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体态律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实效性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10:08: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可改变学习者的精神面貌,让其懂得正确地欣赏“美”,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美”。教学工作者需利用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知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知到乐趣,努力提升其音乐艺术表现能力,增强其艺术学习水平。文章主要阐述体态律动教学法的起源与内涵,分析小学音乐教学原则,研究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效性,通过系统论述促进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提升。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实效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音乐普遍较为敏感,教师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与文化类课程相比,音乐更有直观体验性。受到美妙旋律感染,聆听者情绪很容易受到触动。在功能性方面,音乐教育也区别于其他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唱歌,还要利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对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进行培养,努力陶冶学生情操,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体态律动

  受传统的“教师伴奏+学生跟唱”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低下。为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有业内教师提出应积极使用“体态律动教学法”。所谓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听觉为基础,配合适当的肢体动作表现,听音乐旋律、节奏的教学方式,最初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于1902年提出。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利用肢体动作能表达音乐情感。教学中利用体态律动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通过利用肢体动作配合音乐旋律,可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世界独特的“美”。在科学教学方式影响下,学生的思维越发活跃,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也将大幅度提升。

体态律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实效性探究论文

  二、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基础性的个人素养提升类的课程,音乐学习活动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作用。通过组织符合学习者身心特点的音乐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平衡、协调发展,音乐教育的功效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它的具体用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开展审美教育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永不停歇的。音乐教育其实也是审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被编撰进入教材的作品,以歌唱、乐器表演、师生共同讨论作品背景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人文之美与艺术之美。在频繁的师生互动中,学生能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升华情感、美化心灵,也能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2.有利于培养高尚品格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他们大胆创造美好事物,对于他人的悲惨遭遇产生同情之心。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目标,并非将所有学生都锻造成为优秀的音乐家,而是借助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升华学生思想,洗涤其灵魂,培养更多品格高尚、性情稳定的个体,将学生塑造成具有高尚品格的新时代好少年。

  3.帮助学生形成开朗性格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作品中富含着充满童真童趣的篇章,其中欢快的旋律、符合青少年认知水平与审美观念的歌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绪。演唱完一篇优秀的音乐作品,能达到让歌曲演唱者身心愉悦、对未来充满美好愿景的效果。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形成开朗、自信、阳光的性格。

  三、体态律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一种动态化的音乐课程呈现方式,它符合新时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特点。相对于刻板化的教学形式,体态律动能让作品中描述的故事、流露的情感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它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

  1.活跃音乐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师伴奏、学生跟唱的音乐课堂缺乏活力与热情,音乐活动毫无生气,学生难以获取愉悦体验,因此,对音乐学习热情不高。体态律动教学法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其跟随节奏一道打拍子、即兴表演,可让原本静态化的音乐变成跳动的音符。当四周响起欢乐的旋律之时,学生将不自觉地跟随节奏做起肢体动作。学生的活泼欢乐也打破了尴尬氛围,提升了音乐教学实效性。

  教学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课程时,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基于体态律动要求学生自编自演展示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商量歌曲的呈现方式:有的认为由教师播放伴奏,自己一边哼唱一边进行舞蹈动作展示;有的建议由小组集体表演,用具有实际意义的动作凸显歌曲的主题。在课堂上,大家结合教师的要求热烈讨论,并选择以符合自己或所在小组的方式,共同演绎“真善美”的世界,那里充满着同伴之间的友爱、父母长辈对晚辈的慈爱、对陌生人的关爱……在学生的即兴表演中,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提出,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和双手,拓展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利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学生做出肢体动作以自己的方式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也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良好氛围影响下,学生热情高涨,艺术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教师也能轻松调动全班学生,获取预期教学成果。体态律动为音乐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枯燥的课堂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具有艺术天赋的人大多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能依据想象力去创造。基于体态律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表达作品之中流露出的情感,或鼓励他们自编动作演绎作品中蕴藏的故事,学生头脑中将不断思考,加以想象肢体动作的呈现方式。长此以往,学生想象力将得到提升。

  例如,教师提问:作品《我可爱的家乡》给予我们深深启发,如果让你创作一首同名乐曲,请问你该用何种方式体现家乡的“可爱之处”呢?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可以对真实事件进行加工,也可自编一些凸显家乡特色的事情。接下来,学生便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大胆展开想象:田野间的一群活泼天真的儿童,给这片沉寂的土地带来了欢乐和笑声;山野中的鸟儿、野兔、野鸡给冬日的乡土增添了一丝鲜活气息;农忙结束后,老人们聚在一起闲聊、打趣……一幅幅由学生想象出来的画面温馨而美好,是这些画面彰显了我们家乡的可爱。学生不仅展开丰富联想,并且将自己想象出的画面,用特殊的动作展示出来,分享给周围伙伴。

  音乐能帮助、引导孩子塑造个性意识,促进他们在感知能力、动作技能、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应从孩子的特点出发,利用优质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基于体态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感知、表现音乐作品,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他人介绍作品,沉浸在温馨奇妙的艺术世界里,可有效培养其丰富的想象能力。

体态律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实效性探究论文

  3.基于体态律动,赋予音乐生命活力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唤醒学生的情感与意识,让他们能在情感上与作者实现共鸣,学生才能真正走入作者内心世界,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优美的旋律、甜美的歌声激发了学生细腻的情感,学生带着满腔热情认真品味、感受着作品的美妙之处,教师亦沉醉于艺术教学之中,此时的音乐课堂将变成师生心目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堂也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与活力,音乐教育发挥出了最大功效。

  例如,为了让音乐课堂富有生命力,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基于体态律动的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游击队歌》所描绘的世界里。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短片,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印象后,再鼓励学生以音乐小品方式表现这首具有革命色彩的歌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表演活动,组内分为游击队员与“敌人”两个派别,大家自编动作分角色表演音乐故事。动态化的教学方式赋予了音乐课程生命力,学生不仅深刻解读作品内涵,更是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音乐活动,这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扎实基础。

  音乐是人类内心情感的宣泄方式,在音乐文化的熏陶中可解放思想。陶行知先生认为,情景交融不仅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应该体现在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共鸣层面,学生才能深受熏陶、感染。基于体态律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肢体动作展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作品的特点,让音乐课堂呈现动态化的同时,也赋予了音乐课程鲜活的生命力。

  4.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提及,“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时”。教师应借助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支持他们以独特的手法为自己、他人创造美好的生活。音乐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文化艺术,它对于学生艺术审美情操与艺术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体态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利用动作阐释作品内涵,此时,学生积极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创造性地演绎音乐故事、传递音乐文化,其艺术创造能力在潜移默化间得以提升。

  为了让音乐作品《嘉陵江上》深深感染学生,提高其艺术创造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基于体态律动教学法逐步引导学生以肢体动作解读作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作品特色认真分析:作者表达了对故土沦陷的愤懑,对家乡美好事物的怀念,以及为收回故土而燃起的雄心壮志。经过小组商议决定:将歌曲表演分为三个片段,为凸显每个片段的氛围感,有必要使用相应的道具作为辅助,而道具的选择要以歌词中提及的内容为主,各个成员分配到了收集道具的任务。对作品解读及呈现方式的商定全部交给学生,由他们大胆发挥聪明才智,对其创造力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受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影响,教师习惯于对学生传授演唱技巧,“纯干货”的理论知识与枯燥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求学兴趣。基于体态律动教学音乐作品,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自行创编舞蹈动作,在生动而愉悦的教学氛围之中,学生艺术创作兴趣将得到最大限度提升。音乐文化在开阔其视野的同时,又将学生变成了敢于创造、乐于创造的人。

  四、结语

  教师需重视培养学生多项技能。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需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在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下提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将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章玉生.“律”中有乐,“动”中生花—浅析“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教师,2022(9):74-75.

  [2]黄伟婷.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22(19):66-68.

  [3]王红梅.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2(8):60-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4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