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随着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 教师越来越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 运用科学的 史学理论进行教学实践 , 微观史学理论便是其中之 一 。 其作为 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史 学理论 , 为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研究方法 。将微观史学理论融进高 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 注重历史细节挖掘 , 具有可行性 。
微观史学着重研究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 一 个 人 、 一个群体 、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 , 再探讨这些个体 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 , 高中历史 教学往往更注重知识梳理和框架搭建 , 却易忽略从 微观体现历史细节 , 课堂缺乏生动感和真实感 。基 于此 , 笔者以《五 四 运 动 与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诞 生》中 “五四运动”这一子目为例 , 对微观史学理论在高中 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略做探讨 。
一 、依据课标 , 融入理论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历史课程标准 中的相关要求为 :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 认 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 革命的深远影响 。其中关于“五四运动”这一子目 , 课 程标准的要求落脚在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从知识体系上看 , 其承接第六单元第 20课《北 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经济与文化》, 重点叙 述 了北洋军阀统治影响下 , 政局混乱 , 社会动荡 , 刺 激中国爆发的 一 系列实践 。 这也为后 一 课《南京国 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建构 了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 起到了转折和开启新篇的 作用 。在单元设置上起到总领作用 。
从内容编排上看 , “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序幕 ,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在国内的传播 , 为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良 好基础 。 根 据 教 学 安 排 , 我 将 本 课 设 置 为 两 个 课时 , 将“五四运动”作为单独的标志性事件 , 突出其 重要 性 , 并 通 过 这 一 课 的 学 习 让 学 生 深 刻 理 解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 激发 青年 学 生 的 担 当 精 神 和 爱 国 热 情 。 以 下 主 要 以 “五四运动”(1课时) 为例 , 谈谈如何将微观史学理 论运用到此部分教学中去 。
二 、精选史料 , 精确设问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特殊 时期 , 既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 殊时期 , 更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 特殊时期 。 中国近代史分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 阶段 : 1919年 作 为 两 个 阶 段 的 分 界 线 , 有 着 更 为 特殊的意义 。所以在导入环节 , 以“1919”这个数字 作为情境创设 , 时空定位 , 吸引学生关注点 , 拉近 学生与 1919年那段历史的距离 , 以便 引出 本 课 的 时代背景 。
新高考实施以来 , “新情境 、新材料”的高考命 题思路越来越流行 。情境包含两个要素 : 一个要素 是人 , 没有了人就不可能有事情发生 , 也就没有所 谓的情境 ; 另一个要素是与人发生关系的环境 , 这 既包括外部的 物 质 环 境 , 也 包 括 当 事 人 的 心 理 环 境 。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渗透进历史教学中 , 这也 属于用微观史学理论进行教学 。 由于微观史学理论 与情境教学有诸多共通之处 , 而为了更好地创设历 史情境 , 将微观史学理论渗透于本课中 , 我精选了以下四类史料 , 并依据课标 , 进行了以下设问 。 史料一 : 甘博在 1908年至 1932年 , 多 次往返中美之间 , 因本人爱好摄影 , 留下了许多反映中 国 普通生活场景的照片(五张拍摄于 1917~1919年之 间的照片) 。
设问 : 观察照片及文字内容 , 你能从中获取到 哪些历史信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 提示学生进行 对比分析) 。
学生一般会回答 : “不同地区的人生 活 状 况 不同 ; 北京地区在接受新式教育 , 南方和内陆偏远地 区仍充斥着旧文化和封建迷信; 青年们的生活状态 不一样 ; 北京的学校类型多样……”
社会生活 , 往往是通过一 系列 日常生活事件得 以展现 。在此过程中 , 学生在微观史学视角下深度 解读甘博拍摄的照片 , 并不受限于课本上的宏观理 论 。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 从中国各地普通大众 的生活场景中感受“五四运动”前的中国面貌 。再继 续追问 , 为何中国当时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呢? 层层 推进 , 设置问题链 , 最终分析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 , 落实本课第一个重点 。
史料二 : 《 觉醒年代》视频 。
设问 : 近代以来 , 无数仁人志士已经进行过多 次探索 , 无论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 、地主阶级 洋务派主导的洋务运动 、康有为与梁启超积极推动 的维新变法 , 还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 无 一 例 外 , 均以失败告终 。 与这些运动的失败 命 运 不 同 , “五四运动”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重大胜利?
为解决“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这 一 问题 , 此部分播放了一段还原度较高 、近期热播的电 视剧视频 , 学生通过观看 , 更能感同身受 , 从微观 出发 , 分析“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 也能落实 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并能感悟那 个觉醒年代的青年学生敢于争先 , 为中国美好未来 的缔造冲在前列的勇敢无畏 , 进一 步培养当代青年 学生的爱国热情 、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
最后 , 选取五则不同学者的史料 , 多角度 、多 方面 , 从微观出发 , 设问 : 结合 材 料 和 所 学 知 识 , 分析“五四 运 动”作 为 一 场 如 此 伟 大 的 爱 国 革 命 运 动 ,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
一般而言 , 说到一件事的历史影响 , 学生往往 会从性质 、积极和消极这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 长此 以往 , 思维固化严重 , 课堂也缺乏了历史温度 。所以 , 此部 分 选 取 五 则 史 料 , 学 生 通 过 小 组 讨 论 整理 , 从历史细节中的某个人 、某件事或某一 群体出发 , 拉近与“五四运动”的距离 , 从微观到宏观 , 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特别是第五则史料 , 选自 2021年湖南省高考真题 , 也契合了 高 考 试 题 注重用历史情境和历史细节来呈现历史故事 , 进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理念 。
三 、以小见大 , 立德树人
在升华部分 , 选择以图片形式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青年英雄人物 : 钱 学 森 、袁 隆 平 、中国女排运动员 、新冠肺炎疫情医务人员等 , 充分挖掘 能 打 动 学 生 的 历 史 细 节 , 设 问 : 今 年 是 2022年 , “五四运动”已过去了 100余年 。 “五四运动”的这份热血 , 是否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呢? 你有想过成为一名怎样的青年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此部分选取大量具有代表性 的 、贴 近 生 活 的 青 年 英 雄 人 物 , 如 躬 身 田畴 , 心怀天下 , 用“绿色神话”济苍生 , 将所有热情和青春 , 投身于水稻事业研究的袁隆平先生; 十几年来在赛场上冲锋陷阵 , 激励了一代又一 代人 , 为中国夺下光荣五连冠的女排姑娘们; 以及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肆虐时 , 冲到最前线 , 高 喊 出 : “哪里需要我们 , 我们就去哪里”的青年志愿者们 。 充 分挖掘他们能打动学生的细节 , 进一 步激励当今青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在情感升华中落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
运用微观史学理论进行历史教学 , 聚焦于历史情境和历史细节 , 更加贴近学生日常 ,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同时“以 小见大”, 从小事件中 , 勾勒出历史大 方 向 , 也 强 化时空观念 , 培养核心素养 , 更易体现历史课堂的温度和厚度 , 凸显历史学科浓厚的人文气息 , 凸显家国情怀 。
参考文献
[1] 刘忠骅 . 高中 历 史 有 效 教 学 理 念 的 渗 透— 评《高 中 历史有 效 教 学 的 理 念 与 实 施 策 略 》[J] . 中 国 教 育 学 刊 ,2021(11) : 122.
[2] 刘波 . 历史学科教学 中 的 德 育 渗 透 探 究[J] . 中 国 教 育学刊 , 2020(S2) : 132-133.
[3] 陈靖 , 韩焰明 , 陈洪义 . 高中历史“情思教育”的四重境界[J] . 教学与管理 , 2019(31) : 46-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