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燃气输配”课程 思政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21 16:41: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燃气输配”课程教学目标,然后阐述了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提升模型构建,最后论述了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燃气输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任务[1-2]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服务质量差距模 型对“燃气输配”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 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发现结合学生的期望和需求构建 课程思政内容体系,集成知识传授方法,建立沟通体 系,更好地讲授了课程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能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精神,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 课程教学效果。
\

  一、“ 燃气输配”课程教学目标

  “燃气输配”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 核心专业课之一[3 -4],是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四 大就业方向中的一项,也是国家一级注册设备师专业 课必考内容,在课程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教 学知识目标具体如下:要求学生能够阐述燃气的分 类、基本性质、对城市气源的质量要求;能够阐述燃气 供应的对象、燃气的用气工况、两种确定燃气小时计 算流量的方法及其应用场合、调节供需平衡方法;能 够阐述燃气输配系统的构成、燃气管网系统的分类; 能够对燃气管网进行水力计算;能够阐述常用燃气调 压器和计量器的工作原理、调压站的分类和组成,描 述调压站的工艺流程;能够阐述常用储气设施及储配 站工艺流程 。该课程教学能力目标如下:要求学生能 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城市的燃气用量,根据用气城 镇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节供需平衡的方法;能够根 据实际条件,独立进行燃气管网的设计和计算,分析 燃气运行调节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以上知识和能力目标,“燃气输配”课程的思政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以培育理想信念 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 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使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 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以培育公民素养为基 本目标,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纪律意识、高尚的道德 情操和良好的人文修养;三是以培育职业素养为职业 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沟通协作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和职 业素养[5]。

  二 、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提升模型构建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是用来分析和诊断企业服务 质量问题的一个框架性工具[6-7],该模型将服务问题划 分为五个差距,其中差距 5 为核心差距,差距 1—4 叠 加引起了差距 5 。具体来说,差距 1 是认知差距,主要 是指顾客期望和企业认识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企业对 顾客服务期望的感知存在问题 。差距 2 是设计差距, 主要是指企业认识和服务设计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企 业把顾客期望转变为服务标准和服务体系时存在问 题 。差距 3 是交付差距,主要指企业服务设计和服务 交付之间的差距,也就是服务传递的过程出现了问题。 差距 4 是沟通差距,即服务交付和顾客沟通存在差 距,也就是服务宣传和说明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差距 5 是感知差距, 即顾客感知和顾客期望之间存在差距, 如果企业服务出现质量问题,造成顾客感知小于顾客 期望,就会引起顾客的不满意,进而影响顾客的忠诚 度和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8] 。具体结构如图 1 所示。
\

  根据以上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可以发现,教学的核 心在于学生课堂上想要什么、能学到什么,如果学到的内容与其想要的不一致,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降低,影响学习效果,降低教学质量。这个不一致的 情况和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中的核心差距是一致的,因 此可以参考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进一步分析和诊断核 心差距出现的原因,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模 型,如图 2 所示。
\

  三、基于质量服务差距模型的“ 燃气输配”课程思 政教学实践

  (一)学生期望调查

  提升教学质量的起点是针对学生的期望和需求以每章涉及的思政元素为主线整理每章内容涉 及的思政素材 。在讲解城镇燃气的分类及其性质时,进行调查,即了解学生想从课程思政教学中获得的 知识和内容 。由于学生的想法是主观的,且具有个性 化的特点,因此应采用询问的方式进行探查,具体可 以采用的方式包括一对一交谈和焦点小组等方式[9]。 在对学生进行调研的过程中获得了近 300 条各类想 法,之后用亲和图法对学生期望进行进一步的组织 和加工[10],即把收集到的语言信息资料,根据它们相 互间的关系进行归类合并,共归为四个维度的期望, 四个维度和具体描述如表 1 所示。
\

  (二)教学内容设计

  在对学生期望进行详细准确的了解后,第二步就 是结合学生期望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 也就是将学生对于思政教学的要求整合到“燃气输 配”课程体系中,这个阶段主要是教学团队采用头脑 风暴法产生创意,并结合以上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组 织和创新,最后形成了如图 3 所示的课程思政教学内 容体系。
\

  教师可通过介绍我国的能源结构、燃气生产和进口的 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讲解燃气水合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管道设备中水合物可能 堵塞管道,是有害杂质,但是非常规燃气的可燃冰也 是固态的天然气水合物,属于可利用能源,由此可见 事物具有两面性,要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在讲解城 镇燃需用量及供需平衡时,教师要提及发展缓冲用户, 这样有利于燃气管网平衡,以此引导学生要像缓冲用 户一样顾全大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讲解燃气 的长距离输送系统时,教师可引入中亚天然气管道案 例,它是丝绸之路上的“能源大动脉”,开启了中国利 用国际清洁能源的新篇章,有利于提高清洁能源使用 比例,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同时也缓解了我国天 然气供应紧张局面, 增强了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以 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另外,在城镇燃气管网系统 中,燃气管网中的阀门是非常重要的附属配件,很多 地方都要设置,但是注意要设置在必要的地方,因为 阀门设置过多会增加成本,同时会增加管道跑冒滴漏 的可能性,这要求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具有明辨 是非的能力 。在管道及其附属设备相关内容中,钢制 燃气管道的防腐是一项重要工作,一旦管道被腐蚀发 生漏气,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要求学生要有科学严谨 的工作态度, 强化责任意识。在燃气管网的水力计算 中,要求为单位进行燃气管网设计和计算,以此培养学 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在燃气管网水力工况中, 由于引起燃气管网中压力波动的因素有很多, 要想使 压力平稳,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因此学生要学会全 面看待问题 。在燃气压力调节和计量中, 随着科技进 步,我国燃气调压设施也在飞速发展,大体量的调压站 比比皆是,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燃气的压送 中,不同类型的压缩机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故要根据具体情况经过认真计算选择合适的压缩机, 由此可培养学生严谨做学问的态度。在燃气的储存中, 高压储气罐的生产工艺要严格遵守规范规定,以保证 生产和使用安全,这可以引导学生要有大国工匠精神, 积极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学方法设计

  建构教学内容体系之后,教师还要保证能够准确 地传递这些内容,并且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 这些内容,因此不能仅仅采用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 的教学模式,而是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体系性的创 新,综合运用提问、启发、讨论、辩论等方式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传授过程。

  1.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 。案例启发式方法是指教

  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启发学生结合思政材料和专 业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 通过正确的学习思路,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在理解 掌握本门课知识点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 正确的工程职业道德操守 。 比如,在讲授燃气系统布 线原则时, 教师可引入某居民楼发生燃气爆燃事故, 从而引出天然气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安全问 题,即燃气作为易燃易爆品,在设计及使用时要严格 遵守设计规范和使用规章制度[11],因为一旦发生意外, 会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在社会上造成严重 的负面影响,进而教育学生在工作中一定要遵守设计 规范和手册,严守行业道德,为社会和人民负责,不为 蝇头小利而让出自己的道德底线。

  2.讨论式教学方法 。讨论式方法是指教师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此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团队精神。为了方便管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内成员设置如下角色:技 术员 1—2 人,负责本小组讨论内容的技术支持;工程 师 1 人, 负责在群内成员意见不统一 时确定采用方 案,以及在小组活动失败或效果不佳时,承担相应责 任;发言人 1 人,负责对本小组的成果进行宣传、说明、 阐述;质检员 1 人,负责监督本组及其他小组工作,保 证小组之间比赛公平公正;记录员 1 人,负责记录本 小组活动过程,留存证据,同时记录时间等。在本课程 最终考核时,根据每个组的表现,会为其分配不同的 积分,并计入平时成绩。通过小组讨论,可培养学生团 队合作意识,达到课程思政目标,同时也为后期“燃气 输配”课程设计的开展打下基础。

  3.辩论式教学方法 。辩论式方法是指在授课过程 中,教师根据章节内容和思政素材给出辩论主题,让 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 进而让学生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比如,在 第一章,教师就可组织学生对“如何推进清洁能源应 用”展开辩论,从而通过辩论,让学生清楚了解我国的 能源战略,充分认识到本专业在未来能源战略中的重 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在 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形成大局观,科学、全面地看待问题。

  4.翻转式教学方法 。翻转式教学通过给学生提供 视频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自主学习,之 后在课堂上,师生和生生之间就课前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互动,由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燃气系统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燃气门 站、城镇燃气管道、工业企业燃气管道、建筑燃气管道 等备选题目,要求每组学生选择其一进行课前自学,包 括其特点、布线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按规 范设计、施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从 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 四)全方位沟通体系构建

  当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目 的和重要性 时,就无法以积极认真的心态去学习和接受思政内 容,进而造成教师讲但学生不听的窘境 。因此为了让 学生正确认识“燃气输配”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和任 务, 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全方位 、全过程的沟通体 系,以便了解学生的想法,影响学生的认识,保证学生 能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

  1.平时沟通 。平时沟通的作用主要是建构和优化 课程思政内容,以及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 果,从而在以后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内容 。沟通的 方式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正式沟通主要是 每月举办一次的“燃气输配”课程思政见面会,可邀请 班级辅导员参加,就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深入交流,从 而为内容的调整提供思路;非正式沟通主要是教师平 时多与学生沟通和联系,建立“燃气输配”课程思政 微信和 QQ 交流群, 在课前和课后主动给出话题,在 群里与学生进行非正式的交流,引导学生在轻松的群 聊氛围中表达真实想法,在与其他人的思路碰撞中建 立正确的期望。

  2.课间沟通 。课间沟通主要是教师在课间了解学 生学情, 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本节课程思政内容和 授课方式进行微调 。即教师利用“燃气输配”课程开课 前 10 分钟和课间的 10 分钟共 20 分钟的简短时间和 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对每节课相应思政内容的了 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目前的基本心理状态,进而及 时微调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授课方式, 因为先前状态和 情境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期望及课堂上的体验。

  3.课中沟通 。课中沟通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听 课状态随时检查学生课程思政的接受情况,以便在接 下来采用解释、提醒或督促等方式巩固思政教育的效 果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采用提问、眼神交流 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因为学生的听课状态会通过一 定的表情显露出来,如兴奋、迷茫、漠然等,这时教师 就需要随时以语言或眼神肯定学生的状态,或者通过 进一步解释及其他方式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以达到课程思政的内容能够被学生充分接受和吸收的效果。
\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必然要求,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挑战,对教师的思政 水平、课堂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 过引入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促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 升,“燃气输配”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以下特色。一是课 程思政全面融入。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的每一章节和 每一次授课环节,充分挖掘课程不同章节内容的思政 元素,如本课程授课内容共 10 章,每章设置思政主题, 以思政主题为主但不限于该主题深挖思政元素,融入 共计 40 多个思政案例,做到每一章节中均有思政点, 时时刻刻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课程思政自然融 入 。课程思政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和课程内容毫无 联系,通过将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无缝对接,在介绍 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将 授课内容与思政案例有机融合,不生硬、不刻意。三是 课程思政特色融入 。关注课程和课程内容的不同特 点,将不同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如有些部分适合引 入职业素养要求、有些部分适合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有些部分适合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思 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和无缝对接。未来教师 应该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进一步结合学生的期望和 需求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点的 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董尚文,杨海斌.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大意义 深化课程思 政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课程思政教学研究,2021.1(10):3-18.
  [2] 黄瑜,陈国赞,薛小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 实践[J].广西物理,2021.42(1):77-80.
  [3] 段常贵.燃气输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崔秋娜,郑梦梦.《燃气输配》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 化,2016.3(28):190-191.
  [5] 刘吉营, 闫春辉,庄兆意.构建应用型暖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以山东建筑大学暖通研究生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5):24-27.
  [6] 詹姆斯,莫娜.服务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7] 黄沛力,张淑华,施致雄,等.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在改进《卫生化 学》教学质量方面的运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2):293-295.
  [8] 李友桥.基于质量差距模型的教学公共服务的反思与创新:以湖 南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10):93-98.
  [9] 熊伟,龚玉.基于 QFD 理论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J].高等工程教 育研究,2006(6):126-130.
  [10] 李学兰, 陈文志,裴志强,等.基于质量屋(QFD)的高校在线开放 课程价值主体需求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1(6):100-108.
  [11] 李宜阳.城市燃气管道安装关键技术及施工管理要点[J].化学 工程与装备,2021(12):145-1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3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