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然后说明了“教师专业发 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接着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 的实践途径,最后论述了“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的注意事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工作是战略性工作, 要着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高 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决定 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2]。 当代部分教师存在过分追逐名利,职业道德意识日 渐削弱的现象[3],严重阻碍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 重要工作, 在当前教育政策及社会环境的双重要求 下,加强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刻不容缓。“教师专业 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作为教育学类的专业基础 课,主要围绕专业素养、专业发展、职业道德、职业行 为规范等核心概念阐述成为一名具有完备知识结 构、良好教育智慧、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教师的要 求 。为了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 堂教学主渠道,本文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 修养”课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宪法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 探索思政元素与课程建设全过程融合的可能性,进 而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 建设提供借鉴。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 设的价值意蕴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1.促进师范生自觉以德立学。“教师专业发展与职 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对师范生日常学习起着积 极作用 。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可让师范生意识到社 会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修养的高标准,帮助师范生认识 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重 要性,促使师范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专业教育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及通识性知识,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发展规划 。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可 让师范生意识到人民群众对教师人格修养的高期待, 促使师范生深刻认识到教师职责的重要性,从而在潜 移默化中影响师范生的品德修养,进而使其形成高尚 的职业道德和积极正确的职业理念。
2.促进师范生自觉以德立身。“教师专业发展与 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在“润物细无声” 中涵养师范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师范生在现实生活中 不断完善和探索自身已有的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价 值观[4],自觉生出思政教育对个体有着积极影响与深 远意义的认识,主动落实并提高自身师德师风的要求 和标准 。从广义来看,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的渗 透下,要引导师范生形成积极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 情绪、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始终 以“徳”为立身之本 。从狭义来看,课程思政在精神层 面对师范生产生着巨大的积极影响,使其在不同角色 下始终保持着自我更新、不断成长的状态,成为一个 具有良好德行的个体。
3.促进师范生自觉以德施教 。在以德施教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主要 表现在为师范生未来发展需要服务 。即立足师范生的 终身发展,既关注师范生当下的“学”,也指向师范生 未来的“教”,以师德价值核心,引导、规范师范生的教 师理念、职业道德、职业行为 。同时,在课程思政教学 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学生活动锤炼师范生的职业品 质[5],帮助师范生实现终身学习、自我发展、自我生成 并鼓励师范生不断实践,从多角度加深其对学生观、 教师观、教育观的体悟,为其未来更好地担任教师做 好准备,成为一名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称心、自己尽心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1.培养师范生理想信念的手段 。师范生处于教师 专业发展的“虚拟关注阶段”,在这个阶段,师范生尚 未真正接触教育教学工作,对教育教学工作认识尚不 全面,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师范生树立积极正确的理 想、信念、价值观[6],这对师范生以后的教育工作有着 深远的指导作用。“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 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面阐释关 于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要论述及文件精神,引导 师范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 路,强化师范生对国家、教育、学生的爱与责任感。
2.培养师范生道德情操的途径 。教育的对象是一 个个现实的个体,即受教育者,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 养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而要想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 情操,教育者则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对师 范类高校培养师范生道德情操提出了要求。“教师专 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教师 要通过搜集案例、小组汇报、情景扮演等多种形式的 活动,使师范生对优秀教师案例有更加直观深刻的感 悟,以优秀教师的高尚道德品质为职业榜样,由此,在 潜移默化中引导师范生形成责任感。
3.培养师范生扎实学识的方法 。在科学技术快速 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对人才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都在不断提高,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渊博且专业的知识储备就必不可少。“教师专业发展 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既强调对师 范生专业素养中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引导,也注 重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 培养 。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师范生对专业发展进行规 划与落实,并通过小组分享、个人点评等方式进行完 善,可促使自身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与实践丰富专 业知识与能力。
4.培养师范生仁爱之心的渠道 。师范生在未来将 承担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受教育者的一言 一行都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富有同情、亲切 温和而又关爱学生的教师能使学生受益良多,一个冷 漠的教师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伤害。“教师专业发展与 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 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的分析,引导师范生意识到教师 职业道德的特点及影响,并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警示师范生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敬畏,对学生始终满怀爱与责任感。
(三)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核心途径
1.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受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 的期待,尤其是师范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背景的影响, 教师角色在被动或主动中发生了变化。在课程思政理 念引领下,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更多扮演着引导者、 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反思者的角色,其在 教学中要组织并参与多种学生活动,充分调动师范生 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7],注重培养师范生对专业知 识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以 立德树人为核心引导师范生对教师相关社会热点案 例进行分析、思考、评价,引导师范生总结与反思社会 中的教育现象,进而树立积极正向的教师观、学生观、 教育观 。之后,教师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自身教学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与智慧,从而走 向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道路,不断提升教 书育人的水平。
2.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随着课程思 政在各学科各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加深,以及党和 国家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 内涵、目标、实践愈发明晰 。 同时,在相关文件精神、 各级各类培训和实际教学实践的指引下,教师的课 程思政教学理念在或被动或主动 、或显性或隐性中 逐渐升华 。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要求的指引下,师范 类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及与师范生的互动和交往过程 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进而理解师范生、发展师范生[8], 关注师范生的过程性变化与成长,用一个真实的、发 展的自我影响一群真实的、发展的人,真正实现“一 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学 行为与师范生成长需要更加契合,这样才能实现师生 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进而有利于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的提升。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 设的逻辑理路
( 一)课程目标:发展师范生自组织和促进师范生 意义性转变
1.课程目标设计来源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师专 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目标来源应以师范生 的需要为主,同时考虑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一 方 面,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师范生自身及其 未来职业发展对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格修养提升的 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认识到课程目标要满足社会生活对师范生的需求,尤其是社会对其职业道德、 职业操守、职业信念等方面的期待 。还需注意的是, 师范生需要及社会需求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 因此 课程目标的设计需要在该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时代 性、发展性、前瞻性。
2.课程目标设计取向。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师专业 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目标取向应以生成性目标 为主、以行为目标为辅 。该课程重在培养师范生的教 师职业道德修养,而道德层面的教育绝非是教师强加 于师范生就能实现的,也绝非完全让师范生自由发展 就能实现 。因此,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不能一味地控 制和管理师范生的学习时间、内容、方式,也不能将课 程内容、要求完全交予师范生自由安排,而是要让师 范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边界的引导下,以及与教师、教 育情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目标并予 以实践 。这样,通过自组织加工确立的目标更能为师 范生持续发展及意义性转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课程目标基本内容 。要充分认识到基于自组织 和意义性转变的课程目标产生于师范生的实践活动 中,因此要为师范生与教师、教育情境之间提供充足 的互动机会,给师范生留有充足的自组织时间建构并 满足社会对其各方面的要求 。具体来看,基于课程思 政的“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目标主要 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发展师范生的自组织能力,使其 在与教师、教育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以更加坚定且深刻 的方式建构本门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二是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让师范生认识到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 具备的专业素养,并在实践中通过专业发展途径不断 提升;三是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汇报、模拟法庭、情景 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实践活动,让师范生能够 掌握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内容、要求 及其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和未来教育教学中积极主 动践行。
(二)课程实施:才与德、德与行的统一
1.坚持育才与育人相统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 教学行为以结果为导向,更加关注学生的分数和排名, 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价值需求 。而“教师专业发 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要关注 师范生对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握,培养师范 生关于现代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又要引导师范生形 成积极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促使师范生产生积 极的从业信念和情感,并进一步通过自我教育获得职业满足感与幸福感,成为一名具有专业才能和高尚职 业道德的合格师范生。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 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师范生对 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强调在专业知识和理论指导下尽 可能让师范生参与实践活动[9] 。例如,通过师生对话、 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辩论赛、情景模拟、角色扮 演等多种活动加强师范生的体悟,在有限的课堂环境 下尽可能地为师范生提供真实的教育情境 、案例,潜 移默化地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 同时从多个角度、多种形式加强其对教师专业发展和 职业道德相关理论的学习与认同。
3.坚持教师的“教”与师范生的“学”相统一。在“教 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 的“教”强调的是在理解和尊重师范生的基础上进行 具有启发性的对话和引导,对师范生一切可能的转变 做好积极准备,绝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递已知信息 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寻求解释、探索未知的互动过 程 。师范生的“学”则强调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自 觉深入探索学习内容,从而引起和发展自组织能力[10]。 这一过程中相关知识和价值观的形成是自发的、深刻 的,能够促使师范生产生有意义的转变。
(三)课程评价:综合过程取向和目标取向
1.课程评价的对象。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师专业发 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评价基于“大课程”概念,不 仅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师范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 包括对课程教学的方案、计划、活动进行评价,具体包 括目标、内容、实施、效果等方面。
2.课程评价的取向。基于课程思政的目标、性质及 特点,课程评价应以过程取向的评价为主,即学生在 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同时辅以目标取向 的评价,即课程目标和计划的达成情况。“教师专业发 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对师范生师德 师风的引导, 而由于个体的心理及精神层面的复杂 性,对师范生关于教师职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教 育往往是过程性的、弥散的、潜在的,难以从“目标— 结果”进行测量 。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支持和尊重师 范生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创新性表 现,鼓励和认可师范生与教师、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 中的一切意义性转变,同时并不否认课程目标的存在 意义及重要性。概言之,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师专业发 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评价既要关注师范生的过程性表现,也要注重课程教学结束后对目标达成情况进 行分析与评判,在综合考虑师范生过程性及总结性表 现后得出最终结论。
3.课程评价的方法。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师专业发 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评价方法应采用质性评价与 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就质性评价而言,需要结合 具体的教学情境对师生在课程教学实施中的表现加 以评价,评价者可以通过观察或主观感受师生交互过 程中师范生的过程性、主体性、创造性表现,形成具有 个人价值观的评价结果 。就量化评价而言,旨在得到 绝对客观的、精准的、科学的评价结果,以便对师范生 加以区分,一般体现为章节测验、期末考试等形式。对 于师范生师德师风水平的评价既要有“人情味”,考虑 师范生的过程性表现,也要有科学的数据结果,便于分析与比较,综合两种评价方式的结论才能更加真实 地反映现实的复杂性。
三、“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 设的实践途径
( 一)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容建设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 建设的重要一环,课程内容建设可以基于教材充分挖 掘思政元素,同时引入时事热点、社会新闻等生活中 的典型案例,以供师范生学习并促进其发展 。笔者以 龙宝新教授主编的《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 教材为例,结合教材专业知识点分析其思政切入点 , 如表 1 所示。该教材共九章,其中第七章、第八章为教 育技术应用领域,各高校均有相关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 故本文不予分析。
(二)实施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
师范生的经验应统一于学科知识 、个体经验、社 会生活经验之中,任何一种单一取向的课程组织都有 割裂师范生经验的可能, 不利于师范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 中,教师应该采取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 。混合取 向下的课程组织模式要求教师以促进师范生全面发 展为目的组织课程要素,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并 引导其主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同时在实践和反思 中形成课程思政目标要求的学科经验、社会生活经验 和个体经验。
(三)落实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实施
“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 在实施中有着独有的使命和责任,因此落实课程计划 有其必要性 。然而,在课程实施中可能会受到外部环 境影响,从而出现课程计划以外的情况,这时采用相 互适应取向的课程实施方法可有效缓解课程计划和 真实教育实践之间的冲突。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实施 要求教师不生搬硬套课程计划,而是在探讨影响课程 实施因素的基础上,将课程计划和真实教育实践在课 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改变,从而提升课程实 施的质量。
(四)推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目的不是为“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 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定性质,而是通过课程评价诊 断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修正课程思政建设的计划,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达到“以评促改、以 评促建”的效果 。在课程评价中基于不同评价目的可 以采用不同评价手段,如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阶段 可通过形成性评价进行调整和修改;通过注重结果的 效果评价可以判断课程实施前后师生的变化,即课程 计划的效果;想要了解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则可以通过 内在评价的方式。
四、“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 设的注意事项
( 一)要注意深化教师课程思政认识,形成“大思 政”格局
师范类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要想切实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形成“大思政”格 局,需要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 。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 开发者、践行者与创新者,“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 修养”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思政教学水平对课 程思政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11]。因此,提升教师课 程思政能力是重要抓手。“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 修养”课程教师要通过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督与指导、 学校的培训与支持、 自主学习与实践等多种形式,更 好地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内涵,在实践中不断 探索和创新“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 政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二)要注意丰富以师范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建 设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 重视对师范生价值观层面的引导,仅靠教师主动强行 “灌输”、师范生被动机械记忆很难达到思政效果,因 此探索更多以师范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式是 确保课程思政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可以发挥 课程思政建设中隐性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教 师自身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元素可为师范生树立“教 师”榜样,师生交互过程中产生的隐性教育影响也会 在无形中引导师范生产生意义性转变 。另一方面,可 以多途径开发师范生喜爱的、易接受的课程思政资源, 合理利用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中的思政资源,使 其与学校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和谐共生,成为滋养 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养料。
(三)要注意汇聚各方力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到扎实有效的课程思 政建设离不开多方支持,如国家层面的讲话精神和政 策引导起着理论指导作用,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财政支 撑和资源倾斜提供了物质保障,教师层面的科学研究 和创新实践让课程思政建设能真正落地生根,师范生 层面的主动学习和价值认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开花 结果 。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 思政建设中,要合理发挥各方优势,探索更多更优的 可能路径,丰富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案与计划。
五、结语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核 心,而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是提升人才培 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 期待与要求,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阐述“教师 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逻辑理路、实践途径和注意事项,探索如何使师范生 成为具有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的高素质人 才,并让课程思政理念在师范生中形成广泛共识,从 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思政建 设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2020-05-28)[2023-01-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 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王珍.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教学 与管理,2020(15):61-64.
[4] 李蕉,方霁.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 研究,2021(11):108- 113.
[5] 左俊楠,董莎莎,李玉峰.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 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35-37.
[6] 吕明.论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比较优势:基于高校师 范专业认证[J].滁州学院学报,2020.22(6):93-96.
[7] 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 苏高教,2019(11):80-84.
[8]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9] 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 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105- 114.
[10] 陈欣,黄芙蓉.师范专业通识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创新研究[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88-90.
[11] 张臣文.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 报,2021.42(3):81-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