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内涵要义,然后论述了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 模型建构,接着对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主要发现和毕业生培养质 量反思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型,财经院校
毕业生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准则,也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 。对 于地方财经院校而言,提升毕业生培养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提升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可以从毕业生总 体水平入手,通过科学分析学校人才发展情况,明确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毕业生发展中存在的问 题,改进培养过程,从而进一步提升财经院校毕业生 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1]。
一、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内涵要义
想要从根本上提高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首 先需要明确其内涵,厘清其核心要素。那么,财经院校 毕业生培养质量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事实上,可以通过 毕业生发展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反向评价学校人才培 养质量的方式定义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2],明确财 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包含的评价要素 。一方面,根 据财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反向评价其是否真正 掌握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其中有 以下三个方面可能成为影响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因素: 一是在校培养的总体情况,即毕业生通过在校培养习 得的知识对其毕业后职业发展或进一步深造学习的 帮助程度;二是学校设置的课程类型和结构,即专业 必修课、通识教育课等课程所占比重及其对职业发展 的重要程度;三是毕业生在校经历对其职位晋升和自 身能力素养的影响,即在校经历对毕业生个人的团队 合作、综合思考、积极学习、解决问题、包容性等能力 和素养的影响程度 。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 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评价来了解毕业生的 培养质量。外界对财经院校毕业生总体质量的评价相 对来说是较为客观的,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最直接、最准确的 。而这其中涉及的因素主要是岗位需求 匹配度、人才贡献度及毕业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就业 竞争力等 。此外,可以根据地方财经院校的使命和职 能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 础上,使其能适应地方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3],同 时还能对标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需求,并使大学生 拥有高收入、高雇主满意度、高晋升空间等 。基于此, 可以将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定义为财经院校毕 业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素养, 以及就业中期发展情 况、雇主声誉和社会声誉等综合水平的总称。
二、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建构
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 一方面其涉及范围较广, 另一方面其构成要素较多。 为了使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结果具有可 比性和参考价值,可以根据“本科教学工程”提出的建 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在财经院 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基本内涵释义的指导下,构建财经 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型。这个评价模型旨在评 估财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职业发展情况,以及用 人单位的认可度,其评价结果可以为地方财经院校人 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4]。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旨在评价 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 价两个方面。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状况是衡量学校 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这主要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反映的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认可度[5]、考查学 校推动就业工作的措施,以及校友或用人部门的跟踪 和反馈机制。而就业质量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考查:一是通过毕业生就业方式,了解岗位分布、就 业面向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三是就业岗位适应性与发展 机遇;四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为了使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得以 构建,本研究将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编制 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6] 中的“就业与发展”模块为基本框架,结合文献研究结 果和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内涵要义,初步拟定 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内容。随后通过皮 尔逊相关系数提取综合评价因子,再利用探索性因素 分析得出的公共因子碎石图剔除相近的指标,将复杂 关系的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核心因子,对财经院校毕 业生培养质量评价这一复杂问题进行简化[7] 。最终构 建的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包括 3 个一 级指标、6 个二级指标和 15 个三级指标, 具体如表 1 所示,这个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型涵盖了 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 。经检验, 其能够为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追踪调查提供很 好的参考。
三、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实证 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某地方财经院校 2021 届毕业生作为 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 共向 5 210 个邮箱发送调查 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 1 963 份,回收率为 37.7%。 本次调查样本共覆盖了 11 个学院、43 个本科专业和 22 个专科专业。
(二)结果分析
1.立足用人单位视角评价毕业生培养质量情况。 第一,职场能力需求。通过调查发现,财经院校毕业生 认为工作中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压力承受能力,其后 依次是协作解决问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但是不 同专业毕业生认为不同工作中所需的职业素养有所 不同 。其中,保险学专业毕业生认为所需职业素养包 括压力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洞察力,且这三项职 业素养的重要程度均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电子商务 专业毕业生则认为所需职业素养主要有压力承受能 力、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协作解决问题能力,其中信 息获取和选择能力的重要程度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
在职业发展能力方面,有 90%的毕业生认为工作 中最重要的职业发展能力是持续学习能力。但是不同 专业毕业生认为工作中所需的职业发展能力不同。其 中,保险学专业毕业生认为所需的职业发展能力主要 有持续学习能力、自我定位能力、职业规划能力;财务 管理专业毕业生则认为所需的职业发展能力是持续 学习能力、自我定位能力、资源掌控能力。
第二,专业技能评价。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方面, 相关度较高的学院是会计与审计学院,其次是金融与 保险学院,相关度较低的学院是经济与贸易学院和信 息与统计学院 。对于具体专业而言,工作与专业相关 度较高的专业是金融学、会计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较低的专业是电子商务、会展经济与管理。
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该 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 99%。但是站在用人单位视角 , 还有必要提升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 即加强创新创 业教育, 并表示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许多 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不 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教学方法不适用于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 等方面。
2.立足社会视角评价毕业生培养质量情况。第一, 本地人才贡献。调查发现,有 79.4%的毕业生表示愿意 留在学校所在省市就业。其中,有 46. 1%的毕业生会选 择在省会城市就业 。在行业方面,地方财经院校毕业 生选择从事的行业类别分别有“金融 (银行/保险/证 券) 业”“党政机关与公共管理”。
第二,社会声誉。在校友推荐度方面,有 74%的毕 业生会向他人推荐母校,比国内其他非“211”高校毕 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高 11 个百分点。其中,对母校推荐度较高的学院是会计与审计学院,对母校推荐度较 低的学院是文化传播学院 。 同时,对母校推荐度较高 的专业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会计学,对母校 推荐度较低的专业是农村区域发展、投资学、审计学。
在校友关注度方面, 毕业生对母校的关注度为 88%,比国内其他非“211”高校毕业生对母校的关注度 高 2 个百分点 。其中,对母校关注度较高的学院是法 学院,对母校关注度较低的学院是文化传播学院和经 济与贸易学院 。针对专业而言,对母校关注度较高的 专业是会计学、财政学,对母校关注度较低的专业是 会计学。
在校友回馈度方面, 毕业生对母校的回馈度为 88%,比国内其他非“211”高校毕业生对学校的回馈度 高 11 个百分点。其中,对母校回馈度较高的学院是国 际教育学院, 对母校回馈度较低的学院是外国语学 院 。而对母校回馈度较高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对 母校回馈度较低的专业则是国际经济与贸易。
在校友服务方面,毕业生希望母校可以提供的校 友服务有“使用母校的图书馆系统”“在母校组织校友 聚会活动”“建立校友查询网”等。
3. 立足毕业生个人视角评价毕业生培养质量情 况 。第一,培养过程 。针对在校培养情况评价,有超过 9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培养对其职业发展或深造学习 有所帮助 。其中,毕业后的工作类型与在校专业相关 度会影响毕业生对在校培养帮助程度的看法 。另外, 有过职位晋升的毕业生对在校培养帮助程度的评价 高于未获得晋升的毕业生 。 同时,在进行深造的毕业 生中,大部分人表示在校培养对毕业后职业发展或深 造学习是有所帮助的。
在课程结构方面, 毕业生希望学校能加强培养 的课程类型主要是专业必修课,其次是专业选修课。 但是不同专业毕业生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的要求有 所差别 。其中,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最希望加强培养 的课程类型为专业必修课, 且希望加强培养公共选 修课的比例高于平均值,这值得学校进一步关注。
在教学方面,有 84%的毕业生对教师指导效果表 示满意;而毕业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跨学科学习经历等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 同时,有 过职位晋升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高于未有 职位晋升的毕业生。但是不同学院毕业生对母校教学 满意度有所不同 。例如,法学院毕业生对学习的自主 性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经济与贸易学院毕业生则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 教学模式、跨学科学习经历方面的满意度较低。
第二,培养效果。在能力需求方面,财经院校毕业 生认为在校经历对团队合作、综合思考、积极学习、解 决问题、包容性等能力和素养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有 过职位晋升的毕业生认为影响较大。但是不同专业毕 业生受在校经历影响的程度的情况有所不同 。例如,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受在校经历影响程度较大 的是包容性、综合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且影响程度均 高于平均水平;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受在校经历 影响程度较大的则是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积极学习 能力,且影响程度也高于平均水平。
在月收入方面,该校毕业生的月平均收入为 5 812 元。其中,月收入较高的职业类型是销售,且其月收入 增长速度较快,涨幅大约为 108%;从事行政/后勤的 毕业生月收入最低,且涨幅也比较低,只有 50%。而在 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金融(银行/保险/证券) 业、零售 商业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相对比较理想,基本能保持 在 6 000 元以上 。不同学院和不同专业的月收入水平 也有一定差异, 月收入较高的学院是国际教育学院, 涨幅为 133%; 月收入较低的学院是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院,涨幅为 71% 。而月收入较高的专业是国际经济 与贸易, 涨幅为 162%; 月收入较低的专业则是会计 学,涨幅为 61%。
在职位晋升方面,有 54%的毕业生获得过职位晋 升,与国内其他非“211”高校情况持平 。 以学院为单 位, 获得职位晋升比例较高的学院是文化传播学院, 获得职位晋升比例较低的学院是法学院、金融与保险 学院。不同专业的职位晋升情况也不尽相同。其中,获 得职位晋升比例较高的专业是电子商务 、工商管理, 获得职位晋升比例较低的专业是会计学、资源环境与 城乡规划管理、统计学。
四、讨论
(一)主要发现
第一,毕业生就业特色鲜明,较好地体现了学校 的办学定位 。该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以金融(银 行/保险/证券) 业为主;从事的职业类型包括财务/审 计/税务/统计、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 等。
第二,对本区域的人才贡献较为突出 。毕业生在 学校所在省市就业的比例处于较高水平, 且主要选 择金融业, 这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人 力资源。
第三,学校基于“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 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的人才培养导向效果较好。 调查发现, 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为 84%,创 新能力满足度为 85%,均高于地方其他新建本科院校 水平。
第四,在校培养对毕业生的中期发展有明显促进 作用。有超过九成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培养对其职业发 展是有所帮助的,且在校期间专业培养的整体效果较 好 。其中,有过职位晋升的毕业生表示在校培养对自 身职业发展有帮助的比例高于没有职位晋升的毕业 生,且指出对职位晋升最有帮助的在校培养方式是课 上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第五, 对于专业必修课的效果需持续追踪调查。 被调查的毕业生表示最希望学校加强培养的课程类 型是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 技能的核心载体,学生对此课程的改进需求较大 。 同 时,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要度评价较高,但满足度 评价则相对较低。
第六,毕业生整体发展情况较好,对学校的认同 程度明显提升 。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得到了激发:从薪 资水平来看,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在入职一段时间后 涨幅达到 76%;从职位晋升来看,获得职位晋升的毕 业生比例与国内非“211”高校基本持平 。同时,良好的 职业发展态势进一步促进了毕业生对学校的认同。其 中,对母校的推荐度不断提升,且与国内其他非“211” 高校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此外,毕业生对学校的整体 认同程度较高,并积极回馈学校。实际上,校友的认同 与回馈也为学校及学生的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了重要 保障。
(二)毕业生培养质量反思
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仍有进一步 提升的空间。虽然毕业生对教师指导的效果满意度较 高,但是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满意度还不 够 。对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时发现,毕业生对实 习实践环节的改进需求相对比较高。此外,可以看到,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 间[8] 。基于此,学校可以强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加强 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完善合作办 学机制,深化协同合作创新,建设好一批现代产业学 院[9] 。一方面,积极推动学校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 企业共同实施“新财经”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校外 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 。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完善实验教学的组织体制机制,加强 实践教学软硬件投入及改造,落实实践教学与理论教 学并重的教学模式。
第二,校友服务工作可进一步完善,校友关注的 途径也有待增加。校友服务工作的开展可更好地促进 校友资源的深度开发,这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持续完善 也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增加毕业生与母校间的联系, 学校有必要丰富校友关注的途径,进一步完善校友服 务工作,使其与毕业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一方面, 认真加强校友工作, 建立校院两级校友工作体系,加 强与校友的主动沟通和联系,扩展校友网络,健全完 善服务校友的工作机制[10]。另一方面,加强各地校友会 组织的建设, 充分发挥各地校友会组织在联络校友、 凝聚校友、服务校友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和构筑支撑 学校发展的校友文化和社会资源网络,从而更好地推 进校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五、结语
通过构建的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型 对财经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分析是有效的,有利 于财经院校从用人单位视角、社会视角及毕业生个人 视角把握教学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准解 决的方案和措施 。 同时,有利于财经院校进一步明确 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玉华.满意度视角下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基 于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2019、2020 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J].江 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5):109- 111.
[2] 王格格, 曾盈,李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2.42(2):180- 184.
[3] 杨益宝 , 莫雪妮 , 丁昉 , 等 . 基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的高 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应用研究: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 为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6):87-90.
[4] 徐妍 .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 建[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20.
[5] 杨琳丽,徐鹏,吴玉华,等. 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 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与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5):8-9.
[6]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 核评估工作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5.
[7] 杨皓.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报告: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生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3):40-43.47.
[8] 宋鑫,程航远, 田志鹏,等.北京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报告[J]. 中国 高等教育,2016(1):53-56.
[9] 赵婷婷,王彤,杨翊,等.用人单位对本科工科毕业生培养质量满 意度的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86-96.
[10] 贾菁华,赵文波.面向社会需求 加快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分析和思考[J].新课程(中旬),2014(1):206-2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