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要真正教好一首古诗,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龄、学情,因材施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 导学生诵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情感、了解背景、拓展延伸,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进入古诗的“五重境界”, 才能达到诵读、积累、感悟、欣赏的课标要求。
[关键词]诵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情感,了解背景,拓展延伸
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 重点和难点。新课标对古诗教学提出 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 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诗是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中闪耀的一颗明珠,以其 凝练的语言,奇特的想象,深厚的情 感,独特的意境,深刻的哲理等特点 著称,流传千古,滋养每一位炎黄子 孙的心灵。
一、诵读古诗,做到抑扬顿挫
古诗是一种讲究音韵格律的文学 体裁,严格的平仄规律和押韵使得古 诗本身就具有一种韵律美,所以无论 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是可以吟唱的。 新课标关于古诗教学也明确提出诵读 的具体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 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 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新课标还对 小学阶段古诗文的背诵量做了明确的 要求,小学三个学段,必须背诵积累 160 篇的古诗文。由此可见,在小学 阶段,古诗的诵读背诵是重要的一个 学习内容。
要想正确诵读古诗,首先,必须 读准每一个字的音。古诗中很多字因 为多种原因,发音与现在的普通话有 很大的区别,最典型的就是“风吹草 低见牛羊”中的“见”字,正确的读 音为“xiàn”,同样的发音还出现在 “路转溪桥忽见”一句中。这个“见” 的读音,老师一定要强调清楚,为什 么要读“xiàn”,这与“见”的意义 是密切相关的。这样的例子还有杜甫 的“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裳”一字 的发音。在这句诗句里,“衣裳”一词 应读成“yī cháng”。当然还有许多 字的发音大家有争议,比如“乡音无 改鬓毛衰”的“衰”字的发音,那我 们以教参为准,读“shuāi”。发音准 确,应该是朗诵古诗的第一步。其次, 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停顿。教师根 据古诗的特点(七绝、五绝、七律、 五律)引导学生朗诵古诗时学会停顿, 读出韵味,读出节奏。当然除了发音 和停顿,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还 应该借助重音、语气的强弱,声调的 抑扬等手段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教 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古诗文的吟唱,欣 赏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笔者曾 多次带领学生吟唱苏轼的《水调歌 头 · 中秋》和辛弃疾的《清平乐 · 村 居》,在柔美的古典音乐伴奏中,学生 跟在后面轻轻吟唱,对古诗内容的理 解、情感的把握水到渠成。
现在,我们更提倡在诵读背诵积 累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边 想象边背诵。例如背诵《青玉案 · 元 夕》,笔者要求学生欣赏“经典咏流 传”中的吟唱。在歌手入情入境的吟 唱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 800 多 年前宋代元宵节的盛况,灯火通明、 火树银花、人流如织……再体会诗人 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从而真正 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更好地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理解古诗,做到深入透彻
诵读古诗只是领略到古诗的音韵 之美,而理解古诗才能体会诗人的情 感,才能欣赏到作者的构思之巧妙, 想象之奇特,用词之凝练。要想真正 地鉴赏一首古诗,达到课标的标准,必须深入透彻地理解这首古诗。怎样才 能深入地理解一首古诗呢?
(一)借助题目理解古诗
很多古诗,借助题目,就能真正 地理解作者的写作内容和写作目的。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初读古诗, 学生根本不理解朱熹写这首诗的目 的。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 云影共徘徊”,写的就是小池塘的清澈 见底,照见天光云影的美景;后两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的是小池塘清澈的原因。这只是对 这首诗浅层次的理解,结合这首诗的 题目我们就可以理解,这首诗一定是 朱熹在读书之后的有感而发,诗歌的主 题一定与读书有关。所以借助题目可以 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表象走向内涵,从而 真正理解朱熹写这首诗的目的:原来 诗人是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借景喻理,告诉人们读书的作用,唯 有读书才能使人更睿智,眼界更开阔。
(二)借助插图理解古诗
诗歌大多营造了悠远、深邃、宁 静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 总结了古诗意境美与画面美和谐统一 的特点。在讲解柳宗元的《江雪》一 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引 导学生来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 的情感。观察插图,激发学生思考, 提出心中疑问。观察插图之后,学生 一定会问,这么冷的天,诗人能钓到 鱼吗?诗人为什么一个人来钓鱼?诗 人借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教师引导学 生借助插图,走进古诗,进行一番深 入探究后,就会真正理解诗人内心的 孤独与寂寞,欣赏诗人洁身自好、不 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三)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古诗的课文后面一般都有注释, 这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之一。 很多古今意义相差很大的字词意思,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文后注释来解决。 “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无赖”一 词,书后给出了“可爱”的注释。这 与今天的意义相差甚远,借助注释学 生可以理解古诗原来的意思。“问渠那 得清如许”中的“渠”字一意,很多 人初始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 来看了文后注释才恍然大悟,对全诗 的理解也就了然了。可见,让学生在 预习或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认真阅读 文后注释,是理解诗歌的一种重要的 方法。
(四)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 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借助资料来理 解古诗。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 之广陵》,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寻 隐者不遇》等古诗背后都有故事。在 教学之前,让学生阅读这些与古诗有 关的故事或资料,学生一定会更加容 易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理解古诗还有很多方法,如借助 想象,补充诗歌的留白;比较赏析, 将诗人同一时期或主题相同的诗歌 放在一起来学习。如在教学辛弃疾的 《清平乐 · 村居》时,教师可以将他 的《青玉案 ·元夕》《破阵子 ·为陈同 甫赋壮词以寄之》三首词放在一起教 学。这样,既可以欣赏到辛弃疾不同 时期的代表词作,更能体会到诗人豪 放派词家的典型风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因“诗”施教, 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一首 古诗。
三、体会情感,做到入情入境
新课标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 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 开想象,领悟内容。”学生或吟唱或诵 读,即使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还 不能说真正学会了这首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诗歌的魅力就在 于短短的文字当中寄托着诗人无限的 情感。我们只有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才能算真正理 解了这首诗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人杜 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诗人因“安史 之乱”避居成都草堂达四年之久,在 听到朝廷打了胜仗,想到可以回到自 己的家乡时,其内心的激动、喜悦、 迫切之情可想而知。我们可以创设生 活的情境,让留守儿童,说说父母归 来的喜悦与激动,说说自己的期盼和 思念。这样交流之后,孩子们才会真 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此时,让学生 再来朗读“初闻涕泪满衣裳”“白日放 歌须纵酒”就知道该以何种语气来朗 读了,对于诗人“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急切心情也就能 够理解了。
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也是大 家很熟悉的一首古诗。大多数人都以 为,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之后, 内心一定是高兴的。其实 86 岁的老诗 人离开家乡 50 多年之后,再次回到家 乡之后已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他 的内心是感慨万千的。所以他才写出 “乡音无改鬓毛衰”“笑问客从何处来” 的感慨。家乡还是那个家乡,只是回 来的已不是那个当初意气风发、踌躇 满志的少年,曾经的主人竟然成了孩 子们眼中的“客人”,诗人当时心中的 感慨、悲凉可想而知。教师如果播放 一段侨胞回家的视频,更能入情入境, 会将学生自然带进贺知章的内心世界。
四、了解背景,做到融会贯通
真正的理解一首诗,必须要了解 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和背景。 对于高年级的一些古诗,教师有必要 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充分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 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近诗人,走进诗歌, 才能更好地来品味诗歌,鉴赏诗歌。
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 共八首,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选 择了《浪淘沙其一》。如果没有真正地 去了解历史背景,很多老师就会浅层 次地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认为这只 是一首写“黄河”的诗,突出了黄河 气势磅礴的特点。诗中,诗人大胆想 象,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事实 上,编者将其与《江南春》《书湖阴先 生壁》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可能更多 的是通过写景,写自然进行关联。)可 是我们如果查阅史料,知道这首诗是 刘禹锡遭贬之后创作的一系列诗歌, 就会明白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刘禹 锡遭贬,可是并没有气馁,而是渴望 重新回到朝廷,得到皇帝的赏识,渴 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所以,他才发出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的呐喊与呼唤,这是诗人内心真实情 感的吐露。诗人在《浪淘沙其四》中 同样表达了这种情志,“千淘万漉虽辛 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诗人坚信,自 己终会得到赏识,终会重回朝廷,表 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小学语文教材里这样的古诗还有 很多,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 背景,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融会 贯通、举一反三。
五、拓展延伸,做到举一反三
学习古诗,引导学生行走在古诗 的百花园里,将学生不断地向诗歌更 高的境界里引领。一节课中,教师如 果就诗讲诗,学生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若只盯着一本 书读,所得就非常有限了。”一个优秀 的语文老师,总会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探究 性的题目,这样学生所得就多了。在 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做到拓 展延伸呢?
其一,进行同一诗人同一时期作 品的拓展。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拓 展了他的《春望》,将两首背景不同的 诗放在一起对比来教学,两首诗的主 题截然不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 达的是诗人的喜极而泣,而《春望》 表达的诗人悲愤呐喊。一“喜”一 “悲”,表达的都是诗人深沉的爱国之 情。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一》,教师 可以补充他的《观书有感二》,进一步 体会诗人的“借景喻理”的高超写法; 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补充他 的《浪淘沙其四》;学习杜牧的《江南 春》,补充他的《泊秦淮》,等等。这 样的拓展就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 效果,让学生更好地阅读、积累、拓 展、延伸。
其二,进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 品的拓展。当然我们还可以布置学生 课后探究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 了解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主题和创作 风格。比如我们可以小组合作探究李 清照少女时期、婚后、晚年不同时期 的作品内容和作品风格;我们可以探 究辛弃疾带兵打仗、避居江西上饶不 同时期的作品风格。这些深度的探究, 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多的古诗,完 整地了解一个诗人的作品艺术风格, 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可谓是事半功倍。我们鼓励学生就某 一诗人的作品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 研究小论文,编写手抄报,举办讲座 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古诗的兴 趣盎然,这与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学生围绕李白、朱熹、陆游、辛 弃疾、李清照等诗人开展的研究性学 习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他们的小讲座 也受到了年级同学的热烈欢迎。
其三,进行同一主题不同诗人作 品的拓展。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 广陵》,学生一定会为李白对孟浩然的 真挚情谊所深深感动。在教学的过程 中,我们可以拓展其他写送别的诗歌, 让学生课后进行搜集、交流,毕业前 夕组织一个“送别诗交流主题会”一 定会让学生终生难忘。学习杨万里的 《宿新市徐公店》时,布置学生搜集 以儿童为题材的古诗,如高鼎的《村 居》,白居易的《池上》,胡令能的 《小儿垂钓》,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 居》。让学生在吟诵、鉴赏、交流的过 程中学到更多的古诗,领略到中国古 诗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 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其四,进行古诗中相关知识点的 有效拓展。古诗中有风景,一年四季, 春夏秋冬;古诗中有情义,喜怒哀乐, 爱恨情仇;古诗中有哲理,读书、惜 时、孝顺、坚持;古诗中有成语,柳 暗花明、万紫千红、不拘一格……诸 如此类的诗歌知识点的拓展与积累, 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 多的中国古典文化。
总之,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 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所教内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走进 更高、更美、更深远的古诗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S].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22(04).
(作者丁柳平,江苏省泰兴市鼓楼 小学教师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