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综合实践课程从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使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生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社会性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实践活动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加自然、科学的成长,挖掘出学生的综合潜能。
[关键词]小学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力;教学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对学生的知识性教育不同的是,学习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拥有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和方法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发展,而不只是单纯地汲取知识。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可以经历知识发生和应用的整个过程,对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和认知成长需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获得提升,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地发挥出来。
一、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特征
(一)从理解到实践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决定着学生的知识学习方式,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懂了吗?”,但是教师对学生理解的认识经常会局限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很少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深层认识,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深层理解能力的重视,并且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深层理解应用到实践中来,用心去感悟知识和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展示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跟着家人去菜场”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任务,让学生首先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和家里人一起去菜场进行观察,了解菜市场里面蔬菜以及其他食物的名称、特征、价格等因素,做好详细的记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分享出来自己的成果,对数据进行更加彻底的分析。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有团队合作,也有学生自主思考,需要学生开动大脑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说出自己最直观的感受,从而实现知识学习从理解到体验的转变。
(二)从知识到思维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一大亮点就是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进行体验。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存在着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认知方式的特点,比起从理论的角度去获取知识,学生更喜欢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获得知识。因此,和一般理论学习中学生学习力的发展相比,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更具有思维性,可以用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到思维的过渡,使学生将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转化为适合自己的经验。
(三)从意会到生成
意会是指学生在内心进行领会,但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而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将脑海中的想法转化成为自己的行动,进而让学生即便不用语言说出来,也可以使用实际行动来生成自己的想法,进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镜头下的美丽世界”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但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是很难使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通过让学生亲自去进行拍摄、照片的选择等操作,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观察、感悟,可以使学生的审美素养真正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完成从意会到生成的转变。
(四)从个体到合作
个体的能力、情感等因素和周围的环境、自己关注的事物等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极大地加强了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入社会生活,从只关注自己转变成为开始关注合作中的其他个体,从而让学生在情感的角度上达成个体到合作的转变。比如,在教学“我是小小讲解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让学生从听讲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听讲人,自己希望听到怎样的讲解,并且要注重让学生一起合作来完成知识的探索,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悟,更好地落实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五)从单一到多元
学生的学习力包含着多种素质的体现,然而在数学、语文等理论性强的学科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大多只能够获得单一的发展,无法获得协调性的发展。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用亲身体验的方式去获得知识,这个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力实现单线到多元的发展。比如,在教学“‘打字小能手’挑战赛”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语文、信息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科学话题,进行五十字左右的写作,之后再组织学生开展打字活动,让学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打出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多元发展。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力的路径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习力的发展依赖于学生自身潜能的释放,而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越多越好,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观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成长需要去开展实际的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感悟,产生强烈的实践参与动机,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力获得真正的发展。要想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需要教师深入学情,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组织教学。
比如,在教学“设计一周营养食谱”的过程中,笔者在上课之前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手段来了解学生对饮食的看法,并且使用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完成营养食谱的设计或者探索科学饮食的内涵。合作探究的手段有效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实践兴趣,学生之间发生了很多的争论和讨论,对如何才是科学的饮食、是否一定要科学饮食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完成之后,让各个小组将自己小组形成的观点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小组的实践研究成果。有的小组直言自己小组还存在着意见上的分歧,有的学生认识每天只要按时吃饭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认为必须科学饮食。有的小组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从教材上掌握的科学知识,试着设计了一天的营养食谱……这样,通过给学生充足的机会来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和总结,可以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并且真正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观念,如此,可以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价值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学习是课堂的主线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注重激活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为了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当作课堂教学的主线,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长和快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筛选,并且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同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还不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实物、微课资源等的合理利用,构建更加具有直观性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接受程度,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我是小小消防员”这一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为:了解消防员在工作中的行动过程,重点把握消防员这一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还需要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让学生去学习教材上的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可使用微课教学的方式,并且将提前准备好的导学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试着将导学案和微课中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展开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力的释放,让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真正产生“我是一个小消防员”的代入情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针对消防员这个岗位展开情感上的交流,加深学生对消防的正确认识。
(三)学情是课堂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门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索中来,但是要想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地释放出来,需要教师对学情形成正确的理解,了解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并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敬业的态度和专业的方法去了解学情,并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用心体会学生的情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实际学情来展开教学活动。
比如,在教学“设计一周营养食谱”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笔者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掌握学情。在问卷上,主要向学生提出了一些关于饮食健康的问题,例如:你更喜欢吃肉还是吃蔬菜?你会每天喝牛奶吗?你喜欢吃水果吗?你每天吃的食物的种类大概有多少?你挑食的情况严重吗?……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讲并不困难,但是可以有效地测试出学生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帮助教师知道班上的哪些学生挑食比较严重,这部分学生的占比是多少,学生对科学饮食还需要哪些指导等,进而让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来设计最佳课堂教学方案。
(四)学法是课堂的关键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方法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很难真正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并且会使学生无法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乐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考虑到小学生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的性格特点,使用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可以沉浸在课堂上,感受参与实践活动中的快乐。
比如,在教学“我是小小消防员”的过程中,笔者使用了“惊喜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首先告诉学生这节课请到了一个重量级的嘉宾,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期待,之后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堂和消防员的同步直播连线。之后,我让学生和消防员之间进行对话,让消防员来给学生讲述消防职业的危险和崇高,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消防员身上不怕艰难、不畏牺牲的精神;再比如,在教学“小零食,大学问”的过程中,教师使用了案例分析的学习方式,在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之后,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种不同的零食包装袋,让学生合作对这种零食进行分析,思考配料表透露给我们的信息,从而使学生带着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动手、动脑和动口,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五)学习力是课堂的目标
学习力是我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学习力的变化情况,用科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测评。学习力是学生将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结合小学生学习力的特点,教师可以使用实践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检测,用实践成果来将学生的思想外化出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力的成长状况,检验目标是否达成。
比如,在教学“创意玩具DIY”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进行玩具的制作。学生在课堂上要以塑料瓶、用完的笔芯、废旧小箱子等来进行合作实践操作。在学生完成了制作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来对自己小组的实践过程进行总结,想一想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是如何将各种材料组合在一起的?颜色的搭配有什么讲究吗?在实践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在总结时间过去之后,再让各个小组派出代表上台来进行总结阐述,从而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实践过程总结成为有用的经验或者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落实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上的中心,从学生的身心实际成长需要出发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索中来,对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为自身的学习经验,产生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意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的学习力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小红,姜晓慧,李玉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实施:结构、水平与类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4):104-115.
[2]赵雪燕.小学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调查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7.
[3]李海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设计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7.
[4]刘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