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20 13:58:47 文章来源:DV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 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逻辑内涵,接着论述了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意蕴,最后提出了 大学生理 想人格塑造的路径。

  关键词:理想人格,大学生,自我发展意识

  人格是现实的、具体的、完整的、有特色的,它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和动力结构,是人的某种发展状态和水平[1] 。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倡导的道 德上的完美典型, 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完美人格形象, 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关于做人的最高准则,体现出 一定阶级成员做人的根本方向[2] 。人格伴随着人的成 长而相应地发展,且受社会价值观导向、个人文化素养、个人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众多因素 的影响 。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 是要结合个体人格的本质特性、个体成长教育环境及个体的人生目标,并通过一定的途径不断培育而得来 的 。因此,理想人格是人格不断发展、不断健全、不断培育、不断修正的结果导向。基于此,本文拟对大学生 理想人格的塑造加以探究。

\


 
  一、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踔厉奋 斗,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为继续夺取更大、更 全面、更深刻的胜利,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伟大复 兴,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需要 不断培养具备理想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大 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 国家发展 的中坚力量,应该勇担重任、不断奋斗、砥砺前行。大 学生群体的主要特点是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个人 修养,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对于新思想、新 事物的接受能力强, 故其是推动社会发展最重要群 体之一。基于此,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是非 常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培养大 学生理想人格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 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这就要求必须 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把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 放在优先位置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最重要的 特征之一就是每个人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要想 实现“自由而全面”“以人为本”,就要求人类在改造 世界的同时,在遵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 况”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实现 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大学生所处的时期正 是人格不断发展、趋于完善的时期,把握好这个至关 重要的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大学 生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在大学 阶段正处于“ 自我形象”的塑造期,他们在不断的学 习中、生活体验中、社会观察中、周围事物的影响中 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人生形象”。在这个关 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的塑造,需要学校、社 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发力,形成合力,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生选择和定位自己的“人生形象”, 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终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

  二、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逻辑内涵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争做时代新人是一种潮流,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要求,其必须认真践行社 会对其提出的这项要求 。所谓“时代新人”,是指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应“具有坚定、自信、 奋进、担当的精神状态,具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 德品质、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是能够担 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奋进者、开拓者、奉 献者”[4] 。在当代,对于时代新人的定义就是对现阶段 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总体概括。

  从先秦儒家和道家对于理想人格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于大学生应具备的理想人格的认识,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思想流派对于青年理 想人格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有很多的共性, 但是也 会存在差异性, 因此应该结合当下发展所需去伪存 真、去粗取精 。新发展阶段,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理想 人格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热爱祖国 。热爱 祖国就要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 、历史文化 、体制机 制,要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并坚持文化自信 。大学时期是学习新知识、启发新思想最关键的一个时期,在 这个时期, 大学生应加强对国家各方面的了解和学 习,要对祖国保持绝对的忠诚 。第二,坚定的理想信念。“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 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5] 大学生不可以没有理想, 因为没有理想的人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是没有目标和迷茫的人生,而要想实现自己的 理想,就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 带领大学生拨开迷雾, 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并最 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三,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修养上要做到严于律己, 遵守法律 法规,明大德 、守公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6] 。大学生要对是非善 恶有正确的道德认知, 通过一定的道德认知规范自 己的道德行为, 通过道德意志不断调节自己的活动并克服产生的困难, 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 四,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人格意志 。大学生要树立 终身学习、终生奋斗的思想观念,当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坚强、乐观、从容面对并持之以恒地为 了人生目标而奋斗, 这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格素养 。因此,大学生要在奋斗历程中形成敢于征服困难 的勇气、克服困难的决心、解决困难的智慧 。第五,过硬的知识本领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阶段的快速成长期, 这个时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相关的专业 知识,有充满积极氛围的学习环境和良师益友,故其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培养自己的文化 素养、科学素养、道德素养等 。第六,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不能迷信于传统和权威,而要乐于创造,试图突破已有的结论和模式, 并创造新的理论和工作方 式[7]。无论是在当下的学习中,还是今后的工作中,大 学生都要在掌握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勇敢地对 固有的想法、原本的方式、原有的模式等提出怀疑并 进行新的思考或新的解读,不能墨守成规,而要有冒险精神,勇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未知的领域,这 样才能实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三、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 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8] 当代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我国不断全面深化改革的 时期, 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个时期有了质的飞跃,国 际地位也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但是这个 时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而是经历漫长岁月的洗 礼,靠无数青年的砥砺奋斗、浴血奋战和无私奉献争 取来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群体, 不同时代的青年奉献出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为社会主 义建设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 代,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在国家的发展历程上留下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40 余年的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我国 的社会结构,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社会进程,取得了 巨大的历史成就 。但因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国 内发展中存在的矛盾, 我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要想实现国家的稳步发展,我国就要学会在挑战中寻 找新的机遇, 也要有能力在机遇中面对未知的挑战。 因此,大学生要比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前辈和先烈更 加努力,不但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百年累积,还要通 过不断塑造自身的理想人格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 己的一分力量。为了培养出能够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责任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者不断努力,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大学生自 身的严于律己和卓越追求。

  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第 一,对于国家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完成第一个百年奋 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还需保持不断奋进 的步伐继续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祖国的繁 荣富强做出这个时代应有的贡献,大学生有责任担此 重任 。大学生应该看到,我国当前依然是一个发展中 国家,距离共产主义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即要想不 断取得进步, 需要全体大学生认清我们所处的位置。 第二,对于他人而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 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紧密、更加复杂,没有人可以 独善其身、置身事外 。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某种 程度上可对非大学生社会群体起到榜样的作用,大学 生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可影响和引导他人, 对推进社会成员整体素养的提升、社会道德环境的改 善提供了一定的助力。第三,对个人而言,大学时期是 人生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 理想人格的塑造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人格会通过个体的言行举止在学习、工作、待 人接物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优秀的人格将会有利于 个人的长足发展, 有缺陷的人格则不利于个人的发 展,甚至会对其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培育大学生 理想人格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等诸多方面有 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路径

  (一)促进自我发展意识的觉醒

  “自我意识”一词最早出现在威廉·詹姆斯的著作 《心理学原理》中,在自我意识的研究中,除了心理学 领域学者的潜心钻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者关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也在一直进行着 。自我意识简单 来说就是主体对自身的意识,自我意识除了包括对自 身身体机能的意识,还包括对自身思维、意志、情感等 心理活动的意识 。自我意识对于人格及其内含诸要素 的发生和组合,对于人的全部外在行为和行为规范起 着一种定向和导航的作用,并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 中介,融入社会历史运演的客观进程[9]。在自我意识发 展中,当“想象中的我”或“感觉中的我”与“实际的我” 出现一定的差距时,个体会根据存在的差异通过自身 的改变向“想象中的我”或“感觉中的我”发展,这就是 个体产生的自我发展意识。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 角度来看, 理想人格的塑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 在第一个阶段,个体只是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 个体而存在, 按照自己内外本性处理外在的一切事 物,并以此为尺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断 。这个阶段 的个体自我意识强烈, 但是缺乏一定的现实支撑,容 易因自我认识不足而产生一定的弊端 。在第二个阶 段,随着与他人的不断接触,个体逐渐受所接触人群 思想的影响,开始思考自己与他人内在和外在的差异 并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 取舍,通过自我调控暂时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在第三 个阶段,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成熟,逐渐形成一种认同 关系 。因不同个体之间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与冲突,可 能会导致不同的个体分开,也可能会导致不同个体联 系起来 。这样一来,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已经不局限于 主观方面,而是上升到社会的普遍性的高度,这意味 着个体实现了对自己独立人格的理想塑造。

  (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格追求

  在人格追求方面, 内化于心就是通过一定的理 解、判断和吸收措施使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学逐 渐形成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标准 。外化于行就是将人的理想人格外化为自觉行动,这是时代新人理 想人格塑造的具体表现 。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简单来 说就是要做到心中有一定的正确认知,并且在行为上 能够根据内心认知来约束自己 。如果知行背离,说一 套做一套,内化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外化也无法 表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 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 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 、悟真谛, 加强磨炼 、增长本 领。”[10]基于此,大学生在理想人格的追求上就要做到 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 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 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1]。作为站 在历史发展新阶段的时代新人,大学生要将理想信念 融入自己的内心深处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理想信 念可分解为个人内在的思想、观点和想法等,会间接 通过外在的各方面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要在源头上重 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这样才会让内在本质的 东西像灯塔一样指引着外在的行为 。第二,要适时适 度修正 。因为人格的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不 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表现 。大学生 在理想人格的追求上,不但要适度地复盘已发生的内 心想法与外在表现是否一致,也要进行动态的自我反 思、自我调整、自我修正,以达到最优状态 。但要注意 的是,不能矫枉过正,否则将失去其修正的真正意义。 第三,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学生要将自己内心的标准 和要求在自己的外在行为中体现出来。当代大学生在 人格塑造上要做到知行合一、表里一致,在学习和工 作中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 持自己的道德标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据弃形式 主义。

  (三)开拓具有连贯性、专业性、创新性的人格培育模式

  随着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 大学生的人格培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高校作为培养专业知识技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重要场所,但以往的人格培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理想人 格塑造的要求 。对此,加速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且具有连贯性、专业性、创新性的人格培育模式是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做出的正确选择。人格培育模式是在对主体对象进行人格培育中逐步产生的,是解决关于人格培育问题的方法论 。开拓具有连贯性、专业性、创新性的人格培育模式是建设现代人格培养机制时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关于人格培育的有效模式。所谓的连贯性是指在人格培育中保持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衔接性与总体之间的完整性,主要包括不同阶段关于人格培 育的手段及目标是否能够完全衔接上,能不能实现承上启下的效能,高校思政课堂、思政教材、开展的相关活动能否完整有效地实现人格培育的目标。所谓的专业性是指在人格培育中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框架及内容作为支撑,有专业的人格培育方法、手段 作为工具,有专业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主体,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背景 。所谓的创新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入新手段、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既要符合时代特色,又要充分考虑大学生 的实际诉求,统筹兼顾,从而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不断创新的、符合发展要求的模式。

  (四)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 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2]要想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的力度,就要深刻认识到这是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的重要工作 。第一,重视思政课堂建设,拓宽教学渠道。思政课堂作为连接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关 键环节,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的思想政治教育渠 道 。回归思政课堂,是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 步,思政课堂为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肥沃 的土壤 。除了思政课堂,还需要结合实际的需求拓宽 思政教育的渠道, 使思政教育更具多样性和趣味性。 第二,重视课程育人 。专门的思政课程或思政活动确 实能够比较集中地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完善产生 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可以在其他的课程或活动中将人 格教育渗透其中 。例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对近代史 讲解时,可通过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讲解引导学生 思考“为何近代史又被称作为屈辱史? ”等问题,通过 这种利用其他学科渗透人格教育的方式,可实现对大 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者能力建设 。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 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适度反 思教育理念和内容,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本领 。 同时,学校也要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不断优化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者队伍发展及整体建设, 确保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 果只是偏重于知识的直接“灌输”,而把社会实践抛 置于脑后,最终可能导致结果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 所以在理论教育的同时, 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 注重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 从而确保思想政治工作 的有效实施。

  总之,关于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探究是当今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虽然不少学者在此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但相对于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期盼来说, 仍有待于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 。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方面, 不仅需要高校教育者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积极的、可持续的引导,还需要高校和 社会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从而促进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

\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63.

  [2] 宋佳.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 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

  [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 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1).

  [4] 刘建军.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2019(2):4-9. [5]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 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1).

  [6] 石国亮.“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 (1):19-25.

  [7] 陈秉公.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35.

  [8]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 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2021- 04-19)[2022-08-10].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 5600661.htm.

  [9] 张青兰.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9.

  [10]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30(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 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1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5:4.其他作者简介:闫世笙(1964— ),男,教授 。研究方向:人格教育, 教育哲学。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97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