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劳动教育是一种端正学生劳动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劳动观的教育。在小学班级建设中,只有将劳动教育与班级建设的每一个细节融合到一起,才能提升班级整体竞争实力,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班主任作为劳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应对传统劳动教育形式与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并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进而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班级建设,实践应用策略
“劳动最光荣”是小学生在成长历程中接触的有关于劳动教育的第一课。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小学生对劳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逐步产生懵懂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班主任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将劳动教育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合到一起,那么,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应当与其他课程教师建立相互协作的关系,并出于对培养学生劳动实践力的考虑,应不断地对劳动教育方法与形式进行创新,以此来凸显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各课程相融合,渗透劳动教育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切忌拘泥于教育大纲所限定的固定模式,应将劳动教育与数学、语文、英语、美术、道德与法治等课程融合到一起,这样才能体现出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比如,数学知识的出现多是来自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并在长期实践劳动当中逐步形成一些确凿的数学理论。语文课程教材当中选取了大量的描写劳动人民的课文。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劳动教育穿插在每一个授课环节,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劳动观。
以语文教材《挑山工》为例,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挑山工默默无闻为人们服务的故事。在一条曲折的山路上,一位穿着汗背心的挑山工挑着担子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坚持上山,为人民踏踏实实做事,这种不求名、不求利、一心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当抓住这一核心主线以后,教师就可以将挑山工比作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挑山工的辛勤劳动,上山的游客才减轻了身上的负担。当结束了本节课授课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代表来抒发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学生甲表述的观点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也都要归功于劳动人民,所以,我们要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学生乙表述的观点是:“学了《挑山工》这篇课文以后,我被课文中挑山工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打动,正是有了这些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珍惜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劳动果实。”可以看出,学生对劳动的精神内涵已经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
这种课程渗透的方法,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将产生以下积极影响:第一,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将关注焦点集中在每一个课程当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关键内容上面,当学生从其他课程中了解到劳动的价值、劳动的意义、劳动的作用以后,脑海中对劳动人民所付出的艰辛与劳苦也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汲取劳动教育的精髓。第二,在授课期间穿插劳动感悟环节,能够获取学生对劳动及劳动人民的真实看法。虽然学生所运用的语言略显稚嫩,但是,每一份感受都是学生真实想法。因此,从学生的表述中,教师能够辨别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程度,进而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劳动实践任务。第三,这种多元、多向的渗透方法,可以让学生持续接受劳动教育。学生每天耳濡目染的都是与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劳动人民息息相关的内容,长此以往,劳动教育成果也必将显现出来。
二、组织学生体验劳动,采取公正、客观的评价方式
劳动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生活现象,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劳动也失去现实意义。班主任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注重学生的劳动体验,并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身体、心态、意志得到锻炼和考验。劳动教育只有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才能真正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因此,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应当利用学生业余时间,为学生量身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劳动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劳动实践任务,然后根据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使学生劳动素养快速养成。
在设计劳动实践任务时,班主任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与适应能力,对劳动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一、二年级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容易完成的劳动任务,如擦桌椅、拖地、擦黑板、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三、四年级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劳动强度,像摆放教室桌椅、布置教室墙面等。而五、六年级学生,身体日渐强壮,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劳动任务,如洗衣服、叠被子等。以布置教室墙面的劳动任务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4个协作小组,并指派一名学生代表担任小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的劳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然后以劳动竞赛的方式,评选出哪一个小组的布置效果更好、劳动成果更加丰硕。比如,第一小组采取张贴图画与图片的形式来装扮教室墙面,在劳动过程中,由小组长负责分配劳动任务,哪一位同学负责图画与图片的剪裁、哪一位同学负责图画的张贴、哪一位同学负责收集图画与图片等。当小组成员明确了自身职责以后,再进入到紧张的劳动氛围当中。当该小组完成劳动任务以后,班主任应对教室墙面美观度、图画张贴整齐度、色彩运用贴切度等进行检查与评价。发现问题与不足时,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通过这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也能够带动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首先,这种真实的劳动体验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进行,受到小组其他同学的影响,一些平时不爱劳动的学生也会自发地、自觉地加入劳动队伍中,这就为学生优秀劳动品质的培养提供了先决条件。其次,对小学生来说,一旦班主任设计劳动实践任务符合学生的“口味”,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学生都会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可以说,这种方法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条有效路径,经常性开展类似活动,学生的劳动意识将得到充分的锻炼。最后,针对学生的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班主任要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既有正向的激励语言,也包括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当学生听取了班主任的评价以后,会立刻认识到自己在劳动任务中出现的错误或者存在的不足,那学生将会在最短时间内端正劳动态度。
三、树立班级榜样和典型,发挥变相激励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树立一个正向的榜样和典型,那么多数学生会争相效仿,甚至会抱有一种超越榜样的心态。在开展劳动教育时,班主任应当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将一些爱劳动、会劳动、勤于劳动的学生树立成为劳动典型,并以演讲会、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典型代表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故事。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劳动内容也比较简单,因此,班主任在选择和确定典型代表时,需要事先通过调查、问询等方式,来获取学生在班级、家里的表现。如果其他同学及学生家长对典型代表的日常表现也给予认同与肯定,那么就可以确定典型代表的最终人选。
比如,虽然学生放学以后脱离了班主任与其他同学的视线,但是有的学生经常帮父母分担家务,并且把自己房间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时,只有家长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班主任可以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与家长进行在线沟通,以获取学生回到家以后的个人表现情况。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教师可以选择3~5名学生,以“秘密”交谈的方式,获取被调查对象的日常劳动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在每一次劳动任务中,被调查对象是否态度积极、是否存在叫苦叫累的情况、是否勇于承担一些重体力劳动或者难度较大的劳动任务等。如果这些学生代表所反映的信息高度一致,都认为被调查对象态度积极、劳动热情高涨,那么班主任就可以将这名学生作为典型代表,将其树立为班级的榜样。然后通过召开主题交流班会的形式,请典型代表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故事。比如,学生甲被选为班级劳动典型,在主题班会上,学生甲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与劳动体验有关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在一次班级组织的大扫除劳动中,我不怕脏、不怕累,专门挑一些其他同学很难完成的劳动任务。在搬桌椅时,我不小心划伤了手指,鲜血也顺着手指流了下来。这时,我看到其他同学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便忍着疼痛,将受伤的手指包扎好,然后继续将剩下的桌椅摆放到原来的位置。通过这次劳动让我明白了,在劳动当中,只有保持一颗积极心态,只有具备坚韧和顽强的毅力,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从分享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参与各项劳动任务时,能够以身作则,将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做精。这种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不仅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同时能够进一步增强其他学生的劳动意识。尤其对于一些在劳动过程中经常偷懒的学生来说,恰恰可以起到警示与变相激励的作用。学生在聆听时,内心深处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省。反省之后,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予以改正。因此,树立劳动典型作为一种劳动教育形式,对培养学生劳动素养起到关键性作用。首先,劳动典型来自于学生,他们朝夕相处,彼此间较为熟悉,当劳动典型脱颖而出时,其他学生也会跟风效仿。同时,在内心深处也会产生“你做得好,我能做得更好”的想法。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学生的劳动热情也将更加高涨。其次,劳动典型分享故事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真人真事,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力将被快速吸引过去。当故事打动了其他学生以后,一种强烈的激励与鼓舞力量也将促使学生端正个人的劳动行为。
四、结语
劳动教育在小学班级建设中的实践应用,对培养学生优秀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将起到推动作用。基于此,班主任应当利用一些新颖的教育形式与方法,增强学生劳动意识,转变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在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同时,能够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郝志军.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理据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5):75-79.
[2]张玉珍.“以劳育人”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2):17-18.
[3]李苹.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与路径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8):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