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工匠精神擦亮高职学生人生底色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03 11:26: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基于弘扬工匠精神的国家理念,针对高职院校面临的办学瓶颈,亟待以学习、贯彻和落实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 法》为契机,重点探索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渗透教学环节与各项活动和纳入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路径创新,为 学生播下工匠精神的种子;突出研究以工匠精神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实现社会共同期待的策略突破,让高职 学生绽放耀眼青春光彩,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打好亮丽的底色。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策略突破

  2022 年 5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本) 明确规定,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当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 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基于弘扬 “工匠精神”的大背景,针对目前社会 上对职业教育存在着的一些误区,笔 者进行了深入调研与追因分析,重点 围绕将工匠精神落实到职业教育改革 全过程的路径创新与策略突破进行了跟进研究, 旨在将工匠精神元素融入 校园文化,融合到课程之中一以贯之, 把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职教灵魂: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 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 内容。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 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 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 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专注就是 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 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 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创新就是以 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 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 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 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 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 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 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

 
  二、正视现状:工匠精神缺失与 淡化

  (一)传统的办学思路制约工匠精神培育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 “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 的提升。作为培养“匠人”的职业院 校,对“匠心”的培育却往往显得零 散且不连续。存在着“工匠精神”培 育理念与校园文化融入不到位的问题。 学校往往比较重视匠人精神理论层面 的传承,而忽视实物展示和实训环节 的融入,致使实际效果不理想。对学 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普遍 非常重视。但对其工匠精神等其他职业素养的培育较为忽略,导致一些职 教学生往往满足于个人专业技能的训 练与提升,而忽视优秀品德素质的熏 陶与修养。也存在着学校思想政治工 作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度不足的问 题,甚至还将工匠精神错误地理解为 一线工人精神。此外,教师通过自身 参与,言传身教,发挥为人师表、以 身引路、潜移默化的模范表率作用不 够,这些都对工匠精神培育具有制约 影响。

  (二)固化的校企合作影响工匠精 神回归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个系统 工程,它需要校企相互协调,要求共 同参与,强调共同策划。但是,“校企 合作”的统筹协调尤其是深层次的合 作机制体制尚不健全,出现合作的深 度不够、形式单一的种种弊端。目前, 校企合作多以学校主动联络企业为主。 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对学生工匠精神 的培育也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 性,出现校内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分 开、企业工匠与校内教学脱节等现象。

  (三)复杂的社会原因冲击工匠精 神弘扬

  从社会层面而言,随着“互联 网 +”、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各类短视频、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爆 发式、快速化、低成本和碎片化的知 识与信息云传播。大学生往往缺乏对 细节的关注和深度的思考,这些都会 直接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 观,以及事业观、幸福观等产生影响 从大众层面而言,社会和大众都希望 各类产品能够做到“极致”,既呼吁 “工匠”,又呼吁工匠精神。但是,他 们存在职业世俗化观念,往往抱持学 历和升学率的“精英教育”情结,而 缺乏职业认同感。加上受“劳心者治 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旧思想的影 响,职业教育的形象被矮化,导致职 业院校的学生总是感到前途渺茫,缺 乏职业态度和进取精神,从而使既培 养“道德力量”,又培育“职业精神” 的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偏离。

  三、策略突破:以工匠精神擦亮 人生

  (一)融入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工匠精神是文化传承,也是职教 之魂。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工匠精 神的培养,首先要结合学校实际,将 其内涵融入办学理念、纳入办学目标 和校风校训之中,使工匠精神的教育 与工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职教人才培 养全过程。学校需要以工匠精神为主 线,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与职业技 能相结合、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一体 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从不同角度 和环节切实贯彻与践行工匠精神。使 学生逐步形成认真负责的职业自觉、 精益求精的工匠风采和坚持不懈的职 业追求,努力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人 生价值,最终实现报效国家、奉献社 会的成才目标。

  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可以 布置宣传工匠精神的标语口号,营造 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之中;也可以在 校园中布设大国工匠事迹橱窗,打造 工匠文化长廊等,让工匠精神在校园 一景一物中体现,让学生在校园文化 潜移默化的熏陶中留下永久记忆,激活良好职业素养,筑牢理想信念之根, 接过时代赋予的接力棒。

  (二)渗透教学环节与各项活动, 提升知识技能素养

  高职院校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 是立业之本,迫切需要重构融工匠精 神于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块。一方面, 高职院校要随着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 识理解的不断加深,相应构建工匠精 神养成的渐进式课程与教学体系。比 如,在一年级开设有关行业的工匠讲 座,以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有一定认识; 在二年级开设工匠实践活动,针对相 关专业的学生举办行业技术大赛,营 造学工匠精神、做工匠能手的浓厚氛 围;在三年级期间到企业跟班学习, 与企业工匠零距离对接,与工匠为友, 拜工匠为师。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 调研等途径,挖掘工匠精神的本质内 涵与本行业的实现途径,重构集现代 职教理念与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创新 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于一体的人才培 养新模式,强化所学专业与践行工匠 精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钻研意志和 探索精神,并在一步一步的点滴积累 中逐步实现守正创新。从而,激活高 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其就业竞争 力,发展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促进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办学声誉 的攀升。

  通常,学校可以设置系列“大国 工匠进校园”的活动,各年级或班级 可以有针对性地分享与学生专业相关 的大学生成长故事以及劳模工匠的动 人事迹,增强工匠精神教育的感染力; 也可以开展技术技能竞赛活动,评选 身边工匠精神传承的榜样;还可以成 立各具专业特色的社团组织,引领学 生在专业社团活动中用工匠精神打磨 青春,让青春绽放耀眼光彩!

\

 
  (三)纳入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培养砥砺前行信念

  开展校企合作,建构弘扬工匠精 神的协同教育机制。要解决高职学生 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做出价值判断和职 业道德取向等问题,打通弘扬工匠精神与落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就迫 切需要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将践 行工匠精神纳入校企合作,就是要通 过校企双元的协同机制传递企业文化, 增强学生对企业员工身份的认同感; 运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机制,对 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 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让学生融入企 业特色,促进职业生涯朝着新时代的 大国工匠方向长远发展。最为重要的 是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原则,大 力推行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校企 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师资共 享、专业共建、基地共用以及教材共编、课程共担的合作模式,推动校企 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探索“二元制” 校企办学模式,引进行业企业深度参 与学院专业规划、师资培养,积极介 入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与 教学实施,实现产教融合的“无缝对 接”,形成树匠心、成匠人的职业修养氛围。

  党 的 二 十 大 报 告 指 出: 到 二〇三五年,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基本实 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 业现代化。到那里,我国已从制造大 国发展成创造大国,而我们现在的职 校学生也将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所 以,探索“工匠精神”如何融入办学 理念与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以工匠精神擦亮高职学生的人生底色, 应该成为职教人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宋犀 . 工匠精神 · 企业制 胜的真谛 [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6 :5.

  [4] 唐未兵,温辉,彭建平 . “产 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J]. 中国高等教育,2018(8):14-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7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