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SOLO分类理论:统编教材习作评价变革的实践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23 09:00:12 文章来源: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习作评价在使用统编教材后面临新的转型,这种转型促进着习作教学的变革。目前习作评价存在标准失当、指标模糊、分级混乱、表达笼统等问题,原因在于教师对统编教材的陌生、习作评价重要性的忽视、学生习作真实水平及发展潜力的不了解。SOLO分类理论可以突破当前习作评价的困境,助力教师的习作教学,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习作评价,统编教材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讲究编排的整体性,从课后小练笔到普通的单元习作,从单独的习作单元到不同年级的同类型习作,它们紧密相关、螺旋上升。基于此,习作评价更应该多维、分类、分层。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从学生学习成果的质量判断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思维能力的质性评价方法,将思维理解水平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以及抽象扩展结构水平。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习作评价依托部编教材从能力(capacity)、思维操作(relating operation)、一致性与收敛(consistency and closure)、回答结构(structure)四方面对学生思维所处的层次进行判断并就层次的提升对学生写作进行分类、分层、分级,有助于突破当前习作评价的困境,是统编习作评价变革的有效实践路径。

  一、SOLO分类理论的价值内涵

  (一)源于课程改革对写作教学评价的最新要求

  新课改的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以SOLO分类理念为依托,教师可以对不同学段、不同体裁的写作知识点予以分解细化,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不同类别的发展性评价指标,使学生能根据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写作评价优化习作,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习作评价能关注各类习作的内在特质,定位学生习作的真实水平,指明学生习作的提升路径,符合课程改革对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评价的新要求。

  (二)源于对发展性作文评价理念的有效落实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基于SOLO理论的发展性评价指标是发展性作文评价的一个重要外显方式。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写作评价可以将一个知识点细分到不同的SOLO层次,并给出维度描述。这种评价指标既给出内容标准又给出表现标准,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写作水平。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文章所处的层次,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努力和发展的方向。对教师来说,写作评价指标也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原本水平,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不断调整控制自己的教学。

  (三)源于对改变习作评价低效现状的迫切需求

  目前对作文教学改革的关注较多,但对写作评价的重视不够,日常的作文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只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很多教师将考试的作文评分标准直接用于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这样的评价显然是片面且低效的。基于SOLO分类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念的作文评价可以反过来促进作文教学计划的推进。作文评价变成看得见、可理解的指标,学生结合评价指标分析作文评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能够调节和控制学生自身作文学习的过程,提升学习的效率。

  (四)源于对丰富习作评价内容与形式的追求

  在传统作文评价中,其主要内容仅仅集中在学生的作文成果评价上,且多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给出分析性的文字描述,这不满足作文评价应多向立体的改革要求。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写作评价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关注学生写作成果和写作过程,不忽略学生前期的创作准备和后期作文修改的评价,让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都受到评价的关注,获得积极的肯定,激发写作的兴趣,树立写作的信心,取得长足的发展。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写作发展性评价可以弥补文字评价的缺陷,以多种形式的评价组合,激发学生的写作及修改兴趣。

  二、SOLO分类理论下习作评价的实现路径

  (一)对标师生盲点,搭建评价框架

  首先从学生层面,探寻学生对写作评价内容及方式呈现的期盼。通过对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摸清学生习作后希望收到的、认为能有效提升习作水平的习作评价内容及方式。问卷的设计格式可以参照“李克特五级量表”,内容可以参照相关性研究论文的问卷题目和课题研究者在课堂观察及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共同研制,再通过SPSS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分析的严谨性。

  其次从教师层面,探寻习作评价存在的不良现状及成因。通过对学校教师的访谈、课例观察及写作评价研究,结合管建刚《我的作文评改举隅》、祝新华《促进学习的作文评估》、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话·习作》等书,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师话语等维度进行分析,全方位探究当前存在的弊端及成因。

  教师的习作评价应该具有可视化、结构化、抓手化、训练化的特征。经过前期调查,对标前期教师习作评价的盲点、难点、学生解读教师习作评价的困惑,教师可以基于SOLO分类理论,根据写作功能、目的、文本类型、任务情境、语篇指标、行为表现等维度分类型、分文体、分层级地建构具有发展性、分层性、真实性、整体性的写作评价指标。基于写作评价指标,运用前期收集整理的数据材料,分析优秀作文的基本要素,明确学生经过整改提升可以达到的SOLO分类写作层次。根据以上准备,搭建习作评价要素表,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形式的多样、评价内容的多维。在运用习作评价要素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此表并用于习作教学,优化评价模式,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以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我的动物朋友”为例,就可以搭建这样的作文评价表原型,如表1所示,并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SOLO分类理论:统编教材习作评价变革的实践路径论文
SOLO分类理论:统编教材习作评价变革的实践路径论文

  (二)明晰教材逻辑链,梳理要素能级

  统编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并联,贯穿始终。纵览统编教材,厘清教材中有关习作的逻辑链条、罗列评价要素、排列评价指标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梳理清楚同类型习作学生在不同年级所应达到的习作表达层次。以人物习作为例,三至六年级统编教材,除了六年级下册,每一册都有写人物的文章。而这些习作所要求学生达到的表达层次是逐步升级的,因此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要点也应不同。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猜猜他/她是谁?”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同学,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不能在文中出现他的名字,但是要让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能猜出你写的是谁”。这次习作的难度较低,目的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趣味中萌发习作的兴趣,习作评价既要结合语文要素,又要关注学生当前的习作能力和对教师习作评价的期待,以鼓励式为主,不宜太严苛。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心理年龄的成熟,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就应该落到实处,让学生能够以教师的评价为抓手,有法可依,明晰自己习作的不足,扎实改进。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漫画’老师”,要求学生“写出老师在外貌、性格、喜好等方面的突出特点,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例体现”。那么习作的评价指标就应该围绕这些习作要求制定。

  其次,要整体观照单元内部语文要素的落实。以写景类习作为例,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即景”为例,这篇习作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而五年级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第22课《四季之美》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致,营造美的氛围。因此,教师在评价习作时,除了习作,也应注重单元内部的文本阅读、课后习题的小练笔等,将单元要求的“人文主题”作为发展性的习作评价指标之一。五年级第七单元习作评价指标要素如表2所示。

SOLO分类理论:统编教材习作评价变革的实践路径论文

  此外,教师的习作评价既要联系教材又要跳出教材,结合有价值、有意义的日常习作资源和学生日常习作的表现,灵活机动。如学校有时会针对学生开设习作讲座、习作论坛,那么习作讲座及论坛上教师所讲过的习作方法、习作策略也可纳入当次习作的评价指标。

  (三)联动教学评活动,促发实践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因此,SOLO分类理论下的习作评价,不应只是在习作结束后教师点评,更应该贯穿习作教学的全过程,甚至学生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进行评价。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的动物朋友”习作教学及评价为例,本单元习作要素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基于SOLO分类理论,结合习作要素,笔者设计出了一份习作评价表。在实施习作教学时,首先出示习作评价表,让学生清楚应该达成怎样的习作目标,其次根据习作评价表出示习作的妙招——“一个好名字”“一副好相貌”“一个好故事”,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将这张习作评价表内化于心,从而下笔有路。最后在学生写完作文后,让学生自己依据习作评价表进行互评,教师最后总结。习作评价表如表3所示。

SOLO分类理论:统编教材习作评价变革的实践路径论文

  三、SOLO分类理论下习作评价的愿景畅想

  目前,国内对小学写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前期指导上,忽视了对写作评价的系统研究。以“SOLO分类理论”为切入点,可以研制出分类分层分级可循证的写作评价指标体系、操作性强的写作评价要素表,不断优化教师写作评价的层次和效果,提高习作教学效率,使学生能根据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写作评价优化习作,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填补小学语文习作评价方面的空白,扩大SOLO分类理论的实证研究领域,为一线教师进行习作评价提供科学、详细、可操作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约翰·B.彼格斯,凯文·F.科利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曹海.分类·分层·分级:SOLO评价理论对习作教学的启示[J].小学教学研究,2019(26):21-23.

  [4]罗贵英.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议论文写作评价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0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