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4 16:55: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阐述了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思路,然后论述了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最后分析了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成效。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专创融合;高职

  对职业院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还能够为创新型社会带来新的活力,为国家带来效益,同时可增加社会财富,提升地方政府发展能力,促使各地涌现出大量有生命力的企业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因此,创新创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进而可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动能。随着各项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各类优惠政策的实施,社会各界人士的创新潜能被激发,创新热情逐步增强,各地纷纷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深入各行各业,故对高职教育来说,也要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1]。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有了新的机遇,且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关注。对高职院校而言,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因此加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显得至关重要。面对这种需求,高职工科专业构建有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2]。基于此,本文拟在专创融合视域下,对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加以探究,即以学生为中心,将课程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并立足学生发展需要,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方向相结合,重构专业课程结构,通过专创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效。

  一、相关背景

  创新创业能力是学生专业技能、素质能力等各项技能的综合展示,创新创业实践需要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各项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够驾驭知识,准确识别创新创业方向,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3]。传统的高职工科专业教育一般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不重视培养学生面向专业岗位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4],并参加系统的创新创业训练,因此如何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岗位的创造和学生就业等问题,是高职院校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5]。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也有很大的调整,这使得劳动力发生了转移,职业岗位也在不断转换,由此,热门行业、沿海地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问题,但是一些冷门行业和边远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则显得相对困难。高职教育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为社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计其数,但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升,导致当前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如果高职院校学生不去开拓和挖掘新的就业机会,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就业问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才浪费[6]。笔者认为,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重视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面对一系列的压力,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凝聚发展共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将学生培养的重点聚焦到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交叉融合能力的系统培养上来,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人才结构[7]。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并从项目平台、服务与支持等方面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高职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以课外选修等形式为主[8],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没有实现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未能有效落地,学生提出的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也与专业没有关联[9]。同时,专业教师很少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导致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以理论技巧为主,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缺乏与专业实际的融合。另外,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零星分布阶段,即创业氛围薄弱、参与学生少、受益面窄,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导向和教育实践体系[10]。

  据上所述,为顺应时代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必须以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协同创新作为支撑,如此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而从创新创业教育角度来看,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面对新技术、新产业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对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进行相应调整,这对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工科专业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发和整合各类社会创新创业资源,分析各门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关键点,探索将创新创业实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路径。

  二、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思路

  专创融合是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占据了学生主要教育内容的背景下,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本文主要以高职工科专业课程为载体,结合课程特点,按照“行前、知后、知行合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结合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步骤,按照知识、能力、素养层层递进的原则,从课程实际出发,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基于岗位专业能力,依据最新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重构以“专业技能+创新创业”为主线的“双模块”课程。课程模型如图1所示。

\

  三、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

  (一)聚焦学生特点,精准分析学情

  为了保证专创融合效果,高职工科专业要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开展特色化课程教学,并通过对学生各项学习数据进行分析、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及调研总结等,详细分析每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认知实践能力、学习特点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具体如图2、图3、图4所示。

\

  (二)突出教学主体,优化教学策略

  高职工科专业要基于学生中心、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基于行动导向,依托项目场景创设学习情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扮演任务中的实际角色,以实现工作内容场景化、团队探究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进而有效突破教学重点。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内容,学生容易出现“学不会、不想学”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设计循序渐进式的“检—行—主动性并搭建自主学习路径,以有效化解教学难点,同时让学生结合专业,经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三位一体”教学目标。优化后的具体教学策略如图5所示。

  (三)探索“两线—三段—七步”教学实施过程

  高职工科专业要基于行动导向理念,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目的,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双师”教学团队,结合“检—行—练—创—悟”五环联动教学策略,创新“两线—三段—七步”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如图练—创—悟”五环节,激发学生解决故障排查问题的6所示。

\

  “两线”即线上和线下。线上,教师可创设情境,将视频、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上传至教学平台,按照“课前任务单—微课—操作视频—随堂测验—离线作业—主题讨论”的流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实施自主化、碎片化学习,并做好课前在线测试及课后总结和作业提交。线下,教师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互动评价等活动,使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以便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课前,教师将视频上传至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发布任务清单,进行在线测试,并根据在线测试情况进行数据分析,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在线测试,了解本节课的工作任务,并做好学习准备工作。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在线测试情况,讲解相关知识点,进行任务分析,之后进行操作演示、个性指导,并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评价,同时纠正其存在的问题;学生分小组进行实战演练,并完成汇报任务,提升项目能力。课后,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学生形成项目总结报告,具体可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收获、存在的问题及对教师的建议等方面进行撰写,并在下次课进行现场展示,同时组间学生要互相学习和评价。

  “七步”即任务导入,教师引入思政元素案例,创设情境,使学生知晓任务及要求,明确任务目标;任务分析,教师剖析任务效果,并根据课前学习数据,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点,突破重难点;示范引导,教师示范;任务实施,学生分组实施,教师巡回指导;检查纠错,汇报展示,师生互评,规范优化;任务迁移,学生通过类比迁移,培养自身创新能力;任务总结,师生分别进行总结归纳,即学生提交课堂总结报告,教师布置作业并进行反思,以促进学生持续学习与提升。

  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紧贴素质教育目标,围绕知识点和技能点挖掘思政要素,构建“一主线、四增强、四培养”思政主线:“一主线”是指以科技助力“专业技能+创新创业”为主线;“四增强”即增强服务意识、合作意识、生态意识、创新意识;“四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科学思维、专业自信。

  (四)对接专创融合要点,构建评价体系

  高职工科专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任务的完成为主线,结合专创融合要点,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思考能力。同时,为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全面考核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全过程。另外,考核评价采用团队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着力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成效

  (一)“两线—三段—七步”促进行动,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第一,专业知识方面,高职工科专业学生掌握了课程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促使教学知识目标有效达成。

  第二,技能操作方面,高职工科专业学生能够进行系统集成和创新设计,促使教学能力目标有效达成。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分析,学生在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掌握了教学任务蕴含的知识点及技能点,且能按要求进行创新提升。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动手能力有效增强;通过小组合作创新设计,学生不仅锻炼了个人能力,还强化了责任意识,培育了团队精神。

  (二)思政浸润引发触动,职业核心能力增强

  1.职业素养。通过完成任务,高职工科专业学生增强了规范意识,养成了小组互助习惯,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正能量思维、团队协作精神、互帮互助精神。另外,通过对课后作业的完善,学生逐步培养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信息素养。通过线上线上混合学习,高职工科专业学生增强了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渠道,扩充了学科知识,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3.创新素养。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求精求实精神,即脚踏实地、耐心细心,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展示的自信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概言之,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行动式教学法被灵活地引入专创融合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将“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这条主线贯穿课程始终,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进行创新拓展应用,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

  五、结语

  本文对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究,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多维度深入融合,重构了教学内容,能够在实施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香如,粪成勇.基于专创融合思想创建《物流法律法规》课程内容重构模型[J].教育文化,2020(6):184-187.

  [2]李欣欣.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5):69-72.

  [3]丁浩.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信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128-129,230.

  [4]曹宪周,王明旭,晏丽.基于专创教科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20(7):96-98.

  [5]陈守辉,章伟,李霞.“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考核方法改革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30-31.

  [6]田会峰,刘乾,郑艳芳.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9):136-138,142.

  [7]江帆,张春良,萧仲敏,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体系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4):76-83.

  [8]姚琳,严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3):52-58.

  [9]陆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2):40-42.

  [10]霍仕武,周婷婷.与专业改革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4):12-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3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