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转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30 11:24: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然后分析了“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变 化,最后论述了“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转型,包括变讲授学习为体验学习、变程式教学为任务驱 动、变被动训练为自主学习等。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 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1]。随着“双减”政 策的实施与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 式也面临新的变化,需要教师聚焦“双减”政策理念, 在反思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转型对策,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 能力。
\

  一、“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双减”背景下要想减负增效,即减轻学生课业负 担,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效性,保证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就必须审视以下现状。第一,教 育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学 科价值和指导思想,但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 响,很多教师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窠臼,对 “双减”政策和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缺乏明 确的目标导向,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根深蒂固,教学 内容和方式固定单一,出现了耗时多、低效化的倾向, 这导致在枯燥、无趣的教学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 不感兴趣,容易产生排斥、厌倦心理,且学生的思维和 想象力受到了限制,进而使信息技术课堂无法达到良 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课程重视不够,设备配置不足。 当前,学校、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 相对较低。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升学考试的科目 上,因此安排的信息技术教学专任教师普遍较少,多 数是兼任教师,即便如此,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程 的课时还经常被其他科任教师占用,这严重影响了信 息技术教学的成效。相关调查显示,许多学校在教学 设备投入方面存在不足,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设施配 置不足,软件建设也滞后,不能做到“一生一机”,同时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而部分计算机设 备陈旧老化,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甚至有 的学校连最基本的网络要求也不能够满足,课堂上常 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学成了 “纸上谈兵”,实效性不高。第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实操教学匮乏。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一 环,是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关键要素。 但在实际 教学中,课程的评价机制不健全,主要由教师作为评 价主体,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僵 化,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性变 化,也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的 评价,这样一来,教师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教学反馈,评 价成了摆设。纵观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信息技 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异质性并没有得到体现,依然以 理论知识讲解为主,2~3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上机 操作的时间和机会非常少,每周一节课间隔周期长, 导致学生难以巩固已学的知识。

  二、“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变化

  第一,“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型升 级。“双减”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调整和转 型,也是对教育理念的纠偏。“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转型,一是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 立德树人;二是要向传统课堂发起挑战,教师要适应 新要求、寻找新出路,即面对“双减”必须求变,在“变” 和“不变”中追寻课堂的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实现 减负和育人双目标;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 来了全新的教学视觉和教学要求,新的教学思想和方 法更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将“双减”作为重要的 指导方向,努力学习教材、教法等专业知识,掌握现代 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构建符合学生认知 规律的课堂结构,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 性。第二,“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减负增效。 “双减”背景下要想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运用好资源,在不增加学生课 业负担的情况下,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信 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思想就是增强应用意识,提高 实践能力,让学生亲历深度的学习过程,在体验和探 究中构建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主流的情感价值观。要 实现这个基本目标,就要正确理解“双减”的内涵,理 清“减”与“增”的关系,围绕“教学质量”“信息素养” “因材施教”等关键词进行教育教学变革,转型和优化 教学方式[2]。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是提质增效的主阵 地,教师要从专业思想、专业知识、课堂组织、实践探 索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 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开展互动式、探究式、体验 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精准施策、精细指导,以达到 低耗时、高质量、高效益,使课堂教学求真务实、有血 有肉,进而实现减负增效。第三,“双减”背景下信息技 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构建高效课堂与减轻学生学习 负担是“双减”政策的核心主题,也是引领教学活动的 根本宗旨。在此背景之下,“依参而教”“灌输式”“填 鸭式”等传统教学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 需求。这就需要教师重新思考符合“双减”教育理念的 教学模式,由过去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问题驱动” “项目学习”,同时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贴近学生生活实 践,并利用网络化教学的优势促进信息化教学的快速 推进,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生活当中的巨大价值,由此通过教师搭梯子、引路子促进每个学生成长,在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保证学习质量。

  三、“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转型

  (一)变讲授学习为体验学习

  实践证明,“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亲身旅历和感悟, 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自得自悟的全部活动 状态。它的亲历性、构建性的特点造就多倍数的教育 价值”[3]。而实例操作是学生体验学习的有效方式。

  1.用好教材中的实例进行体验学习。学生对操作 技能的习得,可以通过对照实例教程开展自主学习活 动来完成。教材中的许多操作实例已有较详细的操作 步骤,教师就不必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而应该把更 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操作体验,学生在实例详细步骤的引导下自己体验操作,最终获得预期的结果,比教 师边讲边练效果要好得多。正如学生所说的那样:“听 了,我忘记了;看了,我记住了;做了,我理解了。”这种 学习方式不是单靠记忆和理解,而是一种体验学习,而 体验学习正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4]。例如,在 “让鼠标动起来”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操作实 例,即“1.做一做鼠标的基本操作。(1)单击‘我的电脑’ 图标,观察图标的变化。 (2)移动鼠标指针到‘我的文 档’图标上,按住鼠标左键,将‘我的文档’图标拖到屏 幕其他地方。(3)分别右击‘我的电脑’‘我的文档’‘回 收站’图标,观察弹出菜单的变化情况。(4)双击‘我的 电脑’图标,弹出‘我的电脑’窗口”[5],让学生按以上步 骤进行操作,通过用好教材中的实例进行体验学习,从 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设计“操作实例”引导体验学习。有效的教 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学法指导、 一种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段学生的亲历体验。学生通过体验可掌握技能、策 略,最终形成能力和行为习惯,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提升。实例操作就是让学生在详细操作步骤的引导 下,开展自主式操作的一种学习形式。而体验学习则 是学生亲身介入实践活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 体验、感悟、应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方式。教 师要把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整合在 实例教程中,让学生体验操作过程,最终完成学习任 务[6]。例如,对各种应用软件的菜单和对话框进行教学 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体案例,把有关菜单 和对话框操作的训练隐含其中,让学生自己体验操作。 教师还可将原本计划在课堂中讲授的案例编写成实 例操作步骤,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自主体验学习。操作 步骤具体如下:“1.首先打开 word 文档;2.用鼠标点击 菜单栏上的插入选项;3.找到表格栏,点击表格;4.单 击表格后出现下拉列表,移动鼠标,选择表格的行数 和列数后左击鼠标,完成简单表格的制作。 ”编写实例 操作教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且需要经过实际操作 验证。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或小 组分别操作体验不同的案例,然后将操作步骤完整记 录,编写成实例。接着教师再让各小组交换实例,进行 操作体验,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交流和互助学习。

  (二)变程式教学为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方 法,即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实践任 务,学生可通过任务驱动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考虑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任 务,以及怎样根据教材内容,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 有层次的、个性化的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任 务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学习[7]。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 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接着提出一个共同的任 务及完成任务必需的学习条件和资源,让学生进行自 主、合作、探究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最后进行反 馈与评价。如在教学如何使用 PowerPoint 制作幻灯片 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1.制作不少于 6张 的幻灯片;2. 这些幻灯片要清楚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 思;3.幻灯片之间设计合理,衔接紧密。”围绕这 3个任 务进行体验学习,学生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产 生情感共鸣。具体来说,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应注意以 下两个因素。

  1.任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建构主义教学理 论认为,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 上,以个人独有的方式主动地建构知识[8]。实施任务驱 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恰当地下达任 务。例如,在学生已掌握了 Word 的基本操作后,教师 可给学生下达设计电子板报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做到 主题内容突出,版面设计简洁明快、布局合理,应用文 字分栏、横排、竖排技术,合理实现图文并茂效果。再 如,在学生掌握了 Word 绘图工具的基本操作后,教师 可要求学生绘制简单的图形,如矩形、圆形及其他图 形;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文本编辑技术和音频、视频的 简单处理技术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简单的多媒体 学习课件。

  2.任务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设计任务 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知识接受能力,充分考 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兴趣等因素,确 保设计的教学任务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根据学生 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

  例如,在网页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在小学就已 经学过一些相关知识,而有的学生到了初高中才接触 到这些知识。因此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就要针对不同 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初次接触网页制 作的学生只要求做到能熟练使用导航视图设计网页 框架,网页之间的链接会使用插入导航栏的方法,网 页版面设计能使用表格,在网页润色方面能套用主 题。对于那些已有过网页制作经历的学生,在布置任 务时,教师可增加难度,要求学生能使用网页间的自由链接,能设计带有多种媒体因素(图片、背景音乐、 动画、电影等) 的网页,会使用网页框架设计个人网 站。学生通过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可在课堂上获得 最佳学习效益。

  (三)变被动训练为自主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教授多媒体技术、幻灯片 制作、计算机处理声像文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 就要求教师通过安排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 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而以往有关信息技术的 操作技能训练基本完全是按照“教师操作演示—学生 参照模仿练习”的模式落实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大 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训练的状态,自主性很难得到发 挥。在“双减”背景下,要变这种被动训练为自主学习, 使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从而 让教学变得更有效。为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过程中,首先,教师要通过教学设计给学生创造自主 学习的机会,具体可由教师提供实践主题,让学生自 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或内容完成技能训练。其次, 教师要发挥教学辅助的作用,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 供一定的支持。最后,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让 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具体如下。

  1.提供实践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信息技术学科 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创新性,非常适合学生开展自 主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出示训练主题和操 作目标,然后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学习、操作,让 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从 而构建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 可以教材为依托,先列出不同操作方法的要点,再通 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并使其进一步 细化操作步骤,最终让学生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例 如,在“文件的移动和复制”训练中,教师可出示训练 主题和操作目标,即了解复制文件的多种方法,并熟 练掌握其中一种或两种。之后学生按照训练主题自主 选择了复制、移动文件的方法,有的学生选择鼠标右 键完成,有的学生使用拖动法结合组合功能键“Ctrl+ C”完成,还有的学生选择“编辑”菜单栏下的复制粘贴 选项完成。通过自主选择,学生主动探究了每种方法 的优劣,达到了技能训练的目的。

  2.发挥教学辅助的作用,给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 供一定的支持。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 强, 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影响其自主学习的效果,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异显著,所以教师应将 自己作为点拨者、启发者、引导者,给学生提供个性化 的支持。具体而言,教师既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提示 信息技术课程当节课的操作要点,也可以在学生遇到 困难时,通过提问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这样,根据学 生的个体差异及需求, 以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支 持,可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顺利推进,进而促使学生 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3.通过评价,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学生的自 主学习需要教师起到导向作用,否则很容易陷入无效 这一尴尬的境地。因此,在“双减”背景下,设计科学、 合理的评价方式是促使学生实现有效自主学习的一 个重要手段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 评、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自主学 习的过程和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之后教师可根 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使学生在后续自 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调整,进而真 正实现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这一 目的。

  (四)变个体学习为合作探究

  对于学生而言,以往采用的个体学习方式已难以 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而“通过学习者的讨论、交流, 实现不同观点的交锋,可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习 者对问题的理解,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9]。合作学 习,简单地说就是“小组互助性学习”。由于合作探究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所 以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 求,在学年开始的一两周后使用,以促使学生之间形 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共同体。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开 展合作探究,通过“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明确小组 合作学习 目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小组汇报和师 生讨论—点评和总结”这一流程实施,尤其需要关注 以下两点。

  1.合作探究应关注如何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一般 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小组,相互配合完成学习目 标,而分组是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交流和总结学习成 果这一系列过程的前提,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教师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分 组。通常,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课堂观察、与学生对话等 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成绩 等,尤其要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认知和技能水 平,然后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建议以 4~6人为一组。同时,应 在合作学习开始之前确定分组名单。分组后,教师可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向各个合作学习小 组提出需共同探究的主题,并要求各小组选出小组 长,接着由其根据组内成员的知识状况和个性特点进 行再分工,使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组内成员进 行合作交流、讨论,最后共同完成探究。

  2.合作探究须关注合作的内容和时机。 教学中要 想突出合作探究的作用,教师就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学 习内容和时机。教师应把握以下三个开展合作学习的 时机:一是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二是在学生个人 探索有困难时;三是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当然,除了 把握合作探究的时机,教师选取的合作探究的信息技 术课程内容也不应该太随意,一般是操作方法不确定、 答案不唯一、操作步骤较烦琐的学习内容,这样才能 取得理想的效果。
\

  综上所述,要想在“双减”背景下实现信息技术教 学方式的转型,教师就要厘清“双减”理念的本质[10],重 新审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功能,加强目标导向,加 快教学方式转型步伐,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从而立足 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实现课堂教学效用的最优 化,助推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 [2022-12-02].http:/ww.moe.gov.cn/jyb_xgk/moe_1777/moe_1778/2- 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 周霞.论“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J].宁夏教育, 2021(10):6-7.
  [3] 杨斌.体验教学:整合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J].四川教育学院 学报,2004(6):86-87.
  [4] 张卓玉.体验与探究: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N].光明日报,2001- 03-23(4).
  [5]《信息技术》编写组.信息技术 三年级 上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 版社,2020.
  [6] 徐刚.体验式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 2013(16):25.
  [7] 陈应能.“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J].互动 软件,2021(8):79.
  [8] 赵燕萍,张士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363.
  [9] 向东.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 技术,2008(27):2114-2115.
  [10] 袁磊.善用信息技术为“双减”工作赋能[N].中国教育报,2021- 12-2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3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