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河南省五所高校为例,首先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总体概况,然后从国际中文教育硕士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训练课程三个层面进行了比较,接着综合考量了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教学效果,最后提出了动态调整理念下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动态调整理念
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共存。为提高我国汉语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进一步迈向世界,国务院学位办自2007年起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专业学位。结合该专业发展趋向,2009年学位办制定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09方案”),在2007年的基础上做出较大调整,为课程设置优化提供了方向[1]。历经多年发展,研究生教育新版学科目录中将其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
课程设置不仅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知识面、研究能力高低,更与能否实现培养目标紧密相关。施家炜[2]指出,目前我国汉硕课程结构不合理,无法反映当前二语教学的新理念或适应当前新形势、新需求。研究生教育阶段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统一化”倾向突出、课程体系“科学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近年来,因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局势、部分国家政策变化等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课程设置亟待动态化调整。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的信息,2022年河南省共计7所院校招收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笔者选取了全国“双一流”综合类高校河南大学(以下简称“河大”)、河南省属重点理工类高校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理工大”,且该校共两个二级学院招生,分别为文法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如无特殊说明,下文均指文法学院)、师范类高校河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河师大”),以及地方院校安阳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安阳师院”)、信阳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信阳师大”)共计五所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09方案”,主要对各院校该专业核心、拓展、训练三类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并主要以各校毕业生学位论文、志愿者考试录取等为依据进行教学效果多维度比较研究。
一、五所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总体概况
“09方案”指出,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中文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教学、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该方案列出了具体的指导性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对比五校人才培养方案,河大、安阳师院与信阳师大学制为2年,其余两校为3年。课程设置数量上,安阳师院多达22种,河大仅13种。课程设置方面整体均以“09方案”为纲,同时由于各校历史底蕴、学校特点、学科建设、师资等因素差异又各具特色。
二、五所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核心课程比较
(一)学位公共课程比较
如表2所示,依据“09方案”,学位公共课要求赋6学分,各校均符合或高于要求。其中河大赋分最高,达8学分。五校均开设政治课程,河师大与安阳师院在研一上学期开设,河大在下学期开设。信阳师大与理工大均开设两学期。
五所高校英语课程的开设学期及课时比较具体如下。其中,河大、安阳师院与信阳师大达两学期,其余两校仅开设一学期。课时方面,河大高达108学时,这与其培养方案中“把外语能力、汉语知识有机结合,中英文并重”的理念相一致,其余四校均为72学时。信阳师大的英语课程在两学期的设置分别为基础类与学术类。束定芳[3]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要帮助学生适应英语学术交流的需求。信阳师大对学术英语的重视,彰显了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培养的国际化定位。该校还设置了口语课,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同时,部分高校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以丰富外语学习体系。如理工大开设了韩语、德语及日语课程,分别面向文法学院与外语学院研究生,但因校区不同不支持互选。第二外语课程的开设可帮助研究生减少语言障碍,增强综合就业竞争力[4]。
(二)学位核心课程比较
按要求,学位核心课需获12学分。但实际上,五校学分设置远超要求,如表2所示。具体而言,河大新增汉语语言学导论,重视对研究生语言学理论的讲授。语言学家胡壮鱗一再强调语言学对外语教学具有引领作用。张莉[5]也指出,语言学要作为二语习得、课程与教学论的先行课程而开设。通过语言学理论的教学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核心课程中,河大未设置中华文化与传播课,但在专业选修课中有补充,分别是传统文化概论与中华文化技能。
三、五所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拓展课程比较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拓展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类、教育与教学管理类,要求其分模块选修学习。
(一)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
如表3所示,对于汉语类课程,五校均比较重视。表3中,河大与安阳师院将语言要素课程细化,分设为语音、语法、汉字等专题。河师大、理工大(此处指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阳师院与信阳师大四校均设置了汉外语言对比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掌握汉语与外语层面(主要是英语)的语言对比理论及研究方法。河师大、理工大与安阳师院三校均围绕课程理论开设相关通识课程。信阳师大更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设置了现代语言教育技术课程。
但五校中,仅安阳师院设置了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课程,仅理工大与信阳师大开设了偏误分析类课程。谭萍[6]指出,汉语教材不只是“工具”,而是能实现从“汉语活用”到“活用汉语”再到“传播中华语言和文化”的有机体。充分了解汉语教材,高效且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对于人才培养亦至关重要。劳德·艾理斯(Rod Ellis)[7]指出,偏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预测性。对于偏误的研究,有助于改善二语教学,助力教师规避一些问题,并提高教学效率。
(二)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类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不仅要会讲授语言知识,更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09方案”明确指出,该专业硕士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言知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中华文化素养。
如表4所示,经对比可以发现,五校均开设此类课程且特色尤显。从表4可知,河大开设传统文化概论,河师大与理工大开设中国思想史,河师大开设中原文化经典课程,河师大与信阳师大开设礼仪与风俗类课程,同时河大与理工大均开设中华文化技能类课程,如理工大开设独具地方特色的“陈氏太极拳”与由电视台播音员主讲的朗诵课。
安阳师院与信阳师大此类课程的设置数量尤为引人注目,两校分设4至5种相关课程。如信阳师大设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概览课程,紧跟时事。但细究发现,多校存在以下问题:学时短,不扎实或不全面;挖掘深度不够,浮于表面;文化特色不鲜明;可选课程不丰富;师资与教学内容脱节等。
(三)教育与教学管理类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特征。薛天祥等[8]提出,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预见、实践、表达能力与教育机智。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作为未来的教师,其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亦举足轻重,对此,各高校教师应多加重视。如表5所示,河大、河师大与安阳师院开设外语教育心理学课程,理工大与信阳师大开设国外中小学教育、教学设计与管理专题,河大与安阳师院在该模块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故各高校在此方面需多加重视,多开设此类课程。
四、五所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实践训练课程比较
如表6所示,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实践训练课程共计4学分,包含四种课程,分别为教学调查与分析、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测试与评估、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均为1学分。五校中,河师大、理工大、信阳师大完全按照指导性方案设置课程与学分。安阳师院未开设教学调查与分析,取而代之的是班主任工作、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课程。近年来,在线中文教学或在国内担任语文教师及班主任工作成为众多毕业生的选择。但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在校期间所学理论与实践主要面向海外学生,在参加国内语文教师招聘时不占优势。同时,他们对于国内中小学语文教材不熟稳,无相关教学技能培训经验,故而在同学科教学(语文)或中国语言文学类硕士竞聘时处于劣势。
五、五所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教学效果综合考量
五所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呈现出“主体以方案为纲,兼具院校特色”的特征。但是要评出哪科课程设置更合理,需要从该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志愿者考核录取情况等角度进行教学效果的综合考量。
对比五校毕业生学位论文可以发现,围绕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教材对比与资源利用、偏误分析、具体实践研究、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学设计与案例等角度的创作尤盛。相关课程的前期讲授是顺利完成论文的前提,能够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五所高校中,安阳师院仅2021年一年的教学设计与案例类论文即达39篇,占该年份毕业生学位论文的45.88%。信阳师大仅2021年一年的汉语语言要素类论文就占到了64.28%。一方面这与各校多年形成的论文写作风格相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校课程设置对于论文创作的影响。信阳师院由于缺乏教材与资源类课程,故其毕业生学位论文近些年很少涉及此领域。安阳师院由于重视教学类课程的设置,故研究生对于教学类论文的创作最为集中。理工大与河师大由于课程设置较为全面,论文创作呈现“百花齐放”之态势。河大虽然学制紧凑,课程设置数量相对较少,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创作仍呈现“百家争鸣”的特点,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与实践性,这与其课程教学的高效率与高质量息息相关。
国际中文志愿者的录取情况也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维度之一。对比五校情况发现,理工大、河大与河师大志愿者录取率较高,信阳师大与安阳师院录取率较低。中文知识、教学能力、英语、第二外语、中华才艺是志愿者考核录取的主要内容,安阳师院与信阳师大需加强上述相关课程学科内容与技能的建设。
为此,五所高校亟待结合自身情况,扬长避短,灵活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敢于“删繁就简”,以“高质量”为导向,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
六、动态调整理念下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建议
新形势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设置。根据五校课程设置的对比结果,各校可从以下多个方面动态调整课程设置,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方案。
第一,增设第二外语类课程。系统学习第二外语会帮助研究生减少从事国际中文教学工作的语言障碍。各高校可根据研究生兴趣或需求设置可供选择的第二外语课程。为增加可选语种,各高校可尝试开展“云合作”,借助各种互联网平台与授课软件等实现不同高校第二外语的选课与学习。
第二,加强语言学类课程建设。语言学类课程研究探索语言本质、结构、发展规律,包括语言运用、知识建模及其他相关问题[9]。语言学理论是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石,故科学且系统的学习对于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第三,增加教材分析与教学资源运用类课程。国际中文教材琳琅满目,如何选择合适教材、如何高效利用教材、如何自然融合教学资源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各校要致力于此类课程的开设与研究,指导研究生掌握教材分析及使用方法,全方位了解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并学会将兼具传统与现代化特质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
第四,要注重教学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国际中文教育硕士面向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教学对象多在国外,教育实践机会少。因此,各校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方式,与国外大学、中小学、教育机构等建立合作,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模式为研究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使其投身于实际教学锻炼。
第五,可设置国内中小学语文教育选修与教育技术类课程。近年来,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在国内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成为众多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的选择。但由于缺乏相关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其在就业时不占优势。为提高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的就业竞争力,各高校可增设相关选修课程。此外,各高校也要注重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指导研究生掌握希沃白板、微格教室录课、互联网微课等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新技术并开展相关培训,进而提高该专业研究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
七、结语
课程是教与学的中介,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10]。课程在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培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桥梁与媒介作用,优化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课程体系刻不容缓。由于人才培养机制与国内外众多动态因素的影响,牵系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设置亟待进行动态化调整。在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培育进程中,各校要及时考虑动态影响因子,以官方文件、标准等为重要参照,结合专家、学者等的建议,对课程设置进行灵活、适宜又兼具时效性的细节调整,为培养出更多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与能力强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做好充分的课程体系布置。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谨记要据弃“模式化”与“统一化”培养,积极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力争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输出更多更优秀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EB/OL].(2009-05-20)[2022-07-20].https://yz.chsi.com.cn/kyzx/zyss/200905/20090520/94575811.html.
[2]施家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6,1(1):13-17.
[3]束定芳.论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与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5-8.
[4]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5]张莉.关于师范院校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思考[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3(3):31-33.
[6]谭萍.对外汉语教材评估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7,15(4):32-38.
[7]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8]薛天祥,张万朋.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在实践中的发展:薛天祥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2):72-78.
[9]陈青松,张先亮,聂志平.“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用例选择和使用的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2(6):45-51.
[10]张盼盼.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