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国防教育实施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29 11:27: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提升其国防素养,文章首先审视了国防教育的价值,然后阐述了 国防教 育的内涵与思路,最后论述了 国防教育实施路径,包括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促进国防教育知识普及;加强 国防教育师资培养;科教融合,助推国防教育成果转化;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开展国 防主题教育,提升学生国防素质;组建国防教育实践队伍,延伸国防教育形式。

  关键词:国防教育,科教融合,国防素质

  国防教育、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是巩固我国综合国力,建设我国国防的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 、 提高公民国防意识、提升全民国防素养必不可少的 途径 [1] 。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贯穿我国各个教育阶 段, 高等本科教育是我国国防教育的最高层级,也 是实现立德树人 、落实素质教育 、完善学生学科素 养的重要突破阶段。在校大学生是进行国防教育的 主力军,应届毕业大学生是我国应征入伍的重点对 象,现如今,大学生是部队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 的中流砥柱,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与要求[2]。“三个 一工程”项 目 中的“特色育人文化品牌”项目正是以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国防教育重要论述为政策导 向与依据,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将国防教育知识与其 相融合,可充分利用思政课程的诸多元素,协同思政 教育目标的共同发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基于此,职业本科大学应以时事政治、热点新闻、国 际大事等为学习材料, 结合职业本科大学生知识素 养基础,挖掘各类型的国防教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 与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还要结合本校办学特点与优 势,构建具有职业本科国防教育特色的品牌项目,搭 建实践育人模式,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一代大学 生,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一、国防教育的价值审视

  (一)落实国防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全面提升大学 生的国防素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关于国防教育 的部署及要求, 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 报告中的指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 全民国防。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3] 。国防教育是 国家民族兴旺的重要知识平台, 而建立良好的国防意 识、培养忧患意识、学会辩证思考国内外重要事件,是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精神 航标,积极响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坚持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军练兵的宗旨,才能实现我国 “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大学生是新一 代的接班人, 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战略需求大 环境中,不仅要掌握专业学科素养知识,更应培养爱国 主义情怀,提高国防意识,做到关心国防和保卫国防; 明确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通过参加军训, 提高军事技 能,达到国防教育“知行合一”的目的[4]。

  (二)开展国防教育,强化大学生时代价值观念

  身处和平年代,当代大学生应深知“祖国江山的 来之不易”,具备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学 历史、懂国情、看格局、辨是非”是新的时代针对大学 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经验和教训提醒着 每一位中华儿女,应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绝不 允许外来势力和他人进行破坏 。当今世界格局,局部 战争时而爆发,霸权政策、强权主义等依然是世界和 平发展的不和谐因素[5]。通过开展国防教育,可使大学 生具备拥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政治信念;形 成捍卫国家主权的意识,具有保家卫国的情怀;强化 培养国家安全观和大局观;学会辨明“文化入侵、技术 入侵、信息入侵等”手段与方法,进而有效履行国家国 防保密的责任与任务。

\

 
  二、国防教育的内涵与思路

  (一)国防教育内涵

  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国防教育是普及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对象 是在校大学生,教育目的是将国防教育同本科职业大 学发展特点结合起来,立足“思想、文化、灵魂”三点, 通过富有特色的国防教育模式发挥好“旗帜”引领作 用;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习得,实现国防技能的 掌握、国防知识的理解;深化国防教育,贯彻落实全 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指导精神;充分挖掘红色资 源,结合专业进行红色教育,创立红色课堂,促使学生 根植“红色基因”,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组 织以“红色旗帜”为主题的国防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和 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6]。

  国防教育主要讲授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通过宣 讲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等内容,可以使职业 本科学生具备国防观念、形成国家安全意识、明确忧 患危机意识,学会辨明事理,抵制消极道德价值观念 的冲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综合 国防素质,因此在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学校需继 续开拓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课程建设,推动育人体系 的建构。

  (二) 国防教育建设平台—“培根铸魂,国防教 育”特色文化品牌项目

  “培根铸魂,国防教育”育人品牌是山西工程科技 职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铸魂育人“三个一工程” 特色育人文化品牌项目,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与部署,据此落实国防 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培根铸魂,国防教育”育人组织机构主要由学生 工作部(武装部) 牵头,主要工作围绕国防教育和主题 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涉及军事理论课程、军事技能课 程开设,开展学生征兵、拥军优属和退役大学生的服 务与指导工作。育人品牌项目的教育宗旨是以爱国主 义教育为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加强大学 生的国防教育意识,提升其道德素养;从职业本科教 育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等课程入手,执行习近平总 书记的强军政策,推动我校国防教育系统化、实效化 的建设步伐; 充分利用预备役连队建立的教育资源、 扩充校内国防教育实现途径, 建立国防教育体系、弘 扬爱国主义精神、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深度挖掘国防 教育的真谛与内涵,建立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更好地 为兄弟院校推进国防教育提供参考[7]。

  (三)国防教育思路

  国防教育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着力引导学生培 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以学强军 思想、育四有新人、创高校品牌为目标,整体建设遵循 “课-研-践”的主线,以实现国防教育培养目标。首先, 从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入手, 加强与完善军事理论与军 事技能课程标准修订与实施,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 通等 APP 建立线上教学资源库,形成课上与课下联动 的局面,丰富国防教育内容;通过继续学习与培训,搭 建国防教育教学教师梯队。其次,以“特色育人文化品 牌”为载体,申报省级和校级国防教育研究课题,并服 务于课程建设和实践育人模式平台搭建, 将实践经验 逐步转化为科研成果, 注重教学积累, 进而形成具有 “工科大”特色的国防教育,为山西省乃至全国职业本 科大学实施国防教育做好“引路人”。最后,搭建国防实 践教育平台,集中表现为建设“预备役联队、国旗护卫 队、国防教育学生服务指导中心”[8] 。 以全方位、多角 度、高质量发展为终极目标,与部队携手建立“素质可 嘉、技能过硬”的预备役连队,服务于学校与社会,以此 丰富大学生的校园军营文化, 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其 中,可组建国旗护卫队,以党史学习教育、支部建设、日 常作训、社会服务为重心,建设有信念、有信仰、守纪 律、勇担当的青年先锋队伍;建立国防教育学生服务指 导中心,主要面向征兵入伍和退伍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继续教育学习与指导等工作,为学生提供爱心帮助,做 到“排忧解难”。

  三、国防教育实施路径

  基于以上推进国防教育的思路,笔者总结出包括 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的国防教育实施路径。

  (一)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促进国防教育知识普及

  首先,“军事理论”是国防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 《标准》) 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严格执行相应的授课 时数。该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安全、中国国防、古今 中外军事思想、现代战役等。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国防 建设、国防安全知识有基本了解;引导学生熟知国内 外大小事, 了解并学习国家的各项政治方针政策,从 而增强学生的政治观念,培养其政治格局,使其逐步 学会分析世界政治形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由此,让 大学生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习惯,具备国家主人翁意 识,提高国防意识[9]。

  其次,“军事技能”是国防教育的另一重要课程, 其以实践实训为主,涵盖队列队形实操 、军体拳、内 务、消防应急等内容。“军事技能”课程应重点培养学 生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使学生在实践行 动中体会军营学习与生活,熟悉内务管理工作,从而 培养作战和应战能力, 最终明确作为一名大学生应 该具备的军事技能 。职业本科大学开设的“军事技 能”课程要以教官为军训的主要负责人,以辅导员为 辅助协管,对学生军训学习、训练、生活、任务进行实 时指导与总结,在为期至少 2 周、不少于 112 学时的 军训期间,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加强对 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培养其 遇挫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加强国防教育师资培养

  第一, 定期对国防教育的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并 鼓励教师进行再学习,提升教师梯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与质量 。 由此,使教师有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以课程 标准为纲,结合教科书,进一步挖掘思政课程元素知 识结合点,利用大数据国防军事资料,提升学生学习 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根据职业办学规模与教师的 岗位需求,扩大国防教育教师梯队与层级建设,制定 选聘国防教育课程教师的管理与实施办法,合理发挥 每位任课教师的特长与优势,聘请部队军人进行主题 讲座,逐步开展国防教育模块化教学。第三,组织教师 走进军队,了解军营生活,使之与部队官兵进行学习 与交流,深入理解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提升自我国防 意识[10]。第四,由于师资团队是开展国防教育的中坚力 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故而要对职称低、入职时间 短的教师进行“一对一 ”帮扶与指导,将教师团队系统 效应发挥至“1+1>2”的水平,整体提高国防教育师资 队伍素质。

  (三)科教融合,助推国防教育成果转化

  科教融合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结合体。职业本科 大学进行国防教育的众多基础工作集中在教学与日 常管理工作上,因此,要鼓励教师以团队形式积极申 报校级、市级、省级国防教育或思政课题,从某一个教 育形式或国防角度将教学成果梳理为科研论文,积少 成多获得科研积累 。 同时,教师应从科学研究方法的 植入与创新着手,利用教育学科、管理等其他学科的 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国防教育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作 为基层教师,选择的国防教育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价值、意义等宏观层次,更应从微观层面进行探究,并进 行成果转化。

  (四)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教学资源开发

  国防教育课程中,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是重要的 一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中的积 极作用,鼓励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将学生主 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化,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 的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任务驱 动、实践操作等方法,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及实践,以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11]。与此同时,国防教育课程 的任课教师也要以教材为蓝本,挖掘课程资源,包括 主动研究学习与讨论国防教育素材与话题、积极学习 党和国家的国防教育史, 以此搜集课程文献资料,从 而拓展课程内容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强国 软件搜集国防题材的视频资源, 将课内知识与课外 资源结合起来; 也可以通过学习通 APP 建立线上国 防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课件、题库、测试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授课教师团队应依据《标准》和课程 标准在授课期间完成国防教育线上资源课程建设, 且争取在两个教学周期完成, 如此才能保证教学内 容的丰富化。

  (五)开展国防主题教育,提升学生国防素质

  职业本科大学要坚持响应党的号召,制定学校国 防教育年度教学计划,由学生工作部牵头,利用有意 义的主题纪念日、历史纪念日、国防教育日等开展活 动; 在校内建立国防教育文化橱窗与爱国主义宣传 栏,加强国防意识形态教育;定期举行校级国防体育 运动会,践行体育拼搏精神,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其国防军事技能 。各个二级学院应结合学校年度计 划,定期举办国防教育讲座[12] 。同时,以班集体为单位 进行国防教育主题宣讲,开展交流会,以此帮助和促 进学生对各项国防教育内容消化、转化和吸收。另外, 还要组织学生观看红色主题电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精神;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去革命老区、烈士 陵园、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体验生活,以促使其铭记历 史 。如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国防教育活动,从而在整 体上提升国防素质[13]。

  (六)组建国防教育实践队伍,延伸国防教育形式

  首先,预备役联队的建立是国防教育工作的延伸 与深化,也是地方高校整建制编组预备役联队的探索 创新; 是对新的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的丰富和拓展,更是对新的时代高校兵员储备质量的提升和培植[14] 。学 校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充分发挥预备役联队的带头 作用,做到学训两不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显军旅 文化,逐步形成我校“三个一工程”的鲜明特色,打造 职业本科品牌效应 。第一,在宣传国防教育相关内容 时,增强主观能动性。第二,在参与各项国防教育活动 中,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其次,我国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中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国旗法 、国歌法等,向社会 公民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家意识 。国旗护卫队 是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的鲜活队伍, 也是学校 体现“仪式礼仪”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学校可通过国 旗护卫队周周升旗活动,进行国防礼仪文化教育,提 升队员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并用行动鼓舞全校师生, 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 。与此同时,国旗护卫队在日常 训练中要严于律己,一丝不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树 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提升队员的荣誉感,用“一 言一行”感染周围师生,使其能对国旗尊敬 、对国家 热爱[15]。

  最后,建立国防教育学生服务指导中心 。学校可 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国防教育学生服务指导中心 。由该 中心负责安排以下工作: ①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中 央军委制定的有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各项方针、政 策,并积极宣传落实各项工作;②围绕深化国防教育 改革,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并拓展平台领域,融合资源 力量,创新方式方法;③针对国防教育、军训、征兵等 从宣传到组织做好计划[16-17]。如此,国防教育学生服务 中心履行好职责,可为国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 良好的基础。

\

 
  四、结语

  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国 防爱国主义教育为精神航标, 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培 养其国防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 圣使命与历史责任 。国防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庞大 工程,是落实强军目标的重要实现手段 。 国防教育是 教育之本,也是国家之大事,高校应认真贯彻党的方 针政策,面向大学生及全体教师,积极落实国防教育, 提升师生国防意识; 以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开 展国防教育宣传周、国防教育讲座、征兵宣讲事迹报 告会、征兵欢送会等活动,在校园创建国防教育文化 橱窗、爱国主义宣传栏,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从而将国防教育落实到校园的各个 角落;形成以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科研成果 转化为核心手段, 以实践教育为途径的教育模式,积 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时事、关注国防、心系国家安危、 热爱祖国热爱党,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使其树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国家安危的忧患意 识,使其看清世界政治局势,心系民族发展与国家兴 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将个人远大 抱负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建立集理论与实践 于一体的国防知识结构,提升军事技能水平,从而实 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魏波,季霞. 四史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 教学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10):99- 101. [2] 李素娟.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标准创新研 究[J]. 中国标准化,2021(18):106- 108.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OL]. (2017 -10 -27) [2022 -10 -10].http://www.gov.cn/zhuanti/2017 -10/ 27/content_5234876.htm.

  [4] 周萌梦.新时代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五育融合”实现路 径探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65-70.

  [5] 付孝军.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与建设:评《普通高校国防教 育学科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家,2021(7):163.

  [6] 骞大军.大学生国防科技教育与国防使命感教育方法研究:评 《大学生国防教育》[J].人民长江,2021.52(2):221.

  [7] 袁金明, 陈康.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41(6):33-35.

  [8] 严小军.大学生思政教育国防实践协同育人探究[J]. 中国高等教 育,2020(24):28-30.

  [9] 陈波 , 杨蕾 , 吕云震 . 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路 径[J]. 中国电化教育,2020(7):73-77.83.

  [10] 陈楚瑞,郑晓绵.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 究[J].高教探索,2018(2):50-54.

  [11] 河南工业大学国防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7(7):129.

  [12] 罗俊. 隐性课程视域下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构研究[J].学校 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4):79-81.

  [13] 龚衍丽,张正明, 吕俊伟. 国防教育专业方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8):3-5.

  [14] 徐建军,周永卫.军事理论教学的“翻转课堂”论[J].大学教育科 学,2016(5):52-56.

  [15] 刘祖爱, 肖学祥.课程体系:大学教育创新的关键— 以军事理 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内容创新为例[J]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学报,2015.14(5):125- 128.

  [16] 韦荣道.论军事选修课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意义及建设思 路:徐州师范大学军事选修课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探索,2011(9): 32-33.

  [17] 周艳玲.面向21 世纪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 中 国高教研究,2000(6):89-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3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