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合唱社团训练的几点体会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30 10:13: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行业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合唱社团的组建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外延,可以提升学生歌唱技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音乐情感、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因此,在合唱社团训练中,要综合考虑组建要素,灵活采用训练手段,帮助学生锻炼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初中合唱社团训练实践为例,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合唱社团;训练;体会

  合唱是群体性、多声部演唱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表现”“演唱”七至九年级部分明确指出:“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在“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演唱”中明确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合唱社团作为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重要外延,为有一定音乐特长、喜爱音乐、愿意表演的学生提供了更广大的舞台。因为承担着比赛、表演任务,在合唱社团的组建、训练中,必然需要遵循更高的标准,采用更适合的训练方法。我在长期的合唱社团一线训练实践中,略有一些心得体会。

  《孙膑兵法·月战》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在合唱社团的训练中,同样是“人和”“天时”“地利”缺一不可。

  一、人和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因此,打造优秀合唱团的先决条件,一定是挑选合适的演唱者,并进行有效的训练,从各层面营造和谐统一的声音效果。

初中合唱社团训练的几点体会论文

  (一)音准“和”

  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称为音准。在歌唱过程中,需要演唱者通过敏锐的听力、有效的声音控制力解决音准问题。然而,每个人对音准的感觉是有差别的,有的天生音准(乐感)很好,有的通过后天的学习乐感很好,有的则始终对音高的感受力较弱。

  合唱社团筛选队员时,应尽量选择选择乐感强、音准好的学生。以我的实践经验为例,在七年级新入学的学生中挑选合唱队员时,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聆听苏少版七年级上册演唱歌曲《希望与你同行》两到三遍,然后逐个清唱。这不仅能考查每个学生的音乐敏感度和音乐表现力,听辨每个学生的音色、音准,还能基本判断其适合演唱哪个声部。

  合唱社团训练时,重视音准训练。每次训练前都要进行以下训练。①模唱音阶的级进、跳进。音阶级进练习有助于学生把握固定音高,建立音高概念,明晰各音之间的音高关系。音阶跳进练习,更能锻炼学生的音准控制能力,可以采用齐声模唱和分声部模唱等不同形式,建立初步的声部概念。②旋律视唱练习。在合唱歌曲各声部的学习阶段应采用这种“单旋律”训练。所谓单旋律训练,就是每个声部分开训练,等各个声部的旋律熟悉后再合在一起训练,这有助于避免声部间出现旋律互跑的问题。在声部合作时,教师应仔细观察、纠正学生的音准错误,避免因为一位学生的错误而影响整体效果。

  (二)呼吸“和”

  正确的歌唱呼吸,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有效的歌唱呼吸,不仅能优化音色,还能增强作品的音乐感染力。在合唱社团训练中,应重视队员演唱呼吸的整体性、和谐性。

  训练中可以采用缓吸缓呼、急吸急呼、统一换气点等方法,针对性地训练队员的呼吸。同时,在呼吸训练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巧用比喻解决问题。例如,我发现,一部分学生歌唱时,气息只下沉至胸腔位置,甚至更浅。歌唱呼吸时,能明显看出胸腔起伏,腰腹基本不动。在训练时,我请出现此问题的学生尝试搬重物,如一摞书、一箱小乐器等,让其感受发力源泉,体会越要把重物托起,越要腰腹发力的感觉。继而进一步引导,歌唱时要把声音托举出去,腰腹间的力量非常重要。

  又如一部分学生在歌唱时,随着音区的提高,会不自觉地气息往上走,出现缩脖、提肩等动作。歌唱音质因为缺乏气息的支持,也会出现单薄、音高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站立,想象自己是一棵大树,歌声是这棵树生长出去的枝叶,枝叶要长得高、长得茂密,树根应该深深地扎进泥土中。因此,在演唱时,演唱音区越高,气息越要往下走。

  再如一部分学生在歌唱时,会出现气声分离现象,要不就全是虚的气声,要不就全是实的嗓子眼的声音。对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一杯茶壶里放满水,把撕得很细碎的纸屑撒进茶壶里,这时从茶壶里往外倒水,想一想倒出来的,会全是水,还是全是纸屑,还是水托着纸屑?我们的声音就如同这纸屑,气息就是水,良好的歌唱一定是‘水’托着‘纸屑’缓缓流出。”化抽象为形象,在合唱训练中能起到良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三)思想“和”

  合唱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合唱效果的好坏与每一个合唱队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初中阶段的合唱训练,不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巨大好处。

  在合唱训练中,教师应正向引导学生关注训练成果,更要享受训练过程,避免训练过于功利化;应让学生在合唱中,充分感受音乐之美及其带来的身心愉悦之感。

  “合作、享受、互助”是我给合唱社团学生提出的在情感目标方面的要求。在每一次训练中,我都会鼓励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演唱,乐于肯定、赞赏别人的优点,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天时

  初中三年,是学生成长变化最快速的三年,其中生理的发育包含了发音系统的发育。变声期的到来,常常给孩子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困扰,特别是男孩子,在变声初期会出现声音沉闷沙哑、发声持久力差、发高音时不稳定且经常变化等现象。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正视变声期,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变声期,指导学生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健。在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音乐教学中,就重点强调了“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变声期的嗓音保健”的要点。

初中合唱社团训练的几点体会论文

  个体的发育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进入变声期的时间段不尽相同。为了保证最终的合唱效果,教师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天时”,在合唱社团筛选队员、平时训练等环节中,关注学生嗓音的状况。

  (一)以“声”取人,科学训练

  在合唱社团筛选队员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嗓音条件,避免选择正处于变声期的学生。这样既能让合唱团的整体音色更加和谐,也能避免学生在变声期嗓子过度疲劳,影响发声器官的正常发育。

  具体音色的选择,教师也应结合演唱歌曲的特点。例如,《太阳出来》《踏雪寻梅》《在灿烂阳光下》等作品,应选择尚未完全进入变声期、声音仍具童声特点的学生(以七年级学生为主),展现作品纯净、天真的效果;《乌苏里船歌》《牧歌》《春天来到我们的战场》等作品,则更多考虑进入变声期尾声、音色相对稳定、更具成人音色特点的学生(以九年级学生为主),展现作品丰富的声部层次,尤其是充满质感的低声部。

  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唱听结合,既能避免长时间演唱造成学生嗓音疲劳,又能给学生更多对比、思考、改进的空间。通过聆听优秀合唱团的范唱音频,找出差距;通过各声部相互聆听,找出问题。结合师评、自评、互评,系统提升演唱技巧。

  (二)以“美”选歌,注重正能量

  在合唱歌曲的选择上,应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符合学生审美、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歌曲。诚如海顿所言:“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首先,教师在选择演唱曲目时,应考虑音域适合。目前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演唱歌曲音域多在a—e2,合唱社团的学生经过训练,音域基本可达到f—g2。音域适合,学生的演唱才更有余力,嗓音的状态才会保持得更好。

  其次,还要考虑旋律的优美性、主题的向上性。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优美的旋律,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唱社团训练中,杨鸿年教授的少儿合唱作品、厦门六中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厦门二中的《踏莎行》,都是深受学生喜爱且经过训练可以取得良好演出效果的作品。歌曲主题积极向上,是合唱作品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正向引导的要求和体现。教师应选择富有朝气、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歌曲,弘扬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音乐的力量,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再次,教师在选择歌曲时,应充分考虑歌曲的难度。过难,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易,训练失去了意义。在训练初期,主要考虑二声部合唱,两个声部的旋律、歌词差异较大为好,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声部间的相互干扰,让初进合唱社团,音准稳定性还不强的学生,能够基本唱准自己的声部,初步感受声部和谐带来的饱满的、立体的声音效果。随着训练的逐步深入,可以将声部扩充为三声部、四声部。但应尽量避免连续三度叠置的声部配置,因为这对学生的音准要求更高,在训练实践中,很多学生是零起点加入合唱团,这样的歌曲挑战性过大,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较难完成。

  三、地利

  (一)走出“襁褓”,健康成长

  初中合唱社团,担负着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表演的任务,因此在实际演唱中,会遇到不同的演出环境。学生能适应不同的演出环境,是将训练成果完美呈现的重要保证。

  在若干年前,我经历过这样的尴尬。合唱社团的日常训练都在学校的音乐教室中,空间小、声音聚拢性强,学生习惯了聆听在音乐教室这个演唱环境中的声音效果。结果在学校的一次表演中,因为演出场地在学校操场,空间开阔、声音发散,学生演唱时忽然感觉听不到同伴的声音了,似乎只有自己在歌唱,于是纷纷慌了神,合唱效果也大打折扣。

  这次的教训,令我意识到了在合唱训练中让学生适应不同演出场地,即掌控“地利”的重要性。合唱社团不能如同襁褓中的婴儿,永远只躺在摇篮里,而应让它“撒开脚丫”,在广阔天地中“奔跑”、“撒欢”,这样的成长才是健康的。因此,教师应带学生走出去,操场上、报告厅、室内篮球馆等,都可以作为合唱社团的训练场所。只有在不同演唱环境中,聆听不同的声音效果,合唱社团才能成长、成熟,才能在各种环境中从容不迫,展现出最好的状态。

  (二)扎根课堂,汲取养分

  初中合唱社团,是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外延。社团的成长,学生的成熟,都离不开课堂这块土壤的滋养。

  例如,在苏少版初中音乐《桑塔·露琪亚》这一课的合唱教学中,这首歌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从最基本的音准入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发音技巧,再让学生在一起进行视唱。教师可以请班级中的合唱社团成员做示范性展示,给予其他学生正向引导,鼓励更多学生模仿、尝试。当能基本完成二声部演唱时,再强调一些呼吸控制、演唱技巧,让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和拓展训练,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共同进步。

  有了合唱社团成员的展示,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往往会事半功倍。而合唱社团的成员们,也在课堂展示中体会到了成功、快乐,能更加积极地投入社团训练。

  在初中开展合唱社团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缓解学习的压力,还能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学生的发展情况,综合运用创新思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合唱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感受学习音乐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立伟.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的创新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0):58-59.

  [2]黄春霞.合唱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以及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6):71.

  [3]焦晔.试论合唱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开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236.

  [4]林娅萍.中学生合唱训练的统一与和谐[J].文理导航(上旬),2022(10):88-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3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