、浪漫温馨的季节诠释得如诗如画。伴随着美妙动听的旋律,学生在朗诵课文时,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赋予其中。这时,朗诵的语气、音调、速度都被控制得张弛有度,并且课文中梨的香气、菠萝的甜蜜、苹果的馨香和橘子的清甜气味儿一股脑儿透射出来,聆听者也很快沉浸在秋雨的清爽意境当中。

学科融合下的小学音乐课堂美育主题教学研究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和语文融合,更容易制造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意境之美。在这种美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也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基于这一方面考虑,在音乐课堂美育主题教学中,教师应当紧紧围绕“审美能力”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并适当引入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字要素,使各种形式语言文字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衬托下更加鲜活。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细节问题:第一,和语言文字的意境吻合,即音乐作品形式多样,不能随便找一首歌曲作为朗诵课文的背景音乐。学生应当事先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读与深度剖析,在了解课文主线和作者创作意图之后,再结合课文主题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第二,为了增强朗诵过程的感染力与穿透力,学生需要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进行了解。朗诵时,在哪一个节奏区间提高音调,在哪一个节奏区间降低音调,都应当严格予以控制。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朗诵效果。

  二、融合美术学科,探寻音画之美

  音乐与美术作为美育的两大基础学科,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联。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真实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这种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审美素养也将快速形成。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大凡人做一件事体,要是没有兴味,简直可以说没有结果的。要晓得兴味有了……越发肯往前进,兴味越发浓厚。”从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论当中可以看出:兴趣与学习热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而通过创设音画情境,学生可以在音乐熏陶下感受到音乐与绘画所传递出来的快乐。

  以“春天”的主题音乐为例,在学习音乐知识过程中,学生将接触许多以“春天”为主题的儿童歌曲,如《嘀哩嘀哩》《春天举行音乐会》《春》等。过去,在教授这些歌曲时,教师常常采取示范演示或者反复聆听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但是,整个学习过程显得枯燥而乏味。尤其在反复聆听这些歌曲时,部分学生很容易表现出厌烦情绪。为了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将绘画元素渗透到歌曲的演唱与学习当中,让学生一边聆听美妙动听的歌曲,一边绘制以“春天”为主题的画卷。这种音画结合的方法,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起到促进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在聆听《嘀哩嘀哩》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能够将歌词当中出现的春的元素快速提炼出来,然后通过巧妙构思,创作出一幅与《嘀哩嘀哩》歌曲意境相吻合的绘画作品。在这首歌曲当中,按照歌词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了“青翠的山林、红花、绿草、小黄鹂、清澈的湖水”。结合这些春天的元素,学生利用水彩笔一笔一画勾勒出一幅带有春的气息的画卷。当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对歌曲当中描绘的意境产生了深刻印象,春天美丽的景色也深深地扎根在学生心里。

  通过这种创设音画情境的方法,学生的绘画创作欲望被快速激发出来,并且,对音乐作品所诠释的美的意境、美的旋律、美的节拍也将产生深深感悟。在这种感悟驱使下,学生审美水准也将提升到新高度。因此,在讲授音乐知识,教授音乐作品时,可以将绘画这种美术创作形式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并通过正确引导与正向鼓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首先,可以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钻研,提炼出作品当中的绘画元素。比如,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处优美的自然景观等。当确定这些绘画元素之后,再将其转化为绘画作品,这样对音乐审美能力与美术创作能力的提升都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其次,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循环播放与美术作品立意相吻合的音乐作品,活跃学生大脑神经,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进而使学生挖掘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融合数学学科,感受节拍之美

  众所周知,每一首音乐作品的简谱都由阿拉伯数字构成,学生如果能够熟练掌握1、2、3、4、5、6、7这七个阿拉伯数字的发音规律,那么,音乐学科的学习过程也将变得更加轻松。除此之外,音乐作品中的节拍实际上也与数学这门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将一些学生接触与掌握的数学知识点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然后,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解读与分析,感受音乐作品的节拍之美与旋律之美。

学科融合下的小学音乐课堂美育主题教学研究论文

  比如,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开头部分,往往会出现下面这些节拍:2/4、3/4、4/4、3/8、6/8等,实际上,这些音乐作品不同节拍就是用数学的分数来代表的,其中,分数的分子用来表示每小节单位拍的数目,而分母则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时值,即表示以几分音符为一拍。因此,每一种不同的分数,所代表的每一节内音符的总时值也有所不同。但是,由于音乐节拍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知识的小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节拍的规律与用法。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消除学生心中疑惑,使学生对音乐节拍的概念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够在优美旋律中提炼出每一首音乐作品的节拍之美与规律之美。在学习节奏时,我们也可以用数学知识中的“分成”来学习。比如,“全音符”的时值是四拍,“二分音符”就是把“全音符”平均分成两份,那么每份就是两拍,因此,“二分音符”的时值就是两拍。以此类推,“四分音符”就是把“全音符”平均分成四份那么一个“四分音符”的时值就是一拍,“八分音符”就是将“全音符”平均分成八份,它的时值就是半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也能够同时温习一些数学知识。

  数学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简单的乐谱数字上面,音乐作品的风格、节奏、旋律与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知识,以此来拓宽学生音乐审美视野,帮助学生更快学好音乐知识。在引入数学知识过程中,应当考虑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准确把握融合尺度,即音乐知识与某些数学知识并不存在相通相连关系,因此,教师不能强行将一些与音乐学科毫无关联的数学知识渗透到课堂中。第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即音乐与数学知识融合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有关音乐的专业性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包含数学要素,使学生能够在音乐作品当中或者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更多数学理论。这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方法在改变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模式的同时自主学习意识养成也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第三,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而音乐知识却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音乐节奏、节拍、旋律、歌词等要素进行深度融合,快速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对音乐与数学知识同时产生更加浓厚学习兴趣。

  四、结语

  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美育主题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借助于学科融合启智、激趣效用,可以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音乐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热情与能量,去挖掘和体验音乐世界当中的旋律之美、形式之美与意境之美。久而久之,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也将跃升到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徐丽.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7):13-14.

  [2]霍乃瑞.音乐教育中实践性与审美性的融合[J].当代音乐,2021(10):60-63.

  [3]王雷.核心素养视角下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124-1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47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