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阶段开展班级图画书阅读活动的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15 15:45: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观摩多个阅读活动案例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班级图画书阅读活动仍不成熟,如单次阅读活动课较多,鲜有基于真问题开展的长线活动;片面打造阅读的“硬环境”,缺乏人文阅读环境的营造;缺乏专业策略的引领,未能发挥图画书资源的独特性等。本文对小学班级图画书阅读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策略,从“统整活动安排,设计贴合学生需要的图画书阅读活动”“营造阅读环境,重点打造阅读人文环境”“提供策略支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长线阅读活动安排;阅读人文环境创设;图画书阅读策略支持

  2022年最新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图画书阅读”,课程标准指出图画书可培养一学段学生“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素养,同时也将图画书视作“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的推荐读物。图画书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文本越来越多地被引进并应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观摩多个阅读活动案例,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小学班级图画书阅读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策略。

  一、小学阶段班级图画书阅读活动开展现状

  (一)单次阅读活动课较多,鲜有基于真问题开展的长线活动

  大部分学校都有丰富的阅读活动经验,如基于某本图画书开设单节阅读活动课,或是教研组围绕某本图画书展开同课异构活动等。课程的每个环节均精心打磨,整堂课亮点频现,效果极佳。然而学生在单次阅读课上的收获,需后续继续学习才能得以巩固。如果每次课程只是点到为止,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的遗忘曲线可知,学生不仅不能持续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甚至前面所学也会很快忘记。也有部分学校会开展主题阅读周或特色阅读月等,围绕某核心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活动设计精巧、环环相扣,多围绕某个既定主题,如庆祝某个节日,或是根据教材单元主题,进行课内外阅读联动,主题特色鲜明,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也大有裨益。综览现有研究成果,围绕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开展的阅读活动较少,有的也都是单节德育主题阅读课程,具有连贯性的深入活动较少,鲜有为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真问题而开展的长线图画书阅读活动。

\

  (二)片面打造阅读的“硬环境”,缺乏人文阅读环境的营造

  学生的阅读环境包括社会阅读环境、学校阅读环境和家庭阅读环境,其中学校方面包括校级的大环境和班级的小环境。从大环境来看,学校一般会建立图书馆和阅览室,不过一些小学的相关场馆并不对学生开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就小环境而言,教师会有意识地创设班级图书角,但由于多数图画书价格较昂贵,有些班级出于保护书籍、管理方便等目的,不允许学生随意借阅,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和图书的流动。虽然学校和教师有意识地营造图画书阅读环境,但只机械地营造了阅读“硬环境”,图画书没有真正在学生手中“流动”起来。

  (三)缺乏专业策略的引领,未能发挥图画书资源的独特性

  大多图画书阅读活动开展的方式较为单一,和其他读物的阅读方式有极高的相似度,成果形式普遍为绘制阅读小报、填写阅读记录单等。开展活动时,未针对不同图画书的特质匹配相应的阅读策略,因此阅读某本图画书和阅读其他读物的方式方法、活动安排极为类似。总体来说,图画书阅读活动开展的专业性不强,和其他读物的阅读活动趋同,辨识度低,缺乏针对性的阅读策略引领。

  二、小学阶段班级图画书阅读活动开展策略改进

  (一)统整活动安排,设计贴合学生需要的图画书阅读活动

  图画书阅读活动需依照学生年龄特点、生长发展规律进行统筹安排,从图画书阅读兴趣的激发到阅读习惯的养成,解决学生实际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助力学生成为自觉的阅读者。这要求单次主题阅读课程和基于真问题展开的长线阅读活动相结合。

  以笔者开展图画书活动的实践为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处于阅读的起跑线上,但个体表达能力已呈现明显的分层,有些学生发言积极主动、滔滔不绝;有些在被提问时或是一言不发,或是断断续续、难以连词成句。通过观察和沟通发现,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或者是这些学生胆子小、生性腼腆,或者是平时阅读量小,因而输出受限等。基于此,笔者在一年级上学期寒假期间布置了作业:“晚安故事”活动。每个学生选一本自己喜欢的图画书,把自己讲绘本的音频发到预先组建的班级微信学习群,用自己的故事和大家道晚安。活动设计的初衷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图画书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画面对低段学生的吸引力大,较纯文字书而言阅读难度低。除了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的活动还督促学生读完后及时进行表达。在学习群里分享故事的好处是隔着屏幕,不用直接站在大家面前,当腼腆的学生听到自己也能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时,这份成就感也能冲淡几分胆小和怯懦。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很多家长也参与到共读中,还有的家长帮忙给音频配上了音乐,学生不仅迈出了表达展示的第一步,还在家长的助力下深入思考如何把故事讲得出彩。本次活动持续了整个假期,每个学生都在群里发布了自己的晚安故事,有的学生还多次分享,最多的分享了四个晚安故事。

  二年级下学期时,不断有家长询问阅读推荐书目,他们不太知晓应买什么样的书籍给孩子看,更不知道如何挑选图画书。鉴于此,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家长的迫切需求,笔者在班里实施了“绘本一百”的活动,原计划每天陪学生读一本图画书(绘本),一共阅读100天。因疫情影响,活动改为“绘本二十”。在这次20天的阅读活动中,笔者一共和学生共同阅读了二十几本图画书,学生们逐步习惯了定时阅读,每日的阅读时光仿佛是各学科学习任务中的调剂,孩子们非常期待接触新的绘本。比如阅读图画书《烟花》,学生明白了应学会分享;阅读《这不是我的帽子》知道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学生感受了《三十六个字》中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系列让学生体会到秋收冬藏、大自然孕育万物的规律……优秀的图画书内涵丰富,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营造阅读环境,重点打造阅读人文环境

  阅读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除去天生热爱阅读,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会主动阅读以外,大部分学生往往无法坚持长期阅读。因此如果只是打造班级图书角、设立阅读书架等创造阅读“硬环境”,很难持续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若是在班里营造图画书阅读氛围,学生互相陪伴或是形成比拼之势,那么学生读书的自主性会更高。

  为此,我把班级固有的阅读角进行了“改造升级”,配合“高门槛”的使用说明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一是只有各学科作业都完成、上交,并改错完毕的学生才可以借阅班级图书角的书。这样看似是制造了阅读困难,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挑战性,符合学生迎难而上、想要证明自己的心理。作业写得越快、越好,才越有资格来图书角借阅图画书。这样即使是一本平平无奇的书,在学生的眼中也是大放异彩。二是让图书角的管理更加有序,我先是请了一些同学给图画书进行编号,接着打印了几张借阅记录表,表头有借阅时间、借阅人及借阅书目的编号等栏目,又安排了图书管理员的岗位。由三位图书管理员牵头组织,让每一本图画书的“行踪”都有迹可循。

  一段时间后,图书角的书借阅得差不多了,学生们的阅读热情日益降低。

  为延续同伴共读的作用,笔者拓宽思路,开始尝试师生共读—将自己珍藏的图画书带到班中分享,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书荒”的情况,欢迎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图画书推荐给我。“互借共读”后,大家就某个感兴趣的情节或是画面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更加热爱读图画书,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深度思维能力。

  (三)提供策略支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从第二学段开始,每册书都会编排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预测”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提问”单元,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提高阅读速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有目的地阅读”。《上好一堂阅读课》这本书中也提及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天生就具有思考的能力,教师要教的是思考方法,帮助学生有策略地进行阅读,以期达到培养思考型的阅读者、让学生在与文本画面互动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这一目的。图画书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资源,以其丰富的图画语言延展着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及对美好情感的体悟,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使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前运算和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阶段,其认知水平决定其无法充分挖掘图画书中的信息。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类阅读策略,如观察、提问、预测、读图、想象等,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在关注画面的同时思考文本的意义,更大限度地发挥其独特价值。下面以提问、预测和读图策略这三个策略为例展开介绍。

  图画书不同于其他读物的特点之一是图画书都有精心设计的版式,封面、蝴蝶页、正文、封底本身就是故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部件传递的信息。以《比利的书》这本图画书为例,该书版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书中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提问”策略。先介绍提问的角度,即学生可以围绕图画书的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如就封面封底、故事情节、内页图画等进行提问;接着请学生观察“这本图画书和你平时读的图画书在版式上最大的不同”,引导学生关注本书的装帧特点和“大书”与“小书”间的密切联系;然后预留足够的互动时间,待学生细细读完整本书后,请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就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小组学生先思考解决不解之处,再将处理不了的问题向全班学生提问,集体交流、碰撞,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在这节课中,教师主要讲授的是提问策略中提问的角度,之后的课程中还可以给出提问的体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图画书不同于其他读物的特点之二是书中有大量的图画,且并非文字的平替,图画本身在故事的讲述与推进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因此,读图策略至关重要,既要从整体把握图画的主要内容,又要抓住图画的细枝末节中传递出的信息点,更要把图画和文字结合在一起读。不同的图画书中图和文的关系不同,有的图画书中图和文是相互补充的,如《下雪天》《母鸡萝丝去散步》等,图文含意一致,用不同的媒介讲述含意相同的故事,图文相辅相成。有些图画书中图文含意完全相反,如《这不是我的帽子》,图文内容形成了强烈对比,在巨大的反差和冲突中趣味陡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读前几幅图,感受作者的绘画风格,体会其中的巨大反差,之后隐去图画只出示文字,请学生试着建构图画,思考并交流如何为接下来的文字配图,描述后续的文字应该配上什么样的图等,再进行同伴互评,展开思维碰撞。这样一来,由观察图画到建构图画,让学生感受图文间戏剧性的张力,最后揭晓完整的内容,极好地契合了学生与这本图画书的独特之处进行深入互动的教学创意。

\

  图画书不同于其他读物的特点之三是书中图文间有潜在的节奏。有一类图画书有着不断重复的结构,但前后情节并不相同,我们称其为反复结构。反复结构的图画书适合使用预测策略,把“预测”这个词进行拆分即“预估猜测”—根据情节中反复出现的信息,大胆猜想后续故事发展的方向。以图画书《晚安,猫头鹰》为例,这是一本使用反复结构的代表作。此书的反复情节为某种小动物做了什么,发出了什么声音,吵得猫头鹰睡不了觉。可以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图画书前半部分的内容,接着总结出相似的情节规律,最后模仿规律预测后面的故事,思考猫头鹰是否能如愿以偿地入睡。值得注意的是,预测是有据猜测,而非异想天开或者胡编乱造。

  三、结语

  图画书兼具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还能激发学生思考,在跨媒介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联想与想象,为其带来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大有助益。在开设图画书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真实成长发展的需要进行设计,把握好图画书资源的独特之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阅读策略支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画书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北京:接力出版社,2011.

  [2](美)玛丽亚·沃尔瑟著.上好一堂绘本课[M].夏茜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3]姚颖.中国当代小学绘本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94-99,121.

  [4]陈莉.儿童阅读的一些基本问题[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5):10-12.

  [5]张瑾.基于文献的图画书阅读能力要素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3):30-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7131.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