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科学教师素养模型建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26 09:48: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给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素养培养提供一个切合实际的起点,文章首先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素养,最后论述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结构模型建构。

  关键词:素养模型;科学教师;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不仅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还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而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及先进的信息技术研究者和优秀的网络技术工作者,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转变观念,以顺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信息化社会中,作为一名教师,既要适应时代发展,又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新的知识和技术武装

  自己,提高自身素养,在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等方面做出改变,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核心素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目前,我国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没有实现深度融合,信息化教育效益和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师尚未适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且国家推进科学教师素养提升的制度有效性不强。对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而言,建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素养结构模型,确定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指标体系,对于实现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推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中心、以推动教学改革为目的、以培育创新人才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中心的动态、系统性的过程。21世纪以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网络技术、3D打印、物联网等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出现,我国的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国际竞争力,也体现了综合国力,同时,其既提高了国民素质,也提高了国家的创造力。教育信息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重要条件,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的近代化是当前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变革和发展的潮流[1]。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发展机会,各个国家都从各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并且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2]。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强调,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相结合作为中心思想,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的近代化,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抉择[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摆在第一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教育部《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普及,鼓励广大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推动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同时针对翻转课堂、网络学习空间、专递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不同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探索形成一批成熟的、可推广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而上述这些都要求了教师素养的提高和教师角色的适应性调整[5]。

  据上文所述,教育信息化对师生的需求越来越高,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随着时代的变化,只有不断革新教育观念、不断完善教育方法,才能满足教育发展要求。在信息社会,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工作者,既要掌握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技术素养,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新的知识和技术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满足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一直是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问题。教师的基本素养包含: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班级经营知识、辅导学生知识、处理行政知识及教育基础知识[6-7]。信息技术是推动教育改革、提高素质、培育创新型人才、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云计算技术、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可视化技术、3D打印技术、体感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加上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快速推广,使得教育生态系统和学习环境正在悄然变化,这就必然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信息素养等方面对教师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如果教师不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进程,进而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产生负面的影响。戴维斯(Davis)[8]指出教师素养的内涵可以简要区分为学科教学知识、教学策略与信息媒体应用、学习环境与表征互动素养、评价策略素养四大维度。约翰·洛克伦(John Loughran)和伊恩·门特尔(Ian Menter)[9]指出,教师应具备信息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操作信息软硬件应用于工作或是日常生活,并对有效的信息加以搜集、整理、评鉴及利用。钟苇笛[10]指出,教师要能够发现信息,并且能有效地运用适当的信息工具,具有寻找、获取、评估与使用各种形态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根据能力观,国际K-12网络教育联盟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能力分为心态、素质、适应性和技术技能三大类型[1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分别从“课程教学”和“教育活动”的角度出发,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2]。教师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此既要基于自己的身份率先学习,又要从各个层面上进行变革,以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从而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笔者认为,在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提高师资素养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学现代化的关键。也就是说,没有高素养的师资队伍,就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提高师资素养是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入结合、推动教育公平正义、实现教育的近代化的良好途径。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结构模型建构

  中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结构模型的建构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该模型的建构将影响高校教师对职前科学教师的培养。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科学教师素养指标体系是本研究探讨素养培养策略和实践的基础,相关教育策略制定主要是基于这些指标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影响关系和优先度等。因此,建立适当的教师素养指标体系对本研究来说至关重要的。本部分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在得到一线教师的允许之后,我们将采访过程录制下来,以便后期进行反复深入的分析,全程大概60多分钟。本研究将15位一线教师的访谈录音资料进行了逐字稿转录,总计转录文字有18万字左右。在已有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对21世纪必备核心素养和IBSTPI教师能力标准的分析[13],结合一线教师访谈进行内容分析和聚类分析,初步拟定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科学教师素养初始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科学教师素养模型建构论文

  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在选择过程中使用一种“主观抽样”的非可能性法。专业人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大学里担任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职务是教授或副教授;二是从事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或教研员,职称为高级。通过对这40位相关的高校专家和一线专家教师进行咨询,确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科学教师素养要素并建构其结构模型,最后对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编制德尔菲专家咨询表,对选取的专家进行2轮咨询,由专家对中学科学教师素养构成要素进行评议。注意要把已准备好的专家意见单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所选择的专家,并附上详细的信息。

  专家们要对所拟定的咨询内容进行评审,并建议修正或建议新的要素。如表2和表3所示,在专家咨询的首次调查中,各个层次与信息科技知识的关联度都超过0.4,且都达到了显著度,同时14个次级指数平均值超过3.3。这表明,专家在首次征求意见时,观点比较一致,比较集中。基于首次专家咨询及有关专业师资素养评估的意见,在专业基础一级指标中合并了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增加了合作能力;在教学计划和实施一级指标中将教学实施能力更改为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将实验能力合并入二级指标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评价一级指标中将教学反思能力更改为教学成效评价;在信息技术素养一级指标中增加了媒体素养。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科学教师素养模型建构论文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科学教师素养模型建构论文

  第二轮专家咨询主要是对第一轮咨询的结果中出现分歧的观点再次咨询和确认,研究目标就是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进而对科学教师的教育能力构成进行最后的界定。从与信息科技的关系来看,科技教育要以科技课程的目的为依据,以目的为导向,把信息科技与科技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以科技为中心,以科技的基本素养,本研究通过两轮的德尔菲拟定了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4所示。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科学教师素养模型建构论文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科学教师素养模型建构论文

  通过文本内容分析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可拟定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指标,包括专业基础、教学计划与实施、教学评价、教育管理、教学研究与创新和信息技术素养6个一级素养指标。6个素养指标之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互互关联的整体。本部分结合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建构出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结构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科学教师素养模型建构论文

  四、结语

  在互联网与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媒介技术已经逐渐步入了中小学教学领域,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融合与革新的时代:基础教育正处于解构与重组的过程当中,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与教学应用的深度融合为核心,促使教学管理、教与学的方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等都将迎来一场重大变革,而中小学教师绩效水平正是这场变革的直接影响因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目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素养及制度做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我国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素养评估指标和结构模式,这样一来,就能为我国当前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素养培养提供一个切合实际的起点,从而为我国未来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提供制度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尤新新.教育信息化发展对化学教育的意义: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教育信息化推进战略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3):129.

  [2]胡永斌,张定文,黄荣怀,等.国际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访新媒体联盟CEO拉里·约翰逊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15(1):5.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29)[2022-05-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2-05-29].http://www.gov.cn/xinwen/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5]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通知[EB/OL].(2017-02-21)[2022-05-29].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1/content_ 5169817.htm.

  [6]党志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6(2):117-119.

  [7]杜占元.深化应用融合创新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在2017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浙江教育技术,2017(3):3-10.[8]DAVIS E A.Commentary:instructional materials supporting teachers’professional learning[J].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2021,32(7):836-841.

  [9]LOUGHRAN J,MENTER I.The essence of being a teacher educator and why it matters[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9,47(3):216-229.

  [10]钟苇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7(9):124-129.

  [11]KOWITLAWAKUL Y,CHAN M F,TAN S S,et al.Development of an e-learning research module using multimedia instruction approach[J].Computers Informatics Nursing Cin,2017,35(3):158.

  [1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4-06-11)[2022-05-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405/t20140528_170123.html.

  [13]MERL C.Fostering 21st century skills i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students[J].The Challenge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2019,9(16):145-1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1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