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多元体验实践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9 14:44: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加强劳动教育,对于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劳动教育在小学教 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引起重视,通过多元体验展开劳动教育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基于此,本文从新时代劳动教育 指导政策出发,结合小学教育实践分析多元体验实践策略,从设计学科体验活动、校园实践活动、家务体验活动、农业种植 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多个角度入手给出建议,以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多元体验,实践策略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进行 了全面部署; 随后, 教育部印发《大 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 怎么教等问题做了细化要求和专业指 导。由此可见,加强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提升青少年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 必然要求。基于此,在小学阶段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则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 而引入体验式教学、展开多元体验实 践也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思路。

  一、设计学科体验活动,展开劳 动教育

  在小学阶段,各个学科中都包含 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而将劳动教 育与各学科相融合, 也是提升教学效 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各学科教师 应立足学科特点,设计体验学习活动, 为学生创造劳动空间, 促使学生在劳动中生成学科知识。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包 含了许多劳动生产的画面, 其中在二 年级下册为展示 2 ~ 6 的乘法口诀, 教材例题中给了工人制作包子的画面, 画面中的桌子上一共有 6 屉包子,每 屉有 4 个,由此引出乘法的问题,促 使学生根据画面中的数学信息提炼知 识; 五年级下册的练习题中有农民浇 果树的情境图, 并根据果树的数量引 出分数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在六 年级上册的习题中有关于垃圾回收处 理的画面, 以此引出分数乘法的知识 等等。教师面对这些教学内容,不仅 要提炼其中的数学知识, 也应有意识 地渗透“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珍惜他 人劳动成果”的思想观念。

  又如,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印刷 术的认识, 教师邀请活字印刷传统匠 人来到美术课堂, 专业匠人用生动的 事例向学生讲授了活字印刷术的历史 和文化传承, 并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利 用活字进行排版印刷的奇妙过程。学 生在教师和专业匠人的指导下, 先用 棕刷蘸油墨,均匀涂刷在木活字上,再铺上宣纸,用平刷进行印刷,接着 掀开宣纸,这就完成了一个印刷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通过动手创作实 践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 也认识到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的 四大发明之一的神奇之处, 深刻感受 中华民族在劳动中创造奇迹的精神。

  再如,在科学课程中展开劳动教 育也是提升学生劳动体验的重要途径。 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验活动, 并 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认识到:鸡 蛋是能够在水里浮起来的, 水是能够 往高处流的, 快速旋转的杯子是能够 跟着旋转的乒乓球升起来的, 水中糖 分遇热是会变成焦黄色的,等等。通 过操作科学小实验,学生获得了极大的 乐趣,感受到了科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同时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科 学探索作为一种劳动形式的重要意义。

  综上,小学阶段的各学科都有劳 动教育要素, 而学科劳动要素作为开 展劳动教育的基本点, 是进行学科融 合劳动教育的依据。因此,教育工作 者应加强对学科内容、教学融合点的分 析,全面掌握小学所有学科有关劳动教育的要素,适当引入劳动体验,优化 学科教学,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


\

 
  二、设计校园实践活动,展开劳 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完善人格 的重要途径, 校园生活是学生参与劳 动,在劳动中成长的重要基地。在小 学阶段, 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校园 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劳动, 以达到以劳 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 美的目的。

  例如,各班班主任应为学生安排 好值日表,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每天 完成班级卫生清洁工作, 并定期展开 评比,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提升学 生对班级负责的意识。此外,学校应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大扫除活动, 即各年级各班利用课后时间对各自负 责的教室、清洁区、楼梯、功能室等 区域进行清洁扫除。通过扫除活动, 不仅能净化、美化校园环境,同时也 能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的情感, 激励 学生主动劳动的行为。

  再如,在校园运动会期间,教师 可以鼓励学生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 在运动员比赛的过程中, 志愿者根据 比赛项目给运动员们提供帮助, 如在 跑步项目时, 志愿者在跑道内侧维护 秩序, 防止学生打扰运动员的正常比 赛;每个比赛项目的检录处,志愿者 们维持秩序;在跳绳、仰卧起坐比赛 现场,志愿者协助裁判计时、报数等 等。这些志愿活动能够使整个比赛高 效有序, 也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劳动 的乐趣,塑造不怕苦不怕累、我奉献 我快乐的高尚品质。

  校园活动多种多样,为学生提供 了劳动体验的机会。教师应合理设置 劳动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让学 生在劳动中提高对校园的归属感, 提 升自身的劳动品质。


\

 
  三、设计家务体验活动,展开劳 动教育

  在当前的家庭环境中,家长对 孩子一般比较宠爱, 很多孩子养成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针 对此, 在小学阶段将家务体验引入到 劳动教育之中, 通过与家长配合促进 学生做家务, 能够让他们意识到家庭 责任感的重要性, 从小正确认识家庭 的意义和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第一,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设 计家务清单。例如,某学校制定 1— 3 年级学生的家务清单,其中:一年 级的学生把要洗和要穿的衣服整理好, 整理书包,自己整理穿戴,独自准备 好上学,丢垃圾并学习垃圾分类,每 周打扫一次房间, 饭后收拾碗筷并放 入水槽,摆桌子和椅子,在家长指导 下把衣服放到衣柜里; 二年级的学生 上学前整理好书包和穿戴, 学习使用 电饭煲煮饭,学习洗碗,会用吸尘器 吸尘,会使用微波炉,收拾自己的房 间,在家长帮助下做简单的早饭;三 年级的学生要准备菜单,写采购清单, 和爸妈一起做出行计划, 会煮饭和做 简单的菜, 把衣服分类放进洗衣机清 洗, 叠衣服,把衣服放到衣柜里。家 务清单清晰明了, 契合学生的实际情 况,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事情自己 做”的基础上协助家长做好家务。

  第二,通过家校合作,监督学生 参与家务。一些家长总是因为这样或 那样的原因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或者 干脆替孩子代劳。针对这种情况,教 师应加强与家长沟通, 让家长认识到 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并 引导家长采用合适的方式监督孩子做 家务。例如,参考《家务劳动记录表 模板》自行设计表格, 记录孩子做家 务的过程和成果; 利用手机录制孩子 做家务的过程、展示成果等等。教师在家长的配合下将这些信息纳入到学 生劳动教育档案之中, 以此监督并激 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做好家务。

  第三,组织劳动比赛,激励学生 参与家务。劳动比赛是检验学生劳动 成果,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励学生 主动劳动的重要方式。基于此,为了 检验学生的劳动成果, 教师可以组织 劳动比赛,设计学生熟悉的家务内容, 优化比赛流程,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例如,某教师组织三年级学生参与 “我是家务小能手”的比赛活动,比赛 项目包括清洗红领巾、叠衣服、个人 内务、择菜、整理抽屉 5 项,5 个组别, 每个项目都设置了评分标准。学生根 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项目, 参加比 赛,各项目中表现最好且用时最短者获 胜,并获得奖励。这样的比赛充分调动 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强化了学生的劳动 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不断提升自我。

  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立性,训 练孩子的动手能力, 促进学生大脑发 育, 让学生实现智力与思维逻辑的双 向发展。基于此,在劳动教育中,教 师应引导家长共同参与, 从学生的全 面发展出发,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家 庭劳动中来, 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长分 担家务,从而密切亲子关系,创造属 于家人之间的美好回忆与感受, 促进 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设计农业种植活动,展开劳动教育

  我国有上千年的农耕历史,而种 植则是农耕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劳动方 式。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种 植活动中对于人工的需求降低, 当代 学生体验种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 是, 农耕文明中所蕴含的深厚劳动价 值需要我们代代相传。因此,在小学 劳动教育中,学校、教师应积极组织 农业种植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

  例如,某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为学 生开辟了“开心农场”,并设置校本 综合实践农耕课程, 组织学生参加种 植活动。各个年级的学生每到劳动时 间,都会变身“小农夫”,并在教师的 亲自示范下,运用农用工具翻土、除 草、浇水, 参与各种农业劳动。为了 提高学生农业种植的科学性, 教师还 聘请了农业种植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 专业指导, 教授学生蔬菜种植的基本 常识, 指导学生科学观察各种常见蔬 菜的生长状况,了解蔬菜的除虫、防 虫和施肥方式, 从而丰富学生的理论 知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此外, 在种植活动过程中, 教师还指导学生 设计蔬菜营养调查表, 记录蔬菜的成 长情况, 记录丰收的喜悦和参与种植 劳动的收获。这样的校本综合实践农 耕课程, 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 的农业知识,开阔了视野,也让学生 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了劳动 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理念,形成了 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

  此外,学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 走出校园,让学生走进现代农业基地, 体会科技兴农的意义。例如,某学校 通过与当地农业生产基地合作, 组织 了“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主题实 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基地的劳动 过程中。在劳动中,在与农业技术人员 的交流中,学生发现了许多关于种植 的问题,例如:“为什么玉米结得比较 小?”“黄瓜为什么都是奇形怪状的?” “花生为什么看起来很大,里面却是空 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耐心讲解,其 中包含了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让学生 初步了解了农作物生长与土地的营养、 水分、间距的密切关系,也让学生认 识到现代农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通过校内外的农业劳动,学生在 真实体验农耕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同时也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对农业劳动的影响, 从而树立了学生 热爱劳动的价值, 也切实培养了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设计社会服务活动,展开劳动教育

  学校要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参加 力所能及的社会性生产劳动、服务性 劳动, 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 劳动过程。例如,社会组织应为学生 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深入城乡社区、 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 参与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从而 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

  第一,理性选择,组织学生参加 合适的社会服务项目。合适的社会服 务项目能够让学生在认知范围内得到 有效的锻炼, 强化学生对社会劳动的 体验。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 可以选择环保项目, 组织学生在小区 内捡白色垃圾、回收废旧电池等, 并通 过与环卫工人的合作, 完成垃圾分类, 提高社会劳动效果; 组织学生参加参与 安全宣讲活动, 可以与城市的交警部门 联系, 组织学生参与交通安全管理,组 织学生进行家庭安全科普活 动 等 等。 这些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提高认识, 提升劳动技能,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

  第二,丰富活动内容,促进学生 多元体验。在确定社会服务项目后, 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一定主题作出具体 安排,明确学生参与社会劳动的方向, 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例如, 在“服 务社会,强化责任”的主题中,教师 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活动内容: 参与社 区管理,参加义工等活动,参与绿色环 保活动,在敬老院等地开展敬老爱幼活 动,参与读书学习互助活动,参与社 会调查活动,参与普法宣传,参加爱心义卖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 生从多方面了解社会环境,体验社会劳 动的价值,并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

  第三,升华情感,培养学生服务 社会的责任感。在社会服务活动中, 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学生的劳动体验渗 透价值观念,让学生深化思想,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社会服务中,教 师应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并 促使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感; 在劳动体 验中, 教师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 素养和人文精神、交流合作能力、社 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 任感,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 教育工 作者应积极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 通过 多元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 动习惯,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劳动过程 中细致体验用心感受劳动之苦、劳动 之趣、劳动之美, 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者、珍惜劳动成果, 进而把劳动精神、 劳动观念融入自己真实的学习、生活之 中,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牛银平 . 活动课程理论视域下 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路径 探索 [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 (04):103-107.

  [2] 李静蓉 . “双减”背景下的小 学劳动教育实施模式研究 [J]. 三峡大 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3): 27-30.

  [3] 郭先富 . 新时代城市小学劳动 教育的困境及其突破 [J].教学与管理 , 2022(02):16-18.

  [4] 柴雪 . 探索小学家庭劳动教育 的 实施路径 [J]. 亚太教育 ,2021(24): 77-79.

  (作者张玉珍,江苏省盐城市五星 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7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