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生提问意识缺失的根源分析与应对之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16:26: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生提问意识的缺失,深刻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这是一种“危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的缺场无疑是最大的弊端。我们必须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上,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提问,当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时,我们的课堂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学生也在悄悄地走向卓越。

  [关键词]提问意识;学生立场;让问课堂;多元评问;批判意识

  “提问”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老话题,但越议越有新的认识、新的思考。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看似平淡的话却蕴含着深意,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提问。众所周知,“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但不知从何时起,儿童常挂在嘴边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在儿童的世界中逐渐消失了。人们不禁感叹:为什么现在的儿童提不出问题了呢?他们的好奇心哪儿去了呢?面对这种反常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进行反思:儿童提问意识缺失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来应对呢?围绕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寻找改进策略。

\

  一、成因分析——学生提问意识缺失的根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当下大部分教师虽然拥有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提问的主体”等理念,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给学生“需求的养料”,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实现成人预想的教学目标,本是学生内心深处的提问需求就被逐步消磨,以致学生的提问意识缺失,这种意识的缺失让身为教师的我们深感不安,也更需要我们去深入地审视课堂,探究小学生提问意识缺失的根源。

  (一)成人文化塑造——对自己想法的深藏

  曾有这样的评论:我们的教育常常把各不相同的儿童塑造成了同样的模样。这种“塑造”往往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游戏规则为儿童设计与制定的。学生要学习的是过去优秀的经验和文化,如果学生对这种“经典”文化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也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去评估是否有价值,而学生得到更多的是教师的“一笑”而被否认。学生在教师认为的“幼稚”“不成熟”“无价值”的评价中,慢慢地把自己的想法深藏了起来,逐渐消解自己的想法,于是对提问的兴趣也随着减退了。

  (二)权威思想影响——对自己疑惑的怀疑

  课堂教学中,“权威”的产生是必然的,学生在崇尚人格的养成、生活阅历的积累、文化知识的汲取、自身修养的提升等,对教师的认可和教师形象的崇拜,自然而然赋予了教师“权威”的心理。这种权威不仅存在于教师个体,还来自教材。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疑惑不解时,教师以“教材为准”的判决,给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即教科书上认可的就是对的,而教科书上没有涉及的问题就是没有意义的”。于是学生的想法与教师、教材不相符时,更多的是怀疑自己的疑惑,这种自我思考与探寻的内在需求逐渐被教师、教材的权威所削弱,学生提问意识也会随着消退。

  (三)主体地位失衡——对自主提问的懈怠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被认可又被忽略。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从自身传授文化的立场出发,将学生看作是接受文化的客体,学生的提问意识变得更加微弱。在这种师生主体地位间的不平衡关系下,教师成了课堂主要提问者、占据着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常处于一种低主动性状态,导致学生对自主提问产生懈怠心理,无问题可问。

  (四)评价标准单一——对好问天性的让位

  今天虽然倡导多元化评价,但是考试还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学校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一评价不但关系到学生与家长对其的看重,而且也涉及教师的威望,成绩教得好的老师在家长、同事间的声誉就高,因此,任何教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都不敢怠慢。教师也心知肚明要“教什么”以及“怎样教”,像“提问意识”这种不考核的、无法考核的就可以暂缓教学,学生对“好问”这种天性产生的兴趣逐步转移到了分数的提高上来,这种“让位”让学生慢慢地失去了自主提问的内在动力,也逐步失去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五)提问技能欠缺——对自主提问的畏惧

  随着学生接受知识文化的不断深入,学生提问的技能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而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学生在“答问”中度过的,缺乏对学生提问技能的指导与引导。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内容和看法也有自己的想法与问题,但他们会因缺乏提问技能而想问要不知道怎么问,有时因提问语言表达不清晰而不经意间遭同学的嘲讽。这些“尴尬”“冷嘲”,给更多的同学带来提问的畏惧感,这种“畏惧”“自卑”心理成了学生有疑也不愿提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学生提问的热情。

  二、应对建议——学生提问意识催生的策略

  “提问”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但在功利性教育的环境下,儿童会为了能在此环境中求得生存而不断地放弃自己的“问”的天性。教育专家成尚荣说:“如果我们不去唤醒他们的潜在能力,儿童的这些能力就会自我衰退,甚至消失。”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改变这种教育现状,让我们的课堂回归到学生的立场,守护学生“问”的天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地想象、大胆地发问。

  (一)构建让问课堂,以学生的“好问”开启探索之旅

  在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我们似乎遗忘了文化的发展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不断质疑、反思与批判的过程会对原有知识添入新的元素,而在专制传授的束缚下,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同显然是一种“服从”的认同,也就失去了其魅力。为此,要构建“让问”课堂,实现教学活动向“问学”的回归,要始终让学生站在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群或问题链,驱动学生自主探究,使尚蒙的学生在自我提问、自我反思中不断开启心智与潜能。

  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学生的问题驱动深度探究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教师先把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叠放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提问,学生观察后提出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比长方形的面积小?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显然,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没有问题与缺失提问的欲望,在教师创设的提问情境下,很多学生都展现了自己对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间的心中疑惑,这些来自学生内心的问题推动着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积极探索,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探究这些问题是自己的事,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学生的“真问题”与“真学习”中增强了提问意识,历练了学习能力。

  (二)营造平等关系,以学生的“敢问”彰显学习之勇

  哈贝马斯说:“对参与者来说,话语必须被认为是真实的,必须被认为是真诚的。”而对学生提问的真实与真诚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为此,教师要学会放下“至上”“权威”的旧思想,而要进行必要的心理位移,成为与学生亲近的“大儿童”;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身心自由、心情舒畅中敢想、敢说、敢问,勇于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苏教版三下《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学生把“生紫烟”错写成“升紫烟”常常困扰着我们,而有位教师对这个问题是这样处理的:“‘生紫烟’、‘升紫烟’在我们班的默写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写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一位学生说:“香炉峰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香炉一样升起了紫色烟雾,这里是‘升起’的意思。”“听你这么说觉得挺有道理的,是不是古人写错字了呢?”其他学生追问道。“我觉得是‘生’,这里还表示不断生长的意思,慢慢地生成烟雾环绕着山峰,你不觉得用‘生’更有意境吗?”……面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教师并没有直接一句“以教材为准”给出结论,而给学生创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对“生紫烟”的理解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生成新疑问,并在争论中使思维走向知识的本质,真正理解“生”的意蕴。

  (三)授予提问方法,以学生的“会问”提升发问之力

  随着知识能力水平的发展,学生提问的技能也需要不断地增长,也需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呵护学生“好问”的同时,还要“搭建”一定的知识构架来指导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掌握提问的一些技巧与策略,使学生在不断提问的基础上提升发问的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四上第二单元就安排了阅读提问单元,首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童话故事为学生提问的学习提供了示范、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阅读后提出问题,并把问题写下来,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蝙蝠和雷达》则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会提问的基础上能够甄别、选择问题;《蝴蝶的家》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提问的策略来进行阅读,提升学生提问的技能。显然,通过本单元“问、辩、筛、用”等提问方法的训练,学生获得了提出问题并提出好问题的技能,培养了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积累了提问经验,帮助学生树立了提问的信心。

\

  (四)落实多元评问,以学生的“乐问”丰富学习之思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独立性、差异性,那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发展的和有差异的。在这种评价理念下,需要我们摒弃以“分数定乾坤”的评价观念,而要致力于多元化的评价。当学生提出“幼稚”“不符要求”的问题时,教师也不能嘲笑、敷衍学生,而要用赏识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勤于思考、乐于提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四下《白鹅》一文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的要求,当有学生提出“白鹅是怎样走路的”时就有学生嘲笑他问得简单。此时,教师非常真切地说:“你提的问题真好!问到了‘鹅的步态’,再读一读这段文字,作者要表现鹅的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这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些不自信地说:“从哪些语句中能感受白鹅步态的高傲呢?”“哇,你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在你的提问评价表中加5分。”教师及时评价道。可见,在实施“多元评问”中,教师要少一些学生间的横向比较,多一些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在鼓励与赏识中学生就能提出“好问题”,在采用定量的评价方式中,也让学生看到自己提问的进步,使学生爱上提问,继而可以提出好问题。

  (五)激发批判意识,以学生的“善问”点燃创新之火

  在信息智能时代,“我们要培养他们以一种批判的、理性的和自主方式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来改变因传统教学中学生唯教师、唯课本带来的“没主见”的弊端。为此,教师要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学会不断追问,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不轻信、不盲从别人的观点,并在不断地反思、辨析、联想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教师在苏教版六下《圆柱的体积》教学中,采用范建成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提出的“批判五问”,这可以非常有助于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和批判意识的形成。当有学生猜想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相等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提问:“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呢?”;当有学生提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乘高时,就可引导学生发问:“这个公式是对的吗?”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实验论证;在面对新推导出的公式,又可引导学生问:“这是最好的吗?还可以怎样?”学生不断完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问:“我还有什么疑惑吗?能接受吗?”不断纠正、巩固自己的想法。通过“五问”引导学生对新的观点不断诘问,批判对话,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知识的内涵,掌握了知识本质,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批判性提问的技能,推动着学生解决复杂情境中新问题的能力。

  无论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历怎样的改革与发展,学生提问的缺场无疑是最大的弊端。我们必须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提问。让学生的“好问”促其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静静,姜美玲.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根源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3(11):46-52.

  [2]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5).

  [3][德]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03).

  [4][英]莱·克莱登,刘民,傅维利译.课程与文化[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02).

  [5]范建成.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计算教学新意蕴与新对策[J].小学数学教师,2021(05):50-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8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