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0:50: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从实践教学经验来看 , 不少学生的地理知识仅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 鲜少应用于 实际生活中 。一 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 自 身的知识结构不够完整或知识的迁移能力偏差 , 另 一 方面则是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实践力培养的重视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 培养 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非常有必要 , 还能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 文章根据初中地理教学实 际情况 , 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 目 标 , 按照新课标中关于“等高线型地图的判读”的有 关要求 , 建立以课堂情境创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 探讨初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路径 。

  关键词 : 新课标,初中地理,地理实践力,等高线,地形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 , 对学生进行核心 素养培养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 地理知识都停留在试卷上 , 无法将所学到知识应用 到现实生活中 , 学生普遍缺乏地理实践力 , 这 一 情 况与新课标教学要求背道而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 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 程 。 在 地 理 教 学 中 , 为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果所创设的情境 , 可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 从而使他 们能够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 , 解决现实问题 。利用 情境教学可 以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解 决 户 外 课 堂 缺 失 的 问题 。

  文章以“等高线型地图的判读”教学为例 , 结合 新课标要求 , 以创设的情境“游览黄山”为切入点 , 探讨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能通过哪些路径培养学生的 地理实践力 。

  一 、学情分析

  初中生具备基本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 但多限于感性认知 , 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生成过程缺乏 足够的空间想象力 。掌握五大等高线地形特征 、理 解等高线地形的构造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帮助学 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是教学重点 。根据 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观点 , 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在 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知识构建 , 从而激 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 , 拓宽学生思维 , 培 养他们的地理实践力 。

  情境既要 来 源 于 现 实 又 要 与 地 理 知 识 密 切 相关 , 本次 教 学 选 取 黄 山 作 为 实 践 研 究 对 象 , 并 以 “游览黄山”为背景创设情境 , 以黄山的等高线型地 图为基础 , 实现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 。学生们通过 教师亲手制作的模型 , 以直观的方式了解六个主要 的地形地貌 , 以等高线地图的生成动画演示及用手 捏胶泥来复原等高线状地形等活动 , 加深学生对等 高线地形图形成过程的了解 , 从而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 提高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 。

\

 
  二 、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路径

  下面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为例 , 对初中生 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探讨 。

  1. 创设问题情境 , 激发学生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 , 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地理 实践力的有效方式 。地理实践活动不仅要把学生领 出去转一转 , 还要通过结合实际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 考察 、调查 、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使其体会获得新知识的快乐 。

  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课时 , 可以 创设这样的情境 : 春天又回来了 , 到处 生 机 勃 勃 , 如今正是黄山春意盎然的时候 , 山上百花盛开 , 树 木郁郁葱葱 , 想 必 大 家 都 会 有 一 种 想 要 游 览 的 冲 动 。这次我们就一 同“游览黄山”。不过在我们出发 之前 , 必须按照地图来计划行程 , 通过等高线地形 图寻找一条安全 、省时 、省力的游览路线 。

  教师结合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游览”黄山的兴 趣后 , 提出要求 : 学生自己设计游览线路 。学生必 然会用到地图 , 这时 , 教师自然地引出新课 。在教 师引导下 , 学生通过对地图进行分析 , 规划 自 己认 为最好的游览 路 线 , 再 由 教 师 进 行 相 应 的 补 充 修 正 。等高线地形图是把地表高度相同的多个点连接 起来 , 在同一平面上直接投射出环行线 , 教师可以 让学生亲自去感受这些地形区域 , 并结合这些区域 的特点有效训练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 从而使他们 实现学以致用 。学生为了规划路线 , 需要查找黄山 的相关地图资料 , 以及国家和安徽省行政区地 图 。 在“游览”之前 , 学生必须要提前了解一下五大等高 线地形特征 , 旨在激发其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 趣 , 把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融入课堂 , 他们便能够 积极地进行思考和实践 。

  2. 结合问题情境 , 合理导入新课

  由于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比较抽象 , 而且彼此间的联系 不 紧 密 , 因 此 , 教 师 要 充 分 运 用 实 景 图 、三维地形图 、实体模型等各种方式直观呈现 知 识 ,其效果远胜于单纯的平面图 , 而且可以呈现更多地理学知识 ,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 ,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分发黄山的地貌模型图片 、五大等高线地形特征的实景图 , 让学生结合模型判读等高线地形特征 , 即盆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 山地 ,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判读进行评价和纠正 。在教学活动中包含着质疑 、批判 、 问题分析与解决 , 可有效培 养 学 生 的 地 理 信 息 收 集 与 处 理 能力 , 强化其信息意识和问题意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 教师可以援引苏轼描写庐山的诗句 , 让学生明白虽然无法实地去到黄山 , 但可以通过等高线地形图 、实景图来达到“游览黄山”的 目的 , 进而为接下来认识和绘制山地等高线地形图奠定基础 。

  3. 组织小 组 合 作 探 究 , 引 导 学 生 认 识 等 高 线地形图

  海拔和等高线都是学生现实中无法直接感受到的 , 因此 , 教师需要通过实景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方式给学生讲 解 海 拔 和 相 对 海 拔 的 关 系 , 然 后 用三维地形模型演示等高线地图的绘制 。先给学生展示四幅等高线地形图 , 要求学生纠正其中的 错 误 ,加深其对五大等高线地形特征的理解 , 掌握等高距的定义以及等高线密度与坡度之间的相关性 。这个阶段 ,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 以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力以及协作能力 。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展示的地形模型以及按比例扩大后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分组讨论 , 找出其中的错误 , 从而 充 分 理 解 等 高 线 地 形 图 的 绘 制 过 程 。 这时 ,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 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

  各小组基于等高线地图利用胶泥做出实物地形模型 , 并在五分钟内完成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各小 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 , 纠正模型错误 , 最后教师利 用动画实时 、直观 、全面地展示学生的 判 读 结 果 ,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 , 培养学生的地理 实践力 。

  地理学习不仅包含地理概念的定义 , 还包括对 地理知识获取方法 、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关注 。 大多 数小组都是将胶泥整个捏成地形模型 , 只有少数小 组会用一层一层的胶泥来制作地形模型 。说明这些 少数小组成员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有着更加深入 的了解 , 教师可以重点评价这类分层制作的等高线 地形模型 , 其他小组学生也会受到极大启发 。

  同时 , 等高线地形图的认知 、绘制是本课程的 核心内容 ,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 机械记忆 、被 动接受知识会使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大降低 , 要想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 就必须在课 堂上进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

  4. 回归生活实际 , 指导学生应用等高线地形图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 问题 。 因此 ,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 图后 , 应该要求学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规划最佳登 山路线 , 同样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 , 指导学生 从身体素质 、健身需求 、兴趣爱好等因素出发 , 以 等高线地形图为依据进行登山路径规划 。

  教师可以先展示等高线地形图 , 然后 以“游 览 黄山”为主题 , 要求学生从备选路线中选出适合自 己的登山路线 , 最后在山顶集合 。要求各小组选择 选定路线后解释选择的理由 , 小组可先进行讨 论 , 然后根据讨论结果选出代表做回答 。情境设定必须 源自现实生活中的经验 ,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 鉴于 黄山地域辽阔 , 等高线地形图内容非常多 , 为了减 少学生学习的 困 难 , 教 师 应 先 给 学 生 几 个 备 选 路线 , 让学生在有限的路线选项中对登山路线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定位 。

\

 
  三 、结语

  综上所述 ,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内 容 虽 少 , 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 内容也较为抽象 , 这些是教 学难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这些知识点 , 结合实 际生活创设情境是一个有效方式 。教师可通过创设 问题情境 , 激发学生兴趣 , 引导学生了解并认识等 高线地形的特征 , 通过让学生自己用胶泥制作等高 线地形模型 、 自 己画等高线地图 , 加深他们对等高 线地形图的了解 。

  在课 堂 中 , 教 师 结 合 问 题 情 境 , 合 理 导 入 新课 , 并运用多媒体技术 , 使学生能够在集中注意的 情况下 , 感受到“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的过程 。学生将所掌握的抽象知识具 体化 、形象化 , 教师帮助他们从总结五大等高线地 形特征 , 到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 再到更好地掌握等 高线地形图相关内容 。这样的培养路径既能够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 帮助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学习 和活动 , 强化实践意义 , 从而提高其地理实践力 。

  参考文献

  [1] 田 芳 成 , 景 雪 浩 . 情 境 教 学 视 域 下 的 地 理 实 践 力 培 养 — 以初 中 地 理 “学 看 地 形 图 ”为 例 [J] . 地 理 教 学 , 2022(4) : 43-45.

  [2] 刘华 强 . 初 中 地 理 教 学 中 培 养 学 生 地 理 实 践 能 力的 探 究[J]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2(2) : 47-49.

  [3] 李 煜 . 初 中 地 理 教 学 中 学 生 地 理 实 践 力 的 培 养— 以 “地球 的 运 动”教 学 为 例 [J] . 中 学 教 学 参 考 , 2020(16) : 89-90.

  [4] 郭品华 . 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 思维能力的作用分析[J] . 教师 , 2022(15) : 66-68.

  [5]林庆安 , 马道宏 , 李冲 . 基于初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 的实验教学课例— 以沙尘天气的实验探究为例[J] . 地理教学 , 2020(13) : 36-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7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