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概念界定,首先论述了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然后说 明了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运作方法,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局限及未来 研究方向。
在“就业精准帮扶”理念推动下,高校大学生“慢 就业”服务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由最早的大众服务模 式向精准帮扶模式的转变。诸多学者、高校将“精准” 渗透到就业工作中,尝试探索构建精准帮扶体系[1-2]。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精准识别、精准帮 扶、精准管理、科学评估、精准退出”是构建精准帮扶 体系的关键环节[3]。其中,对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标 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进行科学的检验与评 估,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体系的 推广和运用[4]。但是,鉴于其是新型就业帮扶工作模 式,需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故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 理的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当下 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国内有学者从不同的研究 视角对大学生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相 关探索。 其中,有学者以大数据为视角[5-6]、以学生为 中心[7]、以就业精准帮扶为视角,基于定性、定量两方 面结合过程[8],构建了就业困难大学生精准帮扶工作 考核评价体系。此外,还有学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探 讨了增加权衡人力的配备投入、提高退出机制的人岗 匹配度等措施,并结合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考察,构建 了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但是目前对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 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实证研究相对 比较匮乏。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与定量研究 相结合的方法,以广西 8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和高校辅 导员、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就业精 准帮扶”内涵的梳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构建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为高校开展精准帮扶就业工作考核提供评价标准,为 建立完善的精准帮扶工作长效机制提供依据,稳步推 进精准帮扶就业工作体系建设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就业精准帮扶”内涵及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就业精准帮扶”尚无权威界定, 只能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来理清“就业精准帮扶”的 内涵。学者们认为就业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理念在 就业领域的迁移,以及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和实践升华,具有精准性、个性化、定制性、动态性、全 方位性的特征[9]。高校在开展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时,应在“精准滴灌”“私人定制”及“授之以渔”等精准 帮扶理念指导下,结合大数据平台优势 ,对不同类型 的就业困难学生群体采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 理、精准考核等精准帮扶措施[10]。
( 二)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评价要素
基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 的帮扶工作机制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精准扶贫理 论指引下建立的一套工作机制。依据此工作机制,要 将帮扶对象识别、帮扶管理落实、帮扶措施实施、帮扶 工作评估作为构建大学“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评价 四要素,以确保“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 体系模型的构建
(一)初步构建及问卷设计
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服务工作,以提升 帮扶成效、提高帮扶质量为取向,用于评价大学生“慢 就业”精准帮扶工作是否能够实现就业帮扶的目标体 系。在“精准扶贫”理论指引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 建立一套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 帮扶工作机制。依据“就业精准帮扶”理念,帮扶对象 应通过“精准滴灌”“私人定制”“授之以渔”的精准帮 扶理念,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满意度,最终实现充 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因此,本研究基于“就业精准帮 扶”理念融合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确定了大学生“慢就 业”精准帮扶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如图 1 所示,并将帮扶责任人的帮扶措施与帮扶对象的帮扶 成效融为一体,从而促进就业能力提升和就业满意度 提高。
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 系要基于精准扶贫、就业精准帮扶的核心理念,围绕 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帮扶工作 机制进行初步构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出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评价指标体系初稿,然后 将初定的指标体系分发给 10位对大学生“慢就业”精 准帮扶较有研究的专家。对于初定的大学生“慢就业” 精准帮扶评价指标体系,应借助专家丰富的经验,按 照专家意见进行反复修改,最终总结、提炼出大学生 “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 指标被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测量指标,测量指 标集合则形成了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包括 6个一级指标,即帮扶 对象识别、帮扶措施、帮扶管理、帮扶成果、帮扶对象 满意度、退出机制。深入分析探究一级指标的内涵和 结构,可确定二级指标。而且每项二级指标均有测量 指标,具体如表 1 所示。
依据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 标体系初步框架,本研究设计了由帮扶对象识别、帮 扶措施、帮扶管理、帮扶成果、帮扶对象满意度、退出 机制 6个维度 25个题项构成的高校大学生“慢就业” 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 7 级量 表,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开展过 程和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数的 假设模型(以下简称“假设模型”)以已经构建的大学 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 进行构建,假设模型如图 2所示。
(三)指标体系检验与修订
1.样本选择。根据广西各高校的分布情况,本研究 选取了南宁、桂林、柳州、百色地区的 8所高校作为样本单位。2022 年 3 月至 2022 年 6 月,依据课题组成 员关系邀请这 8 所高校教师在应届毕业生、往届毕 业生、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中转发《高校 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问卷》链 接。本次调查共正式发布 8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 卷 802份,有效回收率为 94.3%。本次调查涉及医学 类、理学类、工学类、农业类、人文社科等专业,应届 毕业生占调查对象总数的 85.2%,表明调查样本具有 代表性。
2.信度、效度检验。 一般认为总量表的克朗巴 哈系数(α) 在 0.7 以上,问卷信度 高,KMO 值大于 0.5 且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小于 0.05.问卷效度较高。 运用 SPSS 22.0 进行问卷信度、效度检验,检验结果 如表 2 所示,问卷所有维度的克朗巴哈系数均达到 0.7 以上,总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达到 0.992.且所 有维度的 KMO 值等于或大于0.5.总量表的 KMO 值 达到0.983.这表明问卷有非常好的信度和效度。
3.模型的检验。在收集实测数据之后,利用 AMOS 20.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与运算,选用了极大似 然估计法作为模型估计方法,得到大学生“慢就业” 精准帮扶工作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检验指标,其拟合度结果如表 3 所示,还得到了大学生“慢就业”精 准帮扶工作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其路径系数如表 4 所示。假设模型的所有指标均达到拟合标准,表明研 究模型匹配度良好,研究构建的结构模型可以接受。
4.模型应用。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来 配置各指标权重。以一级指标为例,依据假设模型各 一级指标的因子载荷系数进行权重分配,计算时将每 个维度的载荷除以 6个维度的载荷之和,所得数值为 该维度的权重。帮扶对象识别、帮扶措施、帮扶管理、帮扶成果、帮扶对象满意度、退出机制对就业精准帮 扶工作的因子载荷分别为 0.877、0.965、0.995、0.963、 0.926、0.965.6个项目的总载荷为 5.691.用单个项目 的载荷除以总载荷,则为其权重。帮扶对象识别、帮扶 措施、帮扶管理、帮扶成果、帮扶对象满意度、退出机制 6个项目的权重依次为 0.15、0.17、0.18、0.17、0.16、 0.17.依照上述权重分配法,可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 重。经过计算,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 价指标权重如表 4所示。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后,可以 对抽象建构进行评估和比较。
三、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 体系的运作方法
评价体系涵盖了就业精准帮扶工作全过程和帮 扶成效。通过对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的各 项指标进行逐项评价,最后可得出就业精准帮扶工作的综合评价得分,并以分值的高低评价其工作开展 过程和效果。
评价体系的运作方法由帮扶对象评价、帮扶人自 我评价、就业指导部门审核和公布结果三个阶段构成。 在考核的时间安排上,帮扶对象评价和帮扶责任人自 我评价通常在每年 7 月份进行,就业指导部门审核和 公布结果通常在每年 8 月底。在考核周期上,通常每 年一次,以一届毕业生为一个考核周期,考核工作可 以贯穿全年并分项分阶段及时反馈,以起到及时调整 工作的效果。
为了对帮扶过程和结果进行更加全面的综合考 察,在运用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量 考核的基础上,还可以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定性考核 主要是对原先设定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 的考评。
四、研究结论、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依据“就业精准帮扶”理念,结合精准扶贫 工作机制,在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和实际调研的基础 上,初步构建了一个包括帮扶对象识别、帮扶措施、帮 扶管理、帮扶对象满意度、帮扶成果、退出机制 6个维度的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 系假设模型。通过对广西 8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往 届毕业生、辅导员及就业部门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运 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构建的假设模型进行检 验和加权组合,形成了包括 6个维度 25 个题项的最 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这样构建的精准帮 扶就业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 度。本研究结果对未来开展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 工作考核具有一定意义。从理论上来讲,本研究对“慢 就业”精准帮扶体系的内涵进行了补充;为大学生“慢 就业”精准帮扶体系的构建、帮扶责任人精准帮扶能力的提升、“慢就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 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从实践上来讲,运用本研究 提供的有效指标体系,可以为高校开展精准帮扶就业 工作考核提供评价标准,从而为建立完善的精准帮扶 工作长效机制提供依据,稳步推进精准帮扶就业工作 体系建设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 二)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①由于研究资源有 限, 样本选择存在地域集中的局限,仅以少数地方高 校为研究对象,缺乏对不同地域、类型及层次的高校 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的比较研究,导致研究结 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结论的推广还需要进一步验 证;②由于条件限制,仅采用一次调查数据对构建的 模型进行检验,因此后续研究仍有必要通过调查数据 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③由于 “慢就业”行为的多样性决定了精准帮扶工作的复杂 性,因此有必要结合不同的学习和就业环境进一步设 计和改进指标体系结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 扶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未来还可以结合高校实际 应用情境进一步地对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和验证。在研 究方法上,可以灵活应用已有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定性 考核,对帮扶过程和结果进行更加全面的综合考察。 在研究视角上,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不 仅可以从帮扶责任人帮扶工作开展的角度进行,也可 以从帮扶对象对帮扶工作的感知的视角进行。 因此, 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从学院、企业、专家、第三方 评价机构等不同的角度研究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以促进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 作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考核评价指 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实现精准帮扶,进而可以稳步 推进精准帮扶就业工作体系建设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英,陈薇,刘玉锋.“精准扶贫”理论指引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精准 帮扶体系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26-28.
[2] 李洪岩.精准帮扶视阈下大学生“慢就业”的应策理路[J].吉林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5):119-124.
[3] 宗惠,储德银.精准治理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之应对策略[J].三 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2(5):24-28.
[4] 禤欣,黄晓珩,何绍彬.大学生“慢就业”的研究述评[J].市场周刊, 2020.33(12):174-176.
[5] 王美丽.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 育,2016(6):84-88.
[6] 刘鄢立.以精准扶贫核心思想构建高校就业精准帮扶体系的研 究[C]//计算机科学与电子技术国际学会.Proceedings of 2019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ICESS 2019).London:Francis Academic Press,2019:2061-2066.
[7] 汪星刚,王孝松.高校“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质量提升探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4):135-139.
[8] 张洋.“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精准帮扶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1(4):95-99.
[9] 张曦.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对策研究[D].荆州:长江大 学,2018.
[10] 肖云珠.贫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 20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