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郑秋琼,1974 年 9 月生,女,福建屏南人,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古峰镇第二小学副校长,古峰镇古厦 社区学校校长,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先后获“宁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宁德市优秀教师”“宁德市中小 学优秀班主任”“市级骨干教师”“屏南县先进教研个人”“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先进工作者”等 荣誉称号,被县教师进修学校聘为“县兼职教研员”。担任分管学校德育的副校长期间,所在学校于 2019 年 被宁德市教育局确定为“宁德市用好地方资源加强德育常态化”工作示范学校。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缺少对 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挖掘,忽视 统编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导致学生的学习流于表 面,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教 师必须着眼整个教材系统,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 要素,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 生的阅读能力。
一、整体解读,准确定位目标
教师在整体解读教材时,一定要根据单元主题、 语文要素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 容,制订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依据课标,梳理目标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以下简 称《课程标准》) 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 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分学段提出了不同 的课程目标,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 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方面分学段提出了不 同的课程内容。因此,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 纵向梳理不同学段的目标体系,把握不同学段的目标 要求。
以“学习默读”为例, 第一学段要求“学习默读”; 第二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 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 到了第三学段,则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 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可见,同样是默读,在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所要达到的要求是不同的。因 此, 教师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 要求,不能随意拔高学习要求,避免走入盲目深度挖 掘的误区。
(二)依据教材,理清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以“两线组元”的形式按照循序渐进的 方式编排教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将本单元的 语文要素与整个教材进行前后关联,既不能拔高学习 要求,也不能过于简单。
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简要复述 课文”为例,往前追溯教材,有二年级(下册)第七 单元的“借助提示讲故事”以及三年级(下册)第八 单元的“复述故事”;往后延伸,有五年级(上册)第 三单元的“创造性地复述故事”。那么,什么是“简要 复述课文”?应该是在“借助提示讲故事”“复述故事” 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简要复述课文。因此,教师在 教学时要纵向联系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系,注意层次性 和连续性,由易到难地对学生进行梯度训练,不断提 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依据学情,细化教学目标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 主题是“舐犊之情”,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 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因此, 教师在备《慈母情深》 这篇课文时, 不仅要纵向联系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系, 还 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 低中年级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加 自主和独立,对很多问题有独特的见解,不论是想象 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因此,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学情特点,教师要鼓 励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能够联系多个场景、细节来体 会作者的情感;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发 现和感受生活小事中蕴含的父母之爱,能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浓浓的母爱。基于此,教师就可 以准确制订出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1)借助关键词 句体会“慈母情深”;(2) 体会场景、细节的表达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父母之爱。
此外,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相关 教学内容, 采用补学、搭建支架、降低难度等方法, 进 一步分解、细化教学目标。
二、指导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一)巧用预测,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 设情境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以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为例, 这是“预测”阅 读策略单元。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为例, 当 学生读完课题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胡萝卜 先生的长胡子有什么用?与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胡子 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结合课题展 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大胆猜测,充分调动了学习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刚才自 己对课文内容的猜测走进文本,同时可以让学生边读 边思考文本描写的内容与自己的预测是否一致,有哪 些相同,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与预测不一样的 结果。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 交流自己的预测与文本内容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并引导学生 说出自己预测的依据(如课文插图、文本内容、生活 实际等)。如学生在读到男孩放风筝线不够长时,可以 从课文题目猜到男孩会扯下一段当绳子;还可以从插 图中看出胡萝卜先生很慈祥,会帮助鸟太太……在此 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梳理、总结预测方法(可以 从文章的题目、课文插图、故事内容等,寻找预测的 依据)。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预 测:“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继续在风里飘动着,接下来又 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就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大胆预测, 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巧设问题,理清阅读方向
语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源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思考价 值的深层次问题,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思路,引发学生 思考。
以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为例, 这是“提问”阅 读策略单元。以《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课文的教学 为例,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先以“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这样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并顺势引入本课。接着,教师可以用“蝙 蝠能在夜间飞行与飞机的夜间飞行有什么关系?”对学 生进行追问,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随 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 提问方法(针对课文内容,针对文章写法,联系生活 经验等),再次走进课文,重新梳理不理解的问题,并 以小组为单位将成员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然后,小 组交流汇报分类整理出来的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分 别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 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如“豌 豆为什么长得很好?”,这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来提问 的,这个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 就能带着这样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 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梳理总结从提问中受到的启 发(有些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些问题可 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有一些问题可以引发深入思 考等)。最后,教师可以设计拓展性问题“后来那个小 女孩的命运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结合文 本内容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可以说, 教师设计这样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体会,帮助他们 理清阅读方向,发展思维能力。
(三)巧创情境,发展阅读思维能力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识记与内化知识的过程。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帮助 学生调整阅读方向,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为例, 教 师可让学生在阅读时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当 他们在小组交流后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时,就可以通过 创设情境, 让他们在深层对话中拓展思维。如针对“20 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 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来形容?”这个问题,教师就可 以抓住“那时没有电灯, ……也没有汽车。”这句话, 引 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没有电灯、电视、电话, 我 们的生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没有飞机、汽车、火 车,我们的生活又会变得怎样?假如你生活在那样一 个时代,你又该怎么办?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 个话题进行讨论,再推荐组内的一名同学上台与全班 同学分享。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播放有 关高科技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想象未来的社会还会 创造哪些奇迹。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的练 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农耕社会 中。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真是 !而如今,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 巨大的变化,有 ,有 ,有 ,真 是 !”通过对比想象,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这个 问题。当然,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教师 还可以推荐他们阅读有关未来科技的书籍。这样,学 生就会在创设情境中,一次次与文本进行对话,和自 己的内心进行对话,不仅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还提 高了思维能力。
三、多元发展,拓宽阅读视野
(一)课后延伸,丰富阅读内涵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纯粹引导学生了解教材 文本语言的优美,那么学生的思维、视野就会受到限 制,直接影响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在学生 品味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课外知识,让学 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秋天的雨》一课为例, 作者陶金鸿用诗一般的语言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秋天的 雨的独特韵味。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 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设计语言实践活动:一是让学生 在朗读中想象画面的美丽,如引导学生从“一把把小 扇子、一枚枚邮票、金色的海洋”等词语中读出画面美; 二是让学生再次朗读体会动态美,引导学生从“扇哪 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等词语中读出画面的动 感、变化;三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德国作家乌纳 ·雅 各布的《迁徙的季节》,体会用不同方式描写秋天的写 法, 进一步感受作家语言表达的细腻与独特。然后, 教 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秋雨之美(如 声情并茂地朗读、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色彩丰富的 图画等)。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其他同中有异的 文本进行体会,可以联系影视作品加以体会,可以联 系生活经验进行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 生仿照课文《秋天的雨》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眼 中的秋天。
当然,课后延伸的方法还有很多,学生可以整本书阅读, 可以联系不同文本, 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等, 有 感而发,自由表达,使语言思维迈向更高处。
(二)学科融合,提升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语文教材内容的学 习,还要联系生活,与多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语 文素养。
以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为例, 本单元围绕“秋 天的美景”这一专题编排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 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 秋的声音》四篇课文, 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激发学生热 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通过这几篇课文的学习, 学生对秋天的理解会比较深入。于是,教师就可以结 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如 写一篇有关秋天的日记,制作一幅有关秋天的手抄 报,寻找一些秋天的叶子,收集一些秋天植物的种 子,查找几首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图片等。学习活动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 成;可以让学生在户外完成,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 收集完成;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外知识动手完成,也可 以让学生结合课内知识纸笔记录……当学生完成这些 任务后,教师可以开展学习成果汇报会,让学生展示 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这不仅能让学生从中发 现秋天的美,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 力。当然,在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时,教师始终要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为纲,让学生自觉养成阅读的 良好习惯,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非语文学科的学习过 程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教师要用好统编教科书、上好语文课,一 定要有教材整体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拓宽语文学 习的外延,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释放创造潜能,建构 新知,实现多元化发展。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