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新型军事人才,促进军队院校长远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需求,然 后论述了军队院校课程体系基本构成,最后阐述了军队院校课程建设总体设计。
“强军兴国,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当前,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军队加紧向世界一 流军队迈进,军队院校教育也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强军目标对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提 出了新要求、新使命,一流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课程 的支撑,故新时代军队院校课程建设也必须探索实践 新的发展策略[1] 。课程建设是包括军队院校在内的所 有高等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也是院校训练部门和 各级、各类教学单位最基础、最经常、最重要的建设任 务[2]。因此,有效地开展新时代军队院校课程建设具有 重要的军事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需求
新型军事人才通常指具备新军事变革要求的知 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专门人才。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 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加速推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也有 了新的更高要求[3],不仅要满足现代战争和军队建设 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学员全面发展的需求[4] 。对此,有 必要围绕政治素质、科技素质、军事素质、专业素质和 人文素养等核心要素,探讨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新 时代治军带兵方式、军事智能化发展趋势对新型军事 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和具体需求。
(一)政治素质
坚决听党指挥是我军建军之魂、强军之魂,是我 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宝 。不管国际国 内环境出现怎样的变化,都时刻要求军队在政治上必 须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这就要求新型军事 人才首先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培塑忠诚品格、保持思 想纯洁,新型军事人才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实践者,坚持党指 挥枪这一根本原则的坚定捍卫者,能够经得起任何政 治风浪的考验, 经得起不良思想文化侵蚀渗透的考 验,经得起军事斗争的考验。
(二)军事素质
新型军事人才的军事素质主要体现在军事理论、 军事技能和战斗作风等多个方面 。军事理论方面,主 要是掌握高科技军事知识和现代作战理论,理解战争 工具、战场空间、战争面貌、战争制胜机理发生的深刻 变化和本质内涵 。军事技能方面,主要是强化战略思 维和军事指挥能力,能够把握全局,从战略高度分析、 解决问题,坚定而富有创造性地执行作战命令,灵活 运用各种战法和作战手段赢得作战行动 。战斗作风方 面,主要是具备强健的体能体魄和意志品质,能适应 紧张的工作节奏和严酷的战场环境,在极限环境下紧 张有序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具有艰苦朴素的优良作 风和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三)科技素质
新军事变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和武 器装备的建设与发展高度融合,并不断改变着作战样 式,这对新型军事人才的知识结构特别是科技素质提 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新型军事人才要时刻关注战 争发展及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的最新发展,跟踪新装 备、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前沿,对科技的深刻理解和 深化运用是保证新型军事人才长远发展、创新变革的 基础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新型军事人才还应具有强 烈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 观念、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理论、运用新成果,创造性 地开展军队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 四)专业素质
掌握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胜任军 队相应的岗位,这既是新型军事人才最基本的职业能 力,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 在军事人才标准中增加了“专业化”的新表述,党的十 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军官职业化制度改革,这 都表明军队更加注重提升新型军事人才的军事职业素养 。新型军事人才既要适应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 决胜未来战场,也要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升专业能 力素质,强化指挥素养、专业技能和实战本领,这样才 能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人文素养
明确新型军事人才的发展定位是培养未来军队 领导者与组织者的前提,而在信息化、知识化军事时 代, 对军事领导者人文素养的培塑有着更高的要求。 人文素养的培养始于自觉,内涵丰富,作用潜移默化。 新型军事人才人文素养在突出军事需求的同时,要有 高尚的人文精神,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战争观;要有求实的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地探 索未知问题;要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善于研判态势发 展及对周边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观分析机遇和挑战, 从全局出发思谋工作,从骨子里提升素质。
上述新型军事人才的五个核心素质并不是割裂 的平面结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立体网状结 构。其中,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可纳入“德”的范畴,军 事素质、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可纳入“才”的范畴,五 个要素共同构成德才兼备的素质体系 。因此,深刻理 解把握这些根本特征,有助于把握军队院校教育特别 是课程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军队院校课程体系基本构成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军队院校应按照通专结合的 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即着眼军官全面素质培养,建立 统一 的科学文化和军政基础课程平台,依据国家专业 教育标准和军兵种建设需要规范专业背景课程,紧 贴部队岗位需求统筹设计任职专业课程体系 。 以光 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其必修课程体系包括政 治理论、军事基础、科学文化、专业背景、首次任职五 个模块。
(一)政治理论课程
该模块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 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人民军队历史 与优良传统、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队基 层政治工作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促使 学员自觉拥护服从党的领导,具备“四有”革命军人品 质和从军报国的理想信念,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 政治鉴别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 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熟悉军事法规和政治工作制 度,会组织基层政治工作等[5]。
(二)军事基础课程
该模块主要包括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军事训练 概论等军事理论类课程;战备与战术基础、军事地形 学、轻武器操作等军事技能类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促使学员理解我军军事战 略方针,熟悉基本的军事历史、军事思想、军事理论, 熟练掌握全军和陆军必备的军事技能,拥有健壮的体 魄、充沛的精力,军事体能技能达标,会组织体能技能 训练;具有时刻备仗的战斗意识、不怕牺牲的血性胆 魄、令行禁止的严明作风。
(三)科学文化课程
该模块主要包括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大学物 理、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等课程,通过这 些课程的教学,可以促使学员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科 学、公共工具等大学通识教育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 数理分析、逻辑推理、演绎归纳 、科学判断及演讲写 作能力,能够认识理解科技、文化发展对战争和军队 的深刻影响。
( 四)专业背景课程
该模块主要包括光电技术 、激光原理与技术、工 程光学、现代光学实验、精密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通 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促使学员掌握光电技术等专 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工程素 养,同时具备针对本专业范畴内的工程问题和科学问 题,能够依据相关专业理论、标准规范和工程经验进 行科学分析、验证和决策的基础素养,并且能够适应 本专业领域岗位发展和转换需要。
(五)首次任职课程
该模块主要包括光电岗位基础技能、军用激光系 统、光电侦察与定位系统、光电火控系统、夜视技术与 装备、光电对抗技术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可 以促使学员熟悉各类型光电装备主要作战保障任务, 掌握光电装备基本理论、典型构造、保障方法与维修 技能,会运用光电装备和组织专业训练,能够完成基 本的光电装备技术保障任务,具有较强专业学习能力 和开拓创新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除上述课程体系,政治、军事、人 文、社科专业还开设了相关选修课程。另外,军队院校 人才培养还包括针对政治工作能力 、军事基础与体 能、领导管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开展的各类专 项训练计划 。 比如,创新思维能力专项能力训练计划可以充分挖掘学科创新教育资源,在发挥课程教学主 渠道作用的基础上,着重通过毕业设计(论文) 、综合 实践等环节,以及课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学术交 流、信息技能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员的信息素 养、工程素养和创新素养。
概言之,军队院校课程体系结构完整、模块清晰, 既将人文、科技与军事领域相融合,又将指挥、技术与 管理的业务相融合,还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相 融合,从而实现大学本科专业学历教育、军政基础训 练和军官首次岗位任职培训的融合开展,最终使学员 具备优良的思想政治品质 、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过 硬的军事职业基础和较强的创新人才素养。
三、军队院校课程建设总体设计
课程体系构建是从任职岗位到能力标准、从人才 培养目标到院校课程体系的正向设计,课程建设发展 则要坚持以“学员应当具备哪些任职能力”来决定“院 校如何组织开展课程教学”这样一种反向思维,并从 育人理念、内容体系、方法手段、条件支撑等方面进行 全方位创新实践, 催生课程建设发展的体系效应,从 而构建新时代军队院校课程建设体系。
(一)贯彻育人新理念
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军事教 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 问题,体现了教育的时代要求,彰显出鲜明的强军指 向,是组织开展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 。一是坚持立德 树人,尤其注重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按照“挖掘思政元 素—提炼专业精神—融合行业文化”的思路,加强思 政条件、思政方法、思政队伍建设,讲好专业故事、用 好典型案例、搞好实践教学 、抓好言传身教,构建全 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政 教育融合,形成思政教育的耦合效应,从知识、情感、 行为、作风等方面全面培养塑造学员,实现既教书又 育人的目标[6-7]。二是坚持为战育人,以对接战场、服务 部队为根本指向, 深刻把握打仗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坚持任务驱动的教学组织模式,各个环节的训练任务 均源于训练大纲、部队实际,精心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严格组织实施程序,做到培养理念对接打仗、教学内 容紧贴打仗、培养方式融入打仗、考核评价围绕打仗, 确保课堂教学与部队需求无缝对接。三是坚持学员中 心地位,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学员、为了一切学员、为 了学员的一切”的育人观,把培养适应战争要求、部队 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即既要瞄准学员首次任职岗位要求,夯实其带兵 打仗能力,培养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又要着眼学员在部队的长远发展,培养 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二)打造内容新体系
课程建设,内容为王。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还 是内容的动态更新,最根本的目的都是给学员传授最 有价值的知识。一是紧贴教学目标,以目标需求牵引课 程设置,以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决定课程内容体系,不是 “单位有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教员会什么就讲什么”, 而是“学员需要什么课就要开什么课”“学员需要学什 么就讲什么”。具体而言,教员要优化内容模块、压减 讲授学时、强化实践应用,提升课程的含金量,把课程 关系理顺,使内容体系更加科学精干、逻辑清晰。二是 突出为战教战,教学要贴近实战,对照军事训练大纲 和教学大纲,把打仗是否管用、部队是否欢迎作为衡 量教学内容好坏的根本标准。教员要突出新型作战样 式、新型作战体系、新型作战力量内容的讲授,注重武 器装备操作、作战基础技能和实战综合运用的训练,充 实作战指挥、装备应用、组训任教、管理带兵等教学内 容,吸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兵棋推演等技术手 段,建立与教学大纲配套的基本理论、作战想定、战例 案例教材体系 。三是注重动态更新,要将学科研究新 进展、部队实践新经验、岗位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课 程,将部队新装备、新战法、新训法引入教学,促进理 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衔接[8]。课程内容更新要 向深层次挖掘,教员要持续做好教学内容创新、补缺、 精确、量化工作,特别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提炼再生,既 要有原生态经典理论,还要有深度加工升级版 。同时, 吸收科研的最新成果,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引领 教学内容的更新发展。教员要把课程建设与探索战争 制胜机理、深化作战样式研究、解决作战训练难点问 题结合起来,尤其是学习近年来发生的局部战争经验 做法,提高课程内容的实战性,使课程不仅是优质知 识资源的载体,还要成为先进理论技术成果的孵化器。
(三)探索教学新模式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确定 教学模式,改革方法手段,重塑教学形态,着眼实现课 堂效益最大化、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是丰富教学训练 模式 。教学模式应突出特色、注重效果,坚持学员主 体、教员主导,强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 于基础理论教学,倡导基于网络和图书资料的自主学习,重在问题引领、要点归纳和方法辅导;对于应用理 论教学,应突出基于战例、案例的实证式研讨式学习, 重在精要提示和引导调控;对于实践教学,要加大实装 实操、作战实验、想定作业、综合演练力度,细化实践 教学组训基本要求;对于虚拟仿真教学,则要发挥重复 训练优势,在不可见的封闭实验、不可及的危险实验、 不可逆的高损耗实验等方面深入实践。二是加大实践 教学力度 。实践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尤 其在全军院校大抓实战化教学训练情况下,更应加大 实装实操、现地作业、作战实验、综合演练力度,强化 实践教学环节 。具体而言,要增加实战化训练内容和 实践教学课目,军事基础训练要突出战斗技能和战斗 精神培养,专业实践和综合演练要加大实装、实弹、实 爆、实飞训练比重 。 同时,创新基地化训练、实装实弹 训练、夜间训练、极限训练等方法手段,探索建立部队 联教联训实践基地,让学员参与部队重大演习演训活 动,持续提升实战化教学水平 。三是强化在线教学模 式运用 。近年来,慕课学习、翻转课堂、智慧校园等先 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引发高校课程教学革命,军队 院校也广泛开展在线教学, 激发了广大教员的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参与线上授课的教员深刻感到不 学习信息技术,不与时俱进,就会变成新时代的“新文 盲”。线上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对年轻 一代的学员有很强的吸引力,对此,教员应该充分吸 取这些经验,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行基 于在线平台的翻转式课堂、研究性教学、自主式学习, 进而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新渠道。
( 四)建强平台新支撑
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离不开一流的办学保 障条件 。一是进行体系化设计 。要着眼新型军事人才 培养和新形势下实战化教学训练,适应训练内容体系 调整、训练方法手段创新和训练管理模式改革,坚持 “建设标准化、功能集成化、配置一体化、管理智能化” 的理念,通过抓设计、调结构、变模式、严管理,优化教 学场所布局,拓展教学场所功能,配套完善的设备设 施,聚焦练兵保障核心能力,升级教学管理手段,打造 功能完备、聚焦实战、集约高效的教学保障体系。二是 聚焦实战化训练 。适应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培养和基地化、实战化教学训练需要,构建种类配套 齐全、专业特色鲜明、贴近实战环境的训练场地(馆) 新体系,提升办学专业化保障能力 。同时,加强战斗技 能训练场地建设,提升轻武器射击等教学训练保障能力;适应军事课程教学要求变化,统筹推进军事训练 场功能拓展;优化资源配置,建设集单兵战术训练、心 理行为训练、比武竞赛训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训练 场 。三是注重精细化管理 。依据专业和课程教学训练 需要,按照实用、管用、够用原则,明确教材、场地、器 材、装备、实验室、专业教室及课程资源、模拟系统等 各类保障条件的数量、质量指标,同时注重军地优质 网络教育资源的运用,鼓励学员使用 MOOC、微课等 信息化学习平台[9-10],以教学大纲落实牵引教学条件 建设,以信息技术运用实现教学训练智能管理,从而 提高教学保障质量效益。
四、结语
新时代军队院校课程建设是在充分分析新型军 事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课程体系的优化重塑, 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为打赢未来 战争提供知识支撑。随着军队变革不断深入,全面实施 人才强军战略,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使得军 队院校教育处于历史新起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 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成为新时代军队院校教育研究最 主要的课题,这就要求广大教员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 理念、更实的举措,全面开展军队院校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邹先国,粪长红,全振中.军队院校“三全育人”实践路径探索[J]. 新课程研究,2021(14):29-31.
[2] 曹树聪, 白文辉,于晨.对军队院校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4.16(6):59-63.
[3] 宋超,杨林,路翠华.军队院校专业课程军民融合式教学改革与实 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17):70-73.
[4] 赵鑫,王学奇,周越文,等.非均衡发展理念在军队院校课程教学 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197-198.
[5] 郭赞,常飞,杜金强,等.军队工科院校实践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 的探索:以“装备维护实习”课程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44 (1):86-89.
[6] 陈启飞,黄亚新, 陈徐均,等.军队院校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 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3):131-134.
[7] 安振涛,李天鹏,高欣宝.弹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海军 院校教育,2022.32(1):31-33.
[8] 穆中国, 白雪莲,梅建庭.军事院校任职专业实战化教学和训练的 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16(11):64-66.
[9] 李艳茹,王立强.院校任职教育基于 MOOC 建设精品小课程探讨[J]. 数码世界,2020(11):101-102.
[10] 程华,韩统,唐上钦,等.关于加快推进军队院校装备课程建设的 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5):93-94.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5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