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高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文章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广安市广安区为 例,首先分析了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教师普通话应用现状,然后提出了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教师普通话应用 水平提升策略,包括营造校园全域同讲普通话氛围、针对区域代表性语音问题专项突破、建立有效的普通 话学习激励机制等。
中小学教师及幼儿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推广普及 普通话最重要的力量,其普通话应用水平与示范能力 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引领示范作用[1] 。教师普通话水平 直接影响着所授班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教师整体普 通话水平的高低不仅对所在学校有影响, 其产生的 “蝴蝶效应”对所在社区、城镇都有着重大辐射影响。 近年来, 四川省普通话普及率走在西部省份前列,广 大群众特别是民族地区、偏远山区群众整体普通话应 用能力提升明显,普通话规范意识日渐增强 。虽然如 此,但对受四川方言影响较为严重的四川革命老区而 言,乡村教师在普通话规范运用与提升方面仍然存在 一定的问题 。而提升乡村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对促 进四川革命老区教育质量提升、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 体系有着重要作用 。基于此,以下将以四川省巴中市 巴州区、广安市广安区为例,探究四川革命老区乡村 教师普通话应用现状与改进策略。
一、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教师普通话应用现状
四川省革命老区包括 17 个市(州) 所辖的 83 个 县(市、区),大多处于较为偏远的山区地带,经济欠发 达,是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难点和短板 。改革开放 以来, 在精准扶贫及精准脱贫政策的战略支持下,四 川革命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取 得决定性成就。但由于四川革命老区底子薄、基础差, 且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依 然面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基础教育资源质 量不高等突出困难。
在对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广安市广安区乡村教 师普通话运用现状的调研中,调研组成员通过实地到这两个区所辖乡村学校跟课学习、与一线教师深度交 流、观摩示范公开课视频资料、参与“国培计划”专题 研修讲座、参与指导“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对当前四川 革命老区乡村教师在校园环境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普 通话的运用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与分析。在全国范围 内普通话普及率明显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 提升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教师的普通话运用水平,依然 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瓶颈问题,具体如下。
(一)普通话应用校园及生活环境缺失
普通话是校园规范用语, 在调研的巴中市巴州 区、广安市广安区的乡村学校中,绝大部分教师都会 运用普通话进行课堂教学与互动交流(只有少部分 50 岁以上的教师仍用方言进行课堂教学), 其中语文学 科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的比例最高,数学、化学、生物 等理科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的比例相对不高。但走出 课堂后,在办公室、走廊过道、工作例会、与家长沟通 等校园非教学环境中,绝大部分教师大都会立马“切 换”为四川方言进行交流,呈现出“普通话不出教室 门”的现象[2] 。在跟课学习中调研组还观察到,一些教 师因为某些语句习惯,在教学中会将四川方言与普通 话混合使用,存在在讲台上用普通话教学但走下讲台 与个别学生交流时却运用四川方言的情况。
走出校园后,在生活语言方面,除了极个别来自 西北 、东北 、华北地区的教师将普通话作为生活语 言,其他教师大都用四川方言进行交流 。造成这一局 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乡村教师大都来自四川革命老 区的各个区县或乡镇, 外来人口相对不多,“熟人社会”已经形成, 运用四川方言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习 惯,同时在所处生活环境中,四川方言已经成为地域 通用语言,普通话生活语言环境还没有构建起来。
(二)普通话应用规范性较低
作为教育行业的从业许可证,取得教师资格证 的必备条件就是具备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 。按照 要求, 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普通话水平应不低于二 级乙等 。但一些教师在获取相应普通话等级证书后, 便疏于继续提高学习 。在普通话语音学习过程中, 一些疑难语音问题虽然在应试培训或专项练习中 能够得到解决[3],但由于语言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具 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间隔较长一段时间后该问题依 然会再次出现, 如果此时没有及时进行针对性正音 练习,该问题将一直存在 。若长期生活在方言区且生 活语言以方言为主, 普通话就会夹杂一定的方言色 彩,如普通话夹杂四川话色彩的“川普”、普通话夹杂 湖南话色彩的“塑普”、普通话夹杂广东话色彩的“粤 普”等[4]。
受语言环境影响,巴中市巴州区、广安市广安区 的乡村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 语音存在边鼻音不分、 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混淆等不规范现象,这些问题 也大都是四川地域方言区教师普通话语音普遍存在 的问题 。一些教师在单独读某一个音节时出错较少, 但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的疑难音节同时出现在一 句话中,如在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个地 名时,由于平翘舌混合在一起,出错率就相对较高。
(三)普通话主动学习动力不足
在调研中,大多数乡村教师仅仅将普通话作为教 学工作语言使用,同时一些教师也意识到自身普通话 语音存在的问题,但由于对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缺乏持续学习提高的动力。 很大一部分教师觉得自身现有普通话水平能够满足 工作需要, 因而主动提升普通话水平的意识不够强 烈 。同时,一些教师对推广普通话的认识有待深化,个 别教师认为语言只是一种沟通工具,只要能让学生听 明白、听清楚,用普通话或方言影响不大。任何的语言 学习都需要有一个较好的环境,才能在耳濡目染中逐 步培养语言思维与应用能力[5] 。对于一些四川革命老 区乡村教师而言, 普通话仅仅被作为教学用语使用。 大多数教师每天有 2~4 个课时的授课量,每天使用普 通话交流的时间仅为 90~180 分钟, 其他时间基本用 四川方言进行交流 。同时,由于身处方言区,出于工作生活需要又必须在一些场合使用方言交流,这样一些 所在区域系统语音问题便会长期伴随教师,最终成为 一种习惯。
(四)普通话水平较高的教师数量少
在四川革命老区, 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大都来 自本县(区) 或本市(州),少数教师来自本省其他市 (州),只有极少数教师因为婚姻家庭等来自普通话环 境较好的北方省份 。在调研过程中的跟课阶段,联络 学校一般会特意安排调研组成员到普通话水平相对 较高的教师班级听课,这些教师和同校教师相比普通 话水平较高,基本达到了二级甲等水平。可见,四川革 命老区乡村教师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的人数还 是比较少的,与四川省内基础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或 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在参与“国培计划”专题研 修讲座期间,在需要学员进行现场朗读交流时,往往 较为积极主动的是普通话水平较高的教师,这些教师 大都是语文科目教师 。换言之,四川革命老区仅有少 部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较高,且集中在语文教师这一群体当中,普通话水平较高的教师数量少是一个现实 问题。
(五)普通话学习渠道狭窄
对于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教师来说,普通话学习提 升主要通过线下研修的方式进行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 或语委举办针对性线下研修学习的频次较低,一般 1~ 2 年举行一次,同时每次研修学习参加人数较多,有的 多达近 200 人, 学员在学习中往往获得较多理论知 识,课堂练习机会与时间较少,很难切实达到提升普 通话水平的学习目的。
虽然网络学习渠道较多且资源丰富,但网络学习 资源鱼龙混杂,一些教师明明没有相应资质且自身有 着较为明显的语音问题, 却在网络平台包装自己,授 课效果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值得关注的是,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出现较多普通话、朗诵、演讲、表达 学习课程,为招徕学习者往往制作一些所谓的语言学 习“小窍门”“小技巧”等,如果进一步学习就需要缴纳 高额费用。课题调研组成员在与一线教师深度交流中 得知,相当一部分教师通过短视频进行学习,如某位 教师前后鼻音问题较大,便在网络平台搜索相应关键 词获取讲解练习视频进行对照学习。这些网络课程虽 然能够帮助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语音面貌,但由 于一些网络平台入门门槛较低,一些讲解视频质量较 差或练习方式缺乏科学性,不仅浪费了学习者大量时间,同时也使得学习者难以获取知识[6]。
二、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提升 策略
只有切实提高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教师普通话应 用水平,才能从语言文字方面助力提升四川革命老区 基础教育水平,从而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加快推广国家通 用语言文字发展进程,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营 造普通话运用的社会环境、增强四川革命老区语言文 字软实力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实现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教师普通话运用水平的 全面提升,需要在全面落实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 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基 础上,针对地域、学校普通话应用实际情况制定切实 可行的提升方案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及语委部门来 讲,教师普通话水平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应在尊 重语言学习规律的前提下精准施策,通过科学的方法 循序渐进地稳步提升区域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
(一)营造校园全域同讲普通话氛围
针对四川革命老区一些乡村学校普通话“不出教 室门”的现象,应着力营造师生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 的氛围,增强乡村教师普通话规范使用意识,创造校 园全域同讲普通话的规范应用环境,使普通话成为校 园语言。
首先,学校领导班子应提升重视程度 。领导班子 成员应克服困难,在校园师生集会、教师会议、与师 生及家长交流时及在学校公共场合等校园内任何场 景带头学普通话、主动讲普通话、大胆说普通话,发 挥推普示范表率作用, 进而在校园中从上到下地营 造浓厚的学习、使用普通话氛围 。其次,学校应鼓励 教师与学生在校园内任何场所都使用普通话交流 。 在师生能用普通话进行沟通的前提下, 教师群体首 先要营造较好的普通话交流氛围, 进而要求学生使 用普通话,逐步让使用普通话交流成为一种 自然而 然的语言习惯、成为一种常态[7]。由此,通过师生逐步 辐射影响家庭成员、社区、街道,可使在校师生成为 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推普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最后, 在校园中使用普通话规范的高质量音视频 。在语文 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播放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 育部合作推出的“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中的高水 平示范诵读作品[8] 。在校园广播方面,可学习一些学 校的经验, 将播放的铃声或音乐升级为“铃声或音乐+语音”, 如在原有的提示上课铃声或音乐后面加 上“同学们,开始上课了! ”这样的音频,从而规范普 通话视听校园环境 。针对初高中住校学生,学校每天 晚自习前可播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 频率的《全国新闻联播》节目,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规 范的普通话视听校园环境。
(二)针对区域代表性语音问题专项突破
在调研的巴中市巴州区、广安市广安区,当地也 会举办一些针对教师的普通话提升专题培训, 这对 于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平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与此 同时,也存在培训“大班化”的问题,一些授课教师善 于理论讲授, 但语音示范性不高, 理论讲解用时过 多,导致跟读练习较多、单人辅导较少 、学员练习提 升机会较少,另外,还存在课程内容讲授全面,但专 项疑难语音问题深入讲解少等突出问题 。对于受四 川方言影响较大的四川革命老区来说, 教师普通话 提升学习可在开展现有培训活动的基础上, 针对地 域突出语音问题开展专题学习培训, 并编写具有地 方特色的普通话学习教材 。具体来说,可尝试开展针 对某个系统语音问题或某个细节语音问题的针对性 专题培训, 如专门就四川革命老区地域普遍存在的 边鼻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韵母舌位动程缺失等问 题进行纠正 。培训落脚点越小,针对性才越强,只有 进行专项突破培训,才能让教师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起到培训一次、系统解决一个问题的目的,让困扰一 些教师多年的区域代表性语音疑难问题得到真正的 解决。
(三)建立有效的普通话学习激励机制
在现阶段,由于对推普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语 音系统纠正缺乏足够耐心,且受到四川方言语言环境 的深刻影响,针对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教师进行的普通 话继续教育存在较大的困难。为此,需要科学施策,建 立有效的普通话学习激励机制 。近年来,四川革命老 区一些乡村学校抓住“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中华 经典诵读工程”等契机,开展了形式丰富的推普活动,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9]。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创新活动 的形式与内容,拓宽活动参与面,力争让更多师生参 与活动 。同时,应出台教师普通话水平提升激励措施。 在现有的激励措施中, 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学习,仅 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 积极性 。对此,可探索教师教学学科相应普通话等级 或分数激励政策 。此外,在现有各类教师教学竞赛项目中,也应提高参赛教师在课程中运用普通话进行教 学的分数占比,以此鼓励教师主动、认真地学好用好 普通话。
(四)培育普通话应用“一校一骨干”
对于普通话应用环境相对较差的四川革命老区 乡村学校来说, 在全员学习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对 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培育“一校一骨干”的方式培 养普通话应用“领头羊”。在调研的巴中市巴州区、广 安市广安区, 原有的普通话培训模式为主管单位下 发培训通知到区属各学校, 各校根据现有教师数量 平均分配参培教师, 这样的培训学员组成结构与模 式也是各地普遍采用的 。但由于学校数量众多,每次 参与学习的机会对于教师来说较为难得, 且由于培 训时间较短、学员普通话水平差异较大,致使培训效 果受到影响。
在现有培训模式下,如果同一期培训学员中有部 分教师普通话应用能力较差,需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 解决基础普通话问题,那么一些普通话基础较好的学 员收获就会较少,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可针对 各校普通话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通过多项举措, 使其普通话水平实现由“普及”到“提高”的转变。在这 一过程中,具体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举办普通 话专题讲座,普及语言文字知识;第二,开展普通话大 赛、朗读比赛、注音大赛等有关普通话的活动,使教师 有多个平台可以应用普通话 。然后可发挥“一校一骨 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由其负责指导校内广播站 播音主持工作、指导教师普通话基本功训练、指导演 讲朗诵等赛事活动等,以点带面,带动提升校内其他 教师的普通话应用水平。
(五)多措并举拓展普通话学习渠道
针对乡村教师普通话继续教育,目前主要通过线 下集中培训或线上网络课程两种方式进行。线下培训 主要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项目开展一些语 言文字规范化培训 。同时,由于网络学习的便利性,线 上网络培训近年来开展较多,特别是由教育部语用司 组织的针对 60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普通话 水平较薄弱的中小学校教师开展的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充分发挥了国家语言文字 推广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呈现出受益教师广、开课 频次多、学习方式活的良好效果[10]。
针对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教师,还可通过普通话送 培送教下乡、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深度结合、录制针对地区 系统性语音疑难点问题的专家讲解视频、与国家语言 文字推广基地高校结对开展专项培训、与暑期教师研 修专题培训相结合、将普通话教育与戏剧影视教育相 结合、对普通话未达标教师开展语音面貌专题培训、 制作普通话学习手机 APP 等途径创新学习方式与内 容,多措并举,从而全面提升教师普通话规范意识和 应用能力。
三、结语
作为受方言影响较为严重的省份, 四川方言在 四川省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巨大, 普通话推广工作 依然任重道远 。四川革命老区作为典型的后发地区, 基础教育相对薄弱,且受方言环境影响,普通话推广 普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整体水平与西 部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相比存在一 定差距, 因而提高该区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普及起 着重要作用的乡村教师整体的普通话水平、语言文字 应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空间较大 。针对目前四川 革命老区乡村教师普通话应用现状,本文提出一些建 议措施,不仅能为提升全国革命老区乡村教师普通 话规范意识与应用能力提供研究与实践思路, 同时 也有助于充分发挥乡村学校语言文字教育基础阵地 作用,切实助推四川革命老区实现基础教育振兴,促 进其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宇明.论普通话的推广方略[J]. 中国语文,2022(4):486-494.512. [2] 张媛媛.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通话能力实证 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45(3):150- 156.
[3] 张卫国,程实.语言让生活更美好:普通话能力对居民主观幸福感 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18- 133.
[4] 韩玉华.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提升策略[J]. 语文建设,2021(14):71-73.
[5] 冯传书,刘智跃 . 略论“精准推普”[J].语言文字应用,2019(1):11- 19.
[6] 蔡文婷,刘慧英.关于农村“推普”工作的状况调查及对策[J].语文 建设,2012(8):49-51.
[7] 杨显东,李乐. 以“推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维度与实 践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2021.32(2):50-56.
[8] 杜敏,刘志刚.论语言扶贫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可持续性[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95- 105.
[9] 杨佳.我国国家通用语普及能力建设 70 年:回顾与展望[J].云南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5):41-47.
[10] 谌丽娟.语文教学时普通话推广研究[J].高考,2021(25):9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