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七彩德育课程”中的生命道德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3 11:16: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生命德育强调了敬畏生命和热爱生活外,还包含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学会情绪调控,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 折,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校校本德育课程以“七彩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契机,全面重视德育知识的 培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借助家校共育的合力,在强化学生生命健康教育意识之余,能动地提升个人的德育 素养。

  生命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更好 地实现生命价值与生活自由。在这种 价值导向之下, 生命道德教育进一步 诠释, 使其更倾向于培养向善向上的 德育目标, 从而更深入地促进学生的 德育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在 进行生命道德教育时, 不仅要从生活 现实出发,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有针对性地发展他们的人格, 切不可 盲目地用单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七色 花》的故事对很多人来说都可谓耳熟 能详,而“七彩德育课程”中所指向 的“七彩”,也正是取自七色花的色 彩,以红、橙、黄、绿、青、蓝、紫 这七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内涵, 指 向不同的德育课程, 从而起到品质教 育的作用。由此可见,“七彩德育课 程”的设计不单指向课程多样性, 也 使德育方法更加丰富, 进而真实有效 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

  一、丰富学校“七彩德育课程”, 全面传递德育培养知识

  在“七彩德育课程”的建构中, 既可以运用“七彩虹桥”的框架,也可以运用“七彩阶梯”的形式,但无 论采用何种方式, 都突现出德育课程 的延展性。生命道德教育与陶行知的 “社会即学校”的观点相辅相成,使学 生可以在教学中直接面对生活, 进而 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的发展。因此,基 于课程设置和学校教育政策的要求, 教师就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 教 授学生与德育相关的知识, 让学生更 深刻地感知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而高度实现知行教学的统一, 增强 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重视延展课程广度,关注学 生全面成长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让 德育实施也有了更多的内涵。在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德育是育人 方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七彩德育 课程”的设计, 不仅丰富了德育课程 的内容,更延展了德育的广度,让学 生获得更多“举一反三”的真实体验, 在全方位的思考中付诸实践, 切实塑 造好个人品德, 继而让德育的实施更 全面地指向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二)以“德”为先,明确德育课 程开发思路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2022 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 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关键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 教育阶段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教育 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旨 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 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 培养学生成为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向下,“七彩德育课 程”重视色彩对学生的影响,“七彩元 素”能够着力建构育人体系。在具体 实施上,红色指向奋进开拓,爱国文 化中的“心”课程;橙色指向活力四 射, 运动文化中的“力”课程; 黄色 是“德”课程的表征,强调对仁德守 信的包容;绿色让人想到希望,继而 对应着“美”课程,追求和谐与共生; 青色是“雅”课程的代表,让修身雅 致成为常态; 蓝色重视科技与文化的 创新,故而对应着“创”课程; 紫色 的梦幻色彩是“艺”课程的代表,旨 在引导学生培养多才多艺的素质。基于这样的思考,“七彩德育课程”与学 校文化的融入, 也能恰如其分地付诸 课堂建设之中。继而让我国优秀的传 统文化也能在德育过程中不断彰显, 真正滋养学生的心灵。教师在进行德 育课程开发的时候,不仅要注重“七 彩德育课堂”的形式,还要能够以 “德”为先,让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 品质相得益彰。

  (三)以“育”为首,善于浸润优 秀传统文化

  1. 红色——心课程

  在“七彩德育课程”中红色“心 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浸润“爱 国文化”的实践研究。基于“心课 程”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合, 可以借 助课前创意五分钟“微剧场”“微演 讲”“微见闻”等形式进课堂,提升 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舒适的阅读环 境, 可以将阳光、咖啡、音乐等元素 融入进来。为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 的感受, 也可以借助常态化的阅读欣 赏、阅读推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从中汲取更多的德育元素。在“红 色”课程的界定上,还可以用“红色 故事”来促进德育的提升。让学生通 过唱红歌等方式来完善“红色”课程, 以“心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2. 橙色——力课程

  在“七彩德育课程”中橙色“力 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浸润“运 动文化”的实践研究。融合体育学科 的“橙浸式”教育,开展各类有关 运动相关的主题活动, 培养学生健康 的体魄。学校可以积极开发“勤礼课 程”,教育学生行为举止规范、文明。 同时致力于通过橙色课程组织一系列 勤奋和礼仪活动。例如,可以开展以 “勤礼”为主题的简笔画描绘、小书签 制作等活动,也可以用绘制手抄报, 讲小故事的方式,还可以举办以“勤 奋”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 加强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

  3. 黄色——德课程

  在“七彩德育课程”中黄色“德 课程”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浸润“包容 文化”的实践研究。在思想政治学科的 熏陶下,开展“系列化德育实践活动” 让学生从学习、体验、交流中感受国学 中的德育思想。利用歌咏传唱的形式, 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例如,将 “移动课堂”搬到教学现场,让学生轻 松邂逅“云”科技的德育效果,在享 受艺术之美的同时, 也能学习文化古 迹的保护知识, 创造独特而难忘的旅 行体验。我市文游台的“云旅游”,盂 城驿的“云展览”,各乡村推广非遗技 艺的“云直播”和“高邮云游”系列 活动是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体 现,让“沉寂的文物‘活’了过来”。

  4. 绿色——美课程

  在“七彩德育课程”中绿色“美 课程”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浸润以开 朗宏伟为之中的“宏朗文化”的实践 研究。让绿色“美课程”的开发与运 用紧密关联音乐学科, 就能力求在声 情并茂中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情怀。用“四季美”来开启春天的旋 律之美、幻想夏季的歌声之美、走近 秋季的笛声之美、享受冬季的合唱之 美, 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之余也可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绿色环境的心 情。此外,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 也可以用视听刺激来引领学生健康成 长。对于绿色“美”课程的界定,也 能够引发学生对环保教育的关注。从 而让学生在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培 植出环境保护的情怀。

  5. 青色——雅课程

  在“七彩德育课程”中青色“雅 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浸润“国 学文化”的实践研究。美术学科的国 学色彩韵律,在“雅课程”中主推国 学礼仪, 让学生在画卷式的静态文化中, 可以用动态的礼仪文明形式展现 国学精髓。主推国学礼仪,也让农村 中学生在情境式体验中增强角色意识。 从国学文化的现实意义来看, 许多传 统文化也深具时代的活力, 学生可以 在博古通今中取得更多“雅”的享受。 例如,“VR+ 皮影戏”的出现,就是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非遗展示的成果, 这样便可以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来了解更多非遗技艺。以学生所熟悉 的《田忌赛马》为例,在基于现代科 技进行的“雅课程”实施中,教师就 可以让学生戴上 VR 眼镜,“穿越”到 皮影戏当中, 用更为直观的感受来看 人物与马车的出场, 打破时间和空间 的界限, 还原出与齐威王同台竞技的 场景。这样一场观感俱佳的“赛马” 实战, 也能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德育情 感。借助这种“雅课程”的教学模式, 自然而然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 力乡村教育的振兴。

  6. 蓝色——创课程

  在“七彩德育课程”中蓝色“创 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浸润“创 新文化”的实践研究。“创课程”结合 了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引进“SMILE (微笑)”教学理念, 这种微笑教学法 也更加契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让创学、创教、创思的活动理念深入 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当中。也可以适 当 引 入“STEAM” 课 程, 让 科 学 学 科教学与德育培养有机结合, 增强学 生全面发展的感受。在相关的实践中, 教师可以在强化各学科之间的有益融 合之余, 以制度化的学时确定来提升 学生的科学素养。除此之外,一些切 实可行的课程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创 新思维。这些课程活动除了学生们常 见的“小实验、大道理”这种类型, 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质, 开展一 系列与地方特色息息相关的课程。例 如,开发“高邮地方特色”项目课程建设,把“木偶戏”“扬剧”“皮影戏” 等传统艺术引进七彩课程, 不仅可以 充分应用当地的有益资源,也可以培养 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7. 紫色——艺课程

  在“七彩德育课程”中紫色“艺 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浸润“多 元文化”的实践研究。多元文化的要 求, 往往也需要将“艺课程”与“音 美劳”课程相结合, 最大化地促进学 生才艺的增长。为了实现这些“艺课 程”的相互促进, 学校层面可以综合 多方因素推行学校“五个一”特艺课 程学习,在指导学生练好一手好字, 培养一项运动技能,掌握一种乐器, 发挥一门特长, 获得一项劳动技能等 方面充分融入德育实施。在针对个人 才艺课程提升上, 也可以多角度地发 挥学生的优势,既可以是微剧本表演, 也可以是校园歌手评选,以及书法、 美术、舞蹈、经典诵读等特色课程, 让学生从中更深刻地得到体验。

  二、依托“七彩德育课程”,有效 开展家校共育主题研修

  (一)基于序列化的课程内容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育,要 在践行育人初心的前提下, 于合作中 真正有效地提升共育能力。以主题 研修的方式来撬动家校共育,也让 “七彩德育课程”获得更多展示的途 径。在实施上,主要侧重于每学年安 排一个教育主题, 继而就可以针对初 中学段设置六个单元,其中,七年级 安排的主题是“七彩德育课程”中红 色“心课程”的教学模式,第一单元 是“共享中国梦”、第二单元是“红色 中国故事”;八年级安排的主题是在 “七彩德育课程”中橙色“力课程”的 教学模式,第一单元是“中国武术”、 第二单元是“体育精神”;九年级安 排的主题是在“七彩德育课程”中黄色“德课程”的教学模式,第一单元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单元是 “中国二十四节气”。

  (二)基于特色性的课程内容

  要想有效开展“七彩德育课程”, 除了关注课程本身, 更要充分考虑家 校共育的必然。在以家校共育为前提 的主题研修中, 要充分考虑家长的主 观能动性。学生家长从事的是各行各 业, 让他们来适当地展示自己从事的 行业情况, 也是德育开展的一大有效 途径。所以,无论是基于理论层面的 讲解,还是依托现场教学进行的融合, 都可以促进“七彩德育课程”的实施。 同时,由于行业与社会角色的不同, 德育课程也更有特色性, 从而成为学 生喜闻乐见的参与内容。

  三、拓展德育互动渠道,完善“七 彩德育课程”实施路径

  传统的德育实施通常基于具体教 育模式之中, 但德育的最终效果应指 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在“七彩 德育课程”的实施上, 不仅要关注德 育的开展情况, 还要重视学生的实际 反馈。因此,有效拓展德育互动渠道 至关重要。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注 重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心理感受, 可以 鼓励学生借助博客、微信、小红书等 社交软件来记录并分享自己的课程参 与感受。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组建互 动平台, 让学生以论坛参与的方式各 抒己见。为了强化学生在“七彩德育 课程”的主体性, 也可以让学生群体 自主管理网站论坛板块, 以此强化学 生的实际参与效果。

  四、强化“七彩德育课程”文化建 设,重视生命健康教育

  学生的生命健康应该置于一切教 育之上。很多情况下,教育是为了让 学生更好地生活,因而,重视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也就成了德育课程的重 中之重。讨论与生命健康有关的内容, 举办相关的活动,都有助于生命健 康专题教育的推动。不仅如此,强化 “七彩德育课程”的文化建设,还可以 结合具体情况, 让生命健康教育成为 一对一式的单独辅导。
\

  总而言之,“七彩德育课程”能 够培养学生的多维技能, 使学生关注 生活,体验生活,加快思想教育学习, 从而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自觉地对学生进 行社会化教育, 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 度对待自己面对的各种挑战, 主动承 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 具备服务社 会、奉献社会的意识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婷婷 . 新时代生命道德教育 的转型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23(04):43-45+54.
  [2] 江文龙 . “七彩德育”校本课程 群的开发与实施 [J]. 中国德育 ,2021 (23):65-68.
  [3] 江文龙 . 立德树人视域 下的 “七彩德育”课程实践 [J]. 中小学班主 任 ,2022(06):75-77+80.
  [4] 李美荟 , 赵慧君 . “双减”背景 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取向及优化策略 [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42(03): 168-172.
  [5] 冯长宏 . 家校共育为核心的幸 福教育生态建设 [J]. 江苏教育研究 , 2023(06):33-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2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